《社戲》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1-1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學習目標

          1.掌握重點字詞及作者文常。

          2.分析小說中人物語言和行動,了解以雙喜為主的小伙伴們的性格特征。

          3.理解景物描寫在小說中的作用。

          4.培養理清復雜的情節結構的能力。

          5.提高對小說中人物的分析能力。

          6.使學生體會到童真的可貴和友誼的美好,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斷培養和擁有這種情感,力求達到真、善、美的境界。   

          學習重點 2、3、4、6 

          學習難點 3、4、6

          預習導學 

          一、自讀課文,完成并記憶下列文學常識及字詞,組長做好監督及檢查

          1、準確記憶、掌握作家作品:(7分鐘)

          魯迅,原名(    ),我國偉大的(      )家,(     )家,(      )家,(       )人,有小說、雜文、散文、詩歌等,都收在《魯迅全集》里。

          1918年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

          雜文集有《          》、《             》、《           》,

          小說集有《          》、《             》、《           》,

          散文集有《          》,

          散文詩集《          》。

          2、掌握本課生字詞:會準確地讀、寫、注拼音。(9分鐘)

          歸省(     )    行(     )家        憚(    )    xù(    )dao(    ) 

          dài(    )慢     cuān(    )duo(    )    fú(    )水  

          船lǔ(   )       yì(    )立   yùn(    )zǎo(     )   家juàn(   )jiǎo(    )潔   一小撮(  ) 烏jù(    )樹   棹(    )著船  

          漂渺(         )   chán(    )chán(    )     jiū(    )gě(    )

          二、整體感知

          1、快速默讀課文,理清小說的主要情節(26分鐘)

          (1)本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以什么為線索來展開故事情節的?

          (2)劃分文章結構層次,并以小標題的方式歸納層意,指出哪些詳寫,哪些略寫。

          三、課堂小結:(3分鐘)

                               

                                 探究交流 第一課時

          一、讀1-3段(看戲前)。分析(先獨立完成后合作交流)(13分鐘)

          1、作者為什么說平橋村“在我是樂土?”(8分鐘)(要根據本句話在段落和全文的位置歸納。注意:歸納要素要全。)

              2、本篇題為題目是“社戲”,這段文字看似與題目關系不是很緊密,能不能刪除?為什么?【近似問題變相--這個題還可以怎么問?(1)、題目“社戲”,重在敘寫去看戲,寫這些在平橋村的一般樂事起著什么樣的作用?(2)、這段文字在全文有什么作用?答案類似。)】(5分鐘)

            

             二、讀4--9段(看戲前的波折)思考(8分鐘)

          1、為去趙莊看戲“我”經歷了三次波折,三次轉折,請結合課文內容概括,并分析寫波折和轉折的作用(或原因)是什么?(5分鐘)

          2、“我們立刻一哄的出了門”,應如何理解“立刻”和“哄”?(3分鐘)

          二、讀10--13段(夏夜行船):終于能夠去看戲了,“我”的心情是愉悅的,作者怎樣來寫的呢?(先獨立思考,后交流合作,注意組長職責,同時注意在課本上做出標記。)(20分鐘)

          1、心理描寫:“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中的“輕松”和“舒展”表現了“我”什么心情?(2分鐘)

          2、動作描寫:開船時,使用了一系列的動詞,請在課本上劃出來;這樣寫有什么作用?(4分鐘)

          3、景物描寫:11段是對充滿江南水鄉生活氣息的景物描寫,作者是從哪些角度描寫的?聯系全文思考,這描寫有什么作用?(10分鐘)

           4、“漸望見依稀的趙莊,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中“依稀”與“似乎”可否刪去?(2分鐘)

          5、文中寫到了兩處誤認,概括并分析其作用。(2分鐘)

          三、課堂小結:(2分鐘)

                               探究交流 第二課時   

           一、讀14--21(趙莊看戲)思考:(12分鐘)

              1、“我”在望到戲臺時的心情怎樣?

             

              2、在作者筆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戲好看嗎?為什么?

          3、小伙伴們這樣熱衷于來看戲的真實的原因是什么?

          二、讀22--文末(月下歸航,偷豆余波)思考:(20)

          1、22段景物描寫是從什么角度進行的,目的是什么?

          2、“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和“幾個老漁夫也停了艇子看著喝彩起來”各屬于什么描寫?有什么作用?

          3、你怎樣看待“偷豆”這一情節的安排?(可以從目的、頭誰家的豆、怎樣偷、怎樣防止被人發現、如何對待后果等處分析)

          4既然戲不好看,豆不好吃,為什么文章結尾卻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5、分析人物形象:(請自選角度,結合具體語句分析)(8)

          ①、一群純樸可愛的農村孩子:

          ②、六一公公:

              三、課堂小結:(概括主題)(5分鐘)

                              

                                      鞏固檢測   

          一、重點語段閱讀:

          (一)誠然!這十多個少年,……在左右都是碧綠的豆麥田地的河流中, 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15分鐘)

          1.為什么“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此時‘我”有怎樣的感受? 

          2.“我”的心為什么原本“很重”,忽而“輕松”了? 

          3.這句話中的“忽而”“也’“似乎”都是什么詞?在句中起什么作用?對表達“我”的輕松的心情有什么作用?

          (二)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過了那林,船便彎進了叉港,于是趙莊便算 在眼前了。(25分鐘)

          4.用波浪線劃出第 1 段中的比喻句,說說作者是從什么角度寫景的?這一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5.第 1 段中加點詞“似乎”“也許”是表示猜測的副詞,“我”猜得對不對?去掉這些副詞行不行?為什么?

           

          6.“但我卻還以為船慢”“似乎聽到歌吹了,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但或者也許是漁火。”“使我的心也 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三句分別表現了我去看戲途中的什么的心理。

           

          7.第 2 段寫“我”在夜行途中的感受,哪些詞集中體現了“我”的感受?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 

          8.夏夜行船,月夜歸航在寫景敘事上都非常的精彩。夏夜行船通過那些角度來寫景的? 

          9.“……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 夜氣里。”句中的“他”指代什么?這里描寫的心境與第 1 段的有什么不同? 

          10.對于文章一句結尾應該怎樣理解?

           

          學后反思

           答案:

          第一課時

          1、魯迅,原名周樹人,文學家、革命家、思想家。浙江紹興人,有小說、雜文、散文、詩歌等,都收在《魯迅全集》里。

          1918年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1921年又發表了中篇小說《阿Q正傳》。)

          雜文集《墳》、《華蓋集》、《二心集》等。 

          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三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詩集《野草》。  

          2、歸省( xǐng)  行(  háng)家   憚(  dàn    ) xù( 絮   )dāo( 叨   )    dài( 怠 )慢    cuān(攛 )duo( 掇 )   fú(鳧)水  船lǔ(櫓)  

          yì(屹)立    yùn(蘊 )zǎo(藻)     家juàn(眷)jiǎo(皎)潔                    一小撮(cuō)   烏jù(  烏  )樹    棹( zhào   )著船  漂渺( piāomiǎo  )   

          chán(潺    )chán( 潺   )     jiū(  糾  )gě( 葛   )

          二、整體感知

          1、順序:時間順序,或事件的發展順序。線索:看社戲。 (記敘的線索一般為:時間、行蹤、人物、物件、事件、情感變化、見聞感受) 

          2、答案A:

              一、寫看社戲的時間、地點、人、機緣,交代平橋村是“我”的樂土,“我”

          盼望看社戲(1--3)  

              二、看社戲 (4--30)    

                  (1) 戲前波折(4--9)。  

                  (2) 夏夜行船(10--13)  

                  (3) 船頭看戲(14--21)  

                  (4) 月下歸航、偷豆(22----30) 

              三、 戲后余波和懷念社戲(31-40)

          答案B:

           

          第二課時:

            一、1、見教參P158:

            (1)我到那可以“受到優待 ”、釣到蝦照例“歸我吃”,小伙伴關懷“我”;

            (2)我去到那可以不念<詩經>之類"我"既不懂又不感興趣的陳腐無用的經書,而且不循規蹈矩,“打了太公”也沒人想出“犯上”這兩字來,對自幼受封建道德秩序壓抑“我”的這是種對自由的寶貴享受;

            (3)在農村可以親近大自然,“挖蚯蚓”、“釣蝦”、“放牛”,比城鎮宅院中“我”受束縛的生活而言,這兒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景色優美,新鮮有趣;

            (4)最重要的是:去那里可以看社戲。

          2、交代看社戲的時間、地點、人物和機緣,為下文寫看戲做鋪墊。

             二、

              1、(1)筆法曲折,文氣搖曳,為看社戲做好充分的鋪墊;(2)、初步表現小伙伴的熱情、能干等特點,尤其是“雙喜”。) 

              2、“一哄”是指沒有經過認真準備和嚴密組織,一下子行動起來。在社戲中“我們立刻一哄的出了門。”是說聚在一起的孩子一下子吵吵嚷嚷就出了門。“一哄”,寫出了孩子們得以去看社戲時的興奮、高興。

          1、“輕松”和“舒展”與前文因看不成戲而沮喪形成鮮明對比,表現“我”歡喜輕快的心情。

          2、動作描寫,動詞“拔”、“點”、“磕”、“架”充分描繪出小伙伴駕船技術的熟練,反映出小伙伴 們聰明、能干的特點。 

          3、景物描寫:作者是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轉換,依次寫出了“我”在沿途的種種見聞和感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從視覺寫其形:“起伏的群山”,“一叢松柏林”,其色:豆麥的“碧綠”、月色的“朦朧”;從聽覺寫其聲:笑聲、嚷聲、水聲、笛聲; 從嗅覺寫其味:豆麥的清香;從心理感受寫“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 以上景物描寫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江南水鄉所特有的清新優美的圖景,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戲時輕松、愉快、興奮的心情。 

          4、因為這里看到的趙莊,聽到的歌吹是由于心情迫切而產生的一種錯覺。如果去掉,便于下文相矛盾。

          5、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誤認為趙莊,一是誤把“漁火”誤認為戲臺上的燈火。心急才產生了誤認,寫這兩點誤認,既構成了情節的曲折,又進一步表現出“我”急欲去到趙莊,看到演戲的心情。(關鍵詞:誤認  心急生誤  兩誤曲折  更現心急)

          第三課時 

           1、“我”望到“莊外臨河空地上的一座戲臺,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那縹緲月夜空間的戲臺,使“我”疑心是“畫上見過的仙境”,深被吸引,無限歡喜,更全神貫注地一直望到“臺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無限歡喜、興奮之情。

          2、①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卻沒翻。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終于出了臺”,并不停地唱著。(4)孩子們“喃喃的罵”,“不住的吁氣”,“打起呵欠”等,這些孩子的神態描寫,也從側面表現了戲不好看。

          3、(1)對少年兒童來說,對未知事物或新鮮事物的追求與探索遠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2)小伙伴們更在乎的是在看戲途中彼此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玩耍。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小伙伴們真正感興趣的不在社戲,而在看戲前后的那種氣氛、感覺。

           二、

          1、“回望”表現了我留戀、依依不舍的心情;“罩”通過視覺表現了戲臺如夢似幻的情景,與來時的情形照應,也表現了“我”對戲臺的向往留戀。

          2、賞析劃線句“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

          運用比喻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船行之快,突出小伙伴們劃船技藝高超和心情愉悅。側面描寫,突出小伙伴駕船技術高超。

          4、其實那夜的戲,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罵”,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來也實在平常。所謂“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是過去那段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生活的標志,代表了作者對天真爛漫童年的美好回憶,充滿了浪漫的理想色彩,相對于成人的無限煩惱,重重束縛的現實生活,表現了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第四課時:

          (一)(二)

          1.艙中比較安全,這里寫出小伙伴們對“我”的照顧,“我”此刻的心情是輕松偷快。

           2. “很重”是因為外祖母和母親不答應讓“我”和小伙伴們一起去看社戲,心情很沉重;雙喜說服外祖母和母親, “我”可以和他們一起去看‘社戲了,心里很高興,所以“輕松”。

           3.對表達“我”的輕松的心情有什么作用? 副詞,起修飾和限制作用,表現“我”心想事成時的愉快、興奮,和內心的滿足。 

          4. 作者從視覺的角度寫景,不僅寫出船行的速度快,更襯托出“我”看社戲的迫切心情。 

          5. 事實證明猜錯了。去掉不行,因趙任只是依稀可見,聽到的聲音,看到的火光只能是猜測, 而且猜測的都與看戲有關,這就更能表達出“我”看戲的急切心情。

           6 、迫不及待、興奮、喜悅 

           7、 “沉靜”“自失”。“我”當時的心情非常愉快,更主要的是途中的優美景致使“我”陶醉了。

           8.、從視覺聽覺嗅覺,有聲有色地寫出了江南水鄉的美麗景色。 

          9、 指代宛轉、悠揚的笛聲。第 1 段表達“我”急于看到社戲的急切心情。第 2 段表達“我”被笛聲、景色陶 醉的 輕松愉悅的心情 

          10、其實那夜的戲,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罵”,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來也實在平常。所謂“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是過去那段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生活的標志,代表了作者對天真爛漫童年的美好回憶,充滿了浪漫的理想色彩,相對于成人的無限煩惱,重重束縛的現實生活,表現了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李亦秦

          [《社戲》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社戲》課件

          2.魯迅《社戲》教案

          3.初一語文《社戲》課件

          4.社戲原文閱讀答案

          5.關于《社戲》讀后感

          6.關于社戲優質課教案

          7.《社戲》語文閱讀及答案

          8.社戲課本閱讀答案

          9.關于社戲的現代文閱讀練習及答案

          10.有關《社戲》的讀后感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欧美国产 | 最新AV网址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 | 日本在线一区二区 | 色色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