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教材第三冊第一單元教學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9-13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夏永

          ○目標要求

          1.了解詩歌這一文學體裁。

          2.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3.把握詩歌內容,體會詩歌思想感情及藝術特色。

          ○知識結構

          ◎詩歌的特點及分類

          詩歌是四大文學體裁之一。它要求以凝煉的語言,形象地表達豐富的思想,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并有一定的節奏韻律。

          詩歌的特點是:最凝煉地反映生活,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富于想象,構思精巧,語言富于音樂性。詩歌的特點可歸納為:調試的概括性、鮮明的形象性、濃烈的抒情性、優美的音樂性。

          詩歌分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

          按產生的時代分為:

                          古體詩:詩經、楚辭、樂府詩

                          近代詩: 律詩

          古典詩歌           絕句 小令             

            詞曲  散曲     

                                 雜劇   套數  

          現代詩歌   新詩

                     以舊體詩形式反映現代生活思想的詩

          除此之外,詩歌還可以進行如下分類:

                       抒情詩

          按表達方式   敘事詩

          哲理詩

                      格律詩

          按有無格律  自由詩

          散文詩

                  民歌

          按來源

                  文人作品

          ◎新詩的鑒賞與閱讀

          新詩是1919年“五四”新文學運動前后創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白話詩,是現代詩歌的主流。公木先生說:“把‘五四’以后的詩歌作為中國詩歌的一個獨立階段和特殊部分,稱之為新詩,不僅因為它在時間上屬于現代,更因為它反映了中國詩歌現代化的進程,是現代意義上的詩歌,這也就是新詩之所以新的所在。“-這是公木先生對新詩特征的調試概括。在西方,美國詩人惠特曼是自由詩的創始人。中國的新詩誕生后,不斷接受外來影響,并融合消化在自己的民族風格中,涌現了眾多的藝術流派。以郭沫若、聞一多、艾青為代表。

          “詩言志”,詩中必有“我”,抒情主人公往往就是詩人自己。新詩則表現新的思想感情,反過來看,讀詩當然不是純理性的活動。而是讀者的情感因素滲透其中,既要深入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又應力求把自己的感情和詩所蘊含的感情溝通。新詩的思想感情融于詩的藝術形象,融于詩情畫意的意境。換言之,融有詩人情感的物象,即詩之意象。詩人的主觀情感與客觀生活景象相融合,形成一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境界或氛圍,就是意境。意境是意象的升華,其內涵則遠遠超過了個別意象的總和,其境界是整體的,給人以巨大美感。所以,體味鑒賞詩的美是要去感受詩的意象美和境界美。

          詩歌的閱讀鑒賞有兩個層次:

          首先,是對詩歌字面意思的理解,進而對詩歌表層意思作出概括;

          其次,是對詩歌的表現手法作出評價,進而對詩歌的意象美和意境美進行欣賞評價,體會詩歌美的情感。

          3.新詩鑒賞三步曲

          (1)品讀節奏美

          新詩雖無固定格式(詩無定章、章無定句、句無定字),但有內在的旋律與和諧的節奏。

          (2)領悟意境美

          意境是指作品中描寫某種事物的達到的藝術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和諧統一的結果。

          把情感化為可以古籍的形象符號、情感客觀的對應物就是意象。

          (3)欣賞主題美

          ○命題方向

          詩歌的考查通常在基礎知識部分,包括:

          1.文體常識,包括闡述題、排序題、填詞題。

          2.詩詞鑒賞。

          3.作家、作品,包括作品類型。

          【例】(2000年全國)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1~2題:

          金黃的稻束

          鄭敏

          金黃的稻束站在

          割過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無數個疲倦的母親,

          黃昏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

          收獲日的滿月在

          高聳的樹巔上

          暮色里,遠山

          圍著我們的心邊,

          沒有一個雕像能比這更靜默。

          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你們

          在這伸向遠遠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靜默。靜默。歷史也不過是

          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

          而你們,站在那兒,

          將成為人類的一個思想。

          1.對這首詩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金黃的稻束站在/割過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時間,從全詩看,除了“秋天”外,還隱指“暮色”降臨之前。

          B、“黃昏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把“皺”與“美麗”并列,富有謳歌母親的勞動和感嘆時光流逝之意。

          C、“你們/在這伸向遠遠的一片……”的詩句中,“你們”指詩歌的主要形象“金黃的稻束”。

          D、“歷史也不過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這實際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內容。

          【解析】D項把“歷史也不過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解說成稻束“低首沉思”的內容是不恰當的。理由有二:一、整首詩所出現的形象以及有關殉的感受,都是詩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見的,D項也不例外,它本是詩人的“旁白”,不能理解為“稻束”沉思的內容;二、即使把它解為“稻束”沉思的內容勉強可通過,它也只是一種不太可能性而已,不能把它表述為“實際上就是”的肯定語氣。

          2.對這首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詩歌以“金黃的稻束”為中心形象展開聯想,通過稻田、路上、天空、遠山等空間性的位移,傳達一個時間性的主題-對勞動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詩歌賦予“金黃的稻束”以積極、強烈的視覺印象和消極、靜默無言的聽覺感受,意在利用兩者的不協調,把關注點從外在畫面轉向內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黃的稻束”“收獲日的滿月”等形象都具有圓滿的意味,但詩歌未寫收獲日的快慰和滿足,卻引人思考勞動者母親的“疲倦”。

          D、“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一句的主體,應該是美麗的母親,而不是如雕像一樣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解析】D項的內容是完全錯誤的!凹绾芍莻ゴ蟮钠>搿币痪涞闹黧w只能是“你們”即“稻束”。雖然那偉大的疲倦的主體是勞動者母親,但“肩荷”了這種“疲倦”的主體,卻只能是母親勞動的結晶-“金黃的稻束”,因此D為選項。

          [高中新教材第三冊第一單元教學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2.日月水火新教材教案

          3.日月水火教案教學設計

          4.動物過冬教案教學設計

          5.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6.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7.小數除以整數教案教學設計

          8.我喜歡教學設計教案

          9.成語故事教案教學設計

          10.《為學》教學設計教案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欧洲日本无在线码 | 欧美日韩免费专区在线 | 亚洲五月综合缴情综合久久 | 新国产免费剧情Av | 亚洲香蕉免费有线视频 | 夜鲁夜鲁很鲁在线视频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