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發布時間:2017-10-26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

              2.掌握文章中出現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二、能力訓練目標

              1.訓練學生古文句讀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準確識別運用

              三、德育滲透目標

              1.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重點、難點:

              重點: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

              難點: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币粋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個師嗎?今天我們要學的《燭之武退秦師》會告訴我們這個問題的答案。

          2、選自《左傳》。我們初中的時候也學過一篇選自《左傳》的課文,是《曹劌論戰》。

          3、關于《左傳》

          ①請一位同學讀注釋1。

          ②補充:關于《左傳》。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皞鳌币鉃樽⑨專蹲髠鳌窞榻o儒家經典《春秋》所作的注釋性文字!蹲髠鳌啡Q是《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另外還有兩本書也是對《左傳》的闡發《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因此我們把這三本書叫做“《春秋》三傳”。

                《左傳》記述了春秋間240多年的歷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頗具春秋時代歷史散文的特色。內容豐富,規模宏大,忠于歷史事實,生動、真實地反應了奴隸社會崩潰時期的重大變化,為后人提供了那個時代廣闊多彩的社會生活畫面。統治集團內部的各種矛盾斗爭,各諸侯國之間頻繁的爭奪戰爭,各種禮儀制度、社會風俗、道德觀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在《左傳》中都有大量記載。

                總之,《左傳》無論對后代史學和文學都有極大的影響,在藝術上的成就令人驚嘆,為后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范。

          4、補充:關于古代姓名。

          燭之武是不是姓燭名之武?--不是。

          燭之武--燭表示地名,以邑名為氏。“燭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為氏!柏,名叫狐的人

          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帶著問題齊讀課文。問題:課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

          2、糾正字音。

          ①生字:函(hán) 氾(fàn)  佚(yì)  縋(zhuì)  闕(jué)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濟而夕設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孫)

          ③通假字:

           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同“矣”)

           焉用亡鄭以陪鄰(“陪”同“倍”)

          秦伯說(“說”同“悅”)

          失其所與,不知(“知”同“智”)

          3、提問:課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

          --秦晉圍鄭,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國,說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場戰禍。

          4、解題:

          燭之武退秦師。

          退:使動用法,使-----撤退

          師:軍隊

          三、講解課文。

          (一)講解第一段。

          1、先看第一段。齊讀第一段。第一段寫了什么事情?   --秦晉圍鄭

          2、秦晉為何圍鄭?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補充背景:

          ①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是,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后發動了這次戰爭。

          ②晉國為什么要聯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兩年后,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3、重點講解:①且貳于楚也--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狀語后置句

          ②晉軍(于)函陵--軍,名詞活用為動詞,駐軍、駐扎。(省略句)

          “錦|軍函陵,秦|軍氾南”,這樣斷句對不對,為什么這樣斷句呢,“軍”是名詞活用作動詞了。同時,也可以明顯的看出秦晉是分駐在兩個地方的,為什么折磨交代呢?(這為下文埋下了伏筆)

          ③以其無禮于晉--                     (倒裝句)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詞,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對于”。“于晉”,是古漢語中常見的介賓結構后置,按現代漢語的語序應是:以其于晉無禮。翻譯成現代漢語是: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且貳于楚也”句中的“貳”指從屬二主,“于”是介詞,引出二主之一的“楚”。翻譯成現代漢語是:并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

          ④貳為數詞動用,軍為名詞動用;以,連詞,表因果關系;其,代詞,代鄭國;特殊句式:無禮于晉,貳于楚。提醒學生從翻譯的方面看句子語序的調整,得出本句的介詞結構“于晉”、“于楚”本來應在“無禮”和“貳”的前面,但句子中卻是在它們后面,所以是倒裝結構中的介賓短語后置,也叫狀語后置。

          譯文:晉文公、秦穆公聯合攻打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理,并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南。

          4、秦晉圍鄭,來勢兇猛,鄭形勢危急,渲染了氣氛。同時,兩事均與晉利害相關,與秦關系不大,秦可以爭;兩軍分兵駐扎,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為燭說秦埋下伏筆。

          (二)講解第二段。

          1、讀第二段。第二段寫了什么什么?--燭之武臨危受命

          2、重點講解: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之:助詞,不譯

          ②無能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無能:不能。已:同“矣”, 句末語氣助詞。

           ③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判斷句)

          ④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倒裝句,介詞結構后置句,還原后的正常句式應為“佚之狐于鄭伯言曰”;

          ⑤辭曰:省略句,補充完整后為“(燭之武)辭曰”;

          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也”字表判斷。

          譯文:佚之狐對鄭伯說:“國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王,秦軍一定會撤退。”鄭伯聽從了佚之狐的意見。(燭之武)推辭說:“老臣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鄭伯說:“我不能早點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您也有不利啊!保T之武)答應了。

          3、文中寫了個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對燭之武有足夠的了解,但寫他是為寫燭之武服務的,燭之武未出場已引起了讀者的強烈關注。燭之武可以說是壯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滿腹牢騷,滿心委屈,但能以國事為重,深明大義。文中還著力寫了鄭伯,他勇于自責,更能以情動人,以誠動人。

          佚之狐:關心國事的大臣,對燭之武外交才能的信任

          燭之武:滿腹的牢騷與埋怨

          鄭  伯:一位敢于自責的國君,情真意切,有風度

          4、①“佚之狐言于……師必退! 

          A、形象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未見其人,先聞其名(聲)(即“才”)。

          B、在此也可窺見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還可窺見鄭伯善納諫的一面。

          ②辭曰:“臣之壯……也已。”

          進一步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滿腹才華,卻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鮮活。

          ③公曰:“……”許之。

          A、鄭伯首先自責,體現了明君風范,然后以國家利益、形勢與個人利益的透徹分析感動了燭之武,可謂善于做思想工作。

          B、燭之武最終應允,決定以國家利益為重,只身去見秦伯,體現了他深明大義的一面。

          (三)、燭之武采取了什么方式去游說的呢?有沒有效果呢?我們看到第三段,第三段寫了什么事情?--智退秦師

          1、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① 敢以煩執事--冒昧地拿(這件事)麻煩你。意思是說,(如果滅了鄭國對你秦國有好處,)那麻煩你就來滅了我們吧。

          ② 焉用亡鄭以陪鄰--為什么要幫晉國來滅了鄭國,而增加你的鄰邦晉國的土地呢?

          ③ 夫晉,何厭之有--晉國有什么時候會滿足的呢?這是個用“之”來提賓的疑問句。初中時學過的提賓的“之”有:a何陋之有?b蓮之愛,陶后鮮有聞。c菊之愛,同予者何人?d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④秦伯說,與鄭人盟--秦伯高興了,與鄭國訂立了盟約。盟,名詞做動用,釋為訂立盟約。

          2、“夜……秦伯”:說明形勢危急,燭不畏危險。

          3、現在大家齊讀燭之武的說詞,在讀的過程中能不能大略標出秦晉鄭三國的地理位置,簡單的標出,假如三者在一條直線上的話。(提問)

          (秦----晉----鄭)

          非常好,有了這個戰略形式圖,大家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能夠說服秦伯了或者說是說服秦伯的前提條件。

              

                             秦             晉

              

                                                             鄭

          (結合戰略形式圖,具體講解這段說詞,圍繞“亡”的不利和“舍”的有利)

          (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矣”從這個形式圖中也可以很明顯的看出秦的劣勢。

          (2)所以,燭之武一開始就擺正自己的位置,“鄭即知亡矣”,之后,說“若亡、、、、、、執事”,從形式圖中,也可以看出秦晉圍鄭,受益的就是晉。欲揚先抑,以退為進。(坦言知亡,避其銳氣:鄭既知亡矣。)

          (3)晉強,相對的秦就弱了。闡明利害,動搖秦君。(亡鄭只對晉有利:鄰之厚,君之薄也。)

          (4)要是不滅鄭,會怎么樣呢“君亦無所害”。 替秦著想,以利相誘。(舍鄭會對秦有益:君亦無所害。)

          (5)晉國曾經有不講信義的行為,還能相信嗎?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6)(秦----晉----鄭)  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肆其西封             東封鄭

          (7)從這個圖中,可以看出燭之武的一番說詞都是圍繞一個“利”展開,好象處處為秦著想,其實呢,完全是為了保存鄭,秦晉聯盟也有損害,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

          燭之武三寸不爛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他之所以能說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處處為秦國著想(表面看來),理由充分。這段說辭僅125個字,卻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地道出了秦、晉聯盟的虛偽,亡鄭對秦的不利,晉國的貪得無厭和背信棄義,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題,句句打動對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 

          3、說秦的結果是:①秦鄭訂立盟約;②秦國駐兵守鄭。

          4、秦……乃還:秦權衡利害,決定退兵,但卻派人留守要塞,體現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5、知識點:

          亡:動詞的使動用法;    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鄙:名詞的意動用法;    封:名詞的意動用法;    

          厚: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薄: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乏困: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東:名詞活用做狀語;

          陪:通假字,通“倍 ”;    共:通假字,通“供”;

          厭:通假字,通“饜”;     說:通假字,通“悅”;

          闕:通假字,通“缺”或“掘”;

          以為:古今異義詞,古意:把……當作;今意:認為。

          行李:古今異義詞,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時帶的包裹。

          東道主:古今異義詞,古意: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請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異義詞,古意:缺乏的東西;今意:精神不好。

          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還原后應為:有何厭。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介詞結構后置,還原后應為:若亡鄭而于君有益。

          (四)、講解第四段。--晉師撤離

          1、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那個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參見文下注釋。微,假如沒有。初中時學過“微斯人,與誰與歸?”這個句子,其中的“微”也是這個意思

          ② 吾其還也--我們還是回去吧。其,語氣詞,表商量語氣。初中時學過這類例句不少:a其真無馬也?(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表反問語氣。)b其真不知馬也?(恐怕實在是不認識千里馬吧。其,表推測語氣。)

          ③ 亦去之--也離開了鄭國。去,離開。(這個詞的古今義剛好相反。今義表示到……地方。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鳥樂也。②則有去國還鄉,憂讒畏譏。)

          2、寫晉師撤離鄭國。晉文公是頭腦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不仁”只是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講“仁義”,當初就不會發兵攻鄭!安恢笔菍嵸|,“知”是理智,是對現實情況的客觀分析,是對動武后果的冷靜判斷;“不武”,則是因為勝敗難以預料。所以,說到底,晉的退兵,是“利”字使然。這是一種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

          3、所以故事的結局就是,晉文公毅然撤軍作結,鄭國轉危為安。而這也正是燭之武所想達到的目的。

          4、知識點。

          敝: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知:通假字,通“智 ”。

          夫人:古今異義詞,古意:那個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今異義詞,古意:離開;今意:到,往。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斷句。

          四、分析人物形象。

          1、燭之武:(1)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2)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

                    (3)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2、鄭伯:(1)善于納諫。

                   (2)勇于自責。

                   (3)善于言辯。

          3、秦伯:貪婪,自私,不講信用,見利忘義。

          4、晉文公:貪婪,但理智,能隱忍不拔,隨機應變,審時度勢,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識才的伯樂。

          (一)、第一個人物--鄭伯。(善于納諫、勇于自責、善于言辯)

           1、找學生讀鄭伯說的話。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說說對他的看法。(大部分同學會說鄭伯是一個禮賢下士、從諫如流的君主。)

          啟發:是不是還能有別的理解:他平白無故的怎么禮賢下士起來了呢?

          --事到臨頭才開始求賢。

          2、讓學生們品味他的話:“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來干活,是幫我的忙也是幫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幫忙,對你也沒有好處。 話里含有威脅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晉攻打鄭的原因--當年慢待晉文公,可知鄭伯是個目光短淺又自私的人,如今來求燭之武,也不過是臨時抱佛腳罷了。 

          3、從鄭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訓?

          --一定要不斷挖掘和重視人才,不要等到危機出現后再重用人才。

          (二)、第二個人物--佚之狐。 (慧眼識才的伯樂)

          他真的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嗎? 

          1、 找學生讀佚之狐的那句話: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讓學生談對佚之狐的看法。多數學生會說這是個伯樂。那么請學生思考如下問題:他真的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嗎? 

          補充:據史料記載,說服秦伯的初定人選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勸退秦師。但他為什么自己不去而舉薦了燭之武呢?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說服秦伯誰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惱了秦伯,自己掉了腦袋不算,還可能被牢牢的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讓后人指指點點。抬出燭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幾率,在成就燭之武的同時自己也落個“伯樂”的美名。所以說他是一條狡猾的狐貍! 

          2、通過他的話,我們可知他對燭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燭之武這么能干,為什么到現在才舉薦呢? 他這是一種什么心理。--嫉妒、紅眼病。

          (三)、第三個重點人物--燭之武

          1、燭之武能言善辯,才智過人。這樣的人為何老不見用? 

          --當權者不注意選拔人才,有權者的嫉妒。 

          2、從文中可看出,他對國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徹。既然燭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徹想干什么? 

          啟發: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對他暢談天下大勢?梢哉f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著出山的準備。 

          --燭之武也是如此。盡管懷才不遇,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希望。燭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業,他的心始終沒有放棄過“一飛沖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關注著天下形勢,思考著安定天下濟蒼生一逞抱負的路徑。你想,一個小小的“弼馬溫”,怎么對晉國的歷史、對晉國國君的為人那么清楚,對秦伯的心理、對秦晉之間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無疑是后人敬仰他們的主要緣由。 

          3、這樣一個才華長久沒顯出來的人,當國家有難的時候他還是出來解國家之圍了。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須發盡白的老者,夜縋而出時是怎樣的一種情形。當他拄著拐杖走進秦營時又是怎樣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 

          4、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5、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返顧;在強秦面前,燭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他的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鄭國安危著想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義無返顧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都值得我們學習。但是以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點呢?

          --燭之武為何不在“臣之壯也”的時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樣,大膽地“自贊”于鄭伯的駕前呢?

          五、寫作特點。

          1、情節波瀾起伏。

          文章的事件一件連一件,情節是不是平穩發展的呢?

          --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

          明確:大軍壓境(十萬火急)--佚之狐薦燭之武(一線生機)--燭之武發牢騷(波瀾)--鄭公平息燭之武的怨氣(轉機)--燭之武出使退敵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議攻秦(出現危機)--晉公再曉之以理(一場虛驚)。

          文章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2、伏筆和照應。

          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從懸崖跌到深谷呢?

          --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設置了伏筆和照應

          明確:這篇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例如,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二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夜縋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霸S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盟提供了條件。

          3、詳略得當。

          這篇課文主要是表現燭之武怎樣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簡單的交代。從秦晉圍鄭寫到晉師撤離,在這期間應該說發生了許多事,但作者并未一一羅列,如鄭國君臣如何焦急地等待燭之武的消息、秦伯是如何驕橫傲慢地對待這位即將亡國的國家的使臣等,文章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選材上注意到了“精”字,詳略得當,從而做到繁而不雜,有始有終,層次井然。

          六、課后習題第2題。

          七、有時間的話,分角色朗讀。

          板書設計:燭之武退秦師

          附1:文言字詞

          1. 詞類活用

          A.名詞做狀語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在東邊;在西邊) 夜縋而出(在晚上,當晚)

          B.動詞活用為名詞   君亦無所害(害處)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恩惠,好處)

          C.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臣之壯也(壯年)越國以鄙遠(遠方,邊遠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東西) 

          2.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主語)    晉惠公)許君焦、瑕(主語)

          夜縋(燭之武)而出(賓語)    敢以(之)煩執事(賓語)

          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介詞)

          B.倒裝句以其無禮于晉(于晉無禮──介賓短語后置)

          且貳于楚也(于楚從屬── 同上)

          佚之狐言于鄭伯(于鄭伯言── 同上)

          何厭之有(有何厭── 賓語前置)

          C.判斷句

          3.通假字

          無能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說,與鄭人盟(悅)失其所與,不知(智)

          4.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

          (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附2:歸納基礎知識 

              實詞: 

              1、貳 

              ①“二”的大寫。(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 

              ②副職  (例:其內任卿貳以上。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③不專一  (例:貳則疑惑。《荀子解蔽》) 

              ④離心,背叛(例: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左傳》) 

              ⑤再,重復。 (例:不遷怒,不貳過!墩撜Z雍也》) 

              ⑥從屬二主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鄙 

              ①邊遠的地方  (例:《為學》:“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③看不起,輕視。(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3、許 

              ①準許。 (同現代漢語) 

              ②答應,聽從。 (例:“許之!、“許君焦、暇……”) 

              ③贊同。 (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 

              ④約數  (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 

              ⑤表處(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4、闕 

              ①què 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樓 

              ③què 皇宮,引申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為侵損,削減。 

              5、微 

              ①細小,輕微(同現義) ②衰敗  國勢衰微。 

              ③卑賤(例:《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 

              ④幽微,精妙!∥⒀源罅x(成語) ⑤隱蔽,不顯露。見微知著(成語) 

              ⑥如果沒有!(例:《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 

              6、敝 

              ①壞,破舊。(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 

              ②謙詞  敝人 ③疲憊  (例:《資治通鑒》:“曹操之眾,遠來疲敝。”) 

              ④損害,衰敗!∫蛉酥σ员种。(本文) 

              “說”“辭”見課后第三題。 

              虛詞  1、以 

              ①以其無禮于晉  (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事  (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把,介詞)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順承)②夜縋而出    (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表順承,連詞)④朝濟而夕設版焉。(表轉折,連詞)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表陳述)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為什么)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疑問副詞,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里)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  (兼詞,于此) 

              “之”的意義和用法見課后第三題。 

              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 (名詞作動詞)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鄭亡,動詞使動用法) 

              ③鄰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④越國以鄙遠(鄙,意動用法,以……為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 

          ⑤朝濟而夕設版焉  (“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 

              ⑥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東”、“西”均為方位名詞作狀語;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作疆界。) 

              通假字 

              ①焉用亡鄭以陪鄰?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④秦伯說  (說,通“悅”) 

              ⑤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 

              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 (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文言句式 

              ①以其無禮于晉 ②佚之狐言于鄭伯曰  介詞結構后置 

              ③夫晉,何厭之有?  賓語前置,“有何厭”。 

              ④是寡人之過也。   判斷句。 

          譯文

            九月甲午,晉文公、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經沒有用應有的禮儀來接待他,并且在依附于晉國的同時又依附于楚國。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南。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于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伯,一定能說服他們撤軍。”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编嵨墓f:“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 睜T之武就答應了。

            夜晚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墻上放下去,去拜見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即將要滅亡了。如果使鄭國滅亡對您有好處,冒昧地拿亡鄭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越過別國(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件事是困難的,為什么要使鄭國滅亡而增加鄰邦晉國的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放棄滅鄭,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東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國使節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么害處。況且,您曾經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過黃河回到晉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拒秦,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有什么滿足的(時候)呢?把鄭國當作東部的疆界后,又想往西擴大疆域。如果不侵損秦國,晉國怎么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國受損而晉國受益,希望您好好考慮考慮吧!”秦伯高興了,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并派杞子、逢孫、楊孫幫鄭國守衛,就撤軍回國。

            子犯請求晉文公下令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的支持,我到不了今天這個地步。借助了別人的力量而又去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盟國,這是不明智的;以混亂相攻代替聯合一致,這是不勇武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撤離了鄭國。

          注釋

          (1)晉侯、秦伯:指晉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時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無禮于晉:指晉文公即位前流亡國外經過鄭國時,沒有受到應有的禮遇。倒裝句,于晉無禮。以,因為,連詞。其,代詞,它,指鄭國。于,對于

          (3)且貳于楚:并且從屬于晉的同時又從屬于楚。且,并且,表遞進。貳,從屬二主。于,對,介詞。

          (4)晉軍函陵:晉軍駐扎在函陵。軍,名詞作動詞,駐軍。函陵,鄭國地名,在今河南新鄭北。

          (5)氾南:古代東氾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6)佚(yì)之狐:鄭國大夫。

          (7)若:假如。使:派。見:拜見進見。從:聽從。

          (8)辭:推辭。

          (9)臣之壯也:我壯年的時候。

          (10)猶:尚且。

          (11)無能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為,做。已,同“矣”,語氣詞,了。

          (12)用:任用。

          (13)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過,過錯。

          (14)然:然而。

          (15)許之:答應這件事。許,答應。

          (16)縋(zhuì):用繩子拴著從城墻上往下吊。

          (17)既:已經。

          (18)敢以煩執事:冒昧地拿(亡鄭這件事)麻煩您手下的人。這是客氣的說法。敢,冒昧的。執事,執行事務的人,對對方的敬稱。

          (19)越國以鄙(bǐ)遠:(然而)越過別國而把遠地(鄭國)當做邊邑。越,越過。鄙,邊邑。這里作動詞,動詞意動用法,以…為邊邑。

          (20)焉用亡鄭以陪鄰:怎么要用滅掉鄭國來給鄰國(晉國)增加(土地)呢?焉,哪里,怎么。以:來。陪:使增加。

          (21)鄰之厚,君之薄也: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厚,增加。

          (2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倘若放棄攻打鄭國而把它作為(秦國)東方道路上(招待使節)的主人。

          (23)行李:也作“行吏”,外交使節。

          (24)共(gōng)其乏困:供給他們缺乏的物資。共,同“供”。

          (25)嘗為晉君賜矣:曾經給予晉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護送晉惠公回國)。嘗,曾經。為,給予。賜,恩惠。為...賜:施恩。

          (26)許君焦、瑕:(晉惠公)許諾給您焦、瑕兩城。

          (27)朝濟而夕設版焉:(晉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筑城防御。濟,渡河。設版,指筑墻。版,筑土墻用的夾板,防御攻勢。朝,在早晨。

          (28)厭:通“饜”,滿足。

          (29)東封鄭:在東邊讓鄭國成為晉國的邊境。封,疆界。這里作用動詞,動詞使動用法,使……成為邊界。

          (30)肆其西封:擴展它西邊的疆界。指晉國滅鄭以后,必將圖謀秦國。肆,延伸,擴張。封:疆界。

          (31)闕:使...減損。盟:結盟。戍:守衛。還:撤軍回國。

          (3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夫,fú,音同“服”,放于句首表語氣,不翻譯;放在句中解釋為“那”;微,假如沒有。

          (3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別人的力量,又返回來損害他,這是不人道的。因:依靠。敝,損害。

          (34)失其所與,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與,結交,親附。知:通“智”,明智。

          (35)以亂易整,不武:用混亂相攻取代聯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是所應遵守的道義準則。不武,不符合武德。整,指一致的步調。

          (36)吾其還也:我們還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語氣,還是。

          (37)去之:離開鄭國。 

          何王芳

          [燭之武退秦師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相關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

          3.人教版高一必修《荊軻刺秦王》教案

          4.高一必修一英語教案

          5.人教版高一上冊《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6.高一數學必修2教案

          7.高一必修五數學教案

          8.高一數學必修四1.5教案

          9.高一必修四數學教案

          10.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午夜福利波多野结衣黑人网站 |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乱码 | 中文字幕丝袜四区 | 在线观看国产亚洲欧美 | 免费在线黄a网站 | 好吊妞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强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