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時報 2002-08-28
9月1日,北京有170萬名中小學生將邁入新學年,與以往不同,今年是北京市基礎教育全面進入課程改革的起始年。記者注意到,一直以來備受關注的“研究性學習”將首次被作為必修課走進中小學課堂。
據了解,這門“研究性學習”課將在全體高一新生、部分初中實驗學校和海淀區的所有小學展開。全國已經有30多所中學試行該課程。據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裴娣娜介紹,由于課堂的開放性,研究性學習的任課老師并不需進行專門培訓,教師只成為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參與課堂。“研究性學習”每周三課時,以研究小組形式開展,不設教材。“新課程綱要定位在理解科學家探究的過程,提高學生主動的探究能力,讓學生在體驗中增強解決問題能力、兼容性和團隊精神。”
雖然該課程今秋在我市大面積開設,但不少學校早已實踐開來。東城區55中去年就開始進行“研究性學習”試點教學,高一學生研究了24個課題。同學們根據自己的興趣組合成課題組,每個專題小組在搜集信息后,確定選題,設計問題,然后進行實地觀察和問卷調查。考試的方式脫離了死記硬背,在一項“網絡的真實性”的調查中,學生們在對6個網吧進行調查后,用表格的方式提交了自己的調查報告。記者看到,“如何鑒別盜版光盤”、“如何對秋天的落葉進行處理”等問題也都成了學生們熱衷研究的小課題。想在“研究性學習”這門課中拿高分并不容易,有關老師評價認為:死記硬背不能完成“研究性學習”的要求,只有善于發現、勤于動手、認真總結才能上好研究性學習課。
鏈接
“研究性學習”是新課程中一個獨具特色的課程領域,鼓勵學生對書本質疑、對教師超越,在研究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打破了班級授課的閉鎖性,將學生置于一個開放的教學環境中,立足于學生個體需要,強化過程體驗。學生可從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選題,主要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
[課程改革 研究性學習不教書呆子]相關文章:
2.課程改革論文
5.新課程改革論文
9.研究性學習個人心得體會
10.研究性學習實施方案策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