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 2002-09-20 馬少華
9月19日的《中國青年報》報道了今年新學期蘭州大學推出的“2+2”教育模式試驗:允許學生在大學的頭兩年里,學習自己高考時所報專業的基礎課和其他公共課,而從第三年開始,可以選擇新的專業繼續學習。學生在攻讀新專業時,直接學習主干課程,不再學習基礎課程,畢業后,拿新專業學位證書。
這里面實際包含兩個問題:一個是學生的專業(再次)選擇權問題;另一個是大學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比例問題。這兩個問題在某一個層面上相通。學生的專業選擇權問題,現在可能更容易引起社會廣泛注意。由于專業選擇的不理想,又得不到更改的機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長期處于壓抑狀態,不僅影響學生成績,而且可能影響身心健康和未來發展,由此而厭學、棄學甚至做出極端行為的事,也是媒體曾經報道過的。
我們的大學教育長期以來,是計劃經濟下的人才培養機制,學生在校改變專業,會給計劃帶來一定的沖擊,因此一般是不被允許的。學生的個人傾向,這種傾向的變動,服從于計劃需求。但隨著市場經濟和大學教育改革,特別是改費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學內部的課程選修制度改革,大學教育越來越成為教育服務和教育市場。學生越來越成為教育選擇的主體,因此選擇權的回歸學生,應該是必然趨勢。
實際上,在人的精神發展方面,根本不能假定一朝選擇就永遠不變,何況初入大學的年輕人正當易變的年齡,又一下突然面臨廣闊的知識世界。這是人的精神發展的特征和規律,大學,作為人的精神發展園地,不能不順應這個規律。
近些年來,大學一般都允許學生改變專業,但是有一些限制性規定,難易程度不同。比如,學生只能由高考分數線較高的專業轉到高考分數線較低的專業,這是一種基于公平的考慮。因為不同專業的錄取分數線是報考志愿的需求客觀產生的,它本身是公平的。學生以較低的分數進入高校的一個專業,又輕易轉到較高分數線的專業,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這種公平,從而也使得學校原來的教育資源配置難以適應。
但是,高考一時的分數線“管住”學生多少年才是合理的?須知,學生自己的知識和精神發展,時刻都發生著變化,以高考一時的分數線,作學生大學四年專業選擇權的限制性條件,沒有充足的合理性,因為它在邏輯上認定學生在大學中永遠停留在高考分數線的水平上。因此,應該考慮更寬松、更開放的機制來適應學生的專業選擇權。學校的行政機制總是傾向于“不變”,而學生的精神特質總是傾向于“變”,大學教育,總會有這種矛盾存在,誰更應該適應誰,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大學通識教育的問題。專業(職業)人才培養的思想,總是傾向于把大學四年的課程過度專業化、職業化---四年還嫌不夠呢。由于過去的計劃經濟培養模式、近代以來教育的功利傾向和現在的就業市場壓力,我們的大學教育的“不從容”,也在這里。
在這樣的模式中,轉專業本身就是損失,既是學校的損失,也是學生的損失。因此,通識教育在課程上處于被壓縮的境地。每一個專業都是彼此獨立和隔絕的,畢業生都是各個專業的專門人才,而不一定是一個現代“知識人”。但是,大學本身是一個豐盛的知識樂園,而人對知識的自然需求本來是多么寬廣,與此相適應的,應該是盡可能多的通識教育。
蘭州大學推出的“2+2”教育模式試驗,其意義不在于把學生轉專業時限定在大學四年教育的中間線上,而在于以這條中間線把大學的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平分秋色”,給通識教育以充足的空間和重要地位。這也是涉及教育觀念的“異動”,F在大學,作為一個知識與精神的“超市”,應該是學生“各取所需”的地方。因為只有學生才可能真正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樣的知識結構。
[大學應成為學生各取所需的知識超市]相關文章:
4.
9.關于大學生寒假在超市打工的社會實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