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晚報 2002-10-16 記者王艷輝 實習生杜宇瓊
新聞晚報報道 從不正眼看自己的父母,對父母的呼喚毫無反應;走在馬路上,他也許會一下子撲向汽車;在超市購物時,他可能會一把奪過你手中的商品將它放回到貨架上……這些都是兒童孤獨癥的表現。現實世界絲毫進入不了這些孩子的眼睛和內心,他們好像生活在另一個世界。
在日前舉行的世界精神衛(wèi)生日咨詢活動中,上海市心理咨詢中心杜亞松博士介紹說,目前我國患有孤獨癥的孩子已高達百萬名,而且近年來的發(fā)病率還有急劇上升的趨勢。專家呼吁應關注這些被稱為“星星的孩子”的孤獨癥患兒。
解讀“兒童孤獨癥”
兒童孤獨癥也稱“自閉癥”,是一種較為嚴重的發(fā)育障礙性疾病,臨床表現為社會交流障礙、語言交流障礙、行為刻板以及智力異常等癥狀,通常發(fā)生于3歲之前,而后一直延續(xù)終身。
患上孤獨癥的兒童在外貌上與正常孩子并無差異,甚至有的患兒還很聰明,兩歲就能背幾十首古詩詞。但就是不與同齡孩子一起玩,對周圍的人和事都漠不關心,目光回避,原有的語言逐漸消失。他們好動、喜歡爬高,行為怪異、重復,有的還會有自傷和攻擊行為。
杜博士介紹,對于兒童孤獨癥的起因目前還尚無定論,它可能與遺傳因素、器質性因素以及環(huán)境因素有關。其中,遺傳因素和胎兒宮內的環(huán)境因素在孤獨癥的發(fā)病中有重要作用。如媽媽在懷孕頭三個月出現病毒性感染,或嬰兒出生后患過腦膜炎、腦炎等,都可能引發(fā)孤獨癥。
不佳的育兒環(huán)境對孤獨癥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響。一些年輕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而缺乏與幼兒情感上的交流。久而久之,孤獨癥就可能找上幼小的孩子。
及早發(fā)現有利治療
對于兒童孤獨癥,杜博士認為“防重于治”,若已患病,發(fā)現越早對治療越有利。大多數的患兒都能夠在2歲多時被診斷出,最早也有1歲多發(fā)現的,一旦到了三四歲才發(fā)現就有點晚了。專家提醒說,家長和幼兒園老師平時要多關注孩子,一有苗頭立即請教醫(yī)生,做到早發(fā)現早治療。
目前治療兒童孤獨癥主要采取的是行為矯治、教育訓練、藥物治療等綜合措施,其中教育訓練是最主要的治療方法。
孩子需要關愛和耐心
“對于發(fā)生的一切,孩子是漠然的,所有痛
苦都由我們家長來承受,然而我們不可能照顧孩子一輩子,如果我們先走了,孩子該怎么辦?”在上海市心理咨詢中心,經常能聽到患兒的家長這樣說。專家告訴記者,孤獨癥兒童需要各方面付出比一般兒童更大的關愛,家長要積極配合治療,用愛心打開孩子的心門。
杜亞松博士告訴記者,患有孤獨癥的兒童需要非常專業(yè)的長期訓練和治療。比如語言能力的開發(fā),往往需要很長時間的訓練,孩子才能取得一點進步。由于對孩子的教育培訓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家長一定要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耐心地配合治療。
[專家呼吁關注兒童孤獨癥]相關文章:
1.有關呼吁的造句
2.有關呼吁近義詞
8.語文教育專家論文
9.關注民生社會實踐論文
10.關注生命安全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