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保全
提起筆,頓感一種滯重、生澀。
我想,這是我久不動筆的緣故,也是我近少讀書的緣故。
我覺得自己就是莊子筆下的那只井蛙。
我曾經只熟悉自己那一方井水。
也曾經試著跳出那狹窄的井欄,到河里游一游,偶爾也給人講講在河里游時看到的景色,自覺很風光,很滿足,就在那河里呆下去,呆下去……那河就成了那一方井了。
其實,人就是那只井蛙:在井里,天地太。辉诤永,天地太。辉诮铮斓靥;在海里,天地一樣太小。
你只有不停地游、游、游,才能覺出天之大、地之闊,宇宙之博大,心靈才能充滿靈性,充滿愉悅,充滿生機,充滿活力。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千里路。
讀書既然與行路同,就與游水同。行路、游水、讀書,一樣是為了開闊眼界,充實自己,凈化心靈。讀書,就是在人類文明歷史的長河中游歷。在書中,你可以看到山、看到水、看到不一樣的天。而且,你可以看到過去,看到現在,還可以看到未來。
游歷,就要游覽山川名勝,奇景秀色。讀書,也要博覽古今經典、文史哲學、天文地理。大約這一點,普通人都懂得。但中學生就不同了。學生家長給學生的讀書規定了條條框框,規定了“正書”與“閑書”:課本、練習、試題之類的為“正書”,其余的,小說、散文、詩歌,如此種種,均為“閑書”。
這就如同給那些蛙們劃定了游歷的范圍:考官考的那井水、那方湖。無論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多博大,都不要越雷池半步。一切都為了考試,一切都為了升學。
這是學生家長們的一片苦心,大家能理解,也可以體諒。但學生在如此的圈圈框框里游歷、學習、讀書不是一年兩年了,也不是一屆兩屆了,效果又如何呢?
翻開一年年的《高考年報》、《試卷分析》,對考生“語言感知能力差”、“閱讀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缺乏臨場應變能力”的評價年年都有,而許多考生的成績也著實不夠理想。
這固然與如今高考試題中存在的僵化的思維模式、僵硬的客觀標準、強制的統一規范分不開。許多專家也說:“我肯定不會考及格……”。大家都在呼吁:要把教育從繁瑣哲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消除高考暴露出來的弊端,解除教育面臨的危機。
但是,作為應試者的廣大中學生,還有他們的家長,能否反思一下自己的思維方式、學習方式呢?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以不變應萬變”。
高考的內容不就是那井水、那方湖嗎?而那井水、湖水里,閱讀與寫作又占了相當大的份量。據教育部《1999年考試說明》,文言文閱讀、現代文閱讀與寫作要分別占到1、2、4的份量。我們為什么不在閱讀、寫作上下大的力氣、大的功夫呢?更何況“正書”一般是過了7月就沒有多大用了,而“閑書”則可能是一輩子都有用的。
我們現在的語文課,教大家的是學習的方法、知識點。只有廣泛的閱讀才能拓寬我們的知識面,開闊我們的眼界。通過閱讀,熟悉各種文體,熟悉各種文學作品,熟悉各種文化思想、文學思潮,熟悉時下的社會熱點、焦點,為寫作積累素材。許多方面的材料、文章,你閱讀了,就同未接觸過不同,你心里就有底了,理解起來、寫作起來就順暢多了。而“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是無論如何理解不了、寫不出來的。
游了黃山,才知黃山松之奇;游了華山,才知華山山之險;游了長江、黃河,才知水是向東流的;而游了恒河、尼羅河,才知水也可以是向南流、向北流的。
你閱讀或者關注過教育教學方法和作文教學的改革,1年的高考作文就好作多了;而1年的高考作文與環境保護有關;1年的高考作文與社會風氣有關,與“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有關,與“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有關;1年的高考作文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有關;1990年的高考作文與如何看待陰暗面、一分為二看問題有關。而到了1998年,高考作文與中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關。如果我們在考前已經閱讀過、熟悉了有關的材料、文章,熟悉了爭論、討論的情況,明白了相關的主題、觀點,理解起來、寫作起來會如何?無疑會輕松得多,順暢得多。而這類材料、文章,在傳媒日益發達的今天又比比皆是,就看你讀不讀,關心不關心。所以千萬不要小看了閱讀,尤其是課外閱讀,覺得它是費時不見效的工作。要切實重視起閱讀來,擴大閱讀面,增大閱讀量,厚積薄發,有備無患才是上策、良策。
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閱讀也是如此。
跳出那狹窄的井欄,游向河、游向江、游向大海吧。
這是一個剛剛跳出井欄
作者郵箱: xbq1891@163.com
[井蛙的勸告(網友來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