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流水喻漫說(教師中心稿)

          發布時間:2016-8-23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湖南省常德市一中   楊智慧

              古人以流水為出發點,產生豐富的藝術聯想,創出了許多精辟新奇的比喻。現在讀來還余味無窮。

              流動的水是永往無前,一去不復返的。人們容易敏感地聯想到時事的流逝。孔子是第一個把時光比作流水的人,他曾在川上嘆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于是也就有了“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詩句。李白更是發出了失意的人生感嘆:“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時事如此,人又何嘗能免呢?那句傳誦千古的離別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也在隱喻“人如流水”了。

              流淌的水,無窮無盡,無止無息。李煜在回憶自己的宮庭生活時,就引了《后漢書》里的句子“車如流水馬如龍”,用流水的綿長來比喻車馬絡繹不絕,形象地再現了當時繁華的王宮生活。如果說這還一般化,那么,文人們借以喻作纏綿的情愫就高出一籌了。早在三國時,徐干就寫下“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的佳句,以不斷的流水比喻妻子極度思念寄旅在外的丈夫。文人們把無限深沉的愛恨愁怨等情感渲泄于水的也俯拾即是。如:李后主有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白也發問“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準短長”;歐陽修還直抒胸臆“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值得稱道的更有劉禹錫的詩句“《桃葉》傳情《竹枝》怨,水流無限月明多”,不僅以流水和月光的無限來比喻歌中“情”和“怨”的無限,而且還用視覺來寫聽覺,也給歌曲以飛動、流麗的藝術感受,形成通感,令人拍案叫絕。

              水流去向,也常常是文人們借以構成比喻的觸發點。南朝的鮑照面對“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的自然現象,安慰自己“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實質上是拿水的四散分流情狀,暗喻人生貴賤不齊,別出心裁,堪稱一妙喻。司馬光則把水之歸海與人心所向聯系起來,運用“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土慕仰,若水之歸海”的比喻,突現出劉備的梟雄本色。

              流水有聲,亦時時叩擊著文人的心扉。李賀別一格揮下了“銀浦流云學水聲”的詩句,借典喻之法,先把云的流動比作水的流動,因水流有聲,推想到流云亦有聲。白居易也曾用“泉流冰下”比喻琵琶女彈奏樂曲的“幽咽”之聲(“幽咽泉流冰下難”),形象地強化了冷澀的音樂感覺,不落窠臼。

              以流水設喻,更有值得細細品味的。例如:王觀的名句“水是眼波橫”,把清澈明亮的江水,倒喻成心上人流動的眼波,活靈活現,又兼之以移情的運用,更顯別致可愛。李商隱詩“君恩如水向東流,得寵憂移失寵愁”,用流動不定的水,比喻宮女寵辱的變化無常。(“向東流”并非取水的流向作喻。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水東流人海,故古詩文中“東流水”的“東”,往往別無他意。前面有例未道明者,皆同此理。)詩中又暗喻“一旦失寵,君思就如流水一去不返”之意,構思十分精巧。在“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詩句中,劉禹錫就境設喻,面對驚濤拍岸、險阻重重的瞿塘峽,以洶涌的瞿塘峽水喻人心之險,感嘆人生惟艱,譬喻奇特,讓人耳目一新。

              人們對同一事物多方面特性,取其所需,進行設喻,這種譬喻的修辭現象稱為“喻之多邊”(語出錢鐘書《管錐編周易正義歸妹》)。這是發散性思維在寫作中的應用,值得我們借鑒。

                         

           -- 本文發表于《語文知識》1999年第6期

          [古詩文流水喻漫說(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七夕浪漫說說

          2.形容流水的成語集錦

          3.服裝單件流水線課件

          4.漫說青銅器閱讀答案

          5.古詩文讀后感

          6.古詩文教學課件

          7.初中心理健康說課稿

          8.初中心理優秀說課稿

          9.初中心理說課稿模板

          10.大學生流水線實習報告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在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观 | 免费国产一级aⅴ片 |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 在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观 | 亚洲日韩国产欧美一本大道 | 亚洲系列日本系列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