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教案設計
采薇一般指小雅·采薇。《小雅·采薇》是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詩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一首戍卒返鄉詩,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采薇教案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采薇教案設計八年級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詩經》的相關知識;
(2)掌握全詩中的通假字、詞類活用現象;
(3)掌握《詩經》中賦、比、興的藝術手法和重章疊句的句式特點;
(4)能夠熟讀全詩,并能夠背誦末章;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課下搜集資料,結合教師補充,體驗文學知識積累的過程;
(2)通過小組合作,自主分析本詩,討論總結出本詩的藝術特點,體驗和感悟探究的一般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本詩的寫作內容,體會本詩中征夫的思鄉之情,理解其對戰爭的厭惡之感。激發學生們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的愛國情感;
(2)初步了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詩經》中賦、比、興的藝術手法和重章疊句的句式特點
難點:體會本詩中征夫的思鄉之情,理解其對戰爭的厭惡之感。激發學生們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的愛國情感
【導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從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詩導入。)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里,大陸在那頭。
這是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家園每個人都擁有融于自己的血脈的故土親情。對故土的情結對一個人的影響常常是終生的,有時甚至讓人魂牽夢繞,蕩氣回腸。為什么?讓我們到我國文學的源頭和西方文學的源頭中去體驗一下這種美好的情感吧!
《詩經》兩首《氓》《采薇》(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
《詩經》兩首(氓 采薇)教案
教學目的:
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詩經》在內容和表現手法上的特點。
了解它在我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教學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氓》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有關《詩經》的知識(地位、內容、手法、節奏)
2、掌握常用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能力目標:
1、培養閱讀欣賞我國古代詩歌的能力
2、學習詩歌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和生動形象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
情感目標
體會文中女主人公的思想性格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目標:
1、了解詩經相關知識
2、熟讀全詩,疏通文意
過程
一、讓學生根據書下注解了解《詩經》的有關知識。
教師補充內容:
《詩經》305篇,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產生于今山西、陜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大體上說,《風》是民間樂歌,《雅》是宮廷樂歌,《頌》是宗廟樂歌和舞歌。其中《國風》大部分和《小雅》少部分從思想性和藝術性上代表了《詩經》的最高成就。這些產生于民間的作品,或揭露當時的社會政治面目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現勞動生活的苦樂,或描述愛情婚姻的悲歡,從各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圖景。
《詩經》的語言特點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常常采用重章疊唱的形式,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
《詩經》的重章疊唱及表現手法
《詩經》善于運用重章疊唱來表達思想感情,即重復的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嘆的效果。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更充分的抒發了情懷。
《詩經》兩首:氓、采薇、碩鼠(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
【學習目標】
1、了解有關《詩經》的知識(地位、內容、手法)。
2、掌握常用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學習詩歌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和生動形象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
4。培養閱讀欣賞我國古代詩歌的能力。
【重點難點】
1.了解《氓》中賦、比、興的手法,《采薇》中的重章疊唱的手法。
2.學習《氓》,把握主人公情感變化及人物形象;學習《采薇》,賞析情景交融的特點。
【學法指導】
自主探究 啟發點撥
【知識鏈接】
關于《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的作品。通常稱為《詩》,或《詩三百》,共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大體上說,《風》是民間樂歌,《雅》是宮廷樂歌,《頌》是宗廟樂歌和舞歌。其中《國風》大部分和《小雅》少部分從思想性和藝術性上代表了《詩經》的最高成就。這些產生于民間的作品,或揭露當時的社會政治面目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現勞動生活的苦樂,或描述愛情婚姻的悲歡,從各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圖景。
《詩經》里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所謂“賦”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風、雅、頌,賦、比、興,合稱“六義”。另外,以四言為主的句式和重章疊唱的章法也是其顯著特點。
《采薇》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
陜西省佛坪縣中學 王寶杰 輯
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閱讀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 結合課文注釋并參考工具書疏通課文,整體感知這首古代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反復誦讀課文,深入理解詩歌中反映的社會生活和作品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
難點:
3、逐句理解課文中相關詞語在文中的語境意義,品味古典詩歌的語言美。
4、鑒賞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早自習預習:(或第一課時)
1.注音、注釋:
靡(mǐ):室靡家,沒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無。室,與“家”義同。
不遑(huáng):不暇。遑,閑暇。
玁(xiǎn)狁(yǔn):中國古代民族名。
載(zài)饑載渴:則饑則渴、又饑又渴。載……載……,即又……又……。
戍(shù):防守,這里指防守的地點。
聘(pìn):問,謂問候。
盬(gǔ):止息,了結。
戎(róng):車,兵車。
牡(mǔ):雄馬。
骙(kuí):雄強,威武。這里的骙骙是指馬強壯的意思。
腓(féi):庇護,掩護。
弭(mǐ):弓的一種,其兩端飾以骨角。象弭,以象牙裝飾弓端的弭。魚服,魚皮制的箭袋。
棘(jí):急。孔棘,很緊急。
霏(fēi)霏:雪花紛落的樣子。
另有:
不來(lài)孔疚(jiù)寰宇(huán)神裔(yì)肴饌(yáozhuàn)宅邸(dǐ)逃遁(dùn)整飭(chì)
采薇(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
第一課時
一、目標欄:
1、掌握“莫”“作”“止”“剛”“盬”“疚”“棘”“腓”“思”“雨”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誦讀全詩,品味詩歌語言凝練性。
3、結合課下注釋,抓住關鍵詞句,疏通文意。
4、結合時代背景,體會抒情主人公復雜的情感。
5、把握詩中重章疊句與借景抒情的手法。
6、認真完成“導學案”所附自測練習。
二、資料庫:
1、介紹背景:
《采薇》是《詩經小雅》中的一篇。周代北方的玁狁(即后來的匈奴)已十分強悍,經常入侵中原,給當時北方人民生活帶來不少災難。歷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邊關和命將士出兵打敗玁狁的記載。詩中寫出了從軍將士為國赴難中的家園之思。
2、重章疊句:
“章,音樂名稱。‘樂竟為一章’,即樂曲奏一遍為一章。《詩經》中的詩是合樂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詩都分若干章,猶如今天歌詞的分段。章與章往往句型重復,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這一章法叫作重章疊句。”使用重章疊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發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遞進,一是突出了主題。這首詩的前三節在章法上就是采用重章疊句。
四、歸納語言知識點:
㈠通假字:
1、 歲亦莫止(“莫”通“暮”,年末)
2、 彼爾維何(“爾”通“薾”,花盛開的樣子)
3、 玁狁孔棘(“棘”通“急”,緊急)
㈡詞類活用:
1、豈不日戒(名詞作狀語,日日)
《采薇》(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
一、 導入:
愛情、戰爭是人類生存與生活中兩個重要的話題。我們上節課學習了以愛情為主題的《氓》,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采薇》是一首以戰爭為主題的詩。
二、 參看字幕上的生字詞學生自讀課文:
歲亦莫(mù)止 玁狁(xiǎn yǔn )之故 不遑(huáng)啟居
載(zài)饑載渴 靡使歸聘(pìn) 王事靡盬(gǔ)
維常之華(huā) 彼路斯何(Lù) 四牡(mǔ)騤騤(kuí)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魚服 雨(yù)雪霏霏
采薇公開課教案設計
《采薇》是一首以遠戍歸來的士兵的口吻寫下的追述征戰生活的詩篇,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情緒結束全詩,悲苦之情感人至深。
【教學目標】
1、理解主人公復雜的心情。
2、了解《詩經》的重章疊句的形式及其作用。
3、進一步了解《詩經》“無邪”地“言志”的特點。
4、了解《采薇》篇對后世邊塞詩的影響。
【教學重點】
1、理解主人公復雜的心情。
2、了解《詩經》的重章疊句的形式及其作用。
【教學難點】
理解主人公復雜的心情。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教學
“愛情”是《詩經》歌詠的一大主題,另一大主題是“戰爭”,在以“戰爭”為主題的詩歌里,有從妻子的角度寫自己對久役不歸的丈夫的思念,有征夫詠嘆沒有盡頭的戰爭和對家人的思念。《小雅·采薇》就是這類詩中最優秀的作品。
二、研讀詩歌
1、就著課下注釋,弄懂詩歌的意思,并將詩歌按照上節課所教的節奏朗讀一遍。
2、全詩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鄉途中踽踽獨行。道路崎嶇,又饑又渴;邊關漸遠,鄉關漸近。此刻,他遙望家鄉,撫今追昔,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斗場面,無數次的登高望歸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采薇》,就是三千年前這樣的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
《采薇》三維教案設計
《采薇》中詩人把他置于家國、忠孝的宏大矛盾的背景之下,就顯現出小人物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使得人物形象立刻有了足夠的張力和視點。
一、三維目標:
1、了解與這首詩相關的古詩詞常識。
2、能大體把握詩意。
3、能熟練誦讀這首詩,并且能流利背誦下來。
4、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能作相應的拓展遷移。
二、重難點:
1、能熟讀成誦,大體把握詩意。
2、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應的拓展遷移。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我國是詩歌的國度,詩歌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我國的文化瑰寶中熠熠閃光。大家能背一背自己喜歡的詩歌嗎?……看來大家都樂于學詩、背詩。這就好。大家熟讀成誦的都是唐詩宋詞元曲,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詩歌。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兩千多年前的古詩,這首古詩非常經典,可謂千古絕唱,我們今天來做一回知音,聽一聽這首遙遠的絕響。
師板書課題:《詩經·采薇》(節選)
(二)自由誦讀,讀懂詩意。
1、學生自由讀詩,師板書詩句。
2、教師范讀,學生根據老師范讀劃分節奏。
3、學生自由讀詩,老師指名學生朗讀。
4、對照注釋,學生自由讀詩。
5、再次對照注釋,說說這首詩的大意。
(三)質疑、釋疑
俗話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同學們,你們讀了這幾句詩之后,一定會有很多疑問,現在請你們提出來。
《采薇》的教案設計
從《采薇》的內容看,當是將士戍役勞還時之作。詩中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下面是小編分享的《采薇》的教案設計,一起來看一下吧。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進一步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習文本,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
3、進一步認識詩歌的文體特點,在把握情感的基礎上,能讀出詩歌的節奏、韻味。。
過程與方法
1、自行誦讀、翻譯,了解作品主旨,當堂成誦。
2、探究學習,通過這兩首詩歌中的鄉情之比較,探討詩歌中的鄉思情結的內涵,體驗這一美好的感情。
3、鑒賞詩歌,從詩歌的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比較鑒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驗家園之思對一個人的成長的影響,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
2、在更廣闊的閱讀視野中,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
二、教學重點
1、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
2、培養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展開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的對話交流。
3、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提高詩歌鑒賞水平。
三、教學難點
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提高詩歌鑒賞水平。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投影儀、講義
詩經采薇教案設計參考
《采薇》撫今追昔,百感交集,是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下面是詩經采薇教案設計參考,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重點】
1、創造性地運用朗讀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2、學習賦、比、興的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學習賦、比、興的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2、品析語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學方法】
1、品讀法。
2、點撥討論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論語》曰:“不學詩,無以言。”古人認為經過《詩經》教化,可以使人“溫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字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
初中時,我們學習了《詩經》中的《關雎》、《蒹葭》,今天我們學習《詩經》中的名篇──《采薇》。
二、作者、背景資料
1、回顧初中時,我們學過的關于《詩經》的文學常識──資料助讀,多媒體顯示以下內容: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
《史記·孔子世家》說:“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禮義。……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認為,現存的《詩經》基本上經孔子刪汰選編而成的。所以被儒家奉為經典,改稱《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