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設計
通過對詩中意象的賞析,體會它塑造的意境 通過對詩中關鍵字詞的把握,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登高教案設計,歡迎閱讀參考!
登高課堂教案設計(精選5篇)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登高課堂教案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登高課堂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杜甫生平及寫作背景。
技能與方法:在吟誦的基礎上,把握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聯系詩歌的寫作背景把握詩人豐富的感情。
教學重點:
1、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2、賞析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
杜甫字子美,被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反映安史之亂前后廣闊的社會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
這首詩是大歷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時寫的。此時“安史之亂”已結束四年,但地方軍閥乘機爭奪地盤,國家仍是一片混亂。杜甫身逢戰亂,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寫這首詩時作者已經55歲了,漂泊了第八個年頭,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國運的艱難,身
世的悲苦,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相繼去世――這些都壓在他的心頭,他是為排遣郁悶抱病登臺。
杜甫《登高》優秀教案設計(精選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杜甫《登高》優秀教案設計(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杜甫《登高》優秀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通過對詩中意象的賞析,體會它塑造的意境
通過對詩中關鍵字詞的把握,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體會詩歌中的意象為本文奠定了怎樣的基調
教學設想:對于詩歌的學習,學生總是感覺很茫然,似乎鑒賞詩歌沒有規律可循。通過對杜甫的《登高》一詩的鑒賞分析,以及對有類似特點的詩歌《送友人》的鑒賞,使同學們把握兩點學習詩歌的規律,為他們以后學習與《登高》類似的詩歌時提供一些借鑒。
教學過程:
導入:各位同學,前幾天我們學習了《夢游天姥吟留別》這首詩,它的作者是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今天我們來學習另外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作品《登高》。
作者簡介:因為以前同學們都學過他的一些詩歌,所以對杜甫有所了解,哪位同學來向大家介紹一下你所了解的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后人又稱他為杜少陵,又因他曾官至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人又稱他為杜工部。他的作品大都收在《杜工部集》里。他的詩歌因為多是反映現實生活的,所以又稱他的詩為“詩史”。他和李白、白居易一起被稱為唐朝三大詩人。
杜甫一生不得志。天寶四年(公元745年),他34歲時,抱著“至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钡睦硐雭淼介L安應試求官。適逢奸相李林甫玩弄權術,應試人無一錄取。杜甫困守長安達十年。又值安史之亂。他顛沛流離。聞唐肅宗在靈武即位,他前往投奔,被叛軍捉住,押回長安。后來逃出,一人到達唐肅宗的臨時駐地鳳翔,皇上授他左拾遺的官職。上任不久,因為宰相房琯被罷官。他上疏營救,觸怒皇帝,被貶官到華州。公元759年他辭官西行,到了四川,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蓋了一座草堂,就是杜甫草堂,三年后川軍叛亂,他又開始漂泊流浪。后來在節度使嚴武的保薦下,做了節度使參謀等職,嚴武死后,他失去依靠,再次輾轉于江陵、岳州、衡水一帶。公元770年冬天,這位飽經憂患的老人病逝在湘江水上一條小船里,時年59歲。(投影)
高二必修《登高》教案設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二必修《登高》教案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4.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學習設想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2.情景再現。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再現秋江廣闊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過再創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
教學時數:一課時
課前閱讀準備
1.杜甫的生平經歷:杜甫 (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實,因此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稱為“詩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后可分4個時期。
。ㄒ唬、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年(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年,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涉世不深)
語文課文《登高》優秀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和杜詩沉郁頓挫的詩歌特色。
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重點
1. 體會詩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
2. 賞析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準確、規范、生動地解讀詩歌中蘊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難點突破抓住意象,通過知人論世、品字、對比、探究等多種方式進行突破。
教學時數1 課時
教學步驟與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4分鐘)
同學們,我們知道知道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陽,又叫“重九”。由于“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常在此日進行祭祖和敬老活動,所以重陽節又被稱為“老人節”。與三月初三“踏春”相對應,重陽還被稱“踏秋”,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災”以求長壽,還會插茱萸、喝酒賞菊,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小學時我們學過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其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陽節登高、插茱萸的習俗。
公元767年的重陽節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長江邊上,一位衣衫襤褸、疾病纏身、年過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蹣跚地朝山上登高而來。在這個滿目衰敗的殘秋里,面對水急風大的萬里江天,面對疲倦而孤獨的飛鳥,面對了無生氣的枯樹,這位一生坎坷、窮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賦詩一首,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一首七言律詩——《登高》。
登高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和杜詩沉郁頓挫的詩歌特色。
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重點】
1. 體會詩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
2. 賞析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準確、規范、生動地解讀詩歌中蘊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難點突破】抓住意象,通過知人論世、品字、對比、探究等多種方式進行突破。
【教學時數】1 課時
【教學步驟與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4分鐘)
同學們,我們知道知道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陽,又叫“重九”。由于“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常在此日進行祭祖和敬老活動,所以重陽節又被稱為“老人節”。與三月初三“踏春”相對應,重陽還被稱“踏秋”,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災”以求長壽,還會插茱萸、喝酒賞菊,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小學時我們學過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其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陽節登高、插茱萸的習俗。
公元767年的重陽節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長江邊上,一位衣衫襤褸、疾病纏身、年過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蹣跚地朝山上登高而來。在這個滿目衰敗的殘秋里,面對水急風大的萬里江天,面對疲倦而孤獨的飛鳥,面對了無生氣的枯樹,這位一生坎坷、窮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賦詩一首,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一首七言律詩——《登高》。
《杜甫詩三首登高》教案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西南大學 王霜
【學情分析】
這首詩是高一學生即將學習的一篇課文,他們剛從初中升入高中,過去的學習更偏于感性片段,未形成系統的知識和學習方法。高一學生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記憶以有意記憶為主,能做到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能夠初步完成從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為主的過渡;思維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但往往會以偏概全。情緒體驗較初中階段強烈,情緒內容廣泛,充滿了青春的熱情。教師需利用這些特點,讓學生理解詩歌,體驗詩情,學會鑒賞詩歌的方法。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寫作背景,學會知人論世的賞析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學會意象分析的賞析方法。
3.朗讀品味詩歌,著重理解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和抱負無成的悵恨。
4.品味杜詩借景抒情的手法、音韻美的特點和沉郁頓挫的整體風格。
二、教學重點
1.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引導學生以分析詩句為突破口,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詩意之豐、詩情之深。
2.讀懂這首詩,把握律詩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全面把握這首律詩的豐富意象、深遠意境、深沉情感。
四、教學工具
課件。
五、教學方式
講授式、誦讀式、提問式。
六、教學課時
1課時。
七、文本分析
詩歌背景:759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妻兒由陜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765年,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重慶奉節),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夔州位于長江之濱,瞿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登高》就是杜甫在夔州期間的杰作,寫于767年的秋天!鞍彩分畞y”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隙而起,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詩人只得繼續漂泊西南天地間。這一年的重陽節,杜甫約他的一個遠親吳郎來飲酒,不想吳郎因事沒有來。杜甫感慨萬千,獨自登高排遣郁悶,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給他增添了悲哀。國家動蕩、家道艱辛、個人多病、壯志未酬、好友離世(李白、高適、嚴武)的痛苦一時全涌上心頭,寫下了這首即景傷懷的七言律詩。
登高教案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
學習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一、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杜甫的《登高》,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另外,同學們在“五四”活動中有朗誦的節目,看來同學們對朗誦很感興趣,所以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二、誦讀
同學們已經預習過了,帶著你對杜甫的理解,或者把自己當做杜甫聽朗讀?梢愿x。
1、 大家讀得相當棒!我猜一定比平時讀得好。知道為什么比平時讀得好嗎?
明確:理性的把握,理解作者,文如其人,言為心聲,注重運用語言,表情,動作,音樂烘托。學生還可能提到語調、停頓等。
2、誦讀指導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小結:感情基調:悲壯 詩眼: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語調:低沉、憂傷
3、跟上音樂集體再讀
4、自讀詩歌,說說讀這首詩的感受。
小結:語言、語調、表情、動作,再加上音樂,這就是一種“暗示”,同學們在不自覺中接受了這種“暗示”,不自覺中啟動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覺中調動了自我的想象。因而也就進入了老師所設定的(實際是杜甫的語言所設定的)特定情境。(板書:不自覺)這些都是感性的表現。(板書:感性的表現)這是一篇飽蘊情感的文學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現;要做到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但任何時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現。我們就以這兩條為準則進入到這首詩中去。
《登高》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猿嘯 渚 霜鬢 潦倒 作客 做客
2分析詩作內容和主旨
3掌握本詩的表現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200年前,也就是公元767年,正在大西南漂泊的55歲的杜甫在9月9日重陽節這天登上夔州山上的'高臺。瑟瑟秋風中,面對浩浩江水,詩人感慨萬千,于是揮筆成篇《登高》。
二分析內容和主旨
1內容:
風急 渚清 冷
所見- 秋景 天高 沙白 →→ 渲染悲情
《杜甫詩三首──登高》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進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詩歌創作特色。
2.結合課文注釋,掌握重點字詞并能夠理解詩句基本意義。
3.能夠賞析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以及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
4.把握詩歌情感基調,運用誦讀技巧,朗誦詩歌。
(二)過程與方法
運用誦讀法、合作探究法等完成教學目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作者詩中表現的多重情懷。
2.逐漸培養詩歌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歌的意象和意境。
2.感知抑揚頓挫的律詩中所沉淀的深沉情感。
三、課型
新授課。
四、課時
1課時。
五、文本簡析
《登高》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五課,本單元是詩歌單元!兜歉摺返闹v解要緊扣教學目標和單元目標。第五課節選的是杜甫在夔州所寫的三首詩,而《登高》處于尾篇,可將三首詩做縱向比較閱讀!兜歉摺肥窃娙耸惆l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之作,學習這首詩要善于把握景情交融的關系及詩人悲歡憤激之情,并同當時戰亂的時局聯系在一起,深入感知詩中意境。啟發學生創造性想象,再現秋江廣闊圖景和抒情主人公形象。通過再創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色。主要遵循讀詩、品詩、悟詩這一基本框架。
六、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以初中學過的杜詩為導入。
【設計意圖】教師需樹立歷史觀,建立初中舊知和高中新識的關聯,喚醒學生對杜詩過去的認知。
。ǘ┍尘安牧
《登高》 教案設計
《登高》 教案設計
登高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寫作背景及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教學重點:
1.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2.賞析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教學難點:走進詩人的情感,感受詩人深沉的痛苦和無盡的哀思。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情景描述:在春意盎然、鳥語花香的春天,人們喜歡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麗與生機勃勃。而在古代,人們更愿意登高望遠,飲酒作賦,也許這也是我們的文化傳統吧。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偊偊獨行,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
2.這個老人是誰呀?是杜甫。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詩圣”杜甫的“登高”。
二.朗讀詩歌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學習一首古詩,首先就是要進行的朗讀,下面我們一起走進文本,品讀詩歌。誦讀時請同學們注意四點要求:一是讀準字音,二是把握節奏,三是注意輕重,最后要求讀出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