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教案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作為書法作品,歷來為人推崇,被尊為“墨皇”,有“天下第一行書”之譽。下面為大家整理了蘭亭集序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蘭亭集序教案1

            教學設想

            教學重點

            理清課文線索,了解文章內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了解書序體裁的特色,學習本文在寫景方面的特點。

            教學難點

            啟發學生聯系時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關生死的人生態度。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導入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儀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朝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戲、并舉祈、消災的儀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就在此集會,他們曲水流觴,引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總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寫的好,又善書法,有書圣之稱,于是蘭亭,(蘭渚之亭)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吧。

            (展示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帖卷》,

            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美。)

            朗讀

            配樂朗讀(教師范讀)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奏、字音。

            學生齊讀。(教師訂正)

            (1)朗讀語調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作者快樂的心境。

            (2)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讀出節拍,讀出批判語氣,··后之視今,亦由分之現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

            了解序的題材特點

            明確:

            序是一種文體,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2、

            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明確:

            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們就以此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走進蘭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

            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敘宴集盛況

            第二部分:發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賞析課文

            1、以課文的第一部分為主,看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明確:

            時間: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

            風景:崇山峻嶺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氣氣清

            惠風和暢

            人物:群賢少長

            列坐其次

            一觴一詠

            暢敘幽情

            感受:信可樂也

            寫法:寫景抒情

            敘議結合

            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于是詩興大發,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我們仿佛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作者發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

            2、學生嘗試背誦第一段。

            理清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地領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

            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請學生摘錄寫景句。

            3、學習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變遷。

            明確:

            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就一時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不再,而功業無成,作者自然發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死生之大,豈不痛哉?

            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果是殊途同歸,終期于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回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讀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

            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總結全文。作者的悲,與他的人生觀有著密切的關系,從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看佛教、道教徒總是把生死看得很虛無、很超脫,他們一生死生,齊彭殤,可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士大夫當兼濟天下,去實現自己的抱負。可這種生活觀在我(王羲之)看來是何等的虛偽可笑。正因為我對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覽昔者興感之由,我悲古人,因為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觀今,亦由今之視昔,后人讀我的文章,猶如我讀古人的文章一樣,作者詢問古今,發出悲嘆。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么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5、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6、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小結

            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著的努力。

            相關資料

            1。《蘭亭集序》真偽大辯論

            《蘭亭集序》(又稱《蘭亭序》)出自唐代房玄齡編撰的《晉書》,而此前收錄晉文最完備的《文選》竟未見此文,這與《蘭》文的歷史地位很不相稱。同時劉義慶《世說新語》中梁代劉孝標注引的王羲之《臨河序》與《蘭亭集序》文字上有出入。于是就此引發了一場《蘭亭集序》真偽大辯論。

            (1)

            文章作者之真偽

            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清人李文田首先提出這一觀點,并闡述了幾點理由。郭沫若也贊同此說,并就夫人之相與之增段補充論據,然后進一步考證說,《蘭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孫、陳代永興寺僧人智永所為。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引用證據反駁郭沫若的觀點,章士釗也引用資料來證明《蘭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2)書法作者之真偽

            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南宋姜夔率先質疑,李文田則從書體上否定定武本《蘭亭》為王羲之筆跡,郭沫若更是斬釘截鐵地斷定是假的,并進一步推斷,這個墨跡本應該就是智永所寫的稿本。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等人著文反駁,認為郭沫若以兩塊剛出土的石碑而斷定東晉只有隸書一種字體,是孤證不立,偏難概全。

            詳情請看《語文學習》20xx年第8期陸精康先生的《〈蘭亭序〉疑案錄》。

            2。《晉書·王羲之傳》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曠之子,王敦、王導之侄,東晉初太興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歲,少有美譽,朝廷公卿皆愛其才器,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復授護國將軍,又推遷不拜。揚州刺史殷浩遺書,勸使應命,乃拜護軍。又苦求宣城郡,不許,以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羲之素好服食養性,不樂在京師,初度浙江,便有終老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謝安未仕時也住那里。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并筑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引自《漢魏六朝散文選》,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3。《古文觀止》評《蘭亭集序》

            清人吳楚材、吳調侯選注的《古文觀止》如此評《蘭亭集序》: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殤,無經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

            4。王羲之《蘭亭詩》(其三)及前人評點

            三春啟群品,寄暢在所因。仰望碧天際,俯磐淥水濱。寥朗無涯觀,寓目理自陳。大矣造化工,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譚元春:寓目理自陳,適我無非新二語,真是通識所發,非一意孤高絕俗之流。(《古詩歸》)

            鐘惺:七賢胸中恐遜此原委。(《古詩歸》)

            陳祚明:曠達之旨,射洪古詩中多此等語,易流宋人。(《采菽堂古詩選》)

            沈德潛:不獨序佳,詩亦清超越俗,寓目理自陳,適我無非新,非學道有得者,不能言也。(《古詩源》)

            牟愿相:王逸少傳詩不多,其《蘭亭》一篇,如蘇仙高屋,翹視群兒小澥(《草堂雜論詩》

            (摘自《魏晉南北朝詩精品》,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版)

            前人

            張玉谷讀了上面的《蘭亭詩》(其三)后這樣與《蘭亭集序》作比較閱讀:即序中仰觀宇宙數句意。寓目理陳,貼視說,群籟、適我貼聽說。只淥水濱,略帶蘭亭,絕不粘滯,詩境清越。

            【延伸閱讀】

            將王素之《蘭亭詩》和《蘭亭集序》對比閱讀,《蘭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詩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對應的,這些自然之景是純粹客觀的自然之物嗎?

            《蘭亭詩》其一

            仰視碧天際,俯瞰原水濱。

            寂闊無涯觀,寓目理自陳。

            大哉造化工,萬殊莫不均。

            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詩中的仰視碧天際對應《序》中仰現宇宙之大天朗氣清。詩中俯瞰泳水濱對應《序》中俯察品類之盛清流激湍。詩中無涯觀萬殊群籟對應《序》中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風暖日這些景物并非客觀存在之景,而是貫注了詩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從詩中最后一句來看,宇宙萬物雖有差別,但它們給作者的感受都是嶄新的、可愛的。

          蘭亭集序教案2

            《蘭亭集序》反思總結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作為書法作品,歷來為人推崇,被尊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書”之譽。其實,作為入選教材,文章也是文辭優美,識見高遠,至今膾炙人口,熠熠生輝。而作為一篇文言文來教學,如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妥善處理好文言關系,打破傳統機械的先“言”后“文”教學模式,卻值得探討研究。我的這節課是《蘭亭集序》的第一課時。主要學習內容是文章一二兩段,解決的是三個問題:一是了解作者及其創作的緣由,了解書序的相關知識;一是掌握重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一是體會作者的感受及寫作的特點。

            本節課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感覺到一節課下來大家的學習情緒沒能調動起來,課堂氣氛不是很好,原因當然有很多,有學生預習不夠,也有老師備課上的問題,比如在解決字詞這一塊學生就很被動,感受作者的的感受的時候也不夠深刻。

            基于此于是我參照新課標精神嘗試改變文言文教學思路,從由教師講解變成讓學生誦讀,從重視翻譯到重視感悟。在教學中多讓學生去讀,多讓學生去說去感受。

            首先加強誦讀,多讓學生自己去感悟,適當時候才做點撥。

            第一遍聽讀: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讀錯誤。勾畫出自己有疑問的字詞,讀完后討論。

            第二遍自讀:自由誦讀第一自然段,讀出自我體驗。

            第三遍誦讀:齊讀,從每一段中找出一個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第四遍悟讀:帶著感情誦讀,在朗讀中分別體現出歡樂、痛惜、悲傷的感情。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歡樂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為何而悲?

            采取誦讀的教學方法后,我發現,許多過去需要講解的知識在誦讀中就解決了。在誦讀中去感受“信可樂也!”“豈不痛哉!”“悲夫!”三句話中的情感就跟自然了。“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終身受益不盡。” 誦讀是文言文學習的金鑰匙。

            其次我更加強了學生的動手和思維能力的訓練,比如以填表格的形式完成一二段內容的教學,并對其進行了分析和總結,還讓學生自己在本節課結束前總結歸納重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變為自動學習,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我想:只要我們教師能夠逐漸培養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就一定能將古文課上得有滋有味,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實踐探究更實用的方法。

          蘭亭集序教案3

            一、 說教材

            教材簡析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這篇序言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瑰寶,而且其文在思想、語言上也具有獨特的價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確立了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為一篇書序,文章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了的生死觀,并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2、本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語文學習有這樣的要求“通過閱讀和鑒賞,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淵遠流長,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此文入選新教材正體現了這一理念,學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就能認識深沉的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對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很有幫助,同時又能感受我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對提高語文素養大有益處。

            3、教學目標

            第五單元的文言文學習魏晉散文,這一時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濃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風清淡,這篇《蘭亭集序》中的寫景句子更是美不勝收,“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如此簡潔雅凈的語言是極好的誦讀材料,所以我把背誦定為教學目標之一;另外,我所執教的是一個平行班,學生雖有一定的文言學習基礎但仍很薄弱,且本學期文言文難度較之上學期有很大提升,學生還需要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根據該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了解序文的特點,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等詞的意義;背誦全文。

            (2) 能力目標:體會文章精練優美、自然清新的語言;借助注釋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3) 情感目標:理解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4、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只要求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而《蘭亭集序》是一篇自讀課文,文下有注釋,學生可自己借助注釋和工具,理解詞句含義,教師只需對個別難句略做點撥即可,據此我將該課的教學重點定為:(1)了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以及歸納“修、期、致、臨、次”等詞的義項;(2)背誦全文。

            課文二三自然段的感情由樂轉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由于經歷淺,多數未經歷過生死,對其中表達的生死觀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將理解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和認識深沉感嘆中蘊含的積極情緒定為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教師要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用兩課時,采用誦讀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誦讀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反復誦讀,從而更深的領悟文章內容和體會的思想感情。

            2、點撥法。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點撥法” 能啟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中,我主要點撥的是難句以及感情變化的線索,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三、說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書、課本注釋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準確、通順地翻譯課文,以此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2、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同時,在教學中,讓學生質疑,可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難句質疑;

            3、用歸納法歸納文中的特殊文言現象。從上學期開始,我一直讓學生學會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既便于記憶,又便于運用。

            四、教具準備

            錄音機、課文朗誦帶;2、有關蘭亭和王羲之書法的圖片、資料

            五、說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的導入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由于本課是位書法家,故以提問的方式導入:“大家是否喜愛中國的毛筆書法?你們最喜歡誰的書法?”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然后引導學生欣賞課本前頁的插圖,欣賞《蘭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課題。

            (二) 簡介

            欣賞完插圖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書法“飄若游云,矯如驚龍”的特點,同時簡介和文章體裁特點,擴充學生的相關知識,完成教學目標(1)中對序文特點的了解。

            (三) 整體感知,朗讀全文

            通過播放課文朗誦帶,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語氣,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語言特色。聽完錄音后,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教師相機作誦讀指導,這一環節是教法和學法的落實。

            (四) 小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學生四人小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比如第一段中的: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應掌握以下實詞:

            修:做。 禊事 :禊,一種祭禮。古時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種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游,并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

            2、“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處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畢:都。 咸:都 。 修:長、高。 映帶:映襯,圍繞。

            3、“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引以為流觴曲水:引,引導。引(之),省略賓語“之”,清流激湍。流觴,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誰前,誰來取飲。曲水,引水環曲為渠。( 展示流觴曲水的圖片資料)。

            盛,盛大。 觴,古代喝酒的器具,這里解釋為飲酒。(名詞作動詞)

            詠,用詩詞來贊頌或敘述,指作詩。 以,來。

            4、“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是,指示代詞,這。 惠風,和風。

            5、“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 所以,用來。 極,窮盡。 娛,樂趣。 信,實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贅述,此環節還可讓學生找出難句相互討論,討論不決,推舉一同學指出疑詞難句,教師集中加以講解。如此,教師重在點撥省時省力,學生積極參與,手腦并用。 此外,課文中出現的“流觴曲水”這樣的字詞學生理解可能有困難,所以展示課前準備的有關蘭亭集會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課變得生動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識更為直觀和便于理解。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輕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識。這既完成了教學目標(1)(2)(3),同時又突破了重點難點,也是對學法的落實。

            (五)小結并布置作業

            對小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況進行總結,布置作業:(1)熟讀課文,找出感情變化的線索,(2)歸納文中文言知識,完成課后練習三。第一課時的作業重積累,對基礎差的學生必不可少,又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整理能力;同時通過反復的朗讀,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處,為下節課鑒賞評價奠定基礎。

            第二課時

            (一) 學生齊讀課文,檢查字音的掌握情況

            (二) 分析課文,理清思路

            由學生找出感情變化的句子或字詞,教師根據回答點撥各段大意 :全文共三個自然段,第一段敘述蘭亭集會的盛況,寫出了宴集的時間、地點、相聚的緣由、參加人員、環境及景物、天氣和宴集的感受。對這次宴集環境的描述簡潔雅致,如“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信可樂也”,這些看出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以一個“樂”字為基調;

            第二自然段,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當 “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隨著時間的推移,又都是 “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表議論,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抒發了對“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無奈和 “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雖然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里行間仍然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當前士大夫階層中“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虛無主義思想,這在玄談之風盛行的東晉時代是有積極意義的,體現了積極的人生觀。接著文章以“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的慨嘆,將話題巧妙地引到詩集的編成及其意義上來,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寫宴集以后的感慨,這部分以一個“悲”字為基調。

            同時,板書全篇思路,引導學生根據板書嘗試背誦,這是對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的再落實。

            (三)問題研討(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感嘆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的積極情緒又無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這一問題?學生可結合自己的人生觀自由發言,各抒己見,以此突破難點即理解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其中蘊涵的積極情緒。

            (四)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對課文知識進行梳理,便于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作業:(1)背誦全文(2)搜集有關王羲之和《蘭亭集序》的資料,相互交流。第二課時的作業是對課文內容的延伸和拓展,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五、板書設計

            板書應簡潔美觀,概括性強,故將板書設計為: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時間 :暮春之初

            地點 :蘭亭

            事由 :修褉事也

            人物 :群賢必至,少長咸集

            (一)蘭亭盛會 環境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樂

            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事件 :流觴曲水,暢敘幽情

            天氣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感受 :信可樂也

            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已為陳跡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隨化 終期于盡 悲

            (二)會后感慨

            昔人興感 若合一契

            時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最精品国产手机在线 | 五月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日本无精品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精品中文子幕乱码 | 无遮挡十八禁在线视频国产 | 亚洲成AV大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