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有的人教案,歡迎閱讀參考!
《有的人》優秀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有的人》優秀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有的人》優秀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2、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引導同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指導同學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
【課前準備】
課件:毛澤東對魯迅先生的評價。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通過對本組前幾篇課文的學習,我們對魯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澤東曾這樣評價魯迅先生(課件出示,老師朗讀或者指名讓同學朗誦):“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珍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強、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連五個“最”,論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xx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倒霉病逝于上海。“趕快收殮,埋掉,拉倒”“忘記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人們真的會忘記他嗎?事隔 13年,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一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板書課題:
有的人
二、誦讀全詩,整體感知
1、同學自由讀詩,注意讀流暢。
2、指導同學讀出節奏。
《有的人》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有的人》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的人》教案1
教學目的
1、領會詩歌所表達的階級感情和深刻哲理
2、學習魯迅先生的偉大精神,樹立高尚的人生觀
3、理解對比的寫法
4、了解詩中議論的特點
5、有感情的朗讀全詩
教學重點難點
1、在學生感悟的基礎上理解內容
教學時數兩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導入
我們學習過魯迅先生的文章,知道魯迅先生懷著對祖國前途的深沉的憂慮、懷著對祖國人們的赤誠的愛,始終站在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前列,用自己的筆,與帝國主義的附庸、與封建勢力的余孽、與一切人民的敵人做不妥協的斗爭。因此,他得到了廣大人民的崇敬與愛戴,當然也遭到階級敵人的攻擊與謾罵。這節課我們就來學一篇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的詩歌——《有的人》。
二、熟讀全詩
1、教師范讀,學生劃節奏,標重音,悟語氣。
2、教師指導、學生齊讀。
三、感悟詩歌內容,思考以下問題。(不急于尋求統一答案)
1、“有的人”具體指什么人?詩歌既然為紀念魯迅而作,為何題目卻是《有的人》?
2、詩人寫出了這兩種人各自的什么特點?
3、全文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4、詩人寫此文有什么深意?
四、在激起學生求知欲的基礎上介紹詩人及其創作背景。
蘇教版小學語文《有的人》教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蘇教版小學語文《有的人》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1.理解詩中對魯迅先生的熱情贊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2.理解對比的寫作手法及其作用。
3.會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要點難點
1.體會詩歌中帶有形象性的哲理。
2.理解對比、前后呼應的寫法。
寫作背景
1949年,臧克家來到了北京。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勝利了的人民在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先生。臧克家親身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并去瞻仰了魯迅故居,看到了魯迅文章中提到過的“棗樹”、“老虎尾巴”。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滿了對魯迅的思念和崇敬,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
作者簡介
臧克家(1905─)現代詩人。1905年10月8日生于山東諸城縣一個地主家庭。臧克家自幼受到中國古典詩詞民歌的熏陶。青少年時代在農村度過,農民的苦難引起他的深切關注和同情。1919年上小學時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響。1923年中學時代開始習作新詩。
1930年至1934年在國立山東大學讀書期間正式創作新詩,先后出版了詩集《烙印》(1933)和《罪惡的黑手》(1934)。這兩個最初的詩集,集中描寫了舊中國的黑暗,突出表現了農民遭受的重壓和悲苦,抒發了詩人自己深沉的情感,在當時新詩壇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大學畢業后,臧克家又寫下了長詩《自己的寫照》和短詩集《運河》等作品。
《有的人》優秀教案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的人》優秀教案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指導朗讀,體會該詩強烈鮮明的愛憎之情,
2.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并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二)能力訓練點
1.體會詩歌語言的精煉,理解詩句的含義。
2.體會該濤融情于詩、融理于詩的特點,說一說該詩的情與理。
(三)德育滲透點
教育學生正確認識人生的價值,樹立高尚的人生觀。
(四)美育滲透點
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美的情操,明白為人民服務的人在人民中永生的道理,塑造自已美好的人生。
二、學法引導
1。標題了解本文的創作背景。
2。分句讀,分段讀、對照讀等靈活多樣的朗講讀等靈活多樣的朗讀手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對比的手法及前后對照的結構。
(二)難點
深刻理解詩歌豐富的思想性。
(三)疑點
詩歌未三節能否去掉?這三節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四)解決辦法
重點主要通過學生的朗讀、思考、討論解決,對于難點和疑點,在學習時教師應進行方法的引導與適當的點撥。
四、課時按排
1課時
五、教學用具
錄音機、朗讀磁帶。
六、師生互動活動沒計
《有的人》的教案設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的人》的教案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學目的
1·把握這首詩運用對比抒發感受的寫法,體會哲理性議論的作用。
2·了解詩歌語言的一般特點。
3·認識本詩所表達的活與死的辯證關系,使學生受到革命人生觀的教育。
教學要求
1·指導學生反復誦讀。
2·通過讀,理解詩的深刻哲理。
3·把較難懂的內容(第三、第六、第七節)講清楚,講透徹。
教學重點
1·理解對比的寫法。
2·體會用詩講道理。
教學難點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著,卻如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2·“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兩句詩該怎樣理解?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軀殼活著,他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
3·為什么說“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為什么說“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六年級語文上《有的人》優秀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六年級語文上《有的人》優秀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積累】認識本課出現的生字,理解本課出現的生詞。
【方法與能力】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情感與思想】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拓展與延伸】搜集一些關于魯迅的材料,進一步了解魯迅這個人。
【重、難點突破】理解詞句的意思,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讀閱讀提示,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有的人
二、聽朗讀錄音,并結合課本,理解全詩寫了哪些內容。
教學提示:其實,這是以分層的方法來理解詩意,要讓學生懂得,詩也是可以分段的。由于時代背景的緣故,學生對于每節詩的內容理解可能不太準確,所以不能苛求,教師可作適當的背景補充,或者結合本單元前三篇課文來理解,效果會更好一些。
教學參考:
整首詩歌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節是第一部分;第二、三、四節是第二部分;第五、六、七節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開門見山,以兩種對立階級的人為代表,緊緊抓住參加魯迅紀念活動感觸最深的兩點,即魯迅生為人民鞠躬盡瘁,死后人民懷念他,從對魯迅雖死猶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對生與死的不同的觀點。第二部分從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度中,熱情贊頌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第三部分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臧克家《有的人》精品教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臧克家《有的人》精品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學目標:
1、反復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絡,
2、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重點難點: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誦課文。
2、學習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3、體會詩歌的結構與表達方式方面的特點。
教學用具:
多媒體計算機
課時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04年2月5日晚8時35分,著名詩人臧克家老先生因病離開了人間。
(出示幻燈片3)臧克家是繼郭沫若之后,我國詩壇上最杰出的大詩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繼出版了《烙印》和《罪惡的黑手》等,以鮮活的生活感受和嶄新的藝術風貌,引起詩壇的矚目。新中國誕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詩,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有的人》便是他這類詩的代表作。這首詩是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作。
二、檢查預習
1、了解魯迅,了解作者
2、我的積累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現在我們播放朗誦帶,請同學們在聽的同時,注意詩歌的朗讀節奏和重音。(播放視頻文件)
2、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全詩,注意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然后齊讀全詩。
3、魯迅簡介
為了更好的學習這首詩歌,我們先回顧一下魯迅先生的生平。
《有的人》優秀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有的人》優秀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的人》優秀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能正確、流利、感情地朗誦詩歌,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朗讀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這種用法的好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鮮明的愛憎情感,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會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明白自己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教學重點】
誦讀詩歌,體會情感。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詞語鋪墊導入,揭示新課
1、詞語鋪墊。
丑陋 渺小 鴻毛 卑微 唾棄 滅亡
美麗 偉大 泰山 崇高 愛戴 永生
2、本單元我們已學過關于魯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魯迅先生是怎樣一個人?生簡單匯報。
3、揭示課題,板書,齊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紀念魯迅的文章,著名詩人臧克家于1949年寫的經典詩篇《有的人》)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指三名學生朗讀,檢查學生是否讀通順、正確。
2、根據朗讀表現,簡單評價。及時指導字音,呵在詩中讀啊的音。呵平時讀---笑呵呵,還可以讀-----呵斥,呵在這應該讀第---四聲。試著讀好這一句。
有的人教案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有的人教案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教學目標:
1簡單的了解作者及魯迅;
2理解對比的手法;(比喻可做了解)
3充分通過朗讀來體會文章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1.目標2、3
2.目標2
三、教學過程:
1.導語:先自我介紹一下(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今天老師領著大家一起來學習一首詩歌,名字叫做《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作者是我國著名詩人臧克家(板書),大家知道嗎(可聯系到注釋)?上課時,大家可以隨時提出問題。
2.教師范讀
3.提問學生聽了教師的讀,覺得這首詩應用什么樣的語調,什么樣的節奏來讀呢?(激昂、深情;稍快、平和)[板書]
4.現在就請同學們用這種語調、這種節奏來大聲的朗讀一遍,要放開聲的讀,大膽地讀。
5.同學先讀(教學生劃節奏、停頓)[第一二段]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6.分析“活”與“死”
7.教師改詩(第一二段)
a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不行的,與下文相照應,是下文的總寫)
b(可讓學生提出)
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啊,我多偉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更真切,更形象也聯想到“俯首甘為孺子牛”,抓住“騎”和“俯”兩個動詞)
《有的人》的教案設計
教學目的
1·把握這首詩運用對比抒發感受的寫法,體會哲理性議論的作用。
2·了解詩歌語言的一般特點。
3·認識本詩所表達的活與死的辯證關系,使學生受到革命人生觀的教育。
教學要求
1·指導學生反復誦讀。
2·通過讀,理解詩的深刻哲理。
3·把較難懂的內容(第三、第六、第七節)講清楚,講透徹。
教學重點
1·理解對比的寫法。
2·體會用詩講道理。
教學難點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著,卻如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2·“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兩句詩該怎樣理解?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軀殼活著,他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
3·為什么說“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為什么說“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蕩滌舊社會的黑暗、腐朽,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發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是一片青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