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背后的7種解讀

          時間:2021-06-11 12:06:22 我要投稿

          關于一首詩背后的7種解讀

            說到秦檜,現在為他翻案的也不少。說到春秋檜國,有一點可以肯定,沒有詩經,今人不會知道當年還有個檜國。

            選自:

            檜國很小,東周初年就被旁邊的鄭國東遷時順帶兼并了。亡得如一陣風過,剎那間已恍如隔世。不過檜地的文人出類拔萃,在那個擁有數百諸侯的春秋時代,躋身十五國風之一。檜地的風物過往因此在筆墨間繾綣吟詠至今。

            《檜風·隰有萇楚》有看頭,不在詩本身,在不同的解讀間。

            好像看見一堆文人名士站在各自的立場、學術之上,引經據典、恣意縱逸,唇槍舌劍,筆墨相爭。這人與詩、與時代、與思想,在千百年間來回穿越,騰云駕霧。看得見意氣,聽得到梵音,聞得到煙火,卻依舊理不出頭緒。

            隰有萇楚,猗儺其枝,夭之沃沃,樂子之無知。

            隰有萇楚,猗儺其華,夭之沃沃,樂子之無家。

            隰有萇楚,猗儺其實,夭之沃沃,樂子之無室。

            注釋:

            那些洼地的羊桃樹,隨風搖曳。新生的嫩葉柔潤光澤,就像孩童無思無慮,健康成長。

            那些洼地的羊桃樹,滿樹芬芳。初綻的花兒嬌嫩艷麗,宛若女子待字閨中,靜享時光。

            那些洼地的羊桃樹,果實累累。待熟的果子鮮嫩喜人,如同男子沒有家室,清閑自在。

            (一)

            詩的字面意思大致如此。據傻大姐看來,眼前桃樹成林,柔條冉冉,姹紫嫣紅,春華秋實。一派桑園美景。這般賞心悅目,僅憑雨露陽光,率真自在,簡單自然,令人向往。

            詩可以脫口而出,率真淺淡。

            (二)

            讀詩的人若是飽學鴻儒,又擔著教化的責任,那不管啥都能咂摸出一點叫做深邃的東西。最早的學術權威如孔子的學生子夏,東漢的衛宏,他們一聲長嘆,羽扇綸巾,把清淺的溪水引入奔騰的江河,追根溯源,載入各種人世滄桑。

            《毛詩序》:“疾恣也。國人疾其君之淫恣,而思無情欲者也!弊酉牡冉泴W家不看樹木蔥蘢,花紅果綠,只抓住“無知無家無室”六字,便把“樂”字撇開,直接指責恣淫縱情的檜君,而企盼無情欲思慮的圣人。這是要告誡后人情欲之害,還是將檜國滅亡歸罪于國君身上,為鄭國入侵脫責呢?

            (三)

            到了大宋,鄭箋孔疏:“此詩言人之喜怒未萌,則思欲未動。及其思欲一熾,則天理滅矣。”這時的宋人,在意的是“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滲入,而不是捶胸頓足諷諫一國之君那么簡單了。

            (四)

            接下來明朝的何楷又舉出一段史實:“檜君之夫人與鄭伯通,檜君弗禁,國人疾之!庇忠唤泴W家附和:“傷檜之垂亡而君不悟也,亡國不知其謀也。”

            (五)

            似乎到了明代,學者品讀詩經又回復到斥責一國之君的無能無謀上來,這個時候倒不是宣揚什么思潮的滲透,而是隱約含蓄以風刺上,倒叫人聽出點明亡的悲音了。

            清代經學家延續這一說法,他們從檜君無能進而指責世臣舊族一概無力挽救。說是而國亡之際,家大業大的拖累,倒不如那些貧門小戶來去自如了。

            如此,我也可以揣測,論詩之人是否也正面臨大廈將傾,樹倒猢猻散的.凄涼晚景呢。想這種悲涼之嘆非切身體驗者不能感知,非恰和時世現況氛圍而不能被共鳴。

            (六)

            還有好玩的,到如今的五六十年代被斷言:這是寫勞動人民所受統治階級的剝削和壓迫的痛苦。就這樣,把一首清新愉悅的詩作變成苦大仇深的痛苦呻吟。且還不如,《毛詩序》中諷諫君王的那般委婉曲折,痛心疾首的忠臣狀,而實在有點紅衛兵的簡單粗糙。

            不要說你完全忽略這些,每一個時代都有無數人附和過。

            一首詩如何,被人借來借去,或為思潮,或為諷諫,或為哀念,或為利器。詩本身,越來越神秘。是否還有音樂美、文字美,是否有韻律和愉悅之樂,并不是主要的,賞讀好像無異于研究歷史和政治,與文學無關。

            (七)

            相比于這種與歷史結合的論述,另一種與草木有關的解讀,就輕松而通透多了。

            朱熹:“政繁賦重,人不堪其苦,嘆其不如草木之無知而無憂也。”這樣的說法聽來合情合理,千古有知音。方玉潤發散開去:檜破民逃,莫不扶老攜幼,挈妻抱子,相與號泣路歧,故有家不如無家之好,有知不如無知之安也。

            兩位學者雖都涉及政事泛論,但都不離詩意本身,比完全當歷史課展開,有了詩的音容笑貌。

            到了當代,郭沫若說:做人的羨慕起草木的自由來。

            如今的高人綜合這路詩解,得出“人不如草木之嘆”。以后世詩詞為例:東晉陶淵明: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唐元結:借問多壽翁,何方自修育。唯云順所然,忘情學草木。還有:樹若有情時,不會得青青如此。

            傻大姐還是有些疑惑,明明“夭之沃沃,樂子之無知!毙σ廨笭。一低頭,又陷入草木無知人有知的錯綜復雜里去,這就是我們的傳統嗎?文人骨子里的,失意、悲憫、孤獨、清冷……唯其如此,才能在繁華中見蒼涼,于歡聲笑語中看見孑然一身?不作此感慨,便不成為有內涵?

            設想果真有“人不如草木之嘆”者,不妨遂了你愿,立時三刻把你點化成木,你可舍得?怕要拿腳走人。到底是“人不如草木之嘆”,還是“草木笑人之不足”。草木尚欣欣然,人卻萬念俱灰。如果內心簡單,哪里來的莫名悲嘆,如果知足,舉家食粥又如何!皣@”不過為功名利祿,去了,又如何?

            一首原本率真恬淡的小詩,被摻合進很多沉重的思想、人生、論述。古人有:詩家都愛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鄭箋。實在也是對詩經的解讀一開始就很沉重、很復雜,要回到詩的本性,倒有點不像了。以純文學橫空出世的詩經,今人的解讀,但愿能率真些,簡單些。即便沉重,也要輕輕落下。

          【詩背后的7種解讀】相關文章:

          解讀顧城的詩10-27

          王維《雜詩》全詩解讀07-23

          一首詩的背后06-12

          木蘭詩怎么解讀03-19

          哲理詩大全解讀05-03

          《木蘭詩》個人解讀12-02

          《木蘭詩》文本解讀11-28

          元稹悼亡詩解讀10-06

          解讀元稹的悼亡詩09-25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天堂不卡AV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vt一区二区 | 亚洲香蕉午夜国产理论电影 | 亚洲国产有限公司 | 亚洲激情不卡视频 | 思思热精品在线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