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代扶風主人答》詩歌賞析

          時間:2023-07-24 09:56:03 松濤 詩歌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王昌齡《代扶風主人答》詩歌賞析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的詩歌吧,詩歌是按照一定的音節、韻律的要求,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學體裁。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詩歌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王昌齡《代扶風主人答》詩歌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王昌齡《代扶風主人答》詩歌賞析

            《代扶風主人答》作品介紹

            《代扶風主人答》的作者是王昌齡,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40卷第21首。此詩借扶風主人之口,揭示了邊境征戰的慘況,以此希望廣大有志之士珍惜來之不易的太平盛世,有所作為。

            《代扶風主人答》原文

            代扶風主人答⑴

            作者:唐·王昌齡

            殺氣凝不流,風悲日彩寒⑵。

            浮埃起四遠⑶,游子彌不歡⑷。

            依然宿扶風,沽酒聊自寬。

            寸心亦未理,長鋏誰能彈⑸。

            主人就我飲⑹,對我還慨嘆⑺。

            便泣數行淚,因歌行路難⑻。

            十五役邊地⑼,三四討樓蘭⑽。

            連年不解甲,積日無所餐。

            將軍降匈奴,國使沒桑乾⑾。

            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

            不信沙場苦,君看刀箭瘢。

            鄉親悉零落,冢墓亦摧殘。

            仰攀青松枝,慟絕傷心肝。

            禽獸悲不去,路旁誰忍看。

            幸逢休明代⑿,寰宇靜波瀾⒀。

            老馬思伏櫪,長鳴力已殫。

            少年興運會⒁,何事發悲端。

            天子初封禪⒂,賢良刷羽翰⒃。

            三邊悉如此⒄,否泰亦須觀。

            《代扶風主人答》注釋

           、欧鲲L:唐代郡名,在今天的陜西省鳳翔縣附近。主人:是指客舍主人。

            ⑵殺氣:指秋天的肅殺蕭條之氣。日彩:指太陽的光輝。日:一本作“月”。

            ⑶四遠:周圍。

           、葟洠阂槐咀鳌懊浴。

            ⑸長鋏:用馮諼客孟嘗君典故,見《戰國策·齊策四》。

            ⑹就:靠近。

            ⑺嘆:一本作“然”。

           、绦新冯y:樂府舊題,屬《雜曲歌辭》,多為敘述離別悲傷,世路艱難之意。

            ⑼地:一本作“城”。

           、螛翘m:漢代西域國名,在今新疆若羌和羅布泊一帶。

            ⑾桑乾:水名,在今河北西北部和山西北部。

           、行菝鳎褐刚吻迕。

           、彦居睿杭春,天下。

           、疑倌辏褐冈娙。

           、臃舛U:指古代帝王到泰山筑壇祭祀天地。

            ⒃刷羽翰:指賢良才智之士奮飛得志。

           、杖叄悍褐高吘车貐^。

            《代扶風主人答》譯文

            一路上到處彌漫著肅殺凄涼之氣,空氣好像凝固了似的,一會兒悲風四起,落日的余暉似乎被籠上了一層寒意。

            四周的空氣中彌漫著浮動的塵埃,這使得行走在路上的游子心情更加抑郁不樂。

            于是跟往常一樣,晚上依然留宿在扶風這個地方,買酒獨自消遣。

            沒想到幾杯酒下肚,心中的愁緒卻更加難以排解,竟忍不住發出了“長鋏歸來乎”的感嘆。

            扶風主人走過來和我一起舉杯共飲,閑聊之中流露出頗多感慨。

            他忍不住流下了幾行眼淚,悲慨之中竟然唱起了那令人聞而生悲的《行路難》。

            扶風主人說他從十五歲就去邊境當兵,曾經多次參加了討伐異族的戰爭。

            邊境戰事頻繁,一年之中兵甲常備,有時作戰緊張,一連幾天都吃不上一頓飯。

            在最后那次惡戰之中,我軍寡不敵眾,彈盡糧絕,最后軍中統帥被迫投降,朝廷派去求和的使節投河自盡。

            當時一起出征的幾十萬人馬,現在只有我自己一人活著回到了長安。

            你要是不相信沙場征戰的艱苦,請你看看我這滿身的傷痕。

            回到長安后,鄉里親朋都已四處分散,而祖上的墳墓也早已破敗不堪。

            面對此情此景,禁不住拉著松枝,仰天慟哭,悲痛之情撕心裂肺,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

            如此凄慘的情景竟然時禽獸都不忍離去,路過此地的人哪還能忍心目睹這凄慘的一幕。

            幸好趕上現在這樣一個政治清明的時代,普天之下一片祥和安寧,四海升平,老百姓安居樂業。

            自己雖然還想為國出力,但無奈已年老體衰,希望能好好休養。

            你現在正趕上這樣一個好的時運,為什么還這樣悶悶不樂呢?

            當今皇上任用賢能,勵精圖治,正是才智之士奮飛得志的好時機。

            現在邊境的情況也都是這樣,將士用命,眾志成城,這些都是好兆頭啊!時運變遷,世事通塞需要精心地體察,你自己好好把握吧。

            《代扶風主人答》賞析

            此詩開頭八句,詩人自述行跡,渲染環境氣氛,景物描寫頗為沉悶壓抑,晦澀黯淡,給全詩奠定了陰冷沉悶的基調。

            “主人就我飲”四句為過渡句,引出了扶風客舍的主人——一位久經沙場的老戰士。

            從“十五役邊地”到“路旁誰忍看”是扶風主人自述其軍旅之生涯。這里明顯化用了古詩《十五從軍征》的句意:“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脧墓犯]入,雉從梁上飛!睉鸬貧w來,家園零落,滿目凄涼,雖然滿心酸楚,但想到“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心里還是有幾分慶幸。這在行文上為下文抒寫珍惜太平盛世的生活感慨作了過渡,轉承顯得十分自然。

            “幸逢休明代”以下四句是扶風主人抒發欣逢盛世及年老體衰的感慨。

            收尾六句是扶風主人對詩人的勸慰勉勵之詞,語重心長,感情真摯。

            全詩寫景敘事,有條不紊。其間頗多轉折,如九九回廊,迂回曲致。老人之言語帶滄桑,但終不流于傷感,感人至深。此詩從風格上看,雖有幾分沉郁,但仍是盛唐氣象的回響,內容和形式結合巧妙,謀篇布局頗見匠心,不失為一首優秀的邊塞詩作。

            《代扶風主人答》作者介紹

            王昌齡(698—約757)唐代詩人。字少伯,唐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公元727年(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公元734年(開元二十二年)中博學宏詞,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約在公元737年(開元二十五年)秋,獲罪被謫嶺南。三年后北歸。公元748年(天寶七年)謫遷潭陽郡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亂后還鄉,道出亳州,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在當時曾名重一時,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擅長七絕,被后世稱為“七絕圣手”。存詩一百七十余首,多為當時邊塞軍旅生活題材,描繪邊塞風光,激勵士氣,氣勢雄渾,格調高昂,手法細膩。

            《代扶風主人答》繁體對照

            卷140_21代扶風主人答王昌齡

            殺氣凝不流,風悲日彩寒。

            浮埃起四遠,遊子彌不歡。

            依然宿扶風,沽酒聊自寬。

            寸心亦未理,長鋏誰能彈。

            主人就我飲,對我還慨歎。

            便泣數行淚,因歌行路難。

            十五役邊地,三回討樓蘭。

            連年不解甲,積日無所餐。

            將軍降匈奴,國使沒桑幹。

            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

            不信沙場苦,君看刀箭般。

            鄉親悉零落,冢墓亦摧殘。

            仰攀青松枝,慟絕傷心肝。

            禽獸悲不去,路傍誰忍看。

            幸逢休明代,環宇靜波瀾。

            老馬思伏櫪,長鳴力已殫。

            少年與邥??問擄l悲端。

            天子初封禪,賢良刷羽翰。

            三邊悉如此,否泰亦須觀。

            拓展:《出塞》

            唐代: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征夫未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出塞》注釋

            但使:只要。

            龍城飛將:漢朝名將李廣。這里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也有說是指衛青!稘h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奇襲龍城的事情。

            教:令,使。

            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度:越過。

            陰山:位于今內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出塞》賞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詩人從描寫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叭宋催”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將軍!暗过埑秋w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碧热艄ヒu龍城的衛青和飛將軍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褒埑恰敝钙嬉u匈奴圣地龍城的名將衛青,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并不只一人,實指李衛,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安唤獭,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岸汝幧健,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后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復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詩人并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致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劃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復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里,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出塞》創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王昌齡所處盛唐,所以在其邊塞詩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但是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愿望。

            《出塞》賞析二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里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對《出塞》的評價歷來很高。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

            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征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塞當作求取功名的一種出路。一些大都有邊塞生活經歷的知識分子,他們的詩歌以描寫邊塞生活為主要內容,這就形成了所謂“邊塞詩派”。 王昌齡是這個流派中的重要成員。

            詩從寫景入手。“秦時明月漢時關”,皓月當空,照耀著萬里邊疆的關塞,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加以修飾,使意境更加高遠,把我們引到了遙遠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漢以來邊防戰爭連續不斷,一直持續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這是從時間上描寫邊塞的悠久。

            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想起秦漢以來無數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叭f里長征人未還”,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里的“人”,既是指已經戰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回歸的士卒!叭宋催”,一是說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這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于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第三、四兩句就是詩人的回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直接抒發了邊防士卒鞏固邊防的愿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只要有衛青李廣那樣的名將,敵人的馬隊就不會度過陰山。這兩句寫得意在言外。意思就是說:由于朝廷用人不當,使將帥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長燃、征人不還的局面。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復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詩人并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致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畫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復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里,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首詩意境雄渾,格調昂揚,語言凝煉明快。

            《出塞》作者介紹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王昌齡《代扶風主人答》詩歌賞析】相關文章:

          答武陵太守_王昌齡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3

          王昌齡的送別詩歌12-20

          王昌齡《閨怨》賞析12-14

          王昌齡《閨怨》賞析10-19

          王昌齡《初日》賞析03-07

          王昌齡出塞原文及賞析03-30

          王昌齡《出塞》古詩賞析11-30

          王昌齡《出塞》原文及賞析02-16

          王昌齡采蓮曲賞析12-03

          采蓮曲賞析王昌齡12-02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99 | 一级a一片久久免费 | 五月婷婷欧美日韩 | 亚洲国产婷婷六月天 | 新国产九九视频精品 | 一本久久a久久免精不卡品 日韩中文字幕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