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中的對寫法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對各類詩歌都很熟悉吧,詩歌具有音韻和諧,節奏鮮明,讀起來朗朗上口的特點。那什么樣的詩歌才是經典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詩歌鑒賞中的對寫法,歡迎大家分享。
此處相思,彼處著墨
――詩歌鑒賞中的對寫法
對寫法:對寫法,也即從對面寫來,也叫對面落筆,主客移位。詩人思鄉懷人,不直抒胸臆,傾訴衷情,而是落筆對方,將作者自己深摯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來。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懷遠或思歸之情,既顯得生動形象,富有意境,又顯得具體充實,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強化主題。
所謂“主客移位”就是移情于景、移情于物、移情于人的寫法,這是我國古典詩歌常用到的表現手法之一,也稱“對寫”。
主:主體,即詩中的主人公;客:客體,可以是景、物和人。
明明是主人公對對方有所舉動,作者卻不直接描述,而從對方下筆,把深摯的情思表達得婉曲含蓄。
對寫法的表現形式:
1、移情于人
詩人不直抒自己內心的情感,而是從對方著筆,展開聯想和想象,借對方來寫自己,表面上看是寫對方,而實際是寫自己,是通過對方來反照自己,這是推進一層的寫法,這樣寫更加顯得情深意厚,并給人以無限的回味和遐想。這是詩詞中“對寫”藝術手法的最常見的一種表現形式,常常使用一些諸如“憶”“想得”“遙知”“遙憐”之類領字來結構全篇。
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前兩句是“直寫法”,使“每逢佳節倍思親”成了最能表現客人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后兩句作者采用了另一種方式――“對寫法”,筆鋒陡轉出新:反過來寫自己“遙想”這一天“兄弟”們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動,烘托出對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濃郁,更鮮明。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問:這首詩的三、四句使用了怎樣的創作手法?
答:“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使用了對寫法,不寫自己思念家人,而寫節日之際,家人深夜圍坐在一起,念叨著我這個漂泊在異鄉的游子,“說”了些什么呢?這就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這樣抒發思親之情更有創意,也更加感人。
2、移情于物
詩人本欲表達自己對某物的一種情感,但在具體表達時卻故意將自己的感情移注于另外的物上,表面上看是移情別戀,而實質上作者對此物的眷顧更深,感情也更真,能夠受到“倍增情感”的效果,這就是詩詞中“對寫法”的一種表現形式。
移家別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
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有人評說"主客移位"是這首詩的構思巧妙之處。作者采用擬人化的手法,賦予柳條藤蔓、黃鶯以人的情感,借景抒情,并使主客移位,通過對柳條、藤蔓、黃鶯的描寫,表現惜別之情,巧妙而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湖上亭的依戀之情。
鞏固練習:
1、除夜作—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簡析“故鄉今夜思千里”所用的表現手法及表達的思想感情。
答:
2、送魏二—王昌齡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
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
三四兩句,明人陸時雍《詩壇總論》云:“代為之思,其情更遠”,請做具體分析。
答:
3、渡荊門送別—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此詩的尾聯藝術地抒發了詩人豐富的情感。請指出這種情感并簡析其抒情的方法。
答:
擴展:詩歌鑒賞技巧和方法
一、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
1.詩眼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等等,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結合。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有時詩人還會創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藝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讀者想象和思索的藝術境界。優秀的古詩詞都創造了具有廣闊藝術空間的意境。詩歌意境(情景)關系往往比較多的是寓情于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點有:慷慨悲壯、雄渾蒼勁、恬淡自然、雄渾壯觀、悲壯蒼涼、孤獨冷寂等等。可見,抓住這幾個關鍵處,我們就可以穿越語言屏障,迅速觸摸到詩人的心靈世界,走進詩的'藝術境界,解詩答題。
二、掌握古詩詞基本知識
詩歌分為古體詩(又稱“古風”)、今體詩(又稱“格律詩”)。
古體詩:包括“今體詩”出現以前的除“楚辭”以外的所有詩作,也包括“今體詩”出現以后的除“今體詩”以外的所有詩作。“歌、行、吟”分別是古體詩的一種體裁。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
今體詩:分為律詩、絕句。律詩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聯(一、二句)、頷聯(三、四句)、頸聯(五、六句)、尾聯(七、八句),頷聯、頸聯必須對仗。絕句每首四句,有五絕(五字)、七絕(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
詞:是今體詩之后產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發展于晚唐與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種新詩體。詞又稱長短句(句子字數不等、長短不一)、詩余(由詩歌發展而來)。根據詞的長短,詞又分單調(也叫小令,一般認為58字以內)、中調(一般分上下闕,58-96字)、長調(96字以上,三闕以上)。詞有詞牌,詞牌嚴格律定了每首詞的格律和音韻。
曲:即散曲,分為“小令”、“套數”。是宋金時期逐漸形成的一種新詩體。曲與詞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詞規定的字數中增加襯字,從而增加語言的生動性,更自由靈活地表達思想與情感。
有關詩詞知識的測試范圍很廣。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從詩歌體裁、押韻、對仗等方面對考生進行了測試。掌握詩詞知識,不但要記,還要會用。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題就是一例。
三、把握不同的詩作題材
就詩作題材內容的不同,古詩詞可分為寫景(抒情)詩、記事(詠懷)詩、詠史(懷古)詩、詠物(言志)詩、田園(山水)詩、邊塞(征戰)詩等等。
寫景詩:學生在高中階段大體接觸過,毋須多說。
詠懷詩:敘事抒懷,通過具體的事件的敘寫來抒寫胸臆,抒寫個人的恨別、懷遠、思鄉、離愁、感時等情懷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詠史詩:詩人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詠嘆,一般融進了詩人獨到的見識,以史詠懷,以史誦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淵明、劉禹錫、杜牧等都是詠史詩的作者。
詠物詩:主要特點是托物言志。這類古詩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義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貴、楊花有飄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內蘊。
山水田園詩:寫田園生活和山水風景,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山,南朝的謝靈運是山水詩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主要有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等。
邊塞詩:描寫邊塞生活與民族矛盾,還有一系列與邊塞有關的東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為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
【詩歌鑒賞中的對寫法】相關文章:
詩歌鑒賞中的鑒賞技巧08-18
中呂·山坡羊的詩歌鑒賞10-04
詩歌的鑒賞02-26
余光中詩歌尋李白鑒賞08-29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詩歌鑒賞08-09
余光中詩歌《等你,在雨中》鑒賞08-24
詩歌鑒賞 和王中丞聞琴11-25
柳宗元的詩歌鑒賞09-29
古代詩歌鑒賞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