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說課稿水循環

          時間:2024-07-24 14:23:34 說課稿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中地理說課稿水循環(精選5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我們應該怎么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說課稿水循環,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說課稿水循環(精選5篇)

            高中地理說課稿水循環 篇1

            一、說教材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和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地理環境有氣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構成。水是地理環境中最活躍的因素之一。《陸地水與水循環》這節內容通過對陸地水體類型的介紹,水體類型轉化規律的分析和水循環原理的剖析,使學生能對地球淡水資源有比較全面的了解。本節教材的特點之一,是從幫助學生認識地理環境的角度出發,注重闡明地理過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本節內容是第三單元的重點。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各種類型以及不同類型水體之間相互轉化規律,理解水資源的性質,使學生明白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水資源數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環的類型、主要環節和海陸間循環的意義。理解人類是如何水循環規律來化害為利,造福人類的。

            能力目標

            1、通過水體類型及其轉化等圖表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利用圖表和數據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過水循環等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學會運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評價地理問題。

            2、利用水循環過程的學習,學會繪制地理示意圖。

            德育目標

            通過陸地水體有關知識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樹立科學的環境觀和資源觀,使學生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陸地水體相互轉化及其規律。

            2、海陸間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

            因為這些知識是學習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礎,也是學生正確理解水資源性質的前提。更能使學生對我國的“三峽水利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教學難點

            1、 河流水的補給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轉化規律。

            2、 海陸間水循環的意義。

            這些內容和各地的氣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關系密切,而目前學生對各區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就給學習帶來了難度。

            四、說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式:

            1、構建問題情景,引導探究性學習

            在教學中,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創設思考問題的空間,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2、 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導合作學習

            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相互交流信息,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培養合作的.態度。這種方式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五、說學生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會學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于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使用自主學習的方法,組織和指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合作教學和探究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養。

            六、說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準備圍繞“地球為什么鬧水慌”著一主題來組織教學。通過構建五大問題情景、四大圖表系統、兩次合作討論來完成。

            導入: 通過多媒體播放地球有關水的資料,創設第一個問題情景:“地球是水的行星”,為什么地球上很多地方還鬧“水慌”?

            新課教學:展示“陸地水體類型以及儲量百分比圖”,引導學生讀圖,完成兩個知識點的學習:陸地水體按空間分布分為地下水和地表水;陸地淡水的儲量很少,只有0.3%。這是地球鬧“水慌”的原因之一。

            結合生活實際,創設第二個問題情景:人類使用的淡水資源為什么主要依賴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展示水資源循環周期表,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得出結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更新周期較短,利用后在較短時期內可恢復。而其他水體更新周期很長,冰川更新需要1600年,相當于是不可再生的水資源。這是地球鬧“水慌”的原因之二。

            承轉到下個知識點,也本節重點和難點:陸地水體的相互轉化的學習。需要化大約15分鐘時間。展示“河流徑流與降水量的關系圖”、“冰川補給的河流流量與氣溫的關系圖”和“河流與潛水相互補給示意圖”。詳細分析圖表,提高學生讀圖能力,突破難點,使學生掌握陸地水體補給的規律。同時理解陸地水體補給的時空分布不均,雨季鬧水災、干季鬧旱災,是造成“水慌”的又一原因。

            結合現實問題,創設第三問題:為什么全球鬧“水慌”現象越來越嚴重?是地球淡水資源在減少嗎?引入水循環內容的學習。這也是本節的重點知識,這部分知識的教學,要讓學生學會繪制水循環的示意圖,來突出重點知識的學習。學習水循環知識后學生已經明白地球淡水資源在不斷循環,是一個常量,地球“水慌”加劇是人造成的,包括過量使用水資源、污染、浪費等。

            提供華北地區的一些生產、生活情況資料,創設第四個問題情景:華北地區處在半濕潤氣候區,為什么缺水現象越來越嚴重?怎么解決?

            組織一次合作討論,讓學生學會表達和傾聽。相互交鋒、相互融合、相互補充。共同提高。

            引出“南水北調”、“三峽”工程,提供資料。組織第二次合作討論:“南水北調”、“三峽”工程的背景以及現實意義。

            本節內容盡管屬于自然地理的范疇,但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體現人文精神,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資源觀和環境觀。

            高中地理說課稿水循環 篇2

            一.背景分析

            (一)說教材分析

            《自然界的水循環》作為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3章《地球上的水》的開篇內容,涉及內容既是水資源基礎知識,激發學生求知欲,又為后面章節的學習作鋪墊。

            本節課由“相互聯系的水體”和“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兩部分內容組成。“相互聯系的水體”部分內容主要是對水圈的構成、自然界的各種水體之間的關系作了簡要的介紹,為學習水循環的學習作基礎知識方面的鋪墊。“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緊緊圍繞 “水循環示意圖”以海陸間循環(又稱大循環)為主介紹了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分析了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二)說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具備由盲目階段向自覺階段發展過渡的心理特點;他們的認知能力的發展將接近于成熟,能運用抽象的適用形式、邏輯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決問題,可進行獨立探究活動和研究性學習。

            高一學生對一些地理表面現象的認知較多,對原理性認知較少。學生已有知識是知道自然界水體存在形態、能夠概括出地球的圈層結構和各圈層的特點;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讀圖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基本掌握了物質三態變化,對物態變化中吸、放熱也有一定的了解;學生要掌握的是水循環過程及其意義、河流的補給等內容。

            (三)說教師自身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教師只有清晰地認識自己,意識到自身的優缺點,才能更好的扮演好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幫助者。

            根據MBTI心理類型理論,在四個指標,八個偏愛所組成的16種類型中,我是ENFP型,所以我的教學風格是情感型。在解決探究性問題時,根據學生的不同性格、成績、性別等組成異質小組,采用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交流,營造一種自由、活躍、和諧的環境,從而使教學效果達到優化。

            二.教學目標

            (一)說課標

            本節課所涉及的內容標準是“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其中“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為“了解”的水平;“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為“理解”的水平,為本節課的重點。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課標的分析,并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確定本節教學目標如下:

            1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水的三態變化,說出水圈的構成。

            2)繪制水循環示意圖,結合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

            3)舉例說明水循環在塑造地表形態的影響。

            2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繪制“水循環示意圖”,學會繪制簡單地理示意圖的方法。

            2)通過結合“水循環示意圖”、分析其過程,學會分析相關地理事物的方法。

            3)通過小組討論黃河斷流問題,說明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學會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水體有關知識,增強水資源的憂患意識,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

            2)通過聯系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激發主動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識的興趣。

            3)通過水循環運動的學習,體會到物質的運動有自身的運動規律,人類活動應遵循自然規律。

            三.教學重點、難點

            (一)說教學重點: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

            教學重點的確定,能使學生樹立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觀點,從而對我國的“黃河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實現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的觀念。

            (二)說教學難點:不同水體相互補給的關系

            目前學生對各區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同時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比較缺乏,對各種水體之間的補給關系不易理解。

            四.教學策略

            (一) 說教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的能力,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式:

            1、地圖法:學會觀察圖3.2和圖3.3運用示意圖,提取地理信息基礎上,師生共同繪制水循環示意圖,利用水循環示意圖來說出水循環的過程與主要環節。

            2、案例分析法:(黃河斷流問題)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可以對水循環的環節產

            生影響,不斷完善知識體系,真正達到鞏固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目的。

            3、探究教學法:概括出水循環意義是通過收集來的一些直觀性較強的圖片、視頻材料以及文字、

            數字資料,用撲捉到的生活中的地理事例,共同分析探討,培養分析、探究的能力。

            (二)說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會是中心,會學是目的。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以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學會析圖、繪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圖3.2和圖3.3,運用示意圖理解水循環的過程并學會繪制水循環示意圖;

            2、學會分析:在分析黃河斷流案例過程中,學生收集相關資料、通過討論、共同分析出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

            3、學會探究:通過資料的展示與小組討論,運用具體的實例探究出水循環的意義,學會撲捉生

            活中的地理事例,共同分析探討,進而進行提煉、概括。

            高中地理說課稿水循環 篇3

            題目選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單元第四節《水循環》,內容主要包括六個部分:

            一、說教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在必修Ⅰ“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的內容要求中提出:“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根據“標準”要求,學生對于“水循環示意圖”不但要能“讀”,而且還要會“說”、會“畫”、會“用”。通過示意圖的學習,幫助學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學會用示意圖分析地理原理。

            水是地球上最活躍的自然因素之一,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不可缺少的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地球上的各種水體都處于不斷循環運動之中。本節教材緊緊抓住水體運動這一重要思想,側重介紹了水循環的相關知識。本課是在前三節的基礎上,從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重要因素——水,這一關鍵地理要素入手,分析水循環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和與四大圈層的聯系,探究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的過程。總體上說,本節的內容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在教學中要給予重視。

            (二)、說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①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②說明水循環的能量轉化以及地理意義。

            2.過程與方法

            ①讀圖分析法、比較法、案例分析法

            ②通過繪制水循環的過程簡圖,掌握水循環的全過程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發學生學習地里的興趣和熱情,樹立相互聯系的觀點和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觀。

            (三)、說重點: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及水循環的意義

            難點: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

            二、說教法

            為了突破本節的重點、難點,我選擇如下教法:多媒體及實驗演示法,材料導學法,案例分析法,問題討論法等。

            三、說學法:

            通過本節的學習,要讓學生學會讀圖、用圖、學會合作、學會探究。

            四、說教學手段:多媒體演示,實驗演示。

            五、說學情:

            以往的課堂實驗從設計到流程大都是由教師交由學生去做,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實施,這種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創造力的發展,高一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我們教師不應低估學生的這種能力,在實驗設計及討論環節要給予學生足夠的發揮空間。當然,學生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但只要我們教師給予學生及時正確的指導,學生完全可以設計出實驗的方案。

            六、說教學程序:五個步驟

            1.①首先用水循環動畫導入新課,以動畫的形式導入新課,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②然后讓學生觀察,圖中每一個箭頭的含義,有蒸發、水汽輸送……大部分學生都可以說出來,這些環節就構成了水循環的過程。這種水循環也叫海陸間大循環,

            ③由于水循環是海洋和陸地之間的較大規模的水體運動,學生的知識基礎只局限于對水循環過程中某個環節,如:蒸發、降水有所了解,而對水循環的這種連續的運動狀態并沒有直觀的感受,因此,我設計了一個課堂實驗,實驗器材由日常生活用品得到啟示,有玻璃箱體、加濕器、吹風機,裝有冰塊的塑料瓶,帶有斜坡的矬子……

            我先將器材教給學生,不告訴學生實驗方案,讓學生開根據水循環過程來設計實驗方案,具體的實驗過程是這樣的:加濕器中的水汽表示海水蒸發,吹風機吹動水汽表示水汽輸送,當水汽被輸送到玻璃箱體的另一端,由于玻璃箱體上放有裝有冰塊的塑料瓶,水汽遇到冰冷的玻璃會凝結成水滴降落下來,水滴落在斜坡上會沿斜坡向下流動。由此,水循環的過程及各個環節在實驗中都得到體現。

            這個實驗的設計將抽象的教學內容變得形象,生動,具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探究意識,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觀察能力。然后是對水循環這一規律的總結。

            2.對于本節的另一大重點---水循環的意義。我采用材料導學法,引入以下三個材料,讓學生就近分組討論,每組派代表發言,分析歸納出水循環的意義。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通過討論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綜合分析的能力。

            3.對于本節的另一大難點:人類對水循環的影響,我首先提出問題:人類可以參與到水循環的哪些環節?讓學生聯系生產、生活實際舉例,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啟發,鼓勵學生大膽發表個人不同觀點,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最后得出結論:地表徑流,如南水北調、修建水庫;降水,如人工降雨;蒸發,如改變地表植被,如樓蘭古國衰亡的原因。加入的圖片資料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

            4.最后是案例分析,由案例引出“水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嗎”?該環節可將學生分成正方、反方進行辯論,以激發學生的參與感。激烈的辯論之后我進行點評:如果人類不合理利用水資源,不顧水循環平衡的原理,就會造成水資源的枯竭!

            該環節的設計通過案例引入辯論,讓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增強了學生對水資源的憂患意識,樹立了學生科學的資源觀。同時,讓學生認識到,人類要用科學的理論、發展的觀點來指導個人行為。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即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發展。

            5.課堂練習

            6.課堂小結:出示知識結構體系。

            高中地理說課稿水循環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節主要講述水的運動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地球上的各種水體都處于不斷循環運動之中。教材緊緊抓住水體運動這一重要思想,側重介紹了兩部分內容:一是水循環,二是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洋流。本節共三課時,第一課時為水循環。水循環課程標準要求: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1、教材地位

            教材在前面學習了地球的宇宙環境、巖石圈、大氣圈等知識,本節課把我們的視野擴大到水圈(盡管知識的落腳點在陸地上),水圈是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水循環更是把這四大圈層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維護全球水量平衡;促使陸地淡水資源不斷更新;促使各圈層之間實現物質和能量交換;影響氣候和生態,塑造著地表形態。

            2、內容分析

            本節主要內容有:水循環過程(類型、環節)、水循環的地理意義、人類對水循環的影響。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說出”是一般性要求,即了解;而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是說明, “說明”要求理解和掌握。

            3、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水循環的形成過程和地理意義。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

            (2)教學難點:水循環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4、教材特點

            教材力圖實現“對話、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強調了師生課堂教與學的互動設計,問題設計的創新,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循環的類型及主要環節,并說明水循環運動產生的原因。

            (2)理解水循環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運用圖解方法正確表示出水循環的全過程,繪制水循環簡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綜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水循環的學習,使學生能夠結合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用科學的、發展的觀念指導個人行為。

            (2)使學生增強水資源的憂患意識,樹立科學的資源觀,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

            (3)使學生樹立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運動是物質的本質屬性、是客觀存在的觀點。人類應認識物質的運動特性并做到趨利避害。

            三、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了“水資源”的初步知識,了解了水圈知識,對本課已有一定的生活體驗,也具備了一定的讀圖、分析能力。但這僅僅是感性認知,沒有實現地理規律與個人經驗的結合,總結歸納能力也弱。因此,本節課應采取有效的方法給予輔助啟發引導學生完成新知識的建構。

            四、教法分析

            以學生為中心、以情趣為載體,采取自主學習和導學相結合、啟發和討論探究相結合、學生概括和教師總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1、明確教學主線,即由物理現象---地理現象---地理規律---地理理論---情感態度、價值觀。

            2、設置直觀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3、提供“觀察、探究、交流”的機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有效地調動學生思維,使學在開放的活動中獲取知識;

            4、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直觀生動地呈現突出重點、化解難點的過程,既加大課堂信息量,又提高了教學效率;

            5、指導學生做到會觀察,會思考,會總結。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思維與思想,使學生對 知識全面客觀。

            的認識與理解。從而形成自己的理論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五、學法分析

            本節課我的設計理念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以探究和合作交流為手段,以閱讀、討論、歸納、思考、辯論、練習為方法,以全面提高學生能力為目的。

            1、學生自主學:自主閱讀以了解基本知識;自主概括以完成知識梳理;自主歸納以形成知識體系;自主練習以確認掌握效果。

            2、教師引導學: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基礎上,引導討論展示交流成果;引導思考認識學習知識的現實意義;引導辯論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引導探索認識到科學是永無止境的。

            六、過程分析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施上述三維目標,我設計了如下教學過程流程

            形 升華

            (一)、導入新課

            演示實驗:水的汽化、液化現象

            設計意圖:實驗感知水的運動、水狀態的改變,進而探求水的可能存在的地理空間,探求它位置的移動;激發學生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由物理現象轉入地理現象導入水循環。

            (二)、新課學習

            課件出示:課堂目標導航

            設計意圖 :讓學生整體把握本課堂的內容,明確目標和要求,同時培養學生知識的全局觀念。

            自主學習:課本59頁內容及圖2-39

            學生練習:水循環的概念、存在的地理空間、運動狀態及物理狀態、了解水循環的動力和主要環節。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主把握基本知識,培養讀圖和觀察能力,體現高效課堂理念。

            課件出示:根據水循環的區域、環節動態顯示水循環過程。

            根據學生自學內容提出導學問題。即:根據水循環的發生領域來劃分,水循環有哪些類別?試分別說明其循環過程中的主要環節?

            學生練習:學生填注水循環的發生領域、主要環節、能量來源。

            設計意圖:直觀展示水循環,檢驗和鞏固學習效果。

            過渡提問:水量最大的水循環是什么?意義最大的水循環是什么?

            設計意圖:簡要辨析三類水循環,為引入后面學習水循環的地理意義作過渡。即為什么海陸間循環是意義最大的水循環?

            自主學習:教材P60閱讀內容和課文內容,并課件展示下面兩幅圖片。(1)黃河三角洲的形成、(2)三峽電站圖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內容和課文內容指導學生把握能體現水循環地理意義

            關鍵詞,即“改變地形”“太陽能轉化水體勢能”“降水進入陸地”;所選的這兩幅圖能直觀體現水循環的'核心意義---物質流和能量流。

            學生分組討論: 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和歸納問題的能力(把握課本中的關鍵詞句)。

            交流展示: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1)使水資源不斷更新,從而維護全球水的動態平衡;

            (2)促進自然界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3)影響全球的氣候和生態,不斷塑造地表形態。

            簡要說明 :水循環的地理意義實質是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那么它對人類活動有何影響?(學生舉例回答,課件展示水循環對人類生產、生活影響的有關圖片)

            設計意圖:“從水循環對人類的影響”過渡“人類對水循環的影響?”

            課件出示:從水循環的幾個環節分別展示圖片、課堂導學。

            討論與交流 : 1.結合圖片,針對水循環的六個環節說明人類活動主要對水循環的哪些環節產生影響?(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降水、蒸騰)。2、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都是有利的嗎?

            學生概括:有利的和不利的影響。

            教師點評:合理利用水資源,趨利避害。

            過渡提問: 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哪一個環節有限?如能改變,那又將對人類產生哪些重大影響?(作相關提示)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及科學探索精神,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是永無止境的。

            課件出示:學生比較兩幅圖片回答問題。

            設計意圖:由理論到實際,認識到保護植被、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

            學生活動:水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的嗎?

            教師點評:辯證認識水資源,水資源的利用速度不能超過其更新速度,做到合理利用水資源,同時要保護水質免受污染。

            設計意圖:讓學生進一步加強理論聯系實際,增強學生對水資源的憂患意識;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樹立科學的資源觀,用科學的理念、發展的觀念指導個人行為,從而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三)、課堂小結:學生自我表述本節課的收獲。

            設計意圖:讓學生梳理本節課知識,培養學生概括能力。

            (四)、課堂練習:課件出示

            設計意圖:評估課堂效果,讓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

            (五)課外調查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課外研究性學習的能力,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鉆研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綜合素質;也是我們培養地理人才的目標。

            七、教學反思

            1、本節課體現了先學后教以學定教,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本節課主線明確,即由物理現象---地理現象---地理規律---地理理論---情感態度、價值觀。

            3、充分利用多媒體呈現水循環過程及意義,加強直觀性和效果。

            4、利用貼近生活的圖片使學生深切感受珍惜水資源的緊迫性,體現態度價值觀。

            5、充分利用教材、地圖冊圍繞課標展開,目標意識強。

            6、由于關注教材,本節課未能根據課標要求適當關注陸地水體的關系、水資源的更新等內容。

            高中地理說課稿水循環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大家好,我今天要說的這節內容位于新課標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節《自然界的水循環》。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是由多種自然要素組成的,這些地理環境中最活躍的一個自然因素——水。不斷進行的水循環運動將自然界的四大圈層緊密相連,并深入而廣泛地影響著全球的地理環境。水循環是自然界中一種重要的物質和能量循環。這節內容的學習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實現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的觀念,讓學生在頭腦中對我們自然界中的水循環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2、教材處理

            (1)開放教學內容

            本節內容首先介紹水圈的構成及其特點,圖3.2既可以直觀的說明各陸地水體之間的`相互聯系,也可作為水循環內容的一個情景引入。本節的核心內容是“水循環”,依其發生的領域不同可將水循環分為三種類型,其中最重要的是海陸間循環。在該部分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圖和文字進行自主學習,探究水循環的過程和地理意義,能正確理解和表達水循環的過程,并掌握簡單的繪圖技能。

            (2)精心設計活動

            本節活動題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學以致用,了解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在教學時可讓學生分小組收集有關黃河斷流和濟南泉水斷流的相關資料,增強感性認識,增強危機意識,教師也可另行選擇活動內容,注重指導學生研究和關注自己周圍生活中,有哪些人類活動會對水循環過程中產生影響。

            (3)充分利用圖像

            課文圖3.2既可以直觀的說明各陸地水體之間的相互聯系,也可作為水循環內容的一個情景引入。“水循環的意義”這部分內容學生很難通過自身的體驗來得到感性的認識,教師可在課前收集一些直觀性較強的圖片、視頻材料以及文字、數字資料,使學生能更具體、直觀地認識和理解水循環的意義。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水圈的構成和特點

            理解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2)能力目標

            能繪制示意圖表示水循環的過程,掌握其主要環節

            運用水循環的原理知識,分析常見的人類活動對水資源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幫助學生確立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實現人類與環境的和諧發展的觀念。

            4、教學重點

            水循環的形成過程和地理意義

            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

            5、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難點

            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二、說教法

            1、 探究式學習

            探究自己周圍生活中,有哪些人類活動會對水循環過程產生影響,這些影響是有利還是有弊,水循環到底有哪些意義?

            2、 小組討論合作學習

            讓學生分小組收集有關黃河斷流和濟南泉水斷流的相關資料,討論出現的原因去歸納總結。

            3、 計算機輔助教學

            教師可以把一些直觀的圖片和數字資料,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幫助他們理解課本內容。

            三、說學法

            1、學會用圖

            讓學生仔細觀察圖3.2和圖3.3理解水循環的相關性

            2、學會探究

            學生思考分析總結水循環的地理意義及黃河與濟南泉水斷流的原因。

            3、學會合作

            學生討論合作收集相關的資料,完成活動。

            四、說教學程序

            教學流程 活動設計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課件展示圖片:冰川、湖泊、河流等

            播放音樂《高山流水》 讓學生了解地球上水存在的形式,對水有個大體的了解

            教學新課 看課本圖3.2和3.3分析總結水循環的類型,發生的領域,聯系了幾個圈層?及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讓學生自己思考總結水循環的相關內容,學會分析學會總結

            課堂總結 從總體上回顧一下本節課,指出重點解決學生們可能在學習中遇到的難點

            課外探究 尋找關注自己周圍生活中人類活動對水循環過程的影響

            五、課后練習

            讓學生做《成才之路》關于本節課的知識內容習題,以鞏固今天我們所學的內容。

          【高中地理說課稿水循環】相關文章:

          水循環說課稿06-28

          自然界的水循環的說課稿08-22

          高中地理說課稿05-15

          高中地理說課稿10-08

          高中地理說課稿09-09

          高中地理的說課稿03-01

          高中地理說課稿范文12-27

          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04-18

          高中地理說課稿優秀03-20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综合 | 最新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 日本特黄特黄刺激大片 | 日韩精品乱码AV一区二区蜜桃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网址 | 日本欧美亚洲高清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