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說課稿

          時間:2021-06-12 10:13:31 說課稿 我要投稿

          教師說課稿

            各位領導,前輩,老師們:

          教師說課稿

            大家下午好!

            作為一個年輕教師,今天能得到一次名師指路的機會,非常榮幸。真誠的感謝所有的老師們。

            在國培學習了這么久,聆聽了很多專家教授們的高屋建瓴,收獲滿滿。在今天的說課設計中我也嘗試著學以致用,下面我將通過對學習前后的教學設計比較,來進行說課,也算是我這段時間學習的匯報。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新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有余數的除法》第一課時。

            下面我將按三個步驟來進行說課,分別是說教材,說學法和說教學流程。

            一、說教材:

            有余數除法是表內除法的延伸,是在學習平均分剛好分完的基礎上而引申到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況,又是學習多位數除法的基礎。

            本節課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有余數除法的表達形式很抽象,二年級學生的尚處于形象思維階段,抽象、概括能力還不強。因此,本節課以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體驗中感知,逐步抽象概括出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建立有余數除法的數學模型。

            新課標對數學課堂的提出的“四基”目標,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谶@樣的認識我確定了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為:

            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動手實踐體會平均分后有剩余情況,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知道有余數除法算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比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動經歷有余數除數知識形成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全面思考的能力。

            教學重點:通過平均分的活動抽象出有余數除法,理解有余數除法表示的意義。

            教學難點:滲透余數與除數之間的關系。

            二、說學法:

            在楊良春老師的課,他提到課堂是以學生為本,所以我們要從凸顯學生主體的視角出發,建立了每節課的學法。

            所以本節課我采用的是讓學生操作感知,有余數除數的產生的必要性。 然后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建立有余數的除法模型。最后在有層次的練習中,鞏固應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問題,然后通過小組交流得到能力的提升。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當然老師主導的作用也必不可少。

            三、說教學流程(見)

            本節課我將按照以下四個環節來進行導學。

            一、活動導入,初步感知。

            如果按照一堂常態課的設計,我會先給出問題:6個面包每3個一袋,可以裝幾袋?然后類比推進到7個面包每3個一袋,可以怎么裝?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想通過這樣的對比活動來感知有余數產生的必要性,實現表內除法到有余數除法的過渡。

            在學習了閻教授的新課程的解讀一課,她提出課改改革的本質之一就是課堂的開放性。于是我做了這樣大膽的嘗試,我把活動的素材換成同時出現3種不同的食物,分別按種類每3個一袋,可以裝幾袋?

            對比之前的設計,豐富的素材讓學生更能體會有余數除法產生的必然性,也增加了更多的數學活動經驗,數學學習也變得更多樣化了。

            作為本節課第一個合作活動,我會給出明確的合作要求。

            活動一:將三種食物(6個面包,7個蘋果,8個糖)按種類每3個裝一袋,你會怎么裝?

            (1)動手操作:獨立分一分,用簡潔的方式表示。

           。2)說過程:同桌互相說一說平均分的結果。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動手分一分的過程中,自己經歷平均分后正好分完和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況,讓余數的概念在動手操作中初步感知,并且能通過同桌互相說,互相糾正補充,能規范有余數除法的表達。

            趙雄輝教授說到,讓學生自主學習后的“展示”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因此我們可以在展示中抓住某些課堂生成的資源來突破重難點。

            比如,在匯報展示中,學生會有不同的方法來表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況,比如“圈一圈,擺一擺”的方法。在學生展示的過程中,老師始終記得自己的主導地位。老師可以通過一系列的追問來挖掘問題的本質,決定課堂的走向。因此我會追問:

            1、為什么剩下的1,2個為什么不繼續裝?以此來突破余數的含義。

            2、將上面平均分的情況進行分類,你會怎么分?為什么?目的是區別有余數除法和表內除法的情況。

            3、生活中你能找到像蘋果,糖果這樣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況嗎?目的是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廣泛性。

            在這個過程中,完全是通過學生的合作,匯報,質疑,補充。老師的追問就達到了初步感知的作用,開放的數學課堂會產生未曾預約的精彩。

            因為合作要求中提到用簡潔的方式表示,當然也有學生補充了用除法算式的方法。此時學生會發現平均分正好分完的情況是可以用已學知識來解決的,但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況就會與已學知識產生矛盾,所以有余數除法產生的必要性就體現出來了。

            我趁機趕緊追問:

            4、你會用算式表示蘋果,糖果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嗎?

            學生并不能馬上確定用哪種算式來表達,因此我將安排第二個合作活動來解決這個問題。我會提示學生其余兩種我們選蘋果的分法情況來寫一寫算式。

            二、主題探索,建立模型。

            活動二:

            小組合作:把7個蘋果,每3個裝一袋,可以裝2袋,還剩1個。用算式表示。

            1、先獨立思考,用你喜歡的算式表示。

            2、結合圖,在組內互相說一說算式中每個數字所對應的含義。

            3、組長分工,準備匯報。

            我們知道感知表象只是進行數學學習的第一步,我們要給學生建立起數學模型,設置這樣的小組合作活動是讓學生從具體情境中,通過從已知知識的類比遷移,通過小組合作,抽象出有余數除法的模型。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用自己喜歡的算式表示,給予學生充分自由發揮的空間,不受思維定勢的影響。然后讓學生結合圖,說出每個算式中數字的含義則是學生通過數形結合思想的應用,真正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接下來小組展示環節,我們就可以看到數學模型從模糊到清晰的的建立過程,提高數學的'符號意識。

            匯報反饋:

            方式1: 7-3-3=1(個)

            方式2:7÷3=2(個) 多1個

            方式3:7÷3=2(個) 1(個)

            從學生的匯報情況來看,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學生在本堂課中的發展,有的學生進行了表內除法的順向遷移,有些學生還是停留在加減運算,甚至還有學生手足無措的無法完整的表示,掌握了這樣的學情,我們接下來的問題串才更有針對性。

            追問1:你喜歡哪個算式為什么?

            比如:有學生會所喜歡第一種,就會有學生反駁:如果是100個面包平均分給3個人,那這樣寫太麻煩,除法算式更簡潔。讓學生體會數學的簡潔美,有余數除法的模型也逐步清晰了。

            在學生爭論第二種和第三種哪種更好的時候,我會給出數學家是這樣表示的

            7÷3=2(個)....... 1(個),強化學生數學的符號意識。

            此時有余數的除法就清楚的呈現在眼前了。

            7÷3=2(個)… …1(個)

            提問2: 你知道這個算式各部分名稱是什么?為余數起名。揭示主題:顧名思義,這種算式叫做有余數的除法。

            在操作感知和已知知識的基礎上,給學生大膽表達的機會,時刻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學生會取出很多名字,“剩數”“多數”,肯定他們的想法,數學家們給出余數這個名字。

            追問3: 余數表示的含義是什么?你能完整的說說這個算式的含義嗎?

            讓學生在此理解這個有余數除法算式的含義。

            提問4:糖果的分法你能用有余數除法的算式表示嗎?最快最迅速的應用。

            提問5:有余數除法與表內除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對比觀察,揭示本質。

            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操作,觀察,對比活動,有余數除法的模型就牢固的建立起來了。

            接著我們就進入了第三個環節。

            三、鞏固實踐,深入理解。

            基礎練習(見)是模仿性練習,利用類比的思想,及時鞏固有余數除法的模型,素材的選擇也從生活素材推廣到數學圖形,豐富有余數除法的類型,比如有余數為1,2,3等等,體現了數學應用的廣泛性。

            提高練習:(見)原來設計的是舉出生活中有余數除法的例子。設計意圖是讓孩子們感受到有余數除法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但是后來我結合這節課的重難點反思,這節課主要在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原來的設計要求太好,從時間上考量,有余數除法的計算要花費時間,所以我決定給出既有的有余數的模型,而且與原來的有余數除法兩個單位不同,這次選擇的是兩個單位相同的這種模型,再讓學生在此基礎上去發揮,學生舉例的形式也不至于太單一,只要想哪些情境能用這個解決即可,當然老師要引導學生的舉例的多樣性,比如平均分和包含兩種形式都要概括,等等,最后來概括哪些情況可以用有余數的除法來表示。

           。ㄉ顔栴},周期問題等等)

            四、拓展提升,綜合應用。

            在這堂課的末尾我設計了一道綜合拓展題,力求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學生通過擺小棒,進行觀察,比較,交流得出結論,也是為下節課余數與除數的關系埋下伏筆,體現了數學知識連貫性和系統性。

            用一堆小棒擺五邊形,如果有剩余,可能會剩幾根小棒?為什么?

            (1)分析題意,提取信息。學生動手試一試,進行猜測。

            (2)追問:5根可能嗎?

           。3)追問:6根呢?7根呢?

           。4)再追問:那你認為最多可能剩幾根?

           。5)得出結論: 所以有哪些可能呢? 1,2,3,4根。

           。6)提升: 那么如果是這堆小棒擺了4個5邊形,有剩余,這堆小棒可能有多少根呢?

            本節課從裝東西(初步感知),到觀察特點分析(感知清晰),到抽象概念(形成算式),再應用概念,遵循了學生概念形成的一般規律,同時又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體驗到數學的科學性,數學的模型思想,數學的價值性等等。

            通過不同時期我對這節課的設計,我深刻意識到在一個月學習,我成長了不少。感謝國培,感謝老師們。這就是我這節課的所有內容,謝謝大家的聆聽。

          【教師說課稿】相關文章:

          教師的說課稿07-21

          教師的說課稿02-11

          《釣魚》教師的說課稿12-08

          教師英語說課稿09-10

          英語教師的說課稿09-10

          教師音樂說課稿09-09

          《釣魚》教師的說課稿04-14

          精品教師的說課稿03-17

          教師面試說課稿11-19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乱码亚州无线码二区 | 亚洲日本香蕉观看观视频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视频 | 日韩欧美高清中文字幕免费一区二区 | 亚洲色婷婷丁香五月 | 韩国资源一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