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情韻》說課稿

          時間:2021-07-02 10:42:02 說課稿 我要投稿

          《墨竹情韻》說課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墨竹情韻》說課稿范文

            挺撥修長、青翠欲滴,這就是外形清麗的竹。它具備“寧折不彎”的豪氣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性質樸而淳厚,品清奇而典雅。歷代藝術家以竹為靈感的源泉,創作了許多精妙絕倫的作品,竹文化的出現,顯示著人類文化的深厚積淀。

            為了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的竹文化,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的《藝術》四年級教材《翠竹聲聲》這一單元,集音樂、詩文、民間工藝和繪畫等多種藝術形式于一體,編寫了竹的系列課題,其中作為視覺藝術的水墨畫,造型洗練,能淋漓盡致地表現對象的精神、氣韻,所以我以《墨竹情韻》為課題,開展以美術活動為主的教學。今天,我給大家講的是第一課時。

            二、學情分析

            1、竹,是學生非常熟悉的一種植物。四年級的學生通過詩文、歌曲的學習,對竹文化有過初步的感知。

            2、在美術知識技能方面,他們具有線描寫生的能力。對中國畫用筆、用墨的方法已有所掌握。

            3、水墨畫重在“寫意”,造型洗練、傳神寫照,而他們缺乏把生活中的竹轉化為寫意墨竹的經驗和能力。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和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特點,我設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竹的形態特點,了解水墨畫表現竹的方法。

            2、能力目標:會用基本的筆墨技法,較準確地表現竹的局部形態特點。

            3、情感目標:加深對竹文化的理解,體驗竹的高潔、正直、虛心、向上等人格精神,油然而生喜愛之情。

            四、重、難點分析:

            1、重點:

            其中“(1)、體驗竹的人格精神;(2)、掌握竹的局部形態特點,并用較準確的筆墨技法進行表現”是本課的重點。

            2、難點:

            而“用水墨表現”和“感受水墨畫洗練的表現手法”是本課的難點。

            五、教學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正是遷移法運用于教學的核心精神。在課堂教學中,“遷移”,就是讓學生將已經具有的各類有待提煉的信息和感性認識,隨著遷移導向訓練的不斷內化,逐漸形成學生自己的觀念和能力。我在本課中將“遷移法”作為主要教學方法。用情感遷移和技能遷移實現了兩種轉化。

            情感遷移,實現由“生活體驗”到“精神感悟”的升華;技能遷移,實現了由“知識經驗”到“能力發展”的構建,兩種遷移互相促進,從而形成學生藝術化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藝術素養。

            生活體驗

            精神感悟

            情感遷移

            能力發展

            知識經驗

            技能遷移

            為了實現情感遷移,師生共同在課前搜集了許多有關竹的詩歌、繪畫作品、游覽竹海的照片、竹制品等。

            六、教學過程:

            我們的教學過程分為四大板塊。

            (一)素材交流,精神感悟

            1.情境創設

            “情境教學”能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的熱情。所以,開課之初,我把課堂設在學校翠竹蔥蘢、野趣怡然的育園,欣然導入:

            “同學們,置身于育園這幽雅的環境中,我真想給大家演奏一曲,大家想聽嗎?”

            在學生的歡呼聲中,教師拿出竹笛,即興演奏本單元的歌曲《紫竹調》,翠綠的竹叢在悠揚的音樂中隨風搖曳,學生的心情也不由輕松起來。開放的課堂,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出愉悅的學習氛圍,讓竹的素材交流活動在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中自然開展。

            2、交流體驗

            通過對各類素材的欣賞和評述,大家體驗到:

            竹海景美,秀麗清新;竹制品實用,質樸無華;詩文凝煉,意蘊深遠;

            而清代藝術家鄭板橋(鄭燮),這位品格如竹的大師,用神形兼備的水墨畫,更是酣暢淋漓地把竹的千姿百態和氣節神韻展現到了極致。

            藝術課程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在多種藝術形式的“竹文化”中,學生對竹的初淺感知不斷深化,體驗到竹剛直不阿、虛心向上的精神內涵,陶冶了情操、提升了人格,實現了由“生活體驗”到“精神感悟”的情感遷移。并由“聽、賞、議、品”,過渡到“畫”竹。

            鄭板橋總結歷代畫家畫竹的經驗,提出了“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繪畫三階段說。學生雖有“眼中之竹”,但無“胸中之竹”,又怎么可能有“手中之竹”呢?

            如果學生能夠把“眼中之竹”的這一已有的初步認知,在遷移導向的學習中內化,轉化為對竹的特征的`新認知,不就能夠“胸有成竹”嗎?“實景觀察,線描寫生”正是實現這種遷移導向的手段。

            (二)實景觀察,線描寫生

            線描是學生最熟悉、最常用的寫生方法。它能促進學生有目的地觀察對象特征,并快速地記錄下來。教師請學生在竹桿、竹枝和竹葉中任選其一,并精取其“一枝一葉”,用線描寫生的方法畫出其形象特點。

            帶著用線描收集的竹的局部形象特征的準確素材,回到教室,教學活動進入“技法探究,水墨表現”環節。

            (三)技法探究,水墨表現

            水墨畫竹,通過筆鋒和墨色的變化,精妙地表現出竹的神韻。為了讓學生理解其一筆一墨均是源自于竹的形態特點,突破“感受水墨畫洗練的表現手法”這一教學難點,我讓學生在技能遷移中,逐步達成“手中之竹”。

            師生通過對寫生記錄的形象分析,得出竹桿具有“竹節略寬,質地粗糙,節間部分長而勻直”的形態特征。

            這種形態特征,就是技能遷移法中的新舊技能的“共通點”。抓住這一“共通點”,教師示范了用水墨畫竹桿的畫法。學生通過模仿、交流、嘗試,總結出:水墨畫竹桿,通過筆頭醮濃淡墨,以側鋒行筆,形成墨竹竹桿的立體感;起收筆提按和最后以中鋒重墨勾竹節,使竹桿的形態結構特征更加準確。同時也對比出線描寫生和水墨畫的不同藝術效果,體會到水墨畫巧妙地表現對象特征的獨到之處——這就是水墨畫“一筆而就”的洗練特點。

            “技能遷移”,就是將已掌握的經驗、技能、方法等運用于對新對象的探究,找到新舊對象的共同特性,探索得到新的技能或方法。它不僅是一種技能上的遷移更新,而且是一種學習方法上的觸類旁通。

            在探索竹枝和竹葉的水墨技法中,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運用技能遷移的學法,自主探索。

            通過各階段的體驗、探究,學生掌握了表現竹局部特征的方法,明確了水墨畫筆墨洗練的特點,突破了教學難點。使“知識經驗”轉化為“能力發展”,完成了新知識和技能的構建。

            遷移法,是一種讓學生終身受益的學習方法,它不是在方位上的簡單位移,而是層次上的深入遞進。在多次遷移中,學生的能力不斷得到螺旋式的上升發展。

            (四)名作欣賞,整體感悟

            當然,藝術課不是一種單純的技術課程,而是一種旨在提高學生藝術和人文素質的人文課程。需要把精神內涵深厚,具有最高藝術成就的經典作品融入課堂教學。

            當學生在教室四周的墻上掛出局部水墨練習作品,并津津有味的欣賞和評述的時候,教師不失時機地出示我國歷代畫家創作的墨竹作品。隨著清越的笛音,一幅幅或酣暢淋漓、或蕭疏清矍、或英姿勃發的墨竹圖強烈地撞擊著孩子們的視覺和心靈。它不僅幫助學生將墨竹的表現由局部刻畫遷移到整體感悟,更會不斷增加和保持學生學習的動力,讓學生對新的創作躍躍欲試。為下節課的學習作好了充分準備。

            《墨竹情韻》讓學生經歷了一次文化的熏陶。在情感遷移和技能遷移中,形成了良好的藝術態度,實現了藝術能力的提升。學習能力進一步增強,不斷地求取自我完善!亦如這破土的春筍一般,一節,一節,又一節,生長,生長,再生長……

          【《墨竹情韻》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美術說課稿《墨竹情韻》10-16

          墨竹的力量詩歌07-19

          情韻秋天美文04-23

          紅葉情韻詩歌12-19

          秋情韻作文07-08

          寒假情韻作文08-24

          忘憂情韻詩歌09-02

          漓江情韻詩歌08-01

          詩歌:天地的情韻12-22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综合久久大伊人精品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网蜜芽 | 亚洲成AV年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本欧美在线不卡黑配白 |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最新 | 日本午夜精品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