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桿的平衡條件說課稿

          時間:2021-02-22 13:12:31 說課稿 我要投稿

          杠桿的平衡條件說課稿

            新課標倡導教師積極利用日常生活用品進行實驗。日常用品來自我們的身邊,來自我們的生活,學生對它有親近感、熟悉感。日常用品具有簡單、直觀、經濟等特點,有利于學生去創造發揮,去做實驗,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創新精神。

          杠桿的平衡條件說課稿

            新課改下積極倡導“壇壇罐罐當儀器,拼拼湊湊做實驗”。為了更好的開發和利用實驗資源,本人執教滬科版教材第十章第一節《科學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我嘗試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教具,改進實驗,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得到與會專家和老師的認可。

            按照課程標準,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知識與技能方面,要求學生認識杠桿,知道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掌握杠桿平衡條件,根據一定的方法對杠桿進行分類;過程與方法方面,讓學生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歸納得出杠桿平衡條件,鍛煉自己觀察、動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同學間合作學習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掌握探究物理的方法和規律。本節教學重點是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教學難點是設計探究杠桿平衡的方案。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我著手準備:

            一、從日常用品中設計教具

            教學過程中用到的教具有:

            體驗器材,帶蓋的鐵桶、鉗子、剪刀、核桃鉗、鑷子、天平等;

            演示實驗器材,蹺蹺板、大小不同的橘子等;

            分組實驗器材,改進的杠桿和支架、鉤碼。

            二、合理改進實驗

            1.實驗器材的改進

            改進教具所用器材:杠桿、塑料掛環、釣魚的鉛墜、釣魚線、釣魚線上的連接器。

            杠桿做了三點改進:由單面有刻度變為雙面有刻度,一旦分組人數較多時,杠桿前后學生都可以做實驗;由固定的掛鉤變為可移動的掛環,讓學生移動鉤碼的范圍更大;由直接掛鉤碼改為用兩端帶鉤的懸線懸掛鉤碼,更好的體現出力的感覺。

            在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判定上,突破如下:在支架上固定一個白板,白板上標有互相垂直的橫線和豎線。白板前掛有一個重垂線,當重垂線和豎線重合,說明白板是水平的。當杠桿和橫線平行時,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此外,如果學生單獨實驗,可以在白板的上端距離杠桿不遠處放兩根小鐵釘,限制杠桿的轉動范圍。

            2.數據記錄表格的改進

            我在課本實驗記錄表格上,做了三點改進:

            其一是實驗數據表格設計的完整性。我將表格分為兩部分,橫欄是物理量,豎欄是實驗序號。

            其二是空白實驗序號,讓學生自己填寫,從而引導學生明確本實驗要分析多組數據得結論,避免偶然性。

            其三是添加了四列空白。

            如果學生猜想的是F1l1 ﹦F2l2,那他們就可以在前兩欄添加上F1l1 和F2l2,然后將計算結果填上,從而比較得結論。

            如果學生猜想的是F1/l1 ﹦F2/l2,那他們就可以在前兩欄添加上F1/l1和F2/l2,然后將計算結果填上,若不相等,則可以在后欄上填寫F1l1 和F2l2,然后將計算結果填上,從而比較得結論。

            特別是數據記錄表格的第三點改進,為學生分析與論證數據帶來了方便,也很有效的突破了實驗探究中的分析與論證環節。

            三、精心設計實驗,尋求實驗教學的高效率

            教學中緊緊圍繞 “一個載體——蹺蹺板”、“一個游戲----翹翹板上放橘子”、“一個改進——表格多四列” 展開教學,有效突破重點和難點。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一個大盒子,盒內是什么,徒手打不開,大家想辦法。在這樣的場景中,讓學生打開盒子,并展示用類似于棒的物體撬開盒蓋,引入新課。

            說明:在“認識杠桿”中,創設情景“開盒蓋”。一方面是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動起來。另一方面,讓學生在撬的`一剎那,就初步建構杠桿的模型。

            (二)合作探究,進行新課。

            包括三大板塊:

            1、體驗生活,認識杠桿:

            經歷三次體驗:第一次體驗生活中常用到的杠桿,討論說出共同特征,并給杠桿下定義。第二次體驗用棒撬動物體,自學杠桿五要素。第三次是在“認一 認”基礎上對比分析杠桿,體驗杠桿的平衡,明確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直接測量力臂。

            說明:在“杠桿的五要素”中,讓學生體驗用棒撬動物體,加深對杠桿五要素的認識;讓學生體驗傾斜靜止和水平靜止的杠桿,體驗杠桿平衡,并比較發現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直接測量力臂,為探究實驗做好充分準備。

            2、科學探究,杠桿平衡:

            我認為此處可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認識到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一部分是實驗探究杠桿平衡條件。

            在“影響杠桿平衡因素”教學中,我的教學思路是:

            先讓學生認識水平平衡的蹺蹺板的五要素,特別是明確動力和動力臂,阻力和阻力臂。再讓學生在體驗游戲過程中,認識到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影響杠桿的平衡。最后提出探究的問題“杠桿平衡時,動力、動力臂和阻力、阻力臂滿足怎樣的關系?”

            說明:此外為了更好突破杠桿平衡教學,我設計了“在蹺蹺板上放橘子”游戲,其目的是:

            在放橘子游戲中,學生可以學會規定動力和阻力,可以歸納出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

            師生在放橘子的過程中,在改變力或力臂或力、力臂同時改變,學生可以清醒的感受到實驗的操作過程,那就是先固定某端的力和力臂,然后改變另一端的力或力臂,使杠桿重新平衡。而這種感受恰恰是設計實驗和操作實驗的困惑點。

            而且,學生在放橘子的過程中,僅僅是停留在感性上,沒有理論的支持。正因如此,也給實驗的深入開展埋下伏筆。在實驗結論出來以后,再讓學生來比較橘子的重,那時候學生是站在理性的高度上分析問題。這樣的設計正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實驗”教學中,我的教學思路是:

            提出問題—學生獨立猜想——展示猜想——排除不合理的猜想——介紹實驗器材——小組設計實驗——展示實驗方案——優化實驗方案——合作探究實驗——分析與論證實驗——異組交流合作———評估實驗———應用實驗結論。

            3、感受生活,杠桿分類。

            從“蹺蹺板上猜橘子重”入手,讓學生明確基本的分析方法,引導學生給杠桿分類。并向學生說明分類只是研究問題的方法。

            (三)歸納總結,當堂達標。

            整節課的教學過程,充分利用日常用品設計教學,通過對日常用品做實驗,提高了學生學習的快樂,增強了對物理規律的理解和應用。由于用到的是身邊的器材,又是學生自己設計出的實驗,這樣也消除了物理學習中的神密感,增加了親切感。

            運用日常生活用品做實驗,可以讓學生比較清楚的觀察物理現象發生、發展的全過程,從而反復地品味其中的物理原理,也有利于學生課內課外獨立操作,培養學生獨立實驗的能力。

            要想充分發揮實驗對物理教學的獨特作用,就要求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不應一味的等和靠,要學會自我開發和設計實驗資源,要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去創造更好的實驗資源,讓學生每一節課都能樂在其中、樂得其所,讓學生每一個實驗都能研究的淋漓盡致。

          【杠桿的平衡條件說課稿】相關文章:

          探究杠桿平衡條件說課稿11-04

          《“探究杠桿平衡條件》說課稿范文06-23

          杠桿的平衡條件教學設計07-08

          杠桿平衡條件是誰發現的08-31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教學反思06-12

          探究杠桿平衡條件實驗步驟09-23

          科學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教學設計09-01

          《科學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教學反思03-17

          杠桿說課稿11-08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伊人久久大香线焦综合5g | 视频一区网友自拍第二页 | 天天综合久久综合影院 | 亚洲AV日韩AV在线第一区 | 日韩性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一本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