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差異說課稿范文
一、 教材分析(教什么?)
結構分析(知識樹展示)
本章(第五章 中國的地理差異)內容是中國地理總論部分和中國區域地理部分的銜接點。作為中國區域地理學習的開篇部分,本章主要從以下三部分進行了宏觀介紹:一是介紹區域的基本概念;二是從宏觀角度整體認識“中國的四大地理區域”;三是采用兩兩對比的方式,掌握四大地理區域的一般特征。
本節內容在第五章及八年級地理教材體系中的地位見下圖(知識樹):
內容分析(知識樹展示)
本節教學內容所涉及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同屬我國的東部季風區,與西部地區有著明顯的差異。在內容選擇上,教材并沒有將區域內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一一羅列,而是采用對比的方法,闡述了南北方氣候、植被、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農業生產、傳統民居及交通方式、文化習俗等人文地理特征。
在最新制定的《初中地理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中要從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環境的復雜性。因此教材中突出了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的分析,并明確區域人文特征深受自然環境的影響,這對培養學生思考和解釋復雜的地理現象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本節內容要點結構分析見下圖(知識樹):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運用地圖指出南北方地區的界線和范圍,并能說出在地形、氣候、植被和河流等方面的自然地理差異。
(2)能例舉出南北方自然環境對農業生產、日常生活(吃、穿、住、行)及文化習俗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
(1)能通過各種地圖(地形圖、氣溫與降水量圖、河流流量圖、各種景觀圖),收集、比較、歸納南北方自然與人文地理特征。
(2)運用已學過的氣候、地形、植被、農業生產等知識,理解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聯系,以及人文地理特征受自然環境影響這一基本地理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初步形成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因地制宜的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2)尊重中國不同地區的文化和傳統,增進多元文化理解的能力
學情分析
——已具備的知識與技能
通過第一節的學習,已初步掌握了區域的基本知識(如什么是區域、區域的級別、區域劃分的標準和一般方法),并了解了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位置和范圍。
通過上冊教材的學習,已初步掌握了中國地理概括及地形、氣候、河流和湖泊、農業等一般特征。
——已有的生活經驗
通過電視新聞、各種雜志、報紙和身邊的家人、朋友的介紹,以及自己旅游體驗,對我國南北方有著很多感性認識:如冬季南北方巨大的氣候差異;植被景觀上的差異;飲食上的差異等。
——可能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困難
綜合理解形成南北方自然與人文差異的原因及內在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對于學生有一定的難度。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進一步理解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南方和北方地區主要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難點:南方和北方地區各地理因素的差異及其相互關系的理解
二、 教學設計(怎么教?)
教學模式
采用:啟發式合作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會綜合采用對比分析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和歸納法四種教學方法。
采用這種模式的主要意圖基于以下兩點:一是運用已有知識、已有生活經驗,讓學生主動建構;二是突出師生、生生之間的經驗、知識的分享與交流。
教學環節
【課前準備,收集資料】
教師:準備課件
環境:多媒體教室(有內部網絡,能滿足資料分享)
學生:收集反映南北方不同自然及人文景觀的圖片、文字及影像等資料。
分組:根據班級人數分成四組,每組內部分為兩組,一組代表北方地區,另一組代表南方地區。
【導入新課】——3分鐘
從《晏子使楚》的故事入手。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時,有楚國武士押著一個囚犯,從堂下走過。
楚王看見了,問武士:“那個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
武士回答說:“犯了盜竊罪,是齊國人。”
楚王對晏子說:“齊國人怎么這樣沒出息,干這種事兒?”
晏子面不改色說:“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道理,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但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
楚王聽了,只好賠不是。
教師從故事提出問題:
1.我國南北方有什么不同的自然環境會影響水果的生長?
2.除了影響到水果的生長之外,對于當地人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方式有什么影響?
通過設問的方式,激發學生探究熱情,也以問題的形式帶出了本節課的.重點: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合作探究,教授新課】(37分鐘)
{第一部分,南北方地區的自然差異}(20分鐘)
1.展示《北方地區區域圖》、《北京年內氣溫與降水量圖》、《黃河流量過程線圖》、《北方溫帶落葉闊葉林》,指導學生讀圖、閱讀課本資料,以小組為單位在教師的指導下,思考回答下列問題:(7分鐘)
(1)北方主要包括哪些省份?
(2)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的界線大致在哪里?
(3)北方地區有哪些主要地形區?
(4)北京最冷月平均氣溫在幾度左右?年降水總量大約多少毫米?
(5)在氣候的影響下,北方植被可能有什么特點?(冬天會不會落葉?)
(6)北方有哪些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7)黃河最大流量大約有多少?出現在什么時候?為什么?黃河有無結冰期?可能在哪些月份?
教師引導學生對北方地區的自然特征進行歸納、概括,并與學生一起提煉學習南方地區自然特征的框架知識:位置、氣候、地形、水文(河流與湖泊)、植被。
2、展示《南方地區區域圖》、《廣州年內氣溫與降水量圖》、《長江流量過程線圖》、《南方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圖》,指導學生讀圖、閱讀課本資料,以小組為單位學生自主探究、思考回答下列問題,在問題設計中突出比較法。(7分鐘)
(1)北方主要包括哪些省份?
(2)南方地區主要以哪些地形為主?和北方相比有什么不同?
(3)廣州最冷月平均氣溫在幾度左右?年降水總量大約多少毫米?與北京相比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為什么有明顯差異?
(4)南方植被與北方植被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5)南方地區有哪些主要河流和湖泊?其數量與北方相比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6)長江最大流量大約有多少?與黃河相比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考慮一下長江有無結冰期?為什么?
3.小結,指導學生快速完成下表(2分鐘)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分界線
氣候特點
1月平均氣溫(0℃以上/以下)
年降水量(多/少)
主要地形
典型植被
河流
流量(大/小)
有無結冰期
4.總結歸納:南北方自然差異的主導因素是什么?(4分鐘)
展示框圖
組織學生討論:影響南北方自然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并進一步引導:“我們通常有一句俗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說明了自然差異往往會造成人文方面上的差異。”(目的:過渡到第二部分南北方地區的人文地理差異)
{第二部分,南北方地區的人文地理差異}(17分鐘)
小組內部分成兩組,利用課本上圖片、材料,教師提供資源(越劇紅樓夢選段、河北梆子六盤山選段、《蘇園六紀》片段)以及學生事先收集的各種圖片、視頻、文字資料等信息,了解南北方地區在農耕制度、傳統民居、飲食、傳統交通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引導學生從地形、氣溫、降水、河流等方面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并完成下表:
南北方的差異
主要形成原因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農業生產
土地利
用類型
主要農作物
作物熟制
傳統運輸方式
傳統民居
其他文化傳統
戲曲唱腔
選作
園林建筑
飲食習慣
……
……
【鞏固小結、拓展延伸】(5分鐘)
通過講解,提問,板書等進行課堂總結。
通過本堂課的學習,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并布置課后小論文的研究與撰寫,題目是《如何開展南北方戰略合作?》
資源開發
原則:結合地方特色,將師生收集的資源與教材提供的資源進行整合利用。
意圖:將師生共同體驗引入課堂,從聲、圖、影像等全方位增加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感性認識
主要運用在:課堂導入環節中引入故事《晏子使楚》;人文特征差異中引入越劇、河北梆子、蘇園六紀等聲像資源。
課堂評價
主要采用兩種評價方式:一是課堂提問,對基本知識點、技能點進行當堂檢測。二是布置開放式作業《我是如何理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如何開展南北方戰略合作?》,對課堂知識體系進一步深化。
板書設計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差異說課稿】相關文章:
《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說課稿04-01
《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說課稿范文02-20
《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說課稿范文01-06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說課稿范文07-17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說課稿范文06-03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教師說課稿08-16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教案09-07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教學反思06-03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教學反思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