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課稿

          時間:2021-03-06 20:12:41 說課稿 我要投稿

          說課稿匯總五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說課稿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說課稿匯總五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活動背景

            大海對幼兒來說比較熟悉

            ,很多孩子都去過海邊玩,在電視上,圖書上也都見過,他們對大海充滿了好奇和喜愛之情.詩歌《大海睡了》以獨特的視角,細膩的筆觸描寫了深夜里大海恬靜、柔美的形象,這樣神秘的大海對幼兒有著極大的吸引力,激發了幼兒想去了解大海,親近大海。詩歌中擬人、比喻等修辭的運用,營造了一種溫馨甜美的氣氛,于是,我設計了這一活動方案,旨在于讓幼兒感受文學作品恬靜、柔美的基調,能充分展開想象的空間,此活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視野,充分體現了《綱要》中提倡的內容選擇精神。

            二、說活動目標

            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隨著經驗的豐富,抽象思維的相應發展,大班幼兒的詞匯、語句逐漸豐富,對語言的理解力進一步增強,連貫性語言得到較好的發展,口語表達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他們已能運用語言大膽與人交往。他們喜愛欣賞文學作品,并樂意創造性地運用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表現文學的內容,產生了對文學的興趣。根據此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為依據,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標,因此,此活動的目標為:

            1、感受文學作品恬靜、柔美的基調,想象大海入睡的意境。

            2、為詩歌選擇合適的音樂,進行匹配,并能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3、樂意親近大海,對大海表示出喜愛的情感。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放在反復感知文學作品,體驗恬靜、柔美的意境上,而活動的難點是能根據詩歌來匹配音樂及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三、說活動準備

            為了較好地實現目標,促進每一位幼兒的發展,使活動能開展得有聲有色,我做了以下的準備:

            1、白天大海的錄像和夜晚大海的課件。

            2、三首對比音樂。(乒乓之戀、搖籃曲、喜洋洋)

            3、詩歌朗誦和配樂詩朗誦。

            四、說教法與學法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鼓勵者和引導者”。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為了在教學過程中讓幼兒更好地掌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我在活動采用了適宜的教法有:

            1、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針對幼兒好奇心強的年齡特點,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旨在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調動幼兒的興趣,誘發幼兒的情感。

            2、反復感知教學法

            根據大班幼兒愛學,好問的學習心理特點,采用反復感知教學,有利于幼兒記住詩歌與理解詩歌內容,體驗恬靜、柔美的意境。

            3、賞識激勵法

            教師及時的賞識和激勵,主要是激勵幼兒充分展示才能,滿足他們希望得到贊許,體會成功的心理特點,激發幼兒學習的欲x,增強信心。

            幼兒采用的學法是:

            1、多通道參與法:在整個活動中,我引導幼兒,想一想、說一說、看一看、聽一聽、比一比、選一選、學一學等多種通道不知不覺中感受到大海睡了的意境及對大海的喜愛。

            2、比較法:在匹配音樂這一環節中,我讓幼兒分別對三首音樂進行比較,選一選哪首適合于詩歌中恬靜的意境。

            3、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與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會明顯提高”為了讓幼兒充分體會到恬靜的意境,我在幼兒學習朗讀詩歌時采用了體驗法。

            五、說活動過程

            為了體現《綱要》精神,整個活動的程序分為兩個環節來進行。

            1、緊扣生活,引入課題

            幼兒的已知經驗是其思維的源泉。首先我問幼兒:“你們喜歡大海嗎?誰能說說你看到的大海是怎么樣的?你在海邊都玩了些什么?”在幼兒說出了對大海的回憶后,出示多煤體課件,展現了白天和夜晚大海的景象。白天的大海很熱鬧,風很大,浪很高,帆船在海面上行駛,人們在海邊玩耍。我隨著畫面的展示娓娓道來,使幼兒強烈的感受到白天大海的吵鬧。然后再讓幼兒觀看夜晚大海的景象,通過兩個畫面的對比,孩子更加感受到了,夜晚的大海是多么的寧靜,多么的祥和,從而激起幼兒的好奇感和對大海的喜愛之情,以及欣賞詩歌的興趣。

            2、多通道感知,體驗詩歌意境

            為了讓幼兒能充分體驗這首詩歌“恬靜、柔美”的意境,我設計了幾個步驟層層推進。

            ①反復傾聽詩歌

            為了讓幼兒體會詩歌中的美感,我讓幼兒對詩歌進行了四次欣賞。第一次欣賞后,讓幼兒記住這首詩歌的名稱,初步感知這首詩歌,然后讓幼兒帶著“詩歌里面講大海睡覺時是什么樣子的?”的問題欣賞第二遍。

            幫助幼兒學習詩歌,首先要幫助幼兒理解詩歌中的語言,排除語言障礙,引導幼兒步入詩歌的想象境界.第二遍欣賞后我通過引讀詩歌句子的方式幫助幼兒初步理解詩歌內容;第三次欣賞后再深入理解,這里是以提問的方式組織幼兒重點理解詩歌里面的:“它抱著明月,它背著星星”以及“鼾聲”兩個難點,幼兒各自發言,充分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培養幼兒的發散性思維;第四次由我來朗讀,幼兒進行評價,引導幼兒把握語調,語速,然后讓幼兒跟我一起朗讀,從而使他們更加體會到詩歌柔美的意境。

            ②詩歌與音樂匹配

            經過反復傾聽與朗讀,幼兒已經體會到了大海睡了恬靜的意境.如果能配上一首合適的,好聽的音樂會更完美.因為詩孕育著,音樂滋養著詩。配上一首與詩歌相呼應的樂曲,常常能把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感、意境和詩歌中蘊含的情愫淋漓盡致地傳達給幼兒。

            此時,我為幼兒提供了三首對比音樂,讓幼兒比較,每欣賞一首曲子時,先讓幼兒說出以及用動作表現出對此首音樂的感受,然后再讓幼兒說說此首音樂配詩歌合不合適?為什么?通過討論過后,再配上詩歌試聽,最后再小結.選出最適合的音樂。

            ③學習配樂朗讀詩歌

            使用配樂朗誦,不但使詩歌內容再現,也能使幼兒在先上樂曲的同時,將大腦的記憶的效率發揮得更好。我趁鐵打熱,給時間給幼兒學習跟音樂朗讀,先讓幼兒嘗試小聲的跟著音樂來,體驗詩歌與音樂的節奏,再讓幼兒大膽表現,我給予暗示和引導。讓幼兒在朗讀時所獲得的情感得到了升華。

            總之,這首詩歌的詩文雖短小,但字里行間卻充滿童趣,充滿美感,

            幼兒容易接受與喜歡。而且此活動是將課堂與音樂相結合,將課堂與課外相結合,不局限于課堂,不局限于教材,這應該是我們新時期教師的奮斗目標吧。

          說課稿 篇2

            一:說設計思路:

            此活動的選材來源于生活,筷子是幼兒比較熟悉的一種餐具,他們基本上每天都能看到,用筷子進食是我國的一大特點。

            常言道,心靈手巧。使用筷子是手的精細協調動作。用筷子夾食物時,不僅是5個手指的活動,腕、肩及肘關節也要同時參與。從大腦各區分工情況來看,控制手和面部肌肉活動的區域要比其它肌肉運動區域大得多,肌肉活動時刺激了腦細胞,有助于大腦的發育。可見,及早進行手的活動功能訓練一方面可以讓幼兒享受用筷子進餐的樂趣,另一方面對幼兒的智力發育也有好處。中班幼兒的小肌肉不斷的發展,可以掌握多種動作技能,而且會比較協調。但班里大部分幼兒不會使用筷子吃飯。因此,我選擇此教材讓幼兒在游戲練習中學會使用筷子,并體驗其中的樂趣。

            二:說教學目標:

            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為依據,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標為:

            1.了解筷子的用途,知道筷子是中國人的發明創造。

            2 鍛煉手部肌肉的靈活性和手指配合的協調性。

            3.嘗試用筷子進行各種活動,體驗活動帶來的樂趣。

            根據活動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和難點定位于:使用筷子進行各種活動。為此,我作了以下的準備:幼兒人手一雙筷子、一只碟子;每組一只托盤,內放煮熟的五香豆粒、花生粒和豌豆粒;《賣湯圓》音樂磁帶和錄音機。

            三:說教學方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本次活動中,我還采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采用的教法有:

            1.示范法:使用筷子需要掌握動作要領,通過教師準確的示范動作讓幼兒掌握學習內容和基本動作技能。

            2.操作探究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所謂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活動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引起興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練習筷子的正確使用方法。此時不必強求孩子一定要按照自己用筷子的姿勢,幼兒拿筷子的姿勢有個逐漸改進的過程,學會主要動作要領就可以。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拿筷子的姿勢會越來越準確。第二次操作是實踐活動,通過品嘗食物進一步練習和鞏固筷子的使用方法。第三次操作,主要是嘗試使用筷子進行各種活動,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并體驗其中的樂趣。

            3.游戲法:中班幼兒處于游戲的高峰時期,好動是他們這一年齡段的突出特點。因此,我設計了“筷子舞”“搭建筷子”等一些游戲,讓幼兒充分體驗筷子帶來的樂趣。

            四:說學法:

            1.操作嘗試法:陶行知先生說過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第一次操作活動中我就引導幼兒練習筷子的使用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幼兒通過對教師示范的觀察進行練習,他們不一定會使用的很正確,那也不要緊,在第二次的實踐活動中,幼兒通過品嘗,強化了筷子的使用方法,教師適時的個別指導,就鞏固了練習方法。在嘗試筷子進行各種活動時,孩子們通過使用筷子打擊節奏、搭建游戲等活動中,他們的創造思維得到了發展。

            五:教學過程:

            我采用了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為:

            導入活動——學習筷子使用方法——練習筷子的實踐活動——筷子游戲

            1.導入活動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活動一開始我就采用謎語引起幼兒對筷子的興趣,“姐妹雙雙一樣長,一起工作一起忙,冷冷熱熱都經過,酸甜苦辣一起嘗。”這個謎語形象的講述了筷子的外型特點和用途。在孩子們興趣勃勃的猜出謎語后,教師出示筷子,簡單介紹它的來源和用途,激發幼兒操作筷子的欲望,為下一環節打下基礎,并落實了第一個目標。

            2.學習活動。

            筷子的使用方法有一定的標準,因此,我在幼兒第一次練習前,先示范講解使用筷子的動作要領,再讓幼兒練習自由練習。第二次的學習,我配上了音樂,讓孩子在輕松快樂的氛圍里練習并攏筷子撥飯、張開筷子夾菜等動作。

            3.實踐活動。

            學習筷子的目的在于在實踐活動中的運用,在這環節里我為幼兒提供了豆類食品,讓他們通過品嘗鍛煉手部肌肉的靈活性和手指配合的協調性,落實了第二個目標,在音樂中,孩子們無拘無束的使用筷子,邊吃邊和同伴交流,教師巡回指導,幫助有困難的幼兒。最后是小結使用筷子的好處。

            4.游戲活動。

            《綱要》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各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因此,在幼兒使用筷子品嘗活動即將結束時,教師隨音樂用筷子敲出歡快的節奏,吸引幼兒一起來打擊節奏樂。這個游戲活動滲透了藝術活動,在幼兒跳完節奏舞后,教師提問:“筷子還可以怎么玩?”這個問題的設計為幼兒提供了創造發揮的空間,在這環節中幼兒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游戲活動。

            六:說活動評價:

            縱觀整個活動,各環節緊密相連,相互滲透,所有環節都是圍繞“筷子”來進行。本次活動,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體現了“整合”的設計思想,有效貫徹了《綱要》的理念,真正做到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我相信,通過這個活動,能讓幼兒真正體驗在活動中享受使用筷子的樂趣。

          說課稿 篇3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誠信是金》

            一、本節課的地位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現代道德觀念的深層內涵,是現代社會生活中創造信用社會、富民強國的基礎,是中華民族在新時期競爭與發展的必要條件。誠信,是道德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做人之本、興業之本、立國之本.

            人類已經進入21世紀,以多媒體和國際互聯網代表的當代信息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的'生存方式和學習方式。調查表明,有不少中小學生就是從網絡中學會了撒謊失信,并以撒謊或愚弄他人為樂事;有些人因為被謊言欺騙或被愚弄而采取“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報復他人。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誠信教育顯得相當重要。

            二、教學目標

            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利用生活的眾多事例和因特網上的豐富資源,使學生了解誠信的基本內容,懂得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學會辨識各種情境下的誠信表現并增強學生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提高守法、守規的自覺性,牢固樹立守信為榮、失信可恥的道德觀念,從小立志做講誠信、講道德的人。并通過情景表演和課后作業讓學生將誠信的品質內化并以之支配自己的行為。

            三、活動理念

            (1)皮亞杰的認知發展教學原理,皮亞杰認為,兒童是主動地以同化或順應的方式,與客體相互作用,感知客體,理解客體,并建構相應的認知結構,獲得自身的發展。,學生對誠信的已有知識經驗主要體現在對待他人要講誠信,這堂課我設計學生學習的新知識有對誠信重要作用的理解與把握、在生活中怎樣辨別誠信,怎樣作到對人對己誠信,設計的主要活動形式有自由討論、競賽討論、辯論賽、角色扮演等,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主動與客體發生作用,把這節課的新知識與原來的知識經驗想結合,內化為新的誠信知識,構建新的誠信認知結構。

            (2)布魯納的發現法教學原理,布魯納認為掌握學科結構的態度或方法便是“發現”,發現法,要求教育對象利用教師提供的材料,主動地進行學習。強調自我思考、探究和發現事物,強調學習活動的過程價值。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在學習中通過自我發現、自我探索掌握知識。如讓學生自己上網查閱資料,進行學習,把握故事體現的誠信思想,發現誠信概念的內涵。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讓學生積極活動、主動探索。第二,讓學生自己討論誠信的重要作用,如何做到誠信,辯論在網上是否應該誠信等,讓學生在討論中發現誠信對個人和社會的重要作用,自覺樹立誠信思想,善于辨別誠信的真偽,成為誠信的人。總之,我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

            (3)在環境的設計上,以布蘭斯福特為代表的“拋錨式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為我們提供了生動的例子。他們主張把學生引入模擬的故事情境中以解決故事中的問題的方式進行學習,實驗證明這種方法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大為提高。我在開始上課時就把學生引入設計的生活情境中去,讓學習與生活接壤,讓學生思考自身的實際問題,然后進入誠信故事情景,讓其體驗主人公的思想情感,還在上課時現實體驗網上誠信情景,最后,設計角色扮演的情景,更加深學生對誠信的理解,從而讓學生在諸多情景中學會如何做到誠信,成為一個誠信的人。

            四、重點:誠信的重要作用、如何做到誠信

            難點:辨析二難情境、缺乏他律的虛擬環境下如何保持誠信。

            五、教具: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1、設計情境,巧妙導入

            我引用20xx年高考作文題的材料,略作改動,如果你是那位年輕人,你會怎么辦?

            通過情景性導入,既可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由課外轉移到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的興奮狀態,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最終提高學習效率,使課堂教學達到目的。

            引出課題《誠信是金》

            2、閱讀故事,導出概念

            我搜索了誠信故事網站,精心挑選了兩個能較好體現誠信概念的故事《十二個第一名》、《一個貧窮的小提琴手》作為范讀故事,之后給學生3分鐘時間自由閱讀網上的誠信故事,讓同學體會故事的啟發意義并結合自己的知識經驗談談誠信是什么?激活了學生的已有誠信知識經驗,使學生能很好地構建新的誠信知識結構。

            同學回答,教師總結

            讓學生自己上網,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學生全心全意、聚精會神、興高采烈地投入了學習之中。

            3、合作探究,加深感

            讓同學分組討論回答“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有哪些誠信事例?對個人和社會有何作用?缺乏誠信對于個人來說會有何影響?生活中存在哪些缺乏誠信的事例,這些不誠信會給我們社會帶來什么影響呢?”在學生討論后,教師要求學生總結誠信的重要作用,并舉例說明。分組自由討論,讓每位同學都有機會發言,積極參與學習,使每位學生成了教學的主體,學生自己在參與過程中,豐富了思想,在討論中澄清是非、明白事理,明白誠信的重要作用。在有爭論的地方老師可適當引導,也可留給小結時解答。通過這一步驟,讓學生懂得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誠信是立身之本,處世之寶,立業之本,立國之本,牢固樹立守信為榮、失信可恥的道德觀念。同時可鍛煉學生的膽量,可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開闊思路,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不自知地接受誠信教育。

            4、唇槍舌戰,總結做法

            首先,讓學生競賽討論,在日常生活中,(在學校里,在家里,在社會上)如何成為一個誠信的人。并舉例說明生活中誠信的兩難情境該如何看待與處理。

            競賽討論,能激發學生好強好勝的心理,調動學生積極思維與積極發言,讓學生把誠信的理論知識與自己今后的實際行動緊密相連,從小立志作講誠信、守信用的人,并且能增強學生的合作精神,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兩難情境的設置增強了學生對誠信表現的辨別,對誠信本質的把握。

            然后進行熱點討論,在這樣的信息時代,網絡時代,我們不能也不可能禁止學生上網,調查表明,有不少中小學生就是從網絡中學會了撒謊失信,并以撒謊為樂事。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我組織學生辯論互聯網上是否應該講誠信,并上網討論具體的情況(如網上作業、網上購物、網上交友等),指導學生把握網上誠信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并總結升華。

            5、角色扮演,加深體驗

            為了更好進行誠信教育,我設計了角色扮演的情景,讓同學們解決自己在生活遇到的誠信事件,理論聯系實際,增強同學們對誠信的理解與把握,真正成為誠信的人。

            6、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讓學生談談這節課的主要收獲,讓學生自己總結誠信知識,把誠信知識內化,形成系統。

            教師精要總結這堂課的主要內容,重點難點,落著點,及教師期望。從而使學生在今后的行動中有強烈的誠信意識,有堅定的誠信行為。

            課后作業

            查閱老師提供網址的網頁,主要內容為“網上誠信故事”“網上誠信論壇”“國外誠信教育”等,以加深對誠信的了解,更好引導自己做到誠信

            到生活中體驗講誠信給自己帶來的收獲,以日記的方式記下來。

          說課稿 篇4

            一、 說教材

            本課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91頁到93頁內容。

            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掌握了萬以內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又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無論是意義,還是讀寫方法、計算方法,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教材將分數的知識分段教學。本學段是分數的初步認識,這節課是認識幾分之一。

            認識幾分之一是本單元教學內容的核心

            二、說學情分析

            在此之前,學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觸過二分之一這樣的分數,但并不理解它的含義;分數的產生是從平均分某個不可分的單位開始的,學生生活中已經有這樣的經驗。例如,媽媽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給弟弟和妹妹,每人分得半個月餅。但學生不會用分數來表述。所以,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主動去獲取分數的相關知識。

            三、 說教學目標

            本節課有以下目標:1、認知目標:初步認識分數,能結合具體圖形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會讀寫幾分之一,能直觀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2、能力目標:讓學生經歷幾分之一的認識過程,體驗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獲得數學學習的經驗。3、情感目標:通過具體事例,感受到數有整數向分數擴展,體會分數在數學和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根據教材的特點,我結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情況,將本課的教學難點定為: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產生分數,結合具體圖形理解并描述幾分之一的含義。

            這節課我準備了多媒體課件、圓片、正方形和長方形還有線繩等教具和學具。

            四、說教學流程

            這節課為了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我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設計了如下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首先我們先來看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一開始,由狗哥哥和狗弟弟分月餅的故事導入。在預習案中提到了,第一天,他們買了4個月餅,狗哥哥想要3個,狗弟弟不愿意,引導學生們說出必須要平均分月餅,分得的同樣多,這樣才公平。在這里強調平均分和分得同樣多。接著出示情境,第二天,2個月餅,每人分得1個。到了第三天只買了一個月餅,那每人分得多少?這個問題成為教學的出發點和矛盾產生的創生點,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說出每人分半個;由此導入新課,半個月餅怎么用數來表示,引出今天學習的知識內容。讓學了解本節課

            要學習的知識,而且說一說通過什么樣的途徑來達到這些學習目標。熟悉的分月餅的情境喚醒了學生對“平均分”的回憶,學生根據已有的認知基礎,讓學生自己創造一個數來表示半個;學生們各抒己見,有寫二分之一和一分之二2種寫法的,老師比較兩種不同寫法的相同之處,都有1和2,很容易理解了毎人分得的個數可以用整數2、1表示。由分數的演變過程讓學生了解數學上是怎么規定分數的寫法的。強化二分之一的意義和寫法。

            (二)動手操作,構建新知

            1、深入認識1/2

            接著,我讓學生們用選擇自己喜歡的學具來自己表現出二分之一來,學生有用圓片的、有用正方形的,有用長方形和線繩的,我將不同的表示方法分別貼在黑板上,讓學生說一說它們的含義,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和同位交流,發現相同點都是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不同點是平均分的圖形不同。看來,表示分數時一定要說清是“誰的”很重要。

            這樣在學生動手動腦,交流分享中,豐富二分之一的表象,進一步感受到分數的含義。然后讓學生說說我們教室里有什么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的,加深對二分之一的認識。

            2、動手操作自己創造一個分數

            引導學生要想得到分數必須平均分某個物體或者圖形,讓學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學具,小組共同合作創造一個分數,先折,再畫。然后考慮這些分數都是由幾部分組成的。同學們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創造出了許多的分數,讓同學們上臺展示自己的分數,并且說說每個分數表示的意義。都是平均分成了幾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幾分之

            一。還有同學思維能力比較強,創造出了像八分之四這樣的分數。接下來就來介紹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每個分數都有一條線和2個數字,這條線就是分數線,表示平均分。下面的數字是分母,表示分了幾份;上面的數字是分子,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者幾份。就像母親背著孩子,學生們就更加深刻的記住了分子和分母,也比較容易的區分。

            由此,讓學生更好的把握分數的本質屬性,同時在“做數學”中體驗到成功的愉悅。

            3、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根據本節課的知識目標,我由小猴和小豬爭論誰吃西瓜吃的多出示比較分數大小的題目。

            1/2 ○1/4

            這一環節,學生通過西瓜的圖片很容易就得出2分之1大,讓學生自己提問,然后自己總結出為什么2比4小,2分之1卻比4分之1大呢?學生說出了平均分的分的份數越多,其中的一份越小。接著再出示8分之1.

            總結出分子是一的分數比較大小的基本方法。再由一條紙條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六分之一進行比較,內化對整體1的認識。

            (三)、 聯系生活,加深對分數的認識

            先讓學生看德國國旗,健身器材,巧克力上面藏著的分數,然后讓學生說說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出現過哪些分數,學生說出了,吃一個饅頭或者一塊面包或者一盤菜的幾分之幾。體現了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

            (四)課堂小結,延伸鋪墊。

            講到這,這節課接近了尾聲。我對學生的課上的表現給予積極的評價。(出示8支鉛筆)先把8支鉛筆的1/8獎給發言積極的同學,每人獎勵幾支鉛筆?再把8支鉛筆的1/4獎給遵守紀律的同學,每人獎勵幾支鉛筆?通過獲得鉛筆的支數不同活動,學生了解分數不但表示一個物體的一部分,還可以表示一個整體的一部分,為今后理解分數的意義做好鋪墊。

            最后,在這種獎勵的愉快氛圍中進行全課小結。我讓學生說一說: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認知機構。

            根據教學的基本要求,我設計了三組練習。第一題,填分數。第二題是比較分數的大小。第三題是拓展題,供學有余力的同學做。這幾道練習題形式不同,強化了學生的學習效果,有利于對知識的鞏固。

            五、說學習評價

            這節課我采用自我反思評價,師生互相評價的方式,有利于建立學習自信心、主動性,體現評價的多樣性,發揮了評價的激勵作用。

            板書主要是由我的書寫和學生的作品組成的。

            突出重點,克服了課件上沒有完整板書的弊端。

          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XX號說課選手,我說課的題目是《琵琶行》。(板書題目、作者)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進行說明,不當之處,敬請指教。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長篇敘事詩,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詩歌主題鮮明、人物形象生動,抒情真切細膩,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卓越的藝術技巧。

            《琵琶行》是魯人版必修第二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單元話題是“感受藝術的魅力”,因為是單元首篇,對教授學生“感受藝術的魅力”的方法,培養“感受藝術的魅力”的能力和習慣,具有重要的作用。

            《語文教學大綱》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藝術技巧,初步鑒賞文學作品”。

            2、基于以上分析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A、知識目標:了解文學常識;積累重點文言實詞;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涵;感知作者把音樂描寫與聽者、演奏者的感情融為一體的寫作特點。

            B技能目標:讓學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寫法來描寫音樂;培養學生詩歌、音樂的鑒賞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聯想能力。

            C情感目標:引導學生領會詩人情操里體現出的人性美,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教學重點:讓學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寫法來描寫音樂,體會主旨句的內涵。

            4、教學難點:對音樂的鑒賞是教學的難點。

            5、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主要突破教學重點。第二課時:主要突破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新課標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變學生機械接受灌輸的學習狀態為主動探究式學習。詩歌的理解感悟最終還是要靠學生自己,教學著重于設計問題引導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因此我將具體采用以下教學法:朗讀法、情景教學法、討論活動法、視聽結合法等。

            三、說學法

            根據葉希波夫的“自主型學習方法”理論,比較探究式學習的方式利于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比較分析的思維習慣。所以,我將采用比較探究式學習五、說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喝一杯美酒,沁人心脾;聽一只樂曲,心曠神怡,學習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比喝美酒還要醉心,比聽樂曲更加迷人,今天我們就來欣賞這首千古傳誦的詩歌——《琵琶行》。

            (二)介紹文學常識和寫作背景

            課前印發材料介紹“行”的詩體、作者及作品和本文的寫作背景。預習字詞等基礎知識。

            (三)整體感知,把握感情基調。

            向學生展示多媒體配樂朗讀,通過音樂的熏陶、聲情并茂的朗讀、形象逼真畫面的感染,把學生帶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圍之中,讓學生體會到詩中沉郁悲涼的感情基調。這就為學生鑒賞詩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解讀身世遭遇,突破教學重點。

            1、誘導點撥,領悟主旨

            ⑴提問: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詩人兩個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話將這兩個人物形象連接在一起的?

            ⑵:為什么詩人會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這樣的哀嘆?到底詩人與琵琶女之間有什么共同之處?

            為了完成這個學習任務,我設計了一個對聯題,引用詩中的“同是天涯淪落人”作為上聯,要求學生根據琵琶女與詩人的共同點填寫下聯。接著讓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進行點撥,最后讓學生展示答案。

            舉例:異地相逢淚漣漣;共懷世間愁郁情;吟曲賦詩總關情;共奏人間悲涼曲。

            在點撥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烘托、對比的表現手法,從而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力。

            體會了主旨句的內涵,琵琶女被玩弄、被侮辱的歌妓形象已躍然紙上。

            2、體會作者的人性美,認識黑暗的社會現實

            我設計兩個問題:

            ⑴身為仕途階級的詩人,把自己的命運同下層社會婦女的命運聯系起來,體現詩人怎樣的品格?(敢于沖破封建門第觀念,同情下層人民的進步思想)

            ⑵具有高尚情操、才華橫溢的詩人在官場上難覓知音、受排擠,從而暴露出什么問題?(統治階級不容賢良、排斥異己、壓抑人才)從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人性美和對黑暗社會的認識。進而要求學生談談生活在新社會中的感觸,激發學生熱愛新社會的感情。

            (五)品味音樂,突破教學情意

            1、品讀詩中意

            首先讓學生找出集中描寫音樂的段落(第二段)來齊聲朗讀。接著請學生找出該段中自己最能讀出詩人感情的句子進行示范朗讀。同學們就在你讀我評的互相交流中完成誦讀指導任務,而且也進一步感受到詩人內心的情感。

            在這基礎上,我讓學生欣賞兩個經典畫面:“荻花瑟瑟”與“千呼萬喚始出來,猶如琵琶半遮面”,渲染氛圍。再播放富有“婉轉流暢——沉咽穩重——間歇頓挫——激越高昂“的旋律變化特點的幾段琵琶曲,請一位同學伴著琵琶曲朗誦該段。其他同學閉目傾聽,進一步感受音樂、詩文、感情融為一體的特點。

            2、解讀樂中情

            在上面朗讀訓練的基礎上,我要求學生根據聽后感受,分組討論以下問題:音樂的描寫中體現了怎樣的旋律變化?在這個變化的旋律中又飽含琵琶女、詩人怎樣的情緒變化?這是個開放性的問題,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培養同學們的發散性思維、想象聯想能力。相信同學們傾聽了富有旋律變化的琵琶曲的伴讀下完成第一個問題并不困難。而假如學生能用熟悉的樂曲或場面來再現詩中音樂的旋律變化,那么體會詩人、琵琶女那種“喜悅——憂愁暗恨——高亢激越的情緒變化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樣就突破了教學難點。

            3、把握音樂的描寫技巧

            對于這一點,我是這樣引導的:詩人用怎樣的藝術手法來表現音樂之美?這問題并不難,也許學生會很快找出用比喻、疊詞的手法來對音樂進行正面描寫,而用“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這環境來對音樂作側面烘托。此外,詩中“間關鶯語花底滑“這一句還采用了通感的修辭,這點學生可能不易把握,我將讓學生回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采用通感的修辭的兩個句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和“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以此來啟發、引導學生。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正是在相同的境遇中,在琵琶曲的感染下,詩人找到了知音,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寫下了這篇優美感人的《琵琶行》。我用一首詩作為《琵琶行》的讀后感,和大家共鳴:

            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韻依依。

            樂天潯陽聞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識。寄語天涯淪落人,莫愁前路無知己。

            (七)擴展提升:請同學們鑒賞《李憑箜篌引》中音樂描寫的技巧

            李憑箜篌引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八)推薦作業:

            讓學生初步學習運用語言藝術來描述聽覺的手法,課后就自己喜歡的一段音樂用形象的語言寫出自己的感受,文體,字數不限。

          【說課稿匯總五篇】相關文章:

          赤壁賦說課稿匯總6篇06-03

          赤壁賦說課稿匯總8篇03-24

          阿長與《山海經》說課稿匯總12-20

          蘭亭集序說課稿匯總9篇05-16

          蘭亭集序說課稿匯總10篇05-02

          蘭亭集序說課稿匯總6篇04-01

          蘭亭集序說課稿匯總十篇05-21

          蘭亭集序說課稿模板匯總6篇03-27

          初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北京》說課稿12-29

          蘭亭集序說課稿范文匯總六篇05-29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三级亚洲中文字幕 | 一本一本久久A精品综合 |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ⅴ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狠狠 | 亚洲激情在线视頻 | 最新国产乱子伦真实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