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長度單位教案

          時間:2023-03-31 11:15:41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15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數學長度單位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15篇)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1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重點難點:

            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圓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別針、鉛筆、橡皮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談話:老師想要知道這本數學書的寬是多少,你們能幫助老師想想可以用什么辦法?(學生發揮想象,各抒己見。)

            二、組織活動,體驗數學

            (一)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1、教師先明確活動的方法。

           。1)作為標準的物品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要放平擺直。

            (2)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每人從四件物品中(圓形、正方形、曲別針、三角形)選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組交流匯報自己量的結果,并思考:為什么都是量數學書的寬,而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2、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匯報。

            得出: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為標準測量,所以量的結果不同。

            4、讓學生選用同一物品進行測量的學生展示他們測量的結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二)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

            1、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鉛筆、曲別針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鉛筆盒等物體的長度。

            2、交流展示學生測量的結果,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如:為什么數學書的寬是5個曲別針的長,鉛筆盒是5塊橡皮的長,但它們并不一樣長?

            為什么桌子比鉛筆盒長,但桌子才4根鉛筆長而鉛筆盒卻有5塊橡皮長呢?

            引導小學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標準去量,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

            3、讓學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計量單位去量不同長度的物品看結果如何,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三、練習鞏固,實踐應用

            1、做一做第1題,學生看圖直觀地判斷每種蔬菜大約有幾個方格那么長。學生先獨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學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幾種蔬菜的右端對準哪個方格,可以用尺子對準方格的豎線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題,讓學生用鉛筆去量桌子的長、高,量凳子的高。

            明確量的方法與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標準的物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來量,而是讓學生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看所來年感長度有幾個這樣的.物品長。

            3、做一做第3題,學生直觀看圖,先估計所測物品大約有幾個立方體長,再用上一題的方法在腦子里測量。

            如果學生看圖測量有困難,也可以讓學生用立方體實物進行測量。用實物測量時都要提醒學生注意量的方法:實物的左端應與所量物體的左端對齊,這樣量出的結果才比較準確。

            四、課堂總結

            今天,大家親自測量了很多物體的長度,在測量過程中,你們學會了什么?

            板書設計:

            統一長度單位

            1、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2、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

            3、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計量單位去量不同長度的物品。

            總結:在測量物體長度時,必須要用統一的標準去測量。在測量時,應注意將實物與所量十五物體左端對齊,測量的結果才準確。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2

            教學目標:

            1、通過推測、比較,學會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2、鞏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長度單位表象,培養學生估測物體長度的意識。

            3、感受測量物體長度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建立長度觀念的意義。

            教學重點:會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在明確長度單位過程中學會思考,比較。

            教學準備:課件、學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學過程

            一、互動對話,明確目標

            師:前面我們認識了哪些長度單位?

            學生回答后,請他們依次用手比劃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1米等長度。

            師:大家都認識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們會用這兩位朋友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解決問題”。(板書課題)

            二、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1、創設情境,揭示問題

            (1)課件出示旗桿,讓學生猜一猜它有多高。

            (2)提出問題: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厘米還是13米呢?為什么?

            2、自主學習,解決問題

            學生思考,自主解決問題。

            三、展示交流

            1、小組內交流

            組內交流各自的答案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2、全班交流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全班交流。

            3、教師引導學生小結

            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多樣的,以后大家在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時要多思考多比較。

            由于學生目前只學習了“米”和“厘米”兩個長度單位,很容易作出不是13厘米,就是13米的推斷。全班交流時,要避免這種非此即彼的簡單推斷,不僅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

            得出結論: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米。(板書)

            4、反思回顧

            教師出示一支粉筆,告訴學生,一支粉筆的長度約是10厘米,2支粉筆疊起來就是20厘米,比13厘米長,所以一根旗桿的長度是13米。

            四、反饋評價

            基礎練習(課件集中呈現)

            1、教材第7頁做一做。

            2、教材第9、10頁練習一中第8、9題。

            拓展練習

            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反思與回顧是有難度的,所以教師可以示范,教給他們一些方法。

            課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間里有一張漂亮的床。

            1、學生思考:這張床的長度是200厘米還是200米呢?

            2、指名回答,說說選擇的理由。

            五、課堂小結

            1、學生回顧: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教師小結:同學們,今天我們進一步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在判斷選擇什么長度單位合適時,我們可以通過用手比劃,借助身高、身邊物品來估測物體的實際長度,最終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

            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

            測量較短的物體,一般用厘米作單位。

            測量較長(高)的物體,一般用米作單位。

            教學反思

            雖然旗桿、課桌、教材等在生活中很常見,但是很多學生還是不知道它們的長度,他們只是有一個相對概念,即在比較中知道誰比誰長(或高),但是明確具體的量,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還是有困難的。所以,旗桿到底是13米還是13厘米呢?很多學生能很快說出是13米,因為旗桿比較長,所以就要選擇長的長度單位米,而不會選擇一個“標準量”進行比較,所以在學生自主解答和交流時,我們還是要耐心引導。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經歷長度單位的形成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通過學生看一看,記一記,找一找等多種實踐活動形式,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逐步建立對1厘米的印象。

            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會使用刻度尺測量較小物體的長度,同時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共同合作的良好態度,并在實際觀察和操作中,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目標解析:

            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到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通過觀察、比劃、比較、測量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表象,為進行估測和實測打好基礎,并讓學生在觀察尺子和用尺子測量時體會到物體的長度實質上是由幾個相同長度單位組成的。

            教學重點:

            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會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課件、尺子、圖釘、田子格本等。

            教材分析:

            厘米的認識屬于圖形與幾何的測量這方面的內容,新課表對這方面的內容有明確的要求

            1、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標準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在實踐活動中,體會并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3、能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并經行測量。

            學情分析:

            通過第一學期比長短的學習,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并會直觀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本節課在此基礎上教一些計量長度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中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1、了解古代人測量物體的方法。

            課件播放教材第2頁上的三種古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圖,我們知道了古代的`人們就是選用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作為標準,用這個標準作為測量長度的單位去測量物體的長度。

            【設計意圖:結合生活中實例,通過動手實踐制作認知沖突,讓學生親身體會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同時通過介紹古代的人們測量物體的方法,使學生了解古代人的聰明才智。】

            2、介紹1拃的長度。

           、拧⒄n件出示一個大人和一個小孩用1拃測量課桌寬的圖,這樣測量出的長度一致嗎?

           、、教師示范1拃(從大拇指到中指的長度叫做1拃),學生親自動手體會1拃。

           、恰⒂懻

            ①、量的都是課桌的長,為什么測量結果不一樣呢?

            (因為有的同學手大,有的同學手小,所以導致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當測量相同的物體出現測量結果不一致,那該怎么辦呢?

            觀察故事圖片

            請學生敘述每張圖片的意思,然后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3、統一長度單位。

            歸納總結:在測量物體長度時應該選用相同的長度單位,也就是要統一長度單位。

            二、實踐中認識厘米

            1、認識尺子。

            平時我們測量物體長度時要使用什么工具。空n件出示尺子圖,同時請同學們拿出直尺,仔細觀察,你能在直尺上發現什么?結合課件進行說明。

            ⑴、刻度線。

            尺子上的這些豎線是厘米尺的刻度線,刻度線很整齊,排列得很均勻。

           、啤底。

           、、尺子上的數字中,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點)

           、、結合課件加以說明,測量時,一般以0作為起點開始測量。其他的數字是尺子的刻度,幾就表示從0到這個數之間有多少個長度單位。

           、、長度單位的表示符號。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個大格的長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個長度單位,這個單位在國際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為cm。(板書:厘米cm)

            2、認識厘米。

           、、揭示課題,板書課題:認識厘米。

           、、認識1厘米。

           、、你知道1厘米是多長嗎?請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學生匯報找法。(0~1之間、2~3之間、3~4之間的長度。)學生回答時結合課件進行。

            ③、教師歸納:每相鄰兩個數字之間的距離都是1厘米。

            ⑶、感知1厘米的實際長度。

           、、同桌互相比劃1厘米。

           、、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長度。

           、邸⒈纫槐饶膫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用1厘米比較田字格的寬和圖釘的長。

           、、舉例說一說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比較、比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表象,為進行估測和實際測量打好基礎。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用課件放大1厘米的長度作為標準,一定要用自己手中的尺子,讓學生在大腦中形成以實際1厘米的長度作標準!

            3、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

           。1)測量紙條的長度。

           、、學生討論交流測量紙條長度的方法。

           、、學生分組測量紙條的長度,教師巡視,糾正不正確的測量方法。

           、、指生說一說是怎樣測量的?測量時要注意什么?

           。2)課件演示: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邊演示邊解釋:把刻度尺的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就長幾厘米,也就是幾個1厘米。

           。3)動手測量數學書的寬的長度,然后指生匯報測量的方法和測量的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在親身經歷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中掌握測量物體的方法!

            三、練習中鞏固新知

            1、找一找、量一量

            用尺子量一量,食指寬約()厘米,手掌寬約()厘米,一拃長約()厘米。

            2、讀物體的長度(看幻燈片)

            3、判斷題:對打, 錯打.

            ①。小明的鉛筆長約8厘米。()

           、。教室的長約8厘米。()

           、。語文課本的寬約100厘米。()

           、堋P∶魃砀呒s1厘米。()

            ⑤。小紅的食指寬約1厘米。()

            四、小結中談收獲

            今天這節課我們在活動中學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五、課堂作業

            第4頁做一做(例3)。

            第8頁練習一,第1題。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4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米,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初步感知1 米的實際長度。

            2.知道1 米=10分米=100 厘米,能用米尺或卷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3.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培養對數學的好奇心,增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1.建立1米的實際長度表象,認識1 米=10分米=100 厘米。

            2.會測量身邊規則物體的長度。

            教學過程:

            一、持疑引入

            1.復習長度單位厘米、分米:孩子們,前面我們學習了兩個長度單位,是哪兩個?(厘米、分米)厘米、分米這兩個長度單位用字母怎樣表示呢?(厘米用cm表示,分米用dm表示。)

            2.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用厘米、分米作單位合適嗎?課前大家預習了,你覺得用什么作單位好呢?(米)

            3.揭示課題。 米是國際長度單位,用字母 m 來表示,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常用米作單位。今天我們就要來認識米(板書課題:用米作單位量長度)。

            二、探究疑釋

           。ㄒ唬┏醪礁兄1米的長度

            1. 學生輕輕握住米尺的兩端,讓學生初步感知1米的長度。教師再抽掉米尺,學生繼續感知1米的長度。

            2. 學生閉上眼想想1 米有多長。

            3.學生比劃1米大約有多長。

            4.抽生匯報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5.學生匯報交流: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可以選用米做單位。

            (二)觀察米尺,認識1 米

            1.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觀察米尺,并把自己的發現記錄下來。

            2.集體匯報交流(小組匯報員匯報自己所在小組的發現)。

            (1)米尺的長度是1米,

           。2)米尺上有100個小格,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厘米,100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00厘米,所以1米=100厘米。

           。3)10個小格的長度是1分米,100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0分米,所以1米等于10分米。

            (4)1米=10分米=100厘米

           。ㄈ┯脤W生尺拼1 米長。

            1.教師出示20厘米長的學生尺,學生猜一猜:1 米里面有幾把這樣長的學生尺?

            2.拼一拼。 活動:要求 2 名學生到黑板上來拼啊。其他同學在桌上對著米尺拼一拼。 小結:小朋友們,剛才我們通過拼學生尺,再次知道了 1 米實際有多長。下面,我們以米為單位測量黑板的長度。

           。ㄋ模┝亢诎宓拈L和寬

            1.學生估一估教室前后的黑板大約有多長有多寬。

            2.以小組為單位測量黑板的長和寬

            (1)抽生匯報:在測量黑板的長和寬時要注意什么?(卷尺的0刻度要和黑板的一端對齊;卷尺要和黑板的邊沿保持平行。)

           。2)量黑板的長和寬:一個小組測量教室前面黑板的長和寬,一個小組測量教室后面黑板的長和寬。

            (3)抽生匯報測量的結果。

            (五)測量小組成員的身高

            1.抽生匯報可以用哪些方法測量身高?

            2.學生思考測量身高時要注意什么?

            3.小組成員分工協作,測出本組所有成員的身高。

            4.小組匯報員匯報本組成員的身高。

            5.教師抽測其中一組,檢驗他們的測量是否正確。

            三、歸納點撥

            測量較長物體的長度可以用什么作單位?1米有多長?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測量物體長度時要注意什么?

            四、拓展延伸

            1.填空(大屏幕出示練習題目)

            2.指導學生完成課堂活動。

            五、反思總結

            孩子們這節課有什么收獲?還存在哪些問題?

            六、課后設疑

            這節課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學會了測量規則物體的長度,那么不規則物體的長度怎樣測量呢?下去以后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測量樹干一圈的長度和小組成員的腰圍。大家思考一下可以用哪些方法測量樹干一圈的長度和小組成員的腰圍?下次上課請同學來匯報。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5

            教學內容:期初復習第10—12題。

            教學目標:進一步鞏固對長度單位和重量單位的認識,學會分析應用題,掌握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教學重、難點:掌握并學會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教具準備:小黑板、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角。

            1、出示活動角。

            學生說一說這是什么?

            同桌互相介紹角的`各部分名稱。

            2、提問:哪些物體的表面有角?

            3、出示“直角”,提問:這是什么角?哪些物體的表面有角?

            4、第5題

            學生用三角尺比一比,圖中有幾個直角?

            學生說一說比角的方法。

            5、回憶畫角的方法,學生任意畫一個角。學生評價。

            6、比一比

            學生猜一猜哪個角大?怎樣比較?你發現了什么?

            一、復習長度單位、重量單位、時間單位。

            1、學生互說學習了哪些長度單位?重量單位呢?時間單位呢?

            2、提問:它們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3、出示:

            6米=()厘米=( )分米

            80厘米=( )分米

            3000克=( )千克

            5千克=( )克

            60秒=( )分

            1時=( )分

            三、復習文字題。

            出示:

            比34多25的數是多少?

            比68少29的數是多少?

            8個5是多少?再減去23是多少?

            學生列式解答,再集體訂正。

            四、應用題

            1、第8題

            學生讀題,理解“貴”、便宜“的意思,

            學生列式解答,并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2、第9題

            學生口頭提出不同的問題,再解答。

            3、第10題

            學生讀題,列式解答,并說出你是怎樣想的?

            4、第11題

            學生先列式解答。同桌互說你是怎樣算的?

            5、第12題

            出示圖片,創設情境。

            學生根據圖意,試編一道應用題。(一步計算的應用題或兩步計算的應用題。)提問:根據問題,你會解答嗎?

            五、作業:

            第6、7題。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6

            教學內容:

            課本第6—7頁,

            教學目標:

            鞏固厘米和米的認識,它們之間的進率以及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

            尺子、卷尺、三角板及回針,準備一條長十幾厘米的紙條。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題

            完成課本圖中鉛筆的長,然后自己量一量自己的鉛筆的長度。注意測量的方法是否正確,適當復習。

            第二題

            量一量自己的鉛筆,練習本,和準備好的墨水盒。延伸練習,量一量其他的東西。

            第三、四、五題

            第3、4、5題,是實際測量題目,可以讓學生根據實際的測量需要選擇該用什么工具。

            第六題

            先估測再實測,重點是培養學生的長度的觀念。

            第七、八題

            根據對線段定義的理解判斷圖形是否是線段,先讓學生復習線段的定義,以便判斷。先估測再實測,重點是培養學生的長度的觀念。

            第九題

            第一次出現帶單位計算。計算第一題時,讓學生聯系實際的例子進行計算,如14厘米的紙條剪去8厘米,還剩幾厘米。再類推到第2小題。

            第十題

            利用學生的視覺差,讓學生判斷。

            第二單元 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進位加和進位加的筆算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人教版實驗教材數學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第8—12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和不進位加的筆算方法。

            2、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決實際問題材的能力、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并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

            教學過程:

            師:今天我們和全年級的小朋友去郊游好嗎?(出示主題圖)可是四個班只有兩輛車,怎么辦呀?

            師:你認為哪兩個班可以坐一輛車?為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36+30=66,35+34=69,30+35=65,36+34=70)

            大家真能干,這些算式我們除了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計算外,還可以用列豎式的方法計算。你會用列豎式的方法計算嗎?

            二、新授

            1、教學例1、例2

            (1)讓學獨立完成

            請你從這四道算式中任選一道,用列豎式的方法去計算,不會的小朋友,可以看看課本的第9頁,也可以問問旁邊的小朋友。

            請四個小朋友上黑板板演,其它小朋友在練習本上做

            請板演的小朋友說說自己是怎么算的

            (2)小組討論

            在剛才的列豎式計算中,你是從哪一位加起來的,列豎式時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請小朋友自己先想想,然后在四人小駔里說說。

            學生匯報

            2、教學例3

           。1)36+34=70

            這里還有一題,你是怎么算的?(先算個位上的6+4=10,怎么寫呢?在個位寫幾?十位呢?在個位寫0,向十位進一,在十位上寫個小小的1,表示1個十,再算十位上的3+3=6,6+1=7,合起來就是70。

           。2)36+35

            大家能通過計算幫助學校解決坐車的難題,真了不起,可我還有個難題,就是一班和三班能合坐一輛車嗎?為什么?

            請你列豎式計算,并與同桌說說你是怎么算的。(學生嘗試)

            你是怎么算的?還有誰想說說自己的算法,為什么這道題,你是都是從個位算起,不是從十位算起?

            小結算法:列豎式計算時,除了要注意我們前面說的,還要注意什么?

            3、出示課題

            師:這三道算式和最后兩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進位加和進位加的筆算,筆算就是列豎式計算。(板書課題)

            你認為什么時候用列豎式的方法計算比較好?

            全課小結:今天你學會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嗎?

            三、練習

            1、利用今天學的知識可以解決很多生活中的問題,今天,皮卡丘就想請大家幫個忙,它想買兩件小家電,我們陪他到家電城看看好嗎?

            誰為它介紹一下商品?

            它只有90元。請你幫宛選兩件小商品,用豎式算一下一共用了多少錢?

            2、皮卡丘謝謝大家的幫忙,它請我們四人小組每個小朋友輪流提一個用加法解決的數學問題,讓其他三個小朋友列豎式計算,提問題材的小朋友還要負責批改,最后還請你們評價一下你們組的小朋友做得怎么樣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7

            1、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觀察,初步認識線段,知道線段的特征。

            2.在觀察、操作中逐步培養思考、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并發展空間觀念。

            3.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樂于學習,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感受生活里的數學事實。

            2、學情分析

            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較短,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應注重營造愉悅、歡快的學習氛圍,運用多種活動增強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使他們在親身體驗中進行有效的學習,保持他們學習的欲望和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果。現在班里大部分學生都逐漸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端正學習態度,對學習較為感興趣、有信心。學習充滿熱情,能夠運用自己的學習方法活學活用。學習習慣方面,學生能夠課前做好準備,課堂氣氛活躍,大部分學生能夠積極發言、思考,聲音響亮。但個別的學生上課不注意聽講,愛搞小動作,需要及時提醒和引導。

            3、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線段的特征。

            難點:線段表象的建立。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同學們,你們喜歡參加哪些體育活動?為什么?體育活動可以增強體質,磨練意志,大家要多參加。

            2.出示圖片,小朋友們在干什么?跳繩和拔河要用到什么?這兩根繩子在形狀上有什么不同?

            3.出示圖片,你能給圖上的這些線分一分類嗎?為什么這么分?

            4.你能把彎彎的線變直嗎?

            活動2【講授】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學生操作,把彎線變直。師指出,拉直的這段線就可以看作一條線段。

            2.觀察線段圖,線段有什么特點?學生交流,匯報:線段是直的,有兩個端點。

            3.判斷下面哪些是線段?

            4.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線段,舉例,學生找線段。

            活動3【活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一張長方形白紙上你能找到幾條線段?你能再變出一條嗎?學生折紙,師說明折痕可以看作一條線段。同桌比較折出的線段,發現什么不同嗎?得出結論:線段有長短。

            2.線段可以測量嗎?怎樣測量?學生說測量方法。

            3.出示一橫一豎兩條線段,哪條長哪條短?學生通過測量發現同樣長。

            4.測量書中第五頁三條線段的長度。匯報,訂正。

            5.總結線段的三個特點:直的,有兩個端點,可以量出長度。

            活動4【練習】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出示圖形,分別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

            2.連接兩點能畫出幾條線段?學生動手操作,匯報。三個點呢?完成書第五頁做一做的'第二題,畫出的是什么圖形?四個點呢?兩種方法不遺漏。一種是從外到內,一種是從一點出發。按照這兩種方法完成五個點,每兩個點畫一條線段,能畫出幾條線段,是什么圖形。

            3.小明要去小紅家,有四條路,請同學們幫小明找最近的那條路。你用什么方法來證明你挑的路是最近的呢?

            4.消防員接到任務是怎么樣迅速到達的?房間的管子是直的,滑下來可以節省時間。

            思想教育:他們的工作很辛苦,我們應該尊敬他們。

            5.為什么乘坐電梯?因為電梯的運動軌跡是直的,省時省力。安全教育:乘坐電梯時要注意安全。

            活動5【測試】及時反饋,發展思維。

            1.填空:線段是( )的,有( )個端點,( )量出長度。

            2.選擇:下面哪些是線段?

            3.量一量下面圖形的邊長,你發現了什么?

            活動6【作業】鞏固知識,培養能力。

            數學書第九頁第6題,第7題。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8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能力點:

            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

            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模式:

            “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

            各種尺子、硬幣、回形針、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媽媽需要買一截松緊帶,需要多長呢?老師量過了,和你們桌上的小棒一樣長,請每個小組選擇一種實物量一量。

            學生匯報量的結果。

            問:奇怪了,同樣長的松緊帶,可你們量出的結果怎么不一樣呢?

            師: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認識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觀察,匯報。

            A、數,按順序讀一讀。問:最左端是幾?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線,有長有短,叫刻度線。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

            一厘米有多長?(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還有哪段是1厘米?你發現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是多長。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2、認識幾厘米。

            師:我們知道1厘米有多長,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長?

            問:2個1厘米是幾厘米?4厘米里有幾個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嗎?

            3、用厘米量。

            舉起藍紙條,估計一下他大約是幾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書上。

            量松緊帶的長。

            三、拓展運用:

            1、判斷下面的量法對嗎?說明理由。

            (1)沒對準0刻度線的。

            (2)正確的。

            (3)不是從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斷了,看不到0刻度線,怎么辦?

            3、小組合作量指定物體長度。

            4、老師想量手腕一圈的長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嗎?(介紹各種尺子)

            5、選擇尺子和自己感興趣的物體量一量。

            課外搜集資料:你還知道哪些長度單位?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9

            教學內容:

            統一長度單位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

            3、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重點難點:

            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圓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別針、鉛筆、橡皮等。

            教學過程:

            一、 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談話:老師想要知道這本數學書的寬是多少,你們能幫助老師想想可以用什么辦法?

            學生發揮想象,各抒己見。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 組織活動,體驗數學

            (一)、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1、教師先明確活動的方法。

            (1)、作為標準的物品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要放平擺直。

           。2)、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每人從四件物品中(圓形、正方形、曲別針、三角形)選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組交流匯報自己量的結果,并思考:為什么都是量數學書的寬,而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2、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匯報。得出: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為標準測量,所以量的結果不同。

            4、讓學生選用同一物品進行測量的學生展示他們測量的結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ǘ⒔M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

            1、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鉛筆、曲別針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鉛筆盒等物體的長度。

            2、交流展示學生測量的結果,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如:為什么數學書的寬是5個曲別針的長,鉛筆盒是5塊橡皮的長,但它們并不一樣長?

            為什么桌子比鉛筆盒長,但桌子才4根鉛筆長而鉛筆盒卻有5塊橡皮長呢?

            引導小學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標準去量,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

            讓學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計量單位去量不同長度的物品看結果如何,

            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設計意圖]:教學從兩個方面來組織幫助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數學書的寬,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由此引起認知沖突,體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三、 練習鞏固,實踐應用

            1、做一做第1題,學生看圖直觀地判斷每種蔬菜大約有幾個方格那么長。

            學生先獨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學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幾種蔬菜的右端對準哪個方格,可以用尺子對準方格的豎線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題,讓學生用鉛筆去量桌子的長、高,量凳子的高。

            明確量的方法與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標準的物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來量,而是讓學生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看所量物體的長度有幾個這樣的物品長。

            3、做一做第3題,學生直觀看圖,先估計所測物品大約有幾個立方體長,再用上一題的方法在腦子里測量。

            如果學生看圖測量有困難,也可以讓學生用立方體實物進行測量。用實物測量時都要提醒學生注意量的方法:實物的左端應與所量物體的左端對齊,這樣量出的結果才比較準確。

            [設計意圖]: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實際練習,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再次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四、 課堂總結

            今天的數學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說什么?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10

            教學內容:

            教材第56頁例1、課堂活動以及練習十二第1——2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操作,建立1米的實際長度觀念。知道米與厘米之間的進率。

            2、與同學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經歷豐富的實踐活動逐步正確掌握測量方法,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3、通過看一看、量一量、說一說,發展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建立1米的實際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

            體會m的含義,建立1m的實際長度觀念

            教具準備:

            實物展示臺、米尺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出示主題圖。

           。1)學生看圖,第55頁情境圖。說說這是什么地方?

           。2)要想知道黑板的長度,同學們有辦法嗎?

            (3)操作:請兩位同學用學生尺量黑板的長度。你有什么感覺?

           。4)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看書55頁。

            2、教師介紹米尺。

           。1)認識米尺,1米的長度。

           。2)小結:量 比較長的物體通常用米作單位。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寫成1m。

            板書課題:用米作單位量長度

            3、認識米尺,建立1米的觀念

            (1)小組活動觀察米尺,看一看、比一 比,感受1米有多長?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

            (2)反饋:你知道了什么?

           。3)用手指比劃一下,1m大約有多長?

            (4)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m ?

           。5)量哪些物體的長度可以用米作單位?

            二、 用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1、學習例1 。

            小朋友還記得用厘米作單位測量較短的物體的方法嗎?用這種方法以小組為單位,用米尺去測量黑板的長和寬。把結果填在書上。

            (1)小組活動

            (2)全班交流。你是怎樣測量的?結果是多少?

            2、課堂小結

            三、課堂活動

            1、相互量一量自己的身高, 填在表中。

           。1)小組活動

            (2)反饋

            2、找一找教室里長度大約是1米的物體,并實際量一量。

           。2)獨立活動。

           。2)小組 活動

           。3)反饋

            四、課堂作業

            獨立完成練習十二第1——2題。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1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掌握長度單位間的換算方法,學會根據進率進行長度單位間的換算及簡單的計算.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3.培養學生初步的合作意識和主動參與、認真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掌握長度單位間的`換算方法.

            教學難點

            使學生能夠運用靈活多樣的換算方法準確、迅速地進行換算.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課件、投影片(或小掛板)

            學生:每人準備直尺一把、7厘米長的一張紙條、1米長的繩子.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溝通

            1.提問:我們已經認識了哪幾個長度單位?誰能按照一定的順序說出來?(從大到小依次是:米、分米、厘米、毫米,或從小到大說.)

            2.用手勢分別表示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長度.

            3.填空(投影或掛板出示).

            1米=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毫米

            10分米=米 10厘米=分米 10毫米=厘米 1米=厘米然后問:你是用什么方法記住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進率的?

            二、操作體驗

            1.教學例3

            (1)獨立操作.

            師:請每個同學動手量一量桌上的“紙條”長幾厘米.(教師事先給每個學生準備一個長7厘米的紙條)

            學生動手操作,然后匯報.

           。2)指導正確的測量方法.

            強調:測量紙條的長度時先用紙條的左端對準0刻度,看紙條的右端對著直尺上的數幾,紙條就是長幾厘米.

            (3)研究問題.

            提問:把紙條的長度單位改用毫米做單位,該怎樣表示?

            學生小組討論, 匯報交流(可能會有多種方法,只要正確教師要給予充分肯定.)

            (4)質疑

            提問:你發現了什么?(7厘米=70毫米)為什么?

            明確:因為 1厘米=10毫米,7厘米就是7個10毫米;所以,7厘米=70毫米..(板書:7厘米=70毫米)

           。5)追問:70毫米=厘米,該怎樣想?

            借助線段圖進行講解.

            明確:因為10毫米= l厘米,70毫米就是7個1厘米,所以,70毫米=7厘米.說明,一個關系式(如 1厘米=10毫米)正反兩個方面都可以用.

            (6)練習:先填空,再說出思考過程.

            2厘米=毫米 4分米=厘米 3米=分米

            提問:通過上面的習題,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板書:

            2.學習例4

            (1)出示例4圖.

           。2)提問:一張桌子高80厘米,把厘米改用分米做單位怎樣表示?

            同桌同學討論,匯報交流.板書:80厘米=8分米

            強調:因為10厘米=1分米,80厘米里面有 8個1分米,所以80厘米=8分米.

           。3)練習,說出思考過程.

            20毫米=厘米 60分米=米

            50厘米=分米 300厘米=米

            質疑:通過這幾道習題,你又發現了什么規律?

            板書:

            三、鞏固應用

            1.6千米=米 4000米=千米

            2.園林工人要在一條路旁植樹,每5米劃分一段.算一算,1千米的路要劃分多少段?

            3.2千米=米 3000米=千米

            4千米=米 6000米=千米

            四、看書質疑,全課總結

            今天學習了什么內容,你學會了什么?(板書課題:長度單位的換算)

            怎樣進行長度單位間的換算?

            五、課外實踐作業

            量出100米的距離,試走一下這100米要走多少步?用幾分鐘?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12

            一、 問題情景,引入新課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老師手中的兩根不同顏色的線繩,你覺得哪根長一點呢?

            師:哪位同學能想出辦法,有根據的說出哪根長點,哪根短點?

           。ㄒ龀咦樱

            師:非常好,為了準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我們的祖先啊,就發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那么,到底怎樣用尺子量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用尺量的方法,然后再來解決這個問題,好嗎?

            二、 觀察操作,探索新知

            1、認識厘米

            師: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直尺,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么?

            生:……

            ■ “0”表示起點,就像我們賽跑時都要從起點開始跑,那我們用尺子量物體長度時,也要從“0”開始量。

            ■ 刻度線有長有短。

            ■ 尺子上還有很多數字,這些數字都對著一根長的刻度線,所以數字幾,我們就把它叫做刻度幾,而且這些數字都是按順序排列的。尺子長些,數字就多些;尺子短些,數字就少些。

            2、認識、感受1厘米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自己食指的寬度嗎?把你們食指摁在尺子上,你發現了什么呢?(引出1厘米)

            師:請同學們找找,自己尺子上,還有哪些是1厘米的。

            生:從刻度2到3,或者3到4……都1厘米。

            師:這說明了什么呢?

            l 尺子上每相鄰的兩條長刻度線之間的一大格的長度都是1厘米。

            師:我們大家現在一起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多長。互相看一下,計住了嗎?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3、認識幾厘米

            師:我們現在知道1厘米有多長了,那3厘米又有多長呢?

            師:同學們還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3厘米的長度嗎?

            4、用厘米量

            師:剛才上課時,老師展示的2根線繩,到底哪一根長一點呢?現在,同學們先估計一下這兩根線繩各自多長,然后在測量比較一下,好嗎?

            師:結果是哪根線繩長一點呢?能說說你是怎么量的嗎?

            三、 知識拓展

            1、師:老師這里有一把尺子,可是它斷了一節,沒有刻度“0”,只剩下刻度3到刻度10,那么這把尺子能不能用來量物體的長度啊?同學們能不能幫老師想一想辦法,好嗎?

            2、其他測量長度的工具(課件展示)

            卷尺、米尺、皮尺

            3、其他的長度單位

            尺、寸、英寸、米、公里、碼、里、海里

            4、《買鞋》的故事

            四、 總結

            這節課,同學們學到了什么啊?這些知識有些嗎?我們能不能象那個“買鞋的”一樣啊,為什么?

            五、 教學反思

            第三課時 認識米,用米量

            教學目標

           。ㄒ唬┦箤W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二)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米=100厘米”.

           。ㄈ┩ㄟ^同學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長度的物體,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1米的實際長度.

            難點: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

            教具和學具

            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長的紙條.

            學具:1米的卷尺,1根較長的繩子.

            教學過程設計

           。ㄒ唬⿵土暅蕚

            1.提問

           。1)量物體的長度用什么工具?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是什么?用兩個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長?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應注意什么?指名兩名學生量下面紙條的長度.

           。3)現在我請一位同學來量講臺桌的長(學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結果).因此,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者距離,如操場東邊到西邊有多遠,通常用米作單位.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學習認識米、用米量.

           。ǘ⿲W習新課

            1.認識米

            ■出示米尺,這是一把米尺,觀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為單位.

            ■讓學生觀察自己帶來的1米長的卷尺,和教師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樣的.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長呢?教師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從地面到講臺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讓學生觀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畫1米長的一條線段,讓學生觀察1米有多長.

            ■讓學生用自己的卷尺,把兩臂伸開,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兩人互相量一量身高,從地面到身體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還是不到1米.同學們看到在公共汽車或電車的車門口有一個1米的標記,不足1米高的兒童可以不買車票,超過1米則要買票,同學們乘車要自覺遵守這一規定.

            以小組為單位,量出1米,2米,……給大家看.

            2.厘米和米之間的.關系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厘米,1厘米有多長呢?同學用兩手指比一下,教師在黑板上1米長的線段的上面并排畫出1厘米.1米有多長呢?同學們用兩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教師出示折尺,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與1米的直尺相比,一樣長.看一看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請同學們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同時,教師在黑板1米長的線段上,以10厘米為單位,分成10份(如圖11).

            同時板書: 1米= 100厘米

            3.用卷尺量較長的距離

            教師出示卷尺,并說明量比較長的距離,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體的長度時,一定要從物體的一頭開始,由學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對齊要量物體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這樣才能量出準確的長度.

           。ㄈ╈柟谭答

            1.兩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以4人小組為單位,利用4個人用1米長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長度(每組量一項):前面黑板的長,后面板報的長,教室地面的長、寬,四周墻壁的長等.測量后,每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3.在( )內填寫合適的長度單位米或厘米.

            教室長6( )黑板長2( )

            小明身高124( )課桌長50( )

            第四課時 認識線段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自己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3、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識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教學重難點: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教學用具:刻度尺,各種彎的、直的實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繩子等。

            教學過程設計: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13

            教學內容:

            新課程人教版數學第五冊教材122頁(總復習)9、10題

            教學目標:

            1、建立本學期所學的長度、時間、重量單位的概念,能在生活中正確運用。

            2、掌握各單位之間的進率,能正確地進行相應的換算,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4、培養良好的認真審題、質疑問難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難點:

            長度、時間、重量單位的區別

            教學重點:

            掌握長度、時間、重量單位的進率,并能靈活運用。

            課前準備:

            圖片、小黑板和檢測卡等等。

            教學過程:

            1、出示情境圖片(動物王國),讓學生感受到計量單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同學們都喜歡動物嗎?動物世界有許許多多很奇妙的東西,今天我就來考考大家,看看哪一位才是我們班的動物小博士!好嗎?(出示動物信息,學生四人小組討論填空)。

            ①駝鳥是世界上最大的鳥,它不能飛,但奔跑迅速,一步可邁出8()。

           、诋斀袷澜缟献畲蟮膭游锼{鯨,體重相當于35頭大象的重量,光它的一條舌頭就重約3()。

           、鄞题焖瘯r,幾乎不呼吸,把它扔到水里,過30(),再撈上來,它仍然睡著,一個冬眠期能睡200多()。

            2、小組匯報交流:得出正確答案。

            (設計意圖:本環節中主要有由情景圖片引到問題情境中去,有圖片資料轉入到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中,在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中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好奇心,然學生感受到計量單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小結并揭題:

            上面這些小動物的本領都可以用我們以前學過的什么來表示?(單位)

            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整理和復習已經學過的這些單位。我們在本冊中學習了哪些單位?誰來說一說?(時間單位、長度單位、質量單位)(板書課題)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14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問題,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形成相應的長度觀念。

            2.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實際長度表象。

            3.初步學會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初步嘗試估測物體的長度,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

            4.在活動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增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目標解析:

            創設測量情境,讓學生體會到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在測量中通過觀察、比劃、比較、測量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表象,為進行估測和實測打好基礎,并讓學生在觀察尺子和用尺子測量時體會到物體的長度實質上是由幾個相同長度單位組成的。

            教學重點:

            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會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課件、尺子、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中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ㄒ唬┙榻B1拃的長度。

            1.課件出示一個大人和一個小孩用1拃測量課桌寬的圖,這樣測量出的長度一致嗎?

            2.教師示范1拃(從大拇指到中指的長度叫做1拃),學生親自動手體會1拃。

           。ǘ⿲W生測量。

            學生動手測量課桌長有幾拃?指生匯報。

            (三)匯報交流。

            1.學生匯報測量結果。并說說你有什么發現?

            2.討論:

           。1)量的都是課桌的長,為什么測量結果不一樣呢? (因為有的同學手大,有的同學手小,所以導致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2)當測量相同的物體出現測量結果不一致,那該怎么辦呢?

           。ㄋ模┙y一長度單位。

            1.學生匯報小組討論的結果。

            2.歸納總結:在測量物體長度時應該選用相同的長度單位,也就是要統一長度單位(板書:統一長度單位)

           。ㄎ澹┝私夤糯藴y量物體的方法。

            課件播放教材第2頁上的三種古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圖,我們知道了古代的人們就是選用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作為標準,用這個標準作為測量長度的單位去測量物體的長度。

            【設計意圖:結合生活中實例,通過動手實踐制作認知沖突,讓學生親身體會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同時通過介紹古代的人們測量物體的方法,使學生了解古代人的聰明才智。】

            二、實踐中認識厘米

           。ㄒ唬┱J識尺子。

            平時我們測量物體長度時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課件出示尺子圖,同時請同學們拿出直尺,仔細觀察,你能在直尺上發現什么?結合課件進行說明。

            1.刻度線。

            尺子上的這些豎線是厘米尺的刻度線,刻度線很整齊,排列得很均勻。

            2.數字。

           。1)尺子上的數字中,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點)

           。2)結合課件加以說明,測量時,一般以0作為起點開始測量。其他的數字是尺子的刻度,幾就表示從0到這個數之間有多少個長度單位。

            3.長度單位的表示符號。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個大格的長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個長度單位,這個單位在國際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為cm。(板書:厘米cm)

           。ǘ┱J識厘米。

            1.揭示課題,板書課題:認識厘米。

            2.認識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長嗎?請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學生匯報找法。(0~1之間、2~3之間、3~4之間的長度。)學生回答時結合課件進行。

           。3)教師歸納:每相鄰兩個數字之間的距離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實際長度。

           。1)同桌互相比劃1厘米。

            (2)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長度。

           。3)比一比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用1厘米比較田字格的寬和圖釘的長。

            (4)舉例說一說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比較、比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表象,為進行估測和實際測量打好基礎。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用課件放大1厘米的`長度作為標準,一定要用自己手中的尺子,讓學生在大腦中形成以實際1厘米的長度作標準!

           。ㄈy量較短物體的長度

            1.測量紙條的長度。

            (1)學生討論交流測量紙條長度的方法。

           。2)學生分組測量紙條的長度,教師巡視,糾正不正確的測量方法。

            (3)指生說一說是怎樣測量的?測量時要注意什么?

            2.課件演示: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邊演示邊解釋:把刻度尺的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就長幾厘米,也就是幾個1厘米。

            3.動手測量小棒的長度,然后指生匯報測量的方法和測量的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在親身經歷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中掌握測量物體的方法!

            三、練習中鞏固新知

            (一)讀物體的長度。(課件播放教材第4頁做一做,適當補充)

            1.讀鉛筆的長度。(0~8厘米) 問:鉛筆的長度有幾個1厘米?

            2.讀橡皮的長度。(0~4厘米) 問:橡皮的長度有幾個1厘米?

            3.讀小刀的長度。(0~5厘米) 問:小刀的長度有幾個1厘米?

            4.讀小棒的長度。(3~12厘米) 問:小棒的長度有幾個1厘米?

           。ǘ┕罍y。(課件出示教材第8頁第1題)

            先讓學生估計物體的長度,再進行測量物體的長度。

           。ㄈ┝恳涣。(課件出示教材第8頁第2題)

            測量前先讓學生估一估各物體的長度,再測量,看估得準不準。

            【設計意圖:通過讀、估、量的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測量物體的方法,同時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當物體的左端不是對準0刻度時應該怎樣求物體的長度!

            四、小結中談收獲

            今天這節課我們在活動中學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15

            教學內容:

            P7及練習一第8、9、10、11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類比、觀察,學會如何運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利用身邊的物體,進行想象、猜測、推想、對比等,確定合適的長度單位。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測量長度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測量長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

            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常規學具。

            教學方法:

            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質疑反思。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前面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長度和1米的長度嗎?

            (學生用手比劃。)

            教師口頭出題,學生比劃: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小結: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時候用厘米作單位,什么時候用米作單位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究。(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課

            1.教學例8。

            教師談話:(多媒體課件出示旗桿。)同學們看,這是我們學校的旗桿,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嗎?(讓學生猜測。)

            降低難度:這樣猜測范圍太廣了,老師給同學們提個問題: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厘米還是l3米?和你小組的同學互相說說想法。

            指名回答,說想法。

            引導:方法一:排除法。

            1厘米只有這么長,(用手比劃)那么13厘米就只有這么長,旗桿不可能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桿的高度和我們的身高對比一下,我們大約是1米多高,才到旗桿的這個高度,所以旗桿應該是13米高。10個小朋友的身高加起來差不多和旗桿一樣高。

            方法三:類比法。和身邊的13厘米高的物品進行比較,旗桿是不是和這個物品一樣高,比如,我們手上的鉛筆都不止13厘米長,旗桿的高度應該是13米。

            小結:原來要確定答案有這么多種方法,我們在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時要多思多想,最終確定合適的長度單位。

            2.鞏固新知。小明來到百鳥館,看見了這樣一只小鳥

           。ǘ嗝襟w出示)。

            這只小鳥的腳印的長度是1厘米還是1米呢?(學生交流。)

            指名匯報,說說理由。

            讓學生自己說說思考的方法,我們的身高大約是1米,小鳥的腳印不可能和我們的身高一樣大,所以,小鳥的腳印應該是1厘米。

            3.做一做。

           。╨)出示教材第7頁“做一做”題目。

            讓學生討論:課桌的寬是60厘米還是60米?

            引導:60米是多大?我們的教室長大約是6米,課桌的寬會比教室還大嗎?(不會。)所以用厘米比較合適。

            讓學生自己推算:操場的長是28米。

            (2)選擇合適的.單位。

            我們的教室長6( ) 黑板長2( )

            小明身高124( ) 課桌高90( )

            三、練習拓展

            1.辨析題。(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8題)

            逐步出示題目,說說下面的長度單位對嗎?把不對的改正后寫在括號里。

            學生判斷,并說明理由。

            2.估一估。(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9題)

            圈出合適的答案。先圈估計的,再圈實際測量的。

            3.誰說得對?(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0題)

            出示題目,讓學生觀察。

            第一幅圖長是5厘米,對嗎?(錯,沒有對準刻度O,不能說是5厘米。)

            第二幅圖長4厘米,對嗎?(對,7厘米-3厘米=4厘米。)

            第三幅圖大約5厘米長,對嗎?(對,接近5厘米或超過5厘米一些的,我們都可以說是大約5厘米。)

            4.量一量。(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1題)

            烏龜要爬( )厘米就能吃到小魚。

            讓學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說一說。

            請你提一個數學問題并解答。(學生提問題,再解答。)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這一單元結束了,你學會了什么?

            小結:這一單元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認識了線段,學會確定長度單位。

            板書設計:

            確定長度單位

            旗桿的高度是13米。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11-09

          長度的單位教案03-31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15篇11-09

          《長度單位》數學教學反思02-24

          《長度單位》數學教學反思02-24

          長度單位的認識教案03-31

          《長度單位》的復習教案11-29

          長度單位數學課件07-09

          小學數學《長度單位》教學設計06-12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在线三级网站上 | 日本在线精品a首页正 | 亚洲AV极品视觉盛宴 | 新久久这里只有精品 | 亚洲欧美偷拍五月天 | 天堂va中文在线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