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夏季養生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對于人來說,此時是新陳代謝旺盛的時期,人體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氣血運行亦相應地旺盛起來,并且活躍于機體表面。為適應炎熱的氣候,皮膚毛孔開泄,而使汗液排出,通過出汗,以調節體溫,適應暑熱的氣候。在談到夏天如何養生時,汪綺石在《理虛元鑒》里指出:“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長夏防濕”,這里再清楚不過地指明了夏季養生的基本原則:在盛夏防暑邪;在長夏防濕邪;同時又要注意保護人體陽氣,防止因避暑而過分貪涼,從而傷害了體內的陽氣,即《黃帝內經》里所指出的“春夏養陽”,也就是說,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護體內的陽氣。
暑為夏季的主氣,為火熱之氣所化,獨發于夏季。中醫認為,暑為陽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氣傷津。這是它的病理特點。
暑邪侵入人體,常見腠理開而多汗,汗出過多導致體液減少,此為傷津的關鍵,津傷時,即見口渴引飲、唇干口燥、大便干結、尿黃心煩、悶亂等癥。如果不及時救治,開泄太過,則傷津可以進一步發展,超過生理代償的限度必然將耗傷元氣,此時可出現身倦乏力、短氣懶言等一系列陽氣外越的癥狀,甚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導致死亡,由此觀之,夏季防暑不可等閑視之。
濕為長夏之主氣,在我國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既炎熱又多雨。人們所說的濕病就多見于這個季節。這個季節里空氣中濕度最大,加之或因外傷暴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處潮濕,以至感受濕邪而發病者最多。
中醫認為,濕為陰邪,好傷人體陽氣。因其性重濁粘滯,故易阻遏氣機,病多纏綿難愈,這是濕邪的病理特征。不僅如此,濕邪亦好傷脾陽,因為脾性喜燥而惡濕,一旦脾陽為濕邪所遏,則可能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而氣機不暢,臨床可見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溫。尤其是脾氣升降失合后,水液隨之滯留,常見水腫形成,目下呈臥蠶狀。
近日塑化劑風波鬧得沸沸揚揚,導致很多人談塑化劑就色變,其實養成一些好的生活習慣,就能遠離塑化劑的危害哦!
不喝飲料改喝白開水
比起其他的飲料的色彩鮮艷、味道鮮美,開水自然不那么吸引人,但是此次塑化劑事件中招的大多為加工后飲料。因此MM們,不如改喝白開水吧,如果覺得沒味道,可以放些蜂蜜或者冰糖進去一起喝哦!
食用新鮮蔬果
很多MM平時愛喝果汁卻懶得自己榨汁,往往選擇從外面選擇外帶回來,但是這些果汁往往都是經過特殊加工過的,所以如果真的想喝果汁,就選擇自己榨一杯吧,這樣才安全放心。
食用天然未加工谷物
餓了吃塊餅干,來個面包,很多MM在餓的時候會選擇一些加工后的食物,但是這一類加工食物在加工的過程中添加了不少添加劑,鹽分、糖分、油分含量相當高,熱量高的同時也容易含有塑化劑,所以不如吃一些天然谷物食品吧!
中醫還認為,濕邪重濁,故外感濕邪后多有身重倦困,頭重如裹等癥狀。又因濕邪粘滯,病損往往著而難易,若其侵犯肌膚筋骨,每每既重且酸,固定一處,故有“著痹”之稱。
一般他說,濕邪為病,病程較長,如濕溫病,常有如油入面難分難解之臨床特征。風濕夾雜,侵犯肌膚,關節所形成的風濕痹癥則往往反復發作。內濕病常見其病理性產物多呈穢濁不潔之物,如皮膚病變之滲出物,濕熱帶下之分泌物,質粘而腥臭。因此,人們常稱濕為“有形之邪”,其性穢濁。
由于濕的形成往往與地之濕氣上蒸有關,故其傷人也多從下部開始。臨床所見之下肢潰瘍,濕性腳氣,帶下等癥往往都與濕邪有關。
對于濕,現代科學用濕度來表示,是指空氣中的含水量,物體潮濕的程度。空氣的濕度是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對人體有直接的影響。一般來說,對人體適宜的濕度是40%~60%,當氣溫高于25℃時,適宜的相關濕度為30%。秋天,天氣涼爽,濕度適中,人的精神倍增;而夏季三伏時節,由于高溫、低壓、高濕度的作用,人體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發掉,因而會使人煩躁、疲倦、食欲不振,易發生胃腸炎、痢疾等。
若濕度太低,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可大量散失,從而使抵抗力下降,易引起感冒。不僅如此,長夏時節由于天氣悶熱,陰雨連綿,空氣潮濕,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發霉、長毛,人也會感到不適。若穿著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誘發關節疼痛,吃了霉爛變質的食品,就會引起胃腸炎,甚至導致中毒,所以在長夏一定要重視防止濕邪的侵襲。
【夏季養生的基本原則有哪些】相關文章:
夏季有哪些注意的事項06-27
虛弱體質的養生方法有哪些12-25
冬季飲食養生有哪些誤區12-23
夏季開車需要注意的事項有哪些06-15
夏季養生的清涼解暑05-29
夏季各體質的養生法12-23
40歲女明星養生抗衰老方法有哪些07-30
有關夏季養生食譜推薦08-01
女人的9款夏季養生粥12-24
夏季的四大養生茶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