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原文及賞析

          時間:2023-12-19 09:11:43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原文及賞析

          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原文及賞析1

            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徒念關山近,終知返路長。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蒼蒼。

            引領見京室,宮雉正相望。

            金波麗鳷鵲,玉繩低建章。

            驅車鼎門外,思見昭丘陽。

            馳暉不可接,何況隔兩鄉?

            風云有鳥路,江漢限無梁。

            常恐鷹隼擊,時菊委嚴霜。

            寄言罻羅者,寥廓已高翔。

            翻譯

            大江日夜奔流不息,騷客內心悲憤不已。

            只是想到離京城路程已近,終于明白回西府道路更長。

            秋夜星空已泛動微微曙色,水邊寒渚還是那夜色蒼茫。

            借曙光伸長脖頸遠望京城,城內宮墻正與我遙遙相望。

            月光灑落在宮殿之上,星辰垂掛在宮殿下方。

            馳車來到京城南門之外,卻想再看見荊州的太陽。

            飛轉的太陽尚不可聚見,何況與眾同僚分隔兩鄉。

            風云之間鳥兒還能展翅飛翔,江漢阻隔卻沒有可走的橋梁。

            小鳥兒常怕遭受鷹隼的襲擊,正像那秋菊怕嚴霜摧殘一樣。

            告訴那張網捕鳥的小人吧,我已經高飛到寥廓的天上。

            注釋

            未央:未盡。

            關山:指京城近郊的山。

            秋河:秋夜的銀河。

            耿耿:明亮。

            引領:伸頸。

            宮雉:宮墻。

            金波:月光。

            麗:附著,照耀。

            鳷鵲:漢觀名,借指金陵宮殿。

            玉繩:星名。

            建章:漢宮名,亦是借指金陵宮殿。

            鼎門:相傳周成王定鼎于郟鄏(今河南洛陽西),名南門為定鼎門。這里借指金陵南門。

            昭丘:楚昭王墓。在荊州當陽縣東。

            陽:太陽。

            馳暉:指太陽。

            梁:橋梁。

            鷹隼:兩種猛禽。這里比喻讒佞邪惡勢力。

            委:枯萎,凋零。

            罻羅者:張設羅網的人。指惡語中傷者。

            寥廓:指廣闊的天空。

            賞析

            詩人從旅途中截取了最后一段行程來寫。新林,離詩人此行目的地南齊的京城金陵(今南京市)西南不遠。距目的地將到未到之際,在藝術表現上乃是一個“包含最豐富的時刻”,因為此時詩人的心潮恰值高峰,意最難平。選擇這樣的時刻,有助于詩情的激蕩和集中抒發。題面中的“暫使”二字,已經流露出“疲馬戀故軒”的依依之情;而“贈西府同僚”又明言此詩是呈獻給知己故人的,因而自不妨披肝瀝膽直抒胸臆而無所避忌。

            與一般記述行旅的詩作不同。詩人不從交代本事人手,而是劈頭便將洶涌而來的詩情噴薄吐出。首二句如奇峰突起,氣勢非凡。“大江流日夜”寫出了舟行在水天茫茫之際,惟有以江流為伴的旅思,其中不無王命急宣、晝夜兼程的況味。“客心悲未央”則突如其來將無盡的悲感推出。這兩句一寫物象,一寫人情,兩者本不相涉,作者把它們同時組合在詩篇的發端處,卻使之產生了一種張力,一種若無卻有此呼彼應的聯系。在這里,滔滔不息的江流構成了“外景”,激蕩不已的客心則構成了“內景”。一內一外互相生發又互相映襯,突出了詩人風波失所的主要感受,為全篇定下了悲愴的基調。五代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構想和此詩相近,就傳統的表現手法說,李詞用的是“比”,這首詩用的是“興”,“興”較之“比”常具有更直接的感發性和涵詠回味的象征意蘊。詩一開頭就以壯觀的畫面和強烈的激情形成先聲奪人的磅礴氣勢。

            詩的三、四兩句順“悲”字而下,把行程中的千頭萬緒歸結到一點。即身心兩違的思想矛盾和痛苦。按身之所在言,東行至此,離目的地已經日益迫近;就心之所系言,卻反而愈見其遠。地域上的遠近和心理上的距離適好相反,故不因去路多而喜,卻因返路已長而憂,行程未終而歸思已生。作者旨在抒寫郁結于心的情愫,原非泛泛吟詠一般的旅思。這兩句是維系全篇之綱,以此為樞紐領起下文。

            “秋河曙耿耿”以下六句,圍繞第三句的“關山近”而展開。作者將最后一段旅程次第寫來:由郊外的`“寒清”寫到城郭,又由城墻寫到城里的宮闕,這是位置的移近。隨著蒼茫夜色的隱退、曙色的漸明一切物事由朦朧變為清晰,巍峨的宮殿樓臺也在絢爛的月光和星光輝映下呈露出雍容華美的氣象,這又是由光線變化產生的視覺上的貼近感。“金波麗鳷鵲,玉繩低建章”兩句,曾為歷來詩家所激賞,除了對仗的工整,還與取景方式有關。詩人寫的是宮殿的夜景,而其絢麗華貴的氣派競勝于白晝,說明了詩人的獨具慧眼。

            “驅車鼎門外”以下六句,圍繞第四句的“返路長”而生發。“鼎門”和“昭丘”分別用典故代指金陵和荊州。兩者都用春秋時的地名稱代實際處所,以求典雅。在構思上,“驅車”句是寫實承上,“思見”句已是神游啟下。這兩句一平實,一突兀,實際是以頓挫之筆再次鳴響了身心兩違的主旋律。如果說前面三、四兩句中的“徒念”、”終知”,尚是理念上對事實的無可奈何的默認;那么,這時的“思見”已是情感上不可遏止的迸發了。接下來四句順流而下,直抒對西府僚友的懷想。人生貴在相知,相聚時尚恐歲月流逝,良辰不再,何況如今遙隔天涯,相見無日。自然界風云險仄處,尚有鳥道可通。人世間卻每多阻隔而無由相通。在這不無哀惋的慨嘆中自表現出詩人對故友深情綿渺的拳拳之心。

            詩的最后四句以比興手法坦陳了自己對時局和個人安危的思索。“常恐鷹隼擊,時菊委嚴霜”兩句,透露出對風云詭譎、殺機四伏的政局的巨大隱憂和惶恐心理,是為自己戒,也是為朋友戒。“寄言罻羅者,寥廓已高翔”兩句,典出《喻蜀父老》:“猶鷦鵬之翔乎寥廓之宇,而羅著猶視乎藪澤。”同時亦似暗用曹植《野田黃雀行》詩意,意謂投雀之羅,今已飛摩蒼天矣。這兩句既是告慰于友人,又對讒邪之徒極盡嘲諷之能事,輕蔑之情溢于言表。這四句均以比興手法出之,概括了詩人剛剛經歷的一段難以明言的情事,也表現了詩人向黑暗抗爭的倔強個性。全詩以大江奔流起興,以翱翔寥廓作結,雖寫憂患之感而終不作向隅之泣,遂使詩的境界振拔于萎靡之中,在清俊中自具風骨。清人施補華評述謝脁詩時不獨稱之為“秀氣成采”,且拈出其“骨干堅強”(《峴傭說詩》)的特征。證之此詩,可謂允當。

            創作背景

            作者二十七歲時為荊州隨王蕭子隆文學,深受賞識,長史王秀之出于忌恨,常欲羅織罪名加害于他,兩年后,即南朝齊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年)秋,作者因讒言被召回京都。這首詩就是作者在離荊州返京都的途中寄贈在荊州西府的同僚們的。

          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原文及賞析2

            原文: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徒念關山近,終知返路長。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蒼蒼。

            引領見京室,宮雉正相望。

            金波麗鳷鵲,玉繩低建章。

            驅車鼎門外,思見昭丘陽。

            馳暉不可接,何況隔兩鄉?

            風云有鳥路,江漢限無梁。

            常恐鷹隼擊,時菊委嚴霜。

            寄言罻羅者,寥廓已高翔。

            注釋:

            ⑴謝脁曾為隨王蕭子隆文學。子隆好辭賦,謝脁深被賞愛,被長史王秀之所嫉,因事還都。脁于途中作詩寄同僚,敘戀舊之情。下都:即指還金陵。京邑:指金陵。西府:指荊州隨王府。新林:浦名,在今南京市西南。

            ⑵未央:未已。

            ③此二句言去都已近,去西府更遠。

            ⑷耿耿:明凈。

            ⑸宮雉:宮墻。

            ⑹金波指月光。鳷鵲:漢觀名,在甘泉宮外。玉繩:星名。建章:漢宮名。“鳷鵲”、“建章”都是借來稱京室。

            ⑺鼎門:《帝王世紀》:“成王定鼎于郟鄏。”皇甫謐曰:“其南門名定鼎門。”這里用來指建康的南門。昭丘:楚昭王墓。在荊州當陽東。以上二句言驅車到都門,又思荊州。

            ⑻馳暉:指日。

            ⑼此二句言寥廓的空際不能限飛鳥。而江漢近地人卻不能通。

            ⑽此二句言在西府中常畏讒邪中傷,如鳥怕鷹隼搏擊,菊怕嚴霜摧殘。

            ⑾罻(音尉)羅:捕鳥的網。作者以鳥自比,以羅者比王秀之。末二句言今我遠避,讒者無所施其計了。

            賞析:

            永明十一年秋,謝脁從荊州隨王府被召回下都建業時,寫了這首詩。詩歌寫沿途所見之景和內心感受,表達了對西府同僚和隨王的留戀之情,同時透露出對奉召回京的疑懼和對前途的深重憂心。

            這首詩采用比興、比喻等手法來抒發憂憤交聚的心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詩中寫道“常恐鷹隼擊,時菊委嚴霜”。前一句把自己喻為飛鳥,把毀謗中傷他的'人比喻為“鷹隼”,生恐遭到暗算。后一句把自己喻為菊花,擔心自己在嚴霜中枯萎。這兩個比喻深刻地表達了詩人恐遭鷹隼之擊、嚴霜之誅的憂懼心情。最后兩句“寄言罻羅者,寥廓已高翔”,則是他的期望。

          【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客至的原文及賞析11-14

          贈從弟原文及賞析12-18

          夜下征虜亭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夜下征虜亭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

          鄉人至夜話原文及賞析12-19

          逢入京使原文翻譯賞析12-17

          滁州西澗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夜雪原文賞析12-17

          夜坐原文及賞析12-18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天天一本大道久久 | 在线三级a精品 | 亚洲国产综合有精品 | 中文字幕熟女乱码 | 亚洲精品99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