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語文愚公移山知識點

          時間:2024-02-28 16:21:39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八年級上冊語文愚公移山知識點

            在年少學習的日子里,說起知識點,應該沒有人不熟悉吧?知識點就是掌握某個問題/知識的學習要點。你知道哪些知識點是真正對我們有幫助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愚公移山知識點,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上冊語文愚公移山知識點

            1.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列子?湯問》。《列子》這部書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重點詞語解釋

            (1)年且九十

            且:將近

            (2)懲山北之塞

            塞:阻塞

            (3)出入之迂也

            迂:曲折,繞遠

            (4)聚室而謀曰

            室:家

            (5)吾與汝畢力平險

            汝:你們

            (6)雜然相許

            雜然:紛紛

            許:贊同

            (7)其妻獻疑曰

            獻疑:提出疑問

            (8)以君之力

            以:憑

            君:對對方的尊稱,相當于“您”

            (9)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曾:連……都……

            損:削減

            丘:土堆

            (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樣

            (11)且焉置土石

            且:連詞,況且

            焉:疑問代詞,哪里

            (12)投諸渤海之尾

            諸:之于

            (13)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荷:扛

            夫:成年男子

            (14)叩石墾壤

            叩:敲,鑿

            (15)始齔

            齔:換牙

            (16)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易:交換

            節:季節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心:思想

            固:頑固

            徹:通

            (18)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窮匱:窮盡

            (19)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負:背

            2.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聰明

            (2)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應

            “亡”通“無”,沒有

            (4)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5)無隴斷焉

            “隴”通“壟”,高地

            3.古今異義詞

            (1)河陽之北

            古義:黃河

            今義:泛指一般河流

            古義:山之南,水之北

            今義:太陽

            (2)達于漢陰

            古義:山之北,水之南

            今義:陰天

            (3)指通豫南

            古義:直

            今義:手指

            (4)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古義:連…都…

            今義:曾經

            (5)投諸渤海之尾

            古義:之于

            今義:各個,許多

            (6)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古義:扛

            今義:荷花

            (7)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古義:草木

            今義:毛發

            (8)北山愚公長息曰

            古義:嘆氣

            今義:休息

            (9)雖我之死

            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10)懼其不已也

            古義:止

            今義:已經

            (11)無隴斷焉

            古義:山岡阻隔

            今義:把持獨占

            (12)何苦而不平

            古義:愁,擔心

            今義:五味之一,與“甘”相對

            4.詞類活用

            (1)面山而居

            面:名作動,面向,面對著

            (2)吾與汝畢力平險

            畢:形作動,用盡

            險:形容詞用作名詞,險峻的大山

            (3)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作狀,用箕畚裝(土石)

            5.一詞多義

            (1)方:

            (1)方七百里(面積)

            (2)方其遠出海門(當……時)

            (3)方欲行(將要)

            (2)固:

            (1)汝心之固,固不可徹(頑固)

            (2)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

            (3)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本來)

            (4)固若金湯(堅固)

            (3)窮:

            (1)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窮盡)

            (2)窮兇極惡(極端)

            (3)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窮困)

            (4)許:

            (1)雜然相許(贊同)

            (2)遂許先帝以驅馳(答應)

            (3)潭中魚可百許頭(表約數)

            (5)通:

            (1)指通豫南(通向)

            (2)初極狹,才通人(通過)

            (3)政通人和(順利)

            (4)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相通)

            (5)通計一舟(全,整個)

            6.理解性填空

            (1)對于愚公移山,人們的態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眾,初定計劃時其家人“雜然相許”,深入研究時其妻“獻疑”,移山過程中鄰人之遺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對者,智叟就“笑而止之”。(用原文回答)

            (2)“愚公”堅信移山成功的依據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

            (3)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文章的駁論部分。“智叟”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在文中列舉的論據是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來駁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話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駁的方式是駁論據;其結果是河曲智叟亡以應。

            7.重點語句翻譯

            (1)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譯文: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

            (2)甚矣,汝之不惠

            譯文:你太不聰明了。

            (3)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譯文:憑您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樣呢?

            (4)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譯文:用箕畚裝上士石運到渤海邊上。

            (5)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譯文:他苦于山北道路的阻塞,出去進來都要繞遠路。

            (6)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譯文: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寡婦、孤兒都比不上。

            (7)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譯文: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還愁什么挖不平呢?

            8.課文內容理解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表現了智叟不智或自作聰明;“北山愚公長息曰”中的“長息”表現了愚公不愚或胸有成竹;“笑”和“長息”屬于人物的神態描寫。

            (2)“雜然相許”與“其妻獻疑”意思是否矛盾?為什么?

            不矛盾。“雜然相許”表明愚公提議移山受到眾人的擁護;“其妻獻疑”是出于對愚公的關心,并不是反對愚公移山。

            (3)從愚公之妻和智叟說話的語氣來分析,兩人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有何不同?這兩個人說的話對情節的發展分別起怎樣的作用呢?

            ①愚公之妻的話是關心的語氣,她并不反對移山,只是提出要解決“焉置土石”的問題。

            ②智叟的話帶有輕視的(或譏諷的、挖苦的、責備的懷疑的)語氣,以阻止愚公移山。

            ③前者“獻疑”引出了討論運土的問題。

            ④后者“笑而止之”引出了愚公的反駁。

            (4)鮮明的人物形象:

            愚公(他大智若愚,目光長遠,不畏困難,堅持不懈),是一個有遠大的抱負,對克服困難有堅定的信念,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有正確認識的智者形象。智叟是一個自作聰明的愚者形象。他輕視愚公,反對移山,目光短淺,無所作為而又好為人師,令人可厭可憎。

            介詞知識點

            介詞總是同其他的詞組合在一起,構成介詞短語,做定語、狀語和補語。

            如把、從、向、朝、為、為了、往、于、比、被、在、對、以、通過、隨著、作為。

            修辭作用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八年級上冊語文愚公移山知識點】相關文章: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知識點梳理12-18

          八年級上冊化學知識點12-19

          五年級上冊語文知識點12-19

          語文八年級下冊知識點12-18

          語文七年級上冊知識點12-19

          八年級語文上冊學案02-28

          八年級上冊《巴東三峽》知識點04-26

          江蘇七年級語文上冊知識點12-19

          八年級下冊語文戲社知識點12-18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在线观看免费的成年影片 | 亚洲一区宅男在线 |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看线人动作大片 | 色天使久久综合给合久久97色 |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网站 | 中文字幕的a级一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