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教學實錄

          時間:2024-03-13 23:59:39 好文 我要投稿

          《池上》教學實錄大全【5篇】

          《池上》教學實錄1

            一、以舊引新,把握基調。

          《池上》教學實錄大全【5篇】

            師:(多媒體出示《村居》)小朋友,這首可以唱的詩你們還記得嗎?

            生唱:“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師: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季節、什么人在干什么?

            生:這首詩寫的是春天,小孩放學很早,在草地上快樂地放風箏。

            師:對。這里的“紙鳶”就是風箏。這是一首以春天里的兒童為描寫對象的詩。

            今天我們再來欣賞一首描寫兒童的詩。

            白居易有一天來到荷塘邊,無意中看到了塘里發生的一件事,就把它寫了下來,題為《池上》。(板書:池上)

            齊讀詩題

            師:“池上”是什么意思?

            生1:我覺得“池上”就是池塘上的意思。

            生2:是荷花塘上。

            師:對,“池上”就是池塘上,這里指的是荷塘之上。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自由練讀,查字典正音。

            師:白居易在荷塘邊究竟看到了什么呢?請小朋友們自由地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將詩句讀通順。不清楚的字音可查字典。

            2。指名讀詩,集體正音。

            師:誰來給大家讀一讀這首詩?

            (幾名學生試讀)

            師: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讀音嗎?

            生:“撐、艇、藏、蹤、萍”都是后鼻音,“蓮”的聲母是邊音“l”。

            師:請你領著大家讀一讀這些字。

            (生讀略)

            師:咱們把生字帶進詩中再讀一讀。

            3。 師范讀,生感受平仄。

            師:老師也想和你們比試一下!(師帶手勢范讀)

            師:老師讀的和你們讀的有什么區別?你看懂老師的手勢了嗎?

            生1:老師讀得有快有慢。

            師:這是詩歌的節奏。

            生2:老師讀得很美。

            生3:向上揚的手勢表示“平”,向下的手勢表示“仄”。

            生4:第一聲和第二聲是“平”,第三聲和第四聲是“仄”。

            師:對,“平音”要讀得?

            生:長一些。

            師:“仄音”要讀得?

            生:短一些。

            師:加上手勢咱們一起來試試!

            (師生共讀,感受詩歌的節奏美。)

            4。初步理解詞義。

            師:你們在讀這首古詩時有不懂的地方嗎?

            生1:我不知道“白蓮”、“浮萍”是什么?

            生2:我知道,“白蓮”是白色的荷花,“浮萍”是水里的一種植物。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在河里看見過。

            師:“白蓮”就是白色的荷花。今天老師把“浮萍”帶過來了,你們看——

            (出示PPT1)

            師:誰來說說“浮萍”的樣子?

            生3:“浮萍”是橢圓形的。

            生4:“浮萍”長得很小,很多,把水面都鋪滿了。

            師:是啊,密密麻麻、擠擠挨挨,真多啊!

            生5:老師,什么是“不解”?

            師:誰知道?

            生6:我查了字典,“不解”就是“不知道、不了解”的意思。

            師:很好,不懂查字典,這也是一種學習方法。

            生7:我不懂“小艇”是什么意思?

            生8:“小艇”就是小舟。

            師:對,小舟就是小船。這里的“小艇指的是一種木制的狹長的小船”。

            生9:什么是“蹤跡”呢?

            師:誰見過“蹤跡”?

            生10:我見過!下雨后,人從濕地上走過留下的腳印。

            師:對,這就是“蹤跡”。

            生11:我見過小雞從雪地上走過留下的“蹤跡”。

            師:小雞留下的腳印就是——

            生齊:蹤跡!

            師:見過天上飛行的飛機嗎?

            生12:老師,飛機從天上飛過,后面會留下一道白煙,這是飛機的“蹤跡”。

            師:說得好!看來“蹤跡”不僅僅是走過留下的腳印。

            生13:我看見蝸牛從地上爬過留下的粘粘的痕跡,這也是“蹤跡”。

            生14:螞蟻爬過的地方會留下一種特殊的氣味,有了這種氣味,它就不會迷路了,這是螞蟻的“蹤跡”。

            師:你們說得真精彩!這些都是——

            生齊:蹤跡!

            師:理解了這些詞義,我們再來讀這首詩,看看能不能讀出一些新的東西?

            (生搖頭晃腦地齊讀)

            三、品詩解句,入情入境。

            前兩句——

            師:讀到這里,你們眼前出現了一個怎樣的小娃?

            生1:我仿佛看到了一個大膽的小娃娃。

            師: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1:我從插圖里看出來的。還有,詩里寫的是“小娃撐小艇”,一個小娃娃敢一個人撐小艇,膽子真大!

            生2:老師,我坐過小艇!

            師:坐在上面什么感覺?

            生2:搖搖晃晃的,很害怕!

            師:誰會“撐”小艇?

            生紛紛舉手:我會!

            師:你來示范一下。

            (一生做劃船狀)

            師:這是“劃”,“撐”是什么樣?

            (指名做“撐”的動作)

            師:對,“撐”就是用竹篙抵住河床,使船前進。一起撐一撐小艇吧!

            (眾生做動作)

            師:娃娃很——

            生齊:小!

            師:小艇很——

            生齊:小!

            師:而這個小娃娃卻敢一個人撐著小艇,敢冒險。可見他人小——

            生齊:膽不小!

            師(對生1): 一個撐著小艇的大膽的小娃娃,很有趣!請你想像著他膽大的樣子讀一讀。

            (指名讀、男生讀)

            師:你還看到了怎樣的小娃?

            生3:我仿佛看到了一個快樂的小娃。

            師:你是從哪里看出他快樂的?

            生3:我是從“偷采白蓮回”里讀出來的。

            師:你們覺得這句詩里哪個字最有意思?

            生:“偷”。

            (板書:偷 —— 采)

            師:你們有沒有背著大人“偷偷地”做過什么有意思的事?心情怎樣?

            生4:有一天中午,爸爸睡著了,媽媽讓我偷偷地給他扎了一個辮子。

            師:看得出你當時得意、開心的樣兒!

            生5:媽媽不讓我吃冰激凌,我就偷偷地在外面買了一個。

            師:味道怎么樣?

            生5:好極了!

            生6:……

            師:小娃娃也背著大人去荷塘偷采白蓮,他心里?

            生:很開心,很快樂!

            師:這里“偷采白蓮”的“偷”和我們平時說的“偷東西”的“偷”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對生3):你能學學小娃“偷采白蓮”的快樂樣兒嗎?

            (生做動作——悄悄地采蓮。)

            師:讓我們跟著小娃一起去偷一偷、樂一樂吧!

            配樂誦讀前兩行詩句。

            (自由讀、齊讀)

            后兩句——

            師:小娃“偷采白蓮”回去了,大人會不會發現這件事?

            生1:不會發現。

            師:你是從詩中的哪句話里看出來的?

            生1:我是從“浮萍一道開”里看出來的。

            師:你能將“浮萍一道開”用動作表演出來嗎?

            (生做動作)

            指名分角色合作表演(小艇、浮萍)

            [小艇駛來時,沖開滿池的浮萍,水面波動,浮萍向兩邊漾去,會出現一道長長的痕跡。]

            師:閉上眼睛想像 “浮萍一道開”的樣子讀一讀。

            生齊讀:浮萍一道開——

            師:“浮萍一道開”就是小艇駛過留下的——

            生:蹤跡。

            師:大人看到“浮萍一道開”,看到小艇駛過留下的蹤跡,怎么會不知道小娃來

            過荷塘了呢?小娃娃有沒有想到要“藏蹤跡”呢?

            生2:沒有。

            師:你從哪里知道的?

            生2:因為詩中說小娃“不解藏蹤跡”啊,“不解”就是“不懂得”。

            師:是啊,這就是小娃娃,他還不懂得要“藏蹤跡”呀!這只是他童年的

            生:一場游戲。

            齊讀“不解藏蹤跡”,讀出小娃的天真。

            拓展想象——

            師:白居易在池塘邊偷看(板書:偷——看)到了這一幕,他臉上會是什么表

            情?

            生1:笑。

            生2:生氣。

            師:剛才那位同學趁爸爸睡著給他扎小辮時,一旁的媽媽是什么表情?

            生:笑!

            師:那么白居易在池塘邊偷看這天真、大膽、快樂的小娃偷采白蓮時,臉上的

            表情?

            生3:一定也是在笑!

            師:他的笑有沒有被小娃娃發現?

            生:沒有。

            師:這是什么笑?

            生:偷笑!

            (師板書:偷——笑)

            師:做個“偷笑”的動作。

            (眾生掩著嘴笑)

            師:小娃娃偷采白蓮偷到了樂趣,在一旁偷看的白居易也偷到了樂趣,讓我們也和這一老一少一起偷著樂一樂吧!

            (配樂,男生讀前兩句,女生讀后兩句。)

            四、 且吟且唱,回歸整體。

            師:喜歡這個小娃娃嗎?

            生:喜歡!

            師: 王老師和你們一樣喜歡他,喜歡這首詩,所以為這首詩譜上了曲,讓我們跟著音樂一起來唱一唱,感受這份快樂吧!下課。

          《池上》教學實錄2

            一、積累引入,以舊帶新。

            (多媒體出示荷塘及荷花圖片)

            1、師:初夏時節,池塘里的荷花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臉,讓人想起詩人楊萬里的名作《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學生情不自禁一起吟誦)

            有的已經露出了綠色的蓮蓬,又讓我們想起《江南》:“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師相機介紹“采蓮”:碧綠的蓮蓬中有很多蓮子,輕輕一剝,露出乳白色的連、蓮肉,嫩嫩的、甜甜的,是孩子們夏季難得的美味,既好吃又好玩。

            【反思:古詩課的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當堂學習的一首古詩上,所以我由古詩《小池》和《江南》巧妙的為本課進行鋪墊,以舊帶新,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習興趣。另外我們的孩子不太了解“采蓮”等極具地域特點的活動,所以我在這里相機介紹“采蓮”的含義,為古詩中“偷采白蓮回”做下鋪墊。】

            2、師: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古詩也是講的夏日池塘里發生的事,它的題目就叫《池上》。(板書詩題:池上)理解題目含義。

            3、出示古詩,了解作者

            (1)學生交流自己了解的關于作者的資料。

            生:我們學過白居易的《草》,我想給大家背背。

            【此時再也沒有學生交流關于作者的資料,二年級的學生知識積累不多,所以我就大屏幕出示了作者資料介紹。】

            (2)教師補充介紹資料: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他的詩質樸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讀。白居易一生寫詩3600多首,是唐朝寫詩最多的詩人。

            【這里作者的資料介紹并沒有給古詩的理解帶來多大幫助,但我想教師在課堂上有意識的資料補充和滲透,會對學生以后的學習帶來長久的好處和效果。】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池上》。要求:讀準字音,把詩句讀通順。

            2、檢查初讀情況。

            (1)個別讀。在這首詩里有三個生字(古詩中紅字顯示),讀一讀這三個字,你發現了什么?(后鼻音)讀準。

            (2)看看它們的字形,你又發現了什么?(都是形聲字。提示:從字形上你能猜出大概意思嗎?)

            (“撐”是提手旁加個掌,說明是用手掌握著竹竿。)

            (“艇”是舟字旁,它指小船,這種船很輕便。)

            (“萍”是草字頭,下面還有一個三點水,說明它是一種生活在水中的植物。)

            【這三個字是本課較難并且很有特點的字,學生巧妙抓住字形,很好地掌握了生字并理解了字義。】

            (3)對浮萍還有更多的了解嗎?

            “浮萍”是浮在水面上的一種水生植物,看,這就是浮萍。(出示浮萍圖片)

            3、生字檢測“生字魔方轉轉轉”

            大屏幕上的魔方隨機轉動,出現生字(偷、艇、撐、解、藏、浮萍),指名組詞并領讀。

            【在課前設計時,我考慮到生字畢竟是低年級的教學重點,所以想利用魔方游戲,一來可以鞏固生字,二來也可以用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更好的狀態進入到下一階段的`學習。但實際課堂中此處花費了不少時間,造成課堂的前松后緊。在此處過多停留,反而弱化了古詩的吟誦效果。課后議課時,大家提到:古詩課中的生字怎么處理更恰當?我個人認為不能忽視生字教學,畢竟是吟誦的基礎。但也要注意合理把握教學時間。】

            (2)齊讀古詩。師生合作讀。

            【用教師的讀引領學生的讀】

            4、學生再次自由讀古詩。小組合作學習,弄懂詩意。

            (1)學生結合前后句,借助注釋,自己理解詩句含義。

            (2)小組內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啟發、補充。

            5、集體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指名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本環節中想讓學生借助注釋“艇、浮萍、解、”的含義,聯系上下文理解古詩的意思。但學生因為年齡特點,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理解的意思。低年級的古詩課,要求學生能熟讀成誦,大致理解意思就可以,不需要一字一句地去解讀。所以我再上古詩課,不會讓學生單純地去借助注釋談自己對古詩的理解,而是讓學生多讀,說說自己大概感受到的就可以了。】

            三、吟詩煉字,體會意境。

            (一)前兩行——小娃偷采蓮。

            1、學生自由輕聲誦讀古詩,邊讀邊想象畫面。

            2、學生交流“看”到的畫面。

            生:我仿佛看到一池的荷花非常美麗。

            生:我好像看到一個小孩偷偷地劃著一個小船,出來偷采蓮蓬了。

            ……

            3、相機品讀:偷

            (1)在我們的印象中,“偷”是不光彩的,人人都討厭。這里的“偷”又該怎么理解呢?

            老師摘錄了“偷”在字典中的三種解釋。

            (出示:一是偷盜;二是瞞著別人、悄悄地;三是抽出(時間),)

            你覺得這兒的“偷”該選哪一個?

            生:瞞著別人、悄悄地。

            (2)你有沒有小時候偷偷瞞著大人做一些事,即使被大人發現了也不會責怪你?

            學生交流自己自己小時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惡作劇和頑皮之事。

            【此處我巧妙引導學生回想自己做過的惡作劇,意在讓學生和詩中的小孩產生共鳴,體會孩子的可愛、純真與童年的快樂、無憂、自由。】

            (3)猜想一下,此時小娃的心情是怎樣的?

            生1:他怕別人發現,所以很緊張。

            生2:我覺得小娃會很高興、很快樂,因為他有蓮子吃了。

            (4)那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小孩?

            生:很可愛。

            生:很調皮。

            ……

            【通過學生親身想象“偷采白蓮”兒童的心里,使作者情,學生情,詩中情水乳交融,激發共鳴。】

            4、這個小孩偷采蓮蓬,真的沒有被發現嗎?

            5、學生默讀后兩行詩,談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劃開的一道浮萍已經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6、抓住“不解”體會小娃純真、質樸,練習讀出情趣。

            個別讀,齊讀。

            7.猜詩人:

            (1)詩中不僅藏著一幅幅美麗的、有趣的畫面,還藏著一個人呢?猜,他是誰?

            (2)你猜白居易此時正在岸邊干什么?(窺視、偷笑)

            (3)我來采訪一下:請問白老先生,您為什么在偷偷地看,偷偷地樂?

            (這小孩好玩,可愛。白居易太喜歡這個孩子了。看著這個孩子想起了自己的童年。看到這個孩子在笑,白居易也被逗笑了。)

            8.悟情感:

            (1)這首詩里不僅藏著一個人,還藏著一份情呢。

            (白居易對孩子的喜愛之情。對童年的留戀。)

            (2)(板書“喜愛”)讓我們帶著這份情、這份趣來讀一讀。

            生個別讀、齊讀整首詩。

            【通過讓學生讀詩句,想象畫面,在讀中理解,讀中入境,讀中悟情。】

            四、回歸整體,拓展延伸。

            1、學生帶著理解,再次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童年是一段美好、快樂的時光。古代的兒童和你們一樣,一年四季,寒來暑往,除了讀書之外,也有許多充滿情趣的事情。

            瞧,春天去放風箏——(生背)《村居》

            夏天,可以去捕鳴蟬——(生背)《所見》

            秋天,當然要去逮蟋蟀了——(生讀)《夜書所見》

            冬天,還可以玩冰雪呢——(生讀)《稚子弄冰》

            自己讀讀,你喜歡哪句詩中的孩童?你又讀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呢?課后,挑選你最喜歡的一句詩,用彩筆畫出詩句描繪的畫面,然后給畫面配上詩句,讓詩畫合一。佳作將在分享園中展出。

            【課標要求低學段的學生要能“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后補充的這四首關于春夏秋冬四個不同季節兒童生活的古詩中,《村居》《所見》是一年級學過的,意在鞏固。而《夜書所見》《稚子弄冰》是新拓展補充的,意在通過的不同古詩,增加學生學古詩的興趣和語言積累。】

          《池上》教學實錄3

            師:同學們能自己解決字詞難關,已經熟讀成誦了,真了不起!請你們再讀一讀這首詩,邊讀邊想象畫面。

            <生自由誦讀>

            師:告訴老師,你看到了什么畫面?

            生:我看到了一個小娃娃撐著小艇。

            師:小艇是什么呀?

            生:是小船。

            生:我看到這個下小娃娃偷偷采了一朵白蓮花。

            生:我看到水池里有許多浮萍。

            師:浮萍是怎樣的?

            生:浮萍是浮在水面上的一種水草,很多很多,連成一片。

            師:當船從水面上劃過時———————<師稍做停頓>

            生:會把浮萍沖開。<雙手一劃,做沖開狀>

            師:就留下了一道長長的水路。浮萍一道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反思: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對古詩意境的想象只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文字外的畫面一下子卻想象不到,老師應在關鍵處加以點撥,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挖掘教材內涵。

            師:你們還能想象到什么?

            <學生陷入沉思狀態>

            師:我們回頭看看課題,在夏天,池上會有什么?

            生:<恍然大悟>有荷花,開得很漂亮的荷花!

            生:還有荷葉,很多很多的荷葉。

            師:我們學過一首古詩,是描寫夏天池塘景色的,誰記得?

            生:是<<江南>>。

            <生齊背>

            師:蓮葉何田田就是形容荷葉茂盛的樣子的。你們能不能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荷花池的景色?

            生:圓圓的荷葉碧綠碧綠的,像一把把小傘。

            師:密密的荷葉間有什么?

            生:有一朵朵漂亮的荷花,還有花骨朵。

            師:一朵朵能不能換一個詞?想想荷花下面的莖。

            <生沉默。>

            師:這里用一枝枝更合適,因為荷花的莖上沒有葉子,直直地挺立著,顯得細長細長的,所以人們喜歡用亭亭玉立來形容荷花的美麗。誰能把這句話說得更美一些?

            生:密密的荷葉間挺立著漂亮的荷花,亭亭玉立,真美麗呀!

            生:潔白的花朵散發出一陣陣香味。

            生:蜻蜓和蝴蝶被吸引住了,停在花瓣上,舍不得離開。

            <生自由發言>

            反思:這是一次說話訓練,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想象到的蓮葉何田田的美好景象,喚起學生對荷花池和嬌嫩蓮蓬的向往之情,抓住教學中的契機,有針對性地安排說話訓練,旨在引導學生入情入境。但不知這個彎是否拐得太大了。

            師:嗯,我仿佛也聞到了荷花的.清香!<做陶醉狀>那蓮蓬清香嫩滑,味道香甜,這么熱的天,要是能吃上一個,該多爽哪!

            生:老師,蓮蓬是什么呀?能吃嗎?

            師:當然可以吃啰,那可是夏天解暑的好東西。是長在荷花花瓣中間的那種圓錐形的果實。花瓣落了之后,蓮蓬中間的蓮子就慢慢成熟了。

            生:哦,我明白了,那小娃娃偷采白蓮是要摘蓮蓬吃呀!

            師:對呀,是不是很可愛?

            生:老師,你為什么說他可愛?是不是說他偷采白蓮很可愛?

            師:為什么他偷采白蓮還說他可愛呢?

            生:因為他是貪吃才去偷采白蓮的。

            師:這種偷不可惡嗎?

            生:不可惡。

            師:小時偷針,大了偷金,可不能偷東西呀!雖說是偷采白蓮,可這也不太好吧?

            生:就是不可惡,我覺得很可愛。

            <生笑>

            師:這種偷是很多小孩都會做的一種惡作劇和頑皮之事,算不上偷東西。大人見了也不會生氣的。你們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生:做過。我沒洗手,就偷菜吃。

            生:媽媽買了生日蛋糕,說要等到吃晚飯后才能吃,可還沒等到吃晚飯,我就偷吃了。

            師:女生愛美,偷偷用媽媽的口紅;男孩頑皮,趁大人不主意,偷吃零食。是不是都有這樣的事?

            <生大笑,議論紛紛>

            師:因此,詩人在這里用偷,是要表達對小娃娃的———

            生:對小娃娃的喜愛。

            師:對,在詩人的眼中,小娃娃純真可愛,天真無邪。詩中還有哪些句子表現了小娃娃的可愛?

            生: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生:小娃娃以為別人不知道,其實別人早就發現他了。

            師:是呀,小娃娃哪里知道,小船沖開的一道水路就已經暴露了他偷采白蓮之事。說不定詩人早就看在眼里,正站在一旁樂呢!

            反思:這一教學環節,不僅檢測了學生對文的理解和感悟,也從道的角度巧妙地教育了學生,做到了文道結合,卻不著痕跡。但是,這里有兩處不妥:一是偷采白蓮為何,課后有學生提出,也有可能是喜歡白蓮,所以要偷采白蓮。這也是一種合理的說法。二是說小娃娃很可愛,這種觀點經老師的口說出,學生就會先入為主,而不會多加思索。應讓學生自己感悟,或許有不同的見解,或許對可愛的理解會更透徹。

            師:詩人看到了這一幕,覺得很有童趣,于是寫下了這首詩。

            生:不,老師,應該是念出了這首詩。

            師:對,是隨口吟出這首<<池上>>

            <師生一同吟誦>

            師: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讀詩,再一次想象畫面。

            <師讀>

            生:老師,我腦中就像放電影一樣,好象真的看到了小娃娃偷采白蓮回,不過,不是一個小娃,而是兩三個。

            師:這是極有可能的,這樣更讓人覺得有趣了。同學們,能不能把你們腦中的電影說給大家聽一聽?看看這偷采白蓮圖會有幾種版本?最好有題目。

            <學生小組合作:編故事,表演>

          《池上》教學實錄4

            古詩《池上》講述了天真活潑的農村兒童,他們撐著一只小船,偷偷地去采人家的白蓮花。回來的時候,他們不懂怎樣掩蓋留下的蹤跡,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蕩開,船后留下了一道道清清楚楚的水路。詩人抓住了小孩釣魚時所表現出的某些特點,用通俗易懂得詩句,活靈活現地勾畫出了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孩的形象,詩中有動有靜,情景交融,使人倍感親切。

            一問:文中的“偷”應指偷家里的還是別人家的?

            生:小娃很天真的,不會去真偷人家的東西的。

            生:不應該是偷別人家的,否則詩人就是在表揚偷竊行為了。這個“偷”應是假偷。

            生:肯定是家里種的的,因為他不但有小艇,而且他還會撐呢?說明他經常跟著父母出入這一片池塘。

            生:絕對不是真的去“偷”人家的東西,因為他臉上看不出緊張和害怕嗎?

            生:另外,農村有很多荷花和荷葉,小娃去摘不算“偷”。

            二問:既然是自己家種的,家里的孩子要的話應該是“拿”,為什么詩人用“偷”這個字呢?

            生:肯定是背著父母干的,說不定他父母正在午睡。

            生:他回來一定不會告訴父母這件事的。

            生:這是他的秘密,只有他一個人知道。

            三問:小娃為什么要去“偷采白蓮”呢?

            生:也許他父母舍不得給家人吃,要留著賣錢呢!、可是他太想吃蓮子了,怕大人不同意才出此下策。

            生:主要是去練習一下自己撐船的本領。可是父母擔心他單獨撐船有危險,已經禁止他撐船了。

            生:也可能是想采摘一點送給自己的同學嘗嘗鮮的。可是蓮蓬還沒有成熟,明說父母不給采摘,只好“偷”了。

            生:他很調皮,就想去玩一下,當然不能讓大人知道,還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了。

            四問:小娃“偷”的工作有疏忽嗎?

            生:有疏忽,因為他沒有考慮到,浮萍竟然會暴露他的行蹤。

            生:浮萍一道開,是有些疏忽,他畢竟是個小娃,顯示了他的自然、天真的個性,很有趣味。

            生:雖然浮萍一道開,但是用不了多長時間,浮萍又會馬上合起來,而且會合得天衣無縫!所以小娃已經充分考慮到這個優勢,他還真聰明呢。

            生:管他呢,只要能痛痛快快地玩一回,即使被發現,也無所謂了,不就打一頓嘛!

            五問:你有過類似“偷”的事情和樂趣嗎?

            …… ……

            圍繞這五問,讓學生逐一探究,從而得知童年是有趣而難忘的。回想起童年“偷”的樂趣,童年的一天天,就是一幅幅的水墨畫。

            《小兒垂釣》一詩充滿兒童情趣.孩子們學習的興頭很足,課堂上時時充滿歡聲笑語.

            一讀:自學古詩。讓學生在小組內或查字典、或看插圖(如“蓬頭”)、或揣摩詩句(如“草映身”)、或聯系已知(如“借問”曾在《清明》一詩中接觸過),主動投入學習。

            二讀:理解。讓學生紛紛登臺宣講自己的“自學所得”,師生互相補充、完善,完滿地實現了既定目標。

            三看圖,糾錯。

            師:老師發現這幅圖有幾處與詩句不符合的地方,請同學們仔細揣摩,看誰能最快發現。(一石激起前層浪,學生聽到書上竟然有錯,積極性空前高漲。)

            生:“蓬頭稚子學垂綸”中的稚子頭發應該是蓬亂的樣子,可是圖上的小孩的頭發竟然是一絲不亂,非常整齊!大錯呀!

            生:“側坐莓苔草映身”講小孩子是側著身子坐著,可是圖上的小孩竟然正坐著,矛盾呀!

            生:還有一處,“路人借問遙招手”的“遙”說的是很遠的地方就招手示意莫大聲,擔心會把魚兒嚇跑的',可是圖上小孩與路人的距離實在是太近了。

            (在教學中,碰到了書本上有錯誤的題目或錯誤答案時,教師不要馬上下結論進行更正或否定,而是要靈活地進行處理“將錯就錯”就不失是一個好辦法,善于引導學生從錯誤中走向成熟。)

            四、揣摩動作“招手”

            師:你認為課文中的那個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勢?是讓行人不要叫喊了?是讓行人走開?還是讓行人走近說話?

            生:(做擺手的動作)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動作)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動作)

            生:那個小孩是讓行人走近的手勢,行人走近后輕輕地回答他的問題,這樣就不會嚇跑魚兒。

            生:我也認為這樣。小孩子

            愿意回答行人的問題,只不過不想驚嚇魚兒,所以讓行人走近說話。

            生:我想那個小孩應該先擺手讓行人不要大聲叫喊,再招手讓他過來輕聲說話。這樣既幫助了別人,又不會把魚兒嚇跑。

            師:大家說得非常對。這位鄉村小男孩十分機靈,他陶醉在垂釣樂趣之中的時候,還不忘幫助別人,真是十分可愛。

            五、內化古詩。

            這樣有趣的教學,你是否也有過呢?在教學中,如果能敏銳的發現一個點,順勢而導,既能抓住教學的重點,又能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學生的興趣上來了,動腦的積極性就高了,思維就活躍起來,就能變被動的聽講為主動的參與,學生化物為我,入情入境,將古詩的內容轉化為有聲有色的情景,讓人如身臨其境。

            課前多投入,讓我們一起徜徉在這樣的情境中來吧!

          《池上》教學實錄5

            師:同學們能自己解決字詞難關,已經熟讀成誦了,真了不起!請你們再讀一讀這首詩,邊讀邊想象畫面.

            <生自由誦讀>

            師:告訴老師,你看到了什么畫面?

            生:我看到了一個小娃娃撐著小艇.

            師:小艇是什么呀?

            生:是小船.

            生:我看到這個下小娃娃偷偷采了一朵白蓮花.

            生:我看到水池里有許多浮萍.

            師:浮萍是怎樣的?

            生:浮萍是浮在水面上的一種水草,很多很多,連成一片.

            師:當船從水面上劃過時-------<師稍做停頓>

            生:會把浮萍沖開.<雙手一劃,做沖開狀>

            師:就留下了一道長長的水路.浮萍一道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反思: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對古詩意境的想象只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文字外的畫面一下子卻想象不到,老師應在關鍵處加以點撥,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挖掘教材內涵.

            師:你們還能想象到什么?

            <學生陷入沉思狀態>

            師:我們回頭看看課題,在夏天,池上會有什么?

            生:<恍然大悟>有荷花,開得很漂亮的荷花!

            生:還有荷葉,很多很多的荷葉.

            師:我們學過一首古詩,是描寫夏天池塘景色的,誰記得?

            生:是<<江南>>.

            <生齊背>

            師:蓮葉何田田就是形容荷葉茂盛的樣子的你們能不能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荷花池的景色?

            生:圓圓的荷葉碧綠碧綠的,像一把把小傘.

            師:密密的荷葉間有什么?

            生:有一朵朵漂亮的荷花,還有花骨朵.

            師:一朵朵能不能換一個詞?想想荷花下面的莖.

            <生沉默.>

            師:這里用一枝枝更合適,因為荷花的莖上沒有葉子,直直地挺立著,顯得細長細長的,所以人們喜歡用亭亭玉立來形容荷花的美麗.誰能把這句話說得更美一些?

            生:密密的荷葉間挺立著漂亮的荷花,亭亭玉立,真美麗呀!

            生:潔白的花朵散發出一陣陣香味.

            生:蜻蜓和蝴蝶被吸引住了,停在花瓣上,舍不得離開.

            <生自由發言>

            反思:這是一次說話訓練,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想象到的蓮葉何田田的美好景象,喚起學生對荷花池和嬌嫩蓮蓬的`向往之情,抓住教學中的契機,有針對性地安排說話訓練,旨在引導學生入情入境.但不知這個彎是否拐得太大了.

            師:嗯,我仿佛也聞到了荷花的清香!<做陶醉狀>那蓮蓬清香嫩滑,味道香甜,這么熱的天,要是能吃上一個,該多爽哪!

            生:老師,蓮蓬是什么呀?能吃嗎?

            師:當然可以吃啰,那可是夏天解暑的好東西.是長在荷花花瓣中間的那種圓錐形的果實.花瓣落了之后,蓮蓬中間的蓮子就慢慢成熟了.

            生:哦,我明白了,那小娃娃偷采白蓮是要摘蓮蓬吃呀!

            師:對呀,是不是很可愛?

            生:老師,你為什么說他可愛?是不是說他偷采白蓮很可愛?

            師:為什么他偷采白蓮還說他可愛呢?

            生:因為他是貪吃才去偷采白蓮的

            師:這種偷不可惡嗎?

            生:不可惡.

            師:小時偷針,大了偷金,可不能偷東西呀!雖說是偷采白蓮,可這也不太好吧?

            生:就是不可惡,我覺得很可愛.

            <生笑>

            師:這種偷是很多小孩都會做的一種惡作劇和頑皮之事,算不上偷東西.大人見了也不會生氣的你們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生:做過.我沒洗手,就偷菜吃.

            生:媽媽買了生日蛋糕,說要等到吃晚飯后才能吃,可還沒等到吃晚飯,我就偷吃了.

            師:女生愛美,偷偷用媽媽的口紅;男孩頑皮,趁大人不主意,偷吃零食.是不是都有這樣的事?

            <生大笑,議論紛紛>

            師:因此,詩人在這里用偷,是要表達對小娃娃的---

            生:對小娃娃的喜愛.

            師:對,在詩人的眼中,小娃娃純真可愛,天真無邪.詩中還有哪些句子表現了小娃娃的可愛?

            生: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生:小娃娃以為別人不知道,其實別人早就發現他了.

            師:是呀,小娃娃哪里知道,小船沖開的一道水路就已經暴露了他偷采白蓮之事.說不定詩人早就看在眼里,正站在一旁樂呢!

            反思:這一教學環節,不僅檢測了學生對文的理解和感悟,也從道的角度巧妙地教育了學生,做到了文道結合,卻不著痕跡.但是,這里有兩處不妥:一是偷采白蓮為何,課后有學生提出,也有可能是喜歡白蓮,所以要偷采白蓮.這也是一種合理的說法.二是說小娃娃很可愛,這種觀點經老師的口說出,學生就會先入為主,而不會多加思索.應讓學生自己感悟,或許有不同的見解,或許對可愛的理解會更透徹.

            師:詩人看到了這一幕,覺得很有童趣,于是寫下了這首詩.

            生:不,老師,應該是念出了這首詩.

            師:對,是隨口吟出這首<<池上>>

            <師生一同吟誦>

            師: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讀詩,再一次想象畫面.

            <師讀>

            生:老師,我腦中就像放電影一樣,好象真的看到了小娃娃偷采白蓮回,不過,不是一個小娃,而是兩三個.

            師:這是極有可能的,這樣更讓人覺得有趣了.同學們,能不能把你們腦中的電影說給大家聽一聽?看看這偷采白蓮圖會有幾種版本?最好有題目.

            <學生小組合作:編故事,表演><略>

            反思:此處教學留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團結協作,互相啟發的活動過程中,開拓思路,發展創造性思維.放電影,編故事,既強調文本閱讀中的共性,又診視極具個性的獨特見解和閱讀感受.

            這是百花園中的古詩,旨在激勵學生自主積累.教師可引導學生用學過的方法自主學習,不必做過多的講解.但是,在教學中應遵循以學生為本的宗旨,因此,教學時間比原定時間延長.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的思,品,悟,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吟詩煉字,拓展延伸,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憑著對教材的挖掘和教學的敏感,摳出偷這個關鍵字,引發可愛和放電影,編故事的話題,筆者認為是本節課的亮點.

          【《池上》教學實錄】相關文章:

          《池上》教學實錄03-13

          《池上》教學實錄與反思03-13

          池上的作文11-23

          《比尾巴》教學實錄12-18

          《風箏》教學實錄12-07

          項鏈教學實錄12-07

          《春》教學實錄12-08

          《春日》教學實錄03-02

          《趙州橋》教學實錄03-02

          《背影》教學實錄03-03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尤物AⅤ国产在线精品 | 日本一道综合久久aⅴ免费 色五月这里只有精品 |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一区 | 午夜国产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不卡高清视频在线 | 午夜欧美成是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