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的習俗

          時間:2024-03-31 19:11:42 好文 我要投稿

          (精品)大寒的習俗

          大寒的習俗1

            大寒的來歷

          (精品)大寒的習俗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300°時為大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見前(小寒)。”《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這時寒潮南下頻繁,是我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的最冷時期,風大,低溫,地面積雪不化,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這個時期,鐵路、郵電、石油、海上運輸等部門要特別注意及早采取預防大風降溫、大雪等災害性天氣的措施。農業上要加強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凍。

            大寒期間,寒潮南下頻繁,是我國大部地區一年中的寒冷時期,風大,低溫,地面積雪不化,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我國古代將大寒分為三候:“一候雞乳;二候征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就是說到大寒節氣便可以孵小雞了;而鷹隼之類的征鳥,卻正處于捕食能力極強的狀態中,盤旋于空中到處尋找食物,以補充身體的能量抵御嚴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內,水域中的冰一直凍到水中央,且最結實、最厚。

            大寒節氣,大氣環流比較穩定,環流調整周期大約為20天左右。此種環流調整時,常出現大范圍雨雪天氣和大風降溫。當東經80度以西為長波脊,東亞為沿海大槽,我國受西北風氣流控制及不斷補充的冷空氣影響便會出現持續低溫。這時期寒潮南下頻繁,是我國大部地區一年中的相當冷時期,鐵路、郵電、石油、海上運輸等部門要特別注意及早采取預防大風降溫、大雪等災害性天氣的措施。農業上要加強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凍。

            對于體質弱的人來說,大寒進補仍是一項重要內容。舊時有“大寒大寒,防風御寒,早喝人參、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的說法。廣東佛山民間有大寒節瓦鍋蒸煮糯米飯的習俗,糯米味甘,性溫,比普通大米含糖份高,食之具有御寒滋補功效。而富貴人家在大寒飲食上的講究更加細致。因大寒與立春相交接,所以大寒進補的食物量逐漸減少,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質的食物,以適應將來春天萬物的升發。

            大寒期間的習俗和節慶

            按我國的風俗,特別是在農村,每到大寒節,人們便開始忙著除舊布新,腌制年肴,準備年貨。在大寒至立春這段時間,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節慶。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有時甚至連我國最大的節慶春節也處于這一節氣中。大寒節氣中充滿了喜悅與歡樂的氣氛,是一個歡快輕松的節氣。

            大寒飲食習俗

            食臘八粥

            小寒之后過15天就是大寒,也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節氣。此時天氣雖然寒冷,但因為已近春天,所以不會像大雪到冬至期間那樣酷寒。這時節,人們開始忙著除舊飾新,腌制年肴,準備年貨,因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就要到了。其間還有一個對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即陰歷十二月初八。在這一天,人們用五谷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蓮子等熬成一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是人們過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大寒迎年

            大寒節氣,時常與歲末時間相重合。因此,這樣的'節氣中,除順應節氣干農活外,還要為過年奔波——趕年集、買年貨,寫春聯,準備各種祭祀供品,掃塵潔物,除舊布新,準備年貨,腌制各種臘腸、臘肉,或煎炸烹制雞鴨魚肉等各種年肴。同時祭祀祖先及各種神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舊時大寒時節的街上還常有人們爭相購買芝麻秸的影子。因為“芝麻開花節節高”,除夕夜,人們將芝麻秸灑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諧音吉祥意“踩歲”,同時以“碎”、“歲”諧音寓意“歲歲平安”,討得新年好口彩。這也使得大寒驅兇迎祥的節日意味更加濃厚。

            喝雞湯

            到了寒冬季節,南京人的日常飲食多了燉湯和羹。大寒已是農歷四九前后,傳統的一九一只雞食俗仍被不少市民家庭所推崇,南京人選擇的多為老母雞,或單燉、或添加參須、枸杞、黑木耳等合燉,寒冬里喝雞湯真是一種享受。到了臘月,老南京還喜愛做羹食用,羹肴各地都有,做法也不一樣,如北方的羹偏于粘稠厚重,南方的羹偏于清淡精致,而南京的羹則取南北風味之長,既不過于粘稠或清淡,又不過于咸鮮或甜淡。南京冬日喜歡食羹還有一個原因是取材容易,可繁可簡,可貴可賤,肉糜、豆腐、山藥、木耳、山芋、榨菜等等,都可以做成一盆熱乎乎的羹,配點香菜,撒點白胡椒粉,吃得渾身熱乎乎的。

            尾牙祭

            按我國的風俗,特別是在農村,每到大寒節,人們便開始忙著除舊布新,腌制年肴,準備年貨。在大寒至立春這段時間,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節慶。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有時甚至連我國最大的節慶春節也處于這一節氣中。大寒節氣中充滿了喜悅與歡樂的氣氛,是一個歡快輕松的節氣。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習俗。所謂二月二為頭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農歷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樣有春餅(南方叫潤餅)吃,這一天買賣人要設宴,白斬雞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據說雞頭朝誰,就表示老板明年要解雇誰。因此現在有些老板一般將雞頭朝向自己,以使員工們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過個安穩年。

            更多熱門文章:

          大寒的習俗2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后一個節氣,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300°時為“大寒”。

            按我國的風俗,特別是在農村,每到大寒節,人們便開始忙著除舊布新,腌制年肴,準備年貨。在大寒至立春這段時間,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節慶。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有時甚至連我國最大的節慶春節也處于這一節氣中。大寒節氣中充滿了喜悅與歡樂的氣氛,是一個歡快輕松的節氣。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習俗。所謂二月二為頭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農歷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樣有春餅(南方叫潤餅)吃,這一天買賣人要設宴,白斬雞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據說雞頭朝誰,就表示老板第二年要解雇誰。因此有些老板一般將雞頭朝向自己,以使員工們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過個安穩年。

            大寒是我國二十四節氣最后一個節氣,過了大寒,又迎來新一年的節氣輪回。人們常說“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言外之意,大寒已非常冷。實際上,大寒僅與小寒相對,它們都是表征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因“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有的地區大寒溫度并不比小寒溫度低,大寒僅表明了古人看待寒冷氣候變化的一種趨勢。

            大寒節氣,全國各地農活依舊很少。北方地區老百姓多忙于積肥堆肥,為開春作準備;或者加強牲畜的防寒防凍。南方地區則仍加強小麥及其他作物的田間管理。廣東嶺南地區有大寒聯合捉田鼠的習俗。因為這時作物已收割完畢,平時見不到的田鼠窩多顯露出來,大寒也成為嶺南當地集中消滅田鼠的重要時機。除此以外,各地人們還以大寒氣候的變化預測來年雨水及糧食豐歉情況,便于及早安排農事。如“大寒天若雨,正二三月雨水多”(廣西)、“大寒見三白,農民衣食足”(江西)、“大寒不寒,人馬不安”(福建)、“大寒白雪定豐年”(貴州)、“大寒無風伏干旱”(河北)等。

            大寒飲食習俗

            食臘八粥

            小寒之后過15天就是大寒,也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節氣。此時天氣雖然寒冷,但因為已近春天,所以不會像大雪到冬至期間那樣酷寒。這時節,人們開始忙著除舊飾新,腌制年肴,準備年貨,因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就要到了。其間還有一個對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即陰歷十二月初八。在這一天,人們用五谷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蓮子等熬成一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是人們過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大寒迎年

            大寒節氣,時常與歲末時間相重合。因此,這樣的節氣中,除順應節氣干農活外,還要為過年奔波——趕年集、買年貨,寫春聯,準備各種祭祀供品,掃塵潔物,除舊布新,準備年貨,腌制各種臘腸、臘肉,或煎炸烹制雞鴨魚肉等各種年肴。同時祭祀祖先及各種神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舊時大寒時節的街上還常有人們爭相購買芝麻秸的影子。因為“芝麻開花節節高”,除夕夜,人們將芝麻秸灑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諧音吉祥意“踩歲”,同時以“碎”、“歲”諧音寓意“歲歲平安”,討得新年好口彩。這也使得大寒驅兇迎祥的節日意味更加濃厚。

            喝雞湯

            到了寒冬季節,南京人的日常飲食多了燉湯和羹。大寒已是農歷四九前后,傳統的一九一只雞食俗仍被不少市民家庭所推崇,南京人選擇的多為老母雞,或單燉、或添加參須、枸杞、黑木耳等合燉,寒冬里喝雞湯真是一種享受。到了臘月,老南京還喜愛做羹食用,羹肴各地都有,做法也不一樣,如北方的羹偏于粘稠厚重,南方的羹偏于清淡精致,而南京的羹則取南北風味之長,既不過于粘稠或清淡,又不過于咸鮮或甜淡。南京冬日喜歡食羹還有一個原因是取材容易,可繁可簡,可貴可賤,肉糜、豆腐、山藥、木耳、山芋、榨菜等等,都可以做成一盆熱乎乎的羹,配點香菜,撒點白胡椒粉,吃得渾身熱乎乎的。

            尾牙祭

            按我國的風俗,特別是在農村,每到大寒節,人們便開始忙著除舊布新,腌制年肴,準備年貨。在大寒至立春這段時間,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節慶。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有時甚至連我國最大的節慶春節也處于這一節氣中。大寒節氣中充滿了喜悅與歡樂的氣氛,是一個歡快輕松的節氣。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習俗。所謂二月二為頭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農歷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樣有春餅(南方叫潤餅)吃,這一天買賣人要設宴,白斬雞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據說雞頭朝誰,就表示老板明年要解雇誰。因此現在有些老板一般將雞頭朝向自己,以使員工們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過個安穩年。

          大寒的習俗3

            一、大寒節氣含義

            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后一個節氣,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300°時為“大寒”。《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

            二、大寒節氣有哪些習俗?

            大寒習俗:備年貨

            除了準備年貨門聯外,腌制各種臘食,煎炸烹制雞鴨魚肉等各種年肴也可算作這寒冬時節里的一件大事。

            大寒習俗:尾牙祭

            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習俗。所謂二月二為頭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一般情況下,尾牙祭祀多在十二月十六日的下午四五點開始祭拜。尾牙祭拜土地公時,供桌會設在土地公神位前。在門口或后門處也會設供桌,以祭拜地基主。祭祀的供品有牲禮、四果、春卷。

            作尾牙算是感謝土地公對信眾的庇佑,所以會比平常的作牙更加隆重,且各公司的老板設宴犒賞員工,慰勞員工一年來的辛勤。白斬雞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據說雞頭朝誰,就表示老板第二年要解雇誰。因此有些老板一般將雞頭朝向自己,以使員工們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過個安穩年。

            大寒習俗:踩歲

            舊時大寒時節的'街上,常有人們爭相購買芝麻秸的影子。

            因為“芝麻開花節節高”。人們將芝麻秸撒在行走之處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諧音吉祥意“踩歲”,同時以“碎”“歲”諧音寓意“歲歲平安”,求得好口彩。

            這也使得大寒驅兇迎祥的節日意味更加濃厚。

            大寒習俗:糖粘灶王嘴

            大寒期間,農歷臘月廿三為祭灶節,自然就少不了祭灶的習俗。

            傳說,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每個家中監察人們平時善惡的神,每年歲末回到天宮中向玉皇大帝奏報民情,讓玉皇大帝定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爺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化開,涂抹在灶王爺嘴上,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不讓灶王爺說壞話。

            常用的灶神聯往往寫著“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和“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類的字句。

            大寒習俗:八寶飯

            八寶飯,大寒節氣習俗食物,是漢族食品,流行于全國各地,江南尤盛。糯米蒸熟,拌以糖、豬油、桂花,倒入裝有紅棗、薏米、蓮子、桂圓肉等果料的器具內,蒸熟后再澆上糖鹵汁即成。味道甜美,是節日和待客佳品。大寒節氣嚴寒之際吃八寶飯有健脾益氣、養血安神的作用,適用于身體虛弱、倦怠乏力等氣血兩虛的人群。

            大寒習俗:做蒸供

            也就是準備祭祀用的供品,過去供奉用的糕點、餑餑、饅頭都是用面蒸制的,所以大寒要忙活起來,做許多的面點蒸好了以備祭祀使用。

            大寒習俗:買芝麻秸

            以前,大寒時節的街上,還常有人爭相購買芝麻秸。到了除夕夜,人們將芝麻秸灑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諧音吉祥意“踩歲”,同時以“碎”、“歲”諧音寓意“歲歲平安”,求得新年好口彩。

            大寒習俗:飲酒

            古代有大寒時間有縱情喝酒的習俗,也就是開放宴樂。東漢蔡邕《獨斷》稱:“臘者,歲終大祭,縱吏人宴飲也”。

            因為大寒與立春相交接,除了這些與“吃”有關的習俗外,大寒還有“做牙”、“掃塵”、“糊窗”、“趕婚”、“趕集”、“洗浴”等傳統習俗,十分有趣。

            三、大寒節氣的調養秘訣

            1、睡眠調養—早臥晚起,必待日光

            必待日光者,意思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聽太陽指揮,我們現代人做不到,但是可以在日出前、日落后盡可能的少活動,以養人體的陽氣,使陽氣不被擾動,處于潛藏狀態。

            2、情志調養—若伏若匿,若已有得

            黃帝內經的要求“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意思情志也應該像埋伏藏匿一般安靜,要像得了什么小秘密一樣的偷著樂的狀態,不宜大喜大悲,大開大合。

            3、運動調養—去寒就溫,無泄皮膚

            冬天常見很多人運動,大汗淋漓,這個狀態正好違背了冬天的養生關鍵,血汗同源,精血互化,冬天本應避寒,使毛孔緊閉,而大汗則違背了這一常規,使陽氣外泄了,因此冬天運動愛好者應該做一些溫和的適度的運動,以增長陽氣為主而不是損耗陽氣。

            4、飲食調養—抵御寒冷,適當溫補

            為了抵御寒冷,適宜吃一些溫暖的食物,推薦當歸生姜羊肉湯。當歸生姜羊肉湯為醫圣張仲景的一道散寒良方,做法為當歸30克、生姜50克、羊肉500克燉服,適用于體虛內寒者養陽氣。

            總而言之,大寒養生以順應自然、藏匿陽氣為主,與損耗陽氣相關的事情,比如熬夜、大喜大悲、劇烈運動等都不宜做。

          大寒的習俗4

            大寒的由來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后一個節氣,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300°時為“大寒”。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大寒,上形于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

            這時寒潮南下頻繁,是我國大部地區一年中的寒冷時期,風大,低溫,地面積雪不化,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我國古代將大寒分為三候:“一候雞乳;二候征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就是說到大寒節氣便可以孵小雞了;而鷹隼之類的征鳥,卻正處于捕食能力極強的狀態中,盤旋于空中到處尋找食物,以補充身體的能量抵御嚴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內,水域中的冰一直凍到水中央,且最結實、最厚。

            大寒節氣,大氣環流比較穩定,環流調整周期大約為20天左右。此種環流調整時,常出現大范圍雨雪天氣和大風降溫。當東經80度以西為長波脊,東亞為沿海大槽,我國受西北風氣流控制及不斷補充的冷空氣影響便會出現持續低溫。

            大寒的習俗

            一、迎灶神

            常用的灶神聯上也往往寫著“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類的字句。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所以俗語有“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來”之說。在歲末賣年畫的小攤上,也賣灶王爺的圖像,以便在“接灶”儀式中張貼。圖像中的灶神是一位眉清目秀的美少年,因此我國北方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以示男女授受不親。也有的地方對灶王爺與灶王奶奶合祭的.,便不存在這一說法了。

            二、食臘八粥

            小寒之后過15天就是大寒,也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節氣。此時天氣雖然寒冷,但因為已近春天,所以不會像大雪到冬至期間那樣酷寒。這時節,人們開始忙著除舊飾新,腌制年肴,準備年貨,因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就要到了。其間還有一個對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即陰歷十二月初八。在這一天,人們用五谷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蓮子等熬成一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是人們過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大寒的習俗5

            大寒節氣有哪些飲食習俗

            大寒是臘月最后一個節氣,天氣寒冷,也是農閑時節,但是家家都在忙著準備過春節,所謂大寒迎年,我國地域廣大,各地都有許多民間活動來“除舊迎新”。

            1、吃檽米飯

            糯米有益氣溫補的功效,大寒又是一年中極冷的一個節氣,所以在民間有大寒吃糯米的習俗。大寒來臨前,家家戶戶煮上一鍋香噴噴的糯米飯,拌入臘味、蝦米、干魷魚、冬菇等,以迎接傳統節氣中最冷的一天。糯米味甘、性溫,食之具有御寒滋補功效。

            2、吃臘八粥

            雖然大寒節氣臘八已過,但是不妨礙大家在大寒再煮一鍋香濃美味的臘八粥,臘八粥用五谷雜糧加上花生,紅棗等一起熬煮,在寒冷的冬季除了能幫助人體提供能量之外,也有滋補御寒的功效。

            3、喝雞湯

            大寒節氣在農歷四九前后,很多地區有一九一只雞的食俗,到了大寒節氣,選一只老母雞或單燉,或者加入參須、枸杞、黑木耳等合燉,寒冬里喝雞湯真是一種享受。

            4、尾牙祭

            按我國的風俗,特別是在農村,每到大寒節,人們便開始忙著除舊布新,腌制年肴,準備年貨。尾牙祭亦稱“做牙”,原本是祭祀土地公公的儀式,俗稱的美餐一頓為“打牙祭”即由此而來。做牙有“頭牙”和“尾牙”的講究,頭牙在農歷的二月二,尾牙則在臘月十六,全家坐一起“食尾牙”。

            5、做蒸供

            也就是準備祭祀用的供品,過去供奉用的糕點、餑餑、饅頭都是用面蒸制的,所以大寒要忙活起來,做許多的面點蒸好了以備祭祀使用。

            6、買芝麻秸

            以前,大寒時節的街上,還常有人爭相購買芝麻秸。到了除夕夜,人們將芝麻秸灑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諧音吉祥意“踩歲”,同時以“碎”、“歲”諧音寓意“歲歲平安”,求得新年好口彩。

            7、飲酒

            古代有大寒時間有縱情喝酒的習俗,也就是開放宴樂。東漢蔡邕《獨斷》稱:“臘者,歲終大祭,縱吏人宴飲也”。

            因為大寒與立春相交接,除了這些與“吃”有關的習俗外,大寒還有“做牙”、“掃塵”、“糊窗”、“趕婚”、“趕集”、“洗浴”等傳統習俗,十分有趣。

            大寒節氣的禁忌

            1、天氣禁忌

            到了大寒節氣,民間比較忌諱天晴不下雪,并且有一句諺語是“大寒三白定豐年”,這個意思就是大寒下雪有瑞雪兆豐年的意思,從自然科學的角度這句話也是比較有道理的,冬日的大學可以將蝗蟲殺滅,那么來年就不會鬧蟲災,冬雪可以為農作物提供水分。

            2、大寒節氣習俗

            要知道大寒節氣與歲末時間相重合,所以到了大寒的時候,人們此時不但要順應節氣忙農作,還要為過年做準備,人們在這個時候都在趕年集,辦年貨,貼春聯,家里面也在掃塵潔物,除舊布新,并且也開始準備各種祭祀供品,腌制臘肉,臘腸,烹炸雞鴨魚肉等。

            3、飲食講究

            大寒和立春是相互交接的,順應季節的變化,所以人們在大寒的時候,進補的食量要逐漸減少,此時人們應該要多吃升散性質的食物,順應萬物升發之勢。飲食方面人們要注意養血補氣,濡養臟腑,要知道這是冬季結束的一個節氣,由脾為主,養生需要注意養脾。

            4、大寒節氣要防病

            大寒時節,需要預防的就是心腦血管疾病,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有心腦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黃河,在寒冷天氣應該盡量避免在早晨和傍晚出門,以防晝夜溫差大,引起疾病發作。外出之時要穿外套,戴上口罩,帽子和圍巾。

            5、室內通風

            大寒之時對天氣寒冷,但是早晚室內要通風換氣,防止細菌乘虛而入,室內取暖要在地板上潑些水或搭些濕毛巾保持室內的濕度,室內溫度保持在15-20℃為宜,不宜過高或過低;要減少去公共場所的次數。

            6、多吃黑色食物

            大寒與立春相交接,進補量應逐漸減少,以順應季節的變化。在進補中應適當增添一些具有升散性質的食物,為適應春天升發特性做準備。這個時期,是感冒等呼吸道傳染性疾病高發期,應適當多吃一些溫散風寒的食物,以防御風寒邪氣的侵擾。日常飲食中常用的辛溫解表、發散風寒的食物有紫蘇葉、生姜、大蔥、辣椒、花椒、桂皮等。在飲食上應以性溫的食物為好,切忌黏硬、生冷,宜熱食。但燥熱之物不可過食,也不要貪吃過涼的、反季節的水果。

            大寒的飲食需要注意什么

            大寒養生我們從飲食、起居、運動、日常生活等為大家一一道來:

            大寒養生飲食,要以溫補類、綠色類食物為主。因為“大寒”與之后的“立春”相交接,飲食上也要考慮到季節變換。太早吃寒冷食物,只會讓腸胃感覺不適,甚至上吐下瀉。

            由于“大寒”時期又適逢春節,一般家庭都會準備豐富的節日食物,如果能恰當地選擇既美味,又具有補益身體的食物,無疑是大寒養生最棒的方法。所以老話說:“藥補不如食補”,老話還是不無道理的。

            溫暖湯粥暖胃暖心

            “大寒大寒,防風御寒,早喝人參、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古語說得真是精辟。在這個呵氣成冰的季節,看廚房里藍色的火苗舔著鍋底,小沙鍋咕嘟咕嘟冒著熱氣,芪杞燉子雞、山藥羊肉湯、八寶飯……絲絲清香鉆進你的鼻孔,食欲就這樣被挑起。

            多吃黑色食物

            大寒與立春相交接,進補量應逐漸減少,以順應季節的變化。在進補中應適當增添一些具有升散性質的食物,為適應春天升發特性做準備。這個時期,是感冒等呼吸道傳染性疾病高發期,應適當多吃一些溫散風寒的食物,以防御風寒邪氣的侵擾。日常飲食中常用的辛溫解表、發散風寒的食物有紫蘇葉、生姜、大蔥、辣椒、花椒、桂皮等。在飲食上應以性溫的食物為好,切忌黏硬、生冷,宜熱食。但燥熱之物不可過食,也不要貪吃過涼的、反季節的水果。

            在嚴寒天氣,人體為了保持一定熱量,必須增加體內糖、脂肪和蛋白質的分解,產生更多能量以滿足機體需要,必須多吃富含“能量”和維生素的`食物。嚴寒也影響著人體泌尿系統,排尿增多,隨尿排出的鈉、鉀、鈣等無機鹽也較多,還要多食用一些富含無機鹽的食物,可適當增加動物內臟、瘦肉類、魚類、蛋類等食物,也可以多吃甲魚、海參、桂圓、栗子等溫熱滋補食品。韭菜、山藥、黑木耳、芋頭、紅棗等都是溫性食物,有溫腎的作用。海蝦、海參也有補腎的作用。在中醫理論中,食有五色五味,五色中黑色走腎,五味中咸味走腎。因此要多吃黑色食物,口味可適當偏咸一點。

            藥膳湯粥多營養

            干燥寒冷的大寒時節,溫補的湯粥最適宜,下面是幾款經典的大寒美食,既好喝,又滋補,是中醫典籍都有記載的藥膳哦!

            八寶飯:糯米100克、大米100克、赤小豆50克、薏米50克、蓮子20克、枸杞子20克、桂圓肉20克、大棗50克。

            將赤小豆、薏米、蓮子用清水洗凈,浸泡2小時,再加入糯米、大米等,用旺火蒸熟,加白糖適量食用。有健脾益氣、養血安神的作用,適用于身體虛弱、倦怠乏力等氣血兩虛的人群。

            芪杞燉子雞:童子雞1只(約500克)、黃芪30克、枸杞子30克、白術10克,調料適量。

            將童子雞洗凈,切為小塊,加入諸補益中藥和蔥姜蒜鹽酒等調料,用文火慢燉1小時,食肉喝湯。有補中益氣、滋陰助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的作用,適用于體質虛弱、易患風寒感冒者。

            發散風寒湯:雞蛋1個、香菜10克、蔥白5克、生姜5克,鹽、味精等調料適量。

            雞蛋攪拌均勻,香菜、蔥白、生姜洗凈后切為碎末。將清水在鍋中燒開,加入少許水淀粉,使水略稠后,將攪拌好的雞蛋慢慢倒入,使之成片狀。再加入香菜、蔥、姜及鹽、味精等調料,出鍋前加入香油少許。有祛風散寒、發汗解表的作用,適用于輕度感冒初期。

            山藥黑芝麻糊:山藥15克,黑芝麻150克,粳米60克,鮮牛奶200克,冰糖100克,玫瑰糖6克。

            粳米用清水浸泡1小時,撈出濾干。山藥切成小顆粒。黑芝麻洗凈后曬干,入鍋炒香,加鮮牛奶和清水拌勻,磨成漿,濾出漿汁。鍋中加適量水,放入冰糖,大火煮溶,將漿汁倒入鍋內與冰糖攪勻,加入玫瑰糖,邊煮邊攪拌成糊,熟后即成。有滋補肝腎的功效。

            枸杞雞肉湯:雞半只,枸杞子15克,懷山藥30克,生姜片15克,精鹽適量。

            將雞肉洗凈切塊,倒入開水鍋中燙一下取出,以去除腥味,然后把雞塊放入沙鍋中,加入懷山藥、枸杞子、生姜片及適量開水,用小火煮至肉爛湯香。當主餐,隨意食用。有補肝益腎、溫中益氣的功效。

            山藥羊肉湯:羊肉500克,懷山藥50克,蔥白30克,姜15克,胡椒粉6克,黃酒220克,精鹽3克。

            將羊肉剔去筋膜,洗凈,略劃幾刀,再放入沸水沙鍋焯去血水。將蔥、姜洗凈,蔥切成段,姜拍破。把羊肉、懷山藥放入沙鍋內,加適量清水,先用大火燒沸后,撇去浮沫,放入蔥白、生姜、胡椒粉、黃酒,轉用小火燉至羊肉酥爛即成。

          大寒的習俗6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的最后一個,在今年1月20日。大寒時,太陽到達黃經30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見前(小寒)。”《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這時寒潮南下頻繁,是我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的最冷時期,風大,低溫,地面積雪不化,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

            我國古代將大寒分為三候:“一候雞乳;二候征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就是說到大寒節氣便可以孵小雞了;而鷹隼之類的征鳥,卻正處于捕食能力極強的狀態中,盤旋于空中到處尋找食物,以補充身體的能量抵御嚴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內,水域中的冰一直凍到水中央,且最結實、最厚。

            這個時期,鐵路、郵電、石油、海上運輸等部門要特別注意及早采取預防大風降溫、大雪等災害性天氣的措施。農業上要加強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凍。

            【大寒由來】

            二十四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后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于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大寒習俗】

            小寒之后過15天就是大寒,也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節氣。此時天氣雖然寒冷,但因為已近春天,所以不會像大雪到冬至期間那樣酷寒。這時節,人們開始忙著除舊飾新,腌制年肴,準備年貨,因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就要到了。其間還有一個對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即陰歷十二月初八。在這一天,人們用五谷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蓮子等熬成一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是人們過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尾牙祭

            按我國的風俗,特別是在農村,每到大寒節,人們便開始忙著除舊布新,腌制年肴,準備年貨。在大寒至立春這段時間,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節慶。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有時甚至連我國最大的節慶春節也處于這一節氣中。大寒節氣中充滿了喜悅與歡樂的氣氛,是一個歡快輕松的節氣。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習俗。所謂二月二為頭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農歷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樣有春餅(南方叫潤餅)吃,這一天買賣人要設宴,白斬雞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據說雞頭朝誰,就表示老板第二年要解雇誰。因此有些老板一般將雞頭朝向自己,以使員工們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過個安穩年。

            飲食變化

            大寒節氣,時常與歲末時間相重合,20xx年春節就包含在大寒節氣里。因此這樣的大寒節氣里,除干農活順應節氣外,還要為過年奔波――趕年集、買年貨,寫春聯,準備各種祭祀供品,掃塵潔物,除舊布新,準備年貨,腌制各種臘腸、臘肉,或煎炸烹制雞鴨魚肉等各種年肴。同時祭祀祖先及各種神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此外,舊時大寒時節的街上還常有人們爭相購買芝麻秸的`影子。因為“芝麻開花節節高”,除夕夜,人們將芝麻秸灑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諧音吉祥意“踩歲”,同時以“碎”、“歲”諧音寓意“歲歲平安”,求得新年節好口彩。這也使得大寒驅兇迎祥的節日意味更加濃厚。

            又因為大寒與立春相交接,講究的人家在飲食上也順應季節的變化。大寒進補的食物量逐漸減少,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質的食物,以適應春天萬物的升發。廣東佛山民間有大寒節瓦鍋蒸煮糯米飯的習俗,糯米味甘,性溫,食之具有御寒滋補功效。安徽安慶有大寒炸春卷的做法。

            八寶飯

            八寶飯----節氣飲食糯米100克、大米100克、赤小豆50克、薏米50克、蓮子20克、枸杞子20克、桂圓肉20克、大棗50克。將赤小豆、薏米、蓮子用清水洗凈,浸泡2小時,再加入糯米、大米等,用旺火蒸熟,加白糖適量食用。有健脾益氣、養血安神的作用,適用于身體虛弱、倦怠乏力等氣血兩虛的人群。

            芪杞燉子雞

            童子雞1只(約500克)、黃芪30克、枸杞子30克、白術10克,調料適量。將童子雞洗凈,切為小塊,加入諸補益中藥和蔥姜蒜鹽酒等調料,用文火慢燉1小時,食肉喝湯。有補中益氣、滋陰助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的作用,適用于體質虛弱、易患風寒感冒者。

            發散風寒湯

            雞蛋1個、香菜10克、蔥白5克、生姜5克,鹽味精等調料適量。雞蛋攪拌均勻,香菜、蔥白、生姜洗凈后切為碎末。將清水在鍋中燒開,加入少許水淀粉,使水略稠后,將攪拌好的雞蛋慢慢倒入,使之成片狀。再加入香菜、蔥姜及鹽味精等調料,出鍋前加入香油少許。有祛風散寒、發汗解表的作用,適用于輕度感冒初期。

            【大寒養生】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后一個節氣,這個時節該如何保養身體呢?小記為您搜羅各種貼心小妙招。

            健腳

            在冬季我們必須經常保持腳清潔干燥,襪子勤洗勤換,每天要堅持用溫熱水洗腳,同時按摩及刺激雙腳穴位。每天堅持步行半小時以上,活動雙腳。此外,選一雙暖和輕便、舒適、吸濕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的。

            重視保暖

            冬季屬陰,要以固護陰精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去寒就溫”,預防寒冷侵襲是非常必要的。但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烘烤腹背,向火醉酒,暴暖大汗。

            調神

            冬季易使人身心處于低落狀態。改變情緒低落的最佳方法就是活動,如慢跑、滑冰、跳舞、打球等,都是消除冬季煩悶,保養精神的良藥哦。

            要早睡

            冬季陽氣肅殺,夜間尤甚,要“早臥遲起”。早睡以養陽氣,遲起以固陰精。

            及時通風

            冬季室內空氣污染程度比室外嚴重數十倍,應注意常開門窗通風換氣,以清潔空氣,健腦提神為宜。

            粥養人

            冬季飲食忌粘硬生冷。營養專家提倡,晨起服熱粥,晚餐宜節食,以養胃氣。特別是羊肉粥、八寶粥、糯米紅棗百合粥、小米牛奶冰糖粥等最適宜。

            【大寒諺語】

            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開裂。

            小寒大寒,冷成冰團。

            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小寒大寒寒得透,來年春天天暖和。

            小寒不寒寒大寒。

            小寒天氣熱,大寒冷莫說。

            小寒大寒,滴水成冰。

            大寒小寒,無風自寒。

            大寒不寒,春分不暖。

            小寒、大寒多南風,明年六月早臺風。

            小寒不太冷,大寒三九天。

            大寒大寒,無風也寒。

            大寒不寒,人馬不安。

            大寒豬屯濕,三月谷芽爛。

            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

            冬至在月中,天寒也無霜。

            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

            小寒大寒,殺豬過年。

            過了大寒,又是一年。

            該冷不冷,不成年景。

            大寒到頂點,日后天漸暖。

            小寒不如大寒寒,大寒之后天漸暖。

          大寒的習俗7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節氣,大寒后就迎來春節。大寒時節也有很多飲食習俗,我們最為熟悉的應該就是八寶飯了,還有些地區喝雞湯、吃年糕,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大寒節氣各地的飲食習俗。

            大寒

            1月20日17時43分將迎來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節氣——“大寒”。大寒節氣前期是“四九天”。這時天氣嚴寒,“三九、四九冰上走”正是大寒前后這段時間。過了大寒,又是一年,大寒是一年中最后一個節氣,也是一年中陰陽轉換的重要時機,也是冬天結束、春季到來的轉折點。大寒后15日,陽氣就會出地而驅逐陰寒了,便是立春。人們常說“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言外之意,大寒已非常冷。實際上,大寒僅與小寒相對,它們都是表征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因“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有的地區大寒溫度并不比小寒溫度低,大寒僅表明了古人看待寒冷氣候變化的一種趨勢。

            大寒物候特征

            俗話說:“花木管時令,鳥鳴報農時”。花草樹木、鳥獸飛禽均按照季節活動,因此它們規律性的行動,被看作區分時令節氣的重要標志。黃河流域地區的大寒物候特征為“雞乳、征鳥厲疾、水澤腹堅”,意思是:大寒以后陽氣上升明顯,可以孵小雞了(就現在情況而言,正月份才開始孵化小雞);征鳥即鷹隼等肉食鳥類,大寒時節多盤旋高空,尋捕食物,以補充能量抵御嚴寒;大寒地面氣溫降至最低點,河內冰層也達到最厚,孩童們可以盡情在河上溜冰。此外,大寒出現的花信風候為“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礬(生于江南一帶)”。亦可作為判斷大寒的重要標志。

            大寒飲食習俗

            通常認為大寒一到便是春節,因下一個節氣是立春,應該劃分在另一個年頭,但實際上立春往往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年前立春,一種是在年后立春,所以一般都認為大寒是春節前的最后一個節氣,所以叫大寒迎年。

            在北方,大寒天氣雖寒冷,但因已近春天,人們便開始忙著除舊飾新,腌制年肴,準備年貨,迎接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其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即陰歷十二月初八。在這一天,人們用五谷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蓮子等熬成一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是人們過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在南方,舊時有“大寒大寒,防風御寒,早喝人參、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的說法。廣東佛山民間有大寒節瓦鍋蒸煮糯米飯的習俗,糯米味甘,性溫,比普通大米含糖份高,食之具有御寒滋補功效。而富貴人家在大寒飲食上的.講究更加細致。因大寒與立春相交接,所以大寒進補的食物量逐漸減少,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質的食物,以適應將來春天萬物的升發。

            1、八寶飯

            民間有大寒節氣吃糯米的說法,因為糯米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后會周身發熱,起到御寒、養胃、滋補的作用。而糯米制作的食品,最典型的就是八寶飯。糯米蒸熟,拌以糖、豬油、桂花,倒入裝有紅棗、薏米、蓮子、桂圓肉等果料的器具內,蒸熟后再澆上糖鹵汁即成。味道甜美,是節日和待客佳品。

            關于八寶飯的由來各有說法,一說是周王伐紂后的慶功美食,所謂“八寶”指的是輔佐周王的八位賢士。不過更加靠譜的解釋是八寶飯源自于江浙一帶,經由江南師傅進京做御廚才傳到北方。如今寧波、嵊州、嘉興也都保留著過年吃八寶飯的習俗。

            2、雞湯

            到了寒冬季節,南京人的日常飲食多了燉湯和羹。大寒已是農歷四九前后,傳統的一九一只雞食俗仍被不少市民家庭所推崇,南京人選擇的多為老母雞,或單燉、或添加參須、枸杞、黑木耳等合燉,寒冬里喝雞湯真是一種享受。

            燉湯不宜使用高壓鍋,因為營養物質在小火慢燉的過程中才能慢慢釋放出來。使用高壓鍋盡管可以縮短煮熟肉的時間,卻達不到煲湯的效果。因此,熬制雞湯時應該選用砂鍋,先開大火燒煮10分鐘,后調小火慢燉。此外,在熬湯時,盡量不要揭鍋蓋,不然容易“跑氣”影響雞湯的滋味。

            3、年糕

            吃“消寒糕”的習俗在北京由來已久。“消寒糕”是年糕的一種,不但因其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覺暖和,有溫散風寒、潤肺健脾胃的功效,而且老百姓選擇在“大寒”這天吃年糕,還有“年高”之意,帶著吉祥如意、年年平安、步步高升的好彩頭。

            所以老北京的習俗中大寒這天,一家人分吃年糕,既帶著吉祥味,也能驅散身上寒意,所以稱為“消寒糕”。

            4、糯米飯

            古語有云:“小寒大寒無風自寒”。小寒、大寒早上吃糯米飯驅寒是傳統習俗。民間認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覺暖和,利于驅寒。中醫理論認為糯米有補中益氣之功效,在寒冷的季節吃糯米飯最適宜。加之糯米飯寓意溫暖,從年頭到年尾“暖笠笠”,更是有吉祥之意。

            糯米味甘,性溫,具有御寒滋補的功效,人們可以蒸煮糯米飯,也可以用糯米、大米、赤小豆、薏米、蓮子、枸杞子、桂圓肉、大棗等一起用旺火蒸熟,然后加點白糖,可健脾益氣、養血安神,適用于身體虛弱、倦怠乏力等氣血兩虛的人群。

            上面為大家介紹了大寒節氣各地的習俗,糯米具有驅寒滋補的功效,大家可以用糯米做出可口的八寶飯和糯米飯,抵御寒氣的侵擾。

          大寒的習俗8

            小寒后十五日,斗柄指丑為大寒,此時太陽運行到黃經三百度,天氣已經十分寒冷,所以叫作大寒。

            不生火

            本日大開窗戶,室內停止生火,多穿衣服,用自身的體能抵抗嚴寒,以增強體質。據說,這樣還能把蜷臥在屋內的蟲子凍死,來年春天居室便會格外潔凈。

            哺太陽

            冬季日光溫和可愛,沒有夏天猛烈,經常在太陽底下休息,非常有益。無力生火之人,往往待在有日光的地方,工作或者休息,俗稱哺太陽。

            軋豬油渣

            軋豬油渣是冬日里兒童取暖的一種游戲。集合兒童十余人,平均分成兩組,互相背靠背坐著,用力撐軋。以能通迫對方后退為勝。這個游戲通常在長凳子或大的門檻上做。兒童游戲過后,汗出而不覺得寒冷。

            大寒節氣習俗——大寒時節尾牙祭

            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作“牙”的習俗。所謂二月二為頭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作“牙”,到了農歷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一般情況下,尾牙祭祀多在十二月十六日的下午四五點開始祭拜。尾牙祭拜土地公時,供桌會設在土地公神位前。在門口或后門處也會設供桌,以祭拜地基主。祭祀的供品有牲禮(雞、魚、豬三牲)、四果(四種水果,其中柑橘、蘋果是一定要有的),還有“春卷”,即潤餅,里面卷有豆芽菜、紅蘿卜、筍絲、肉絲、香菜,外面裹有花生粉,吃起來美味可口。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習俗。所謂二月二為頭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農歷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

            尾牙同二月二一樣有春餅(南方叫潤餅)吃,這一天買賣人要設宴,白斬雞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據說雞頭朝誰,就表示老板明年要解雇誰。

            作尾牙算是感謝土地公對信眾的'農作收成與事業生意順利的庇佑,所以會比平常的作牙更加隆重,且各公司行號的老板會在公司、家中或餐廳稿賞員工,作為慰勞員工一年來的辛勤;或是宴請親友聚餐,聯絡感情。

            按照傳統習俗,老板會在聚餐時將雞頭對準將要被解雇的員工,作為提示。現在有些老板一般將雞頭朝向自己,以使員工們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過個安穩年。

            大寒節氣習俗——大寒時節祭灶

            農歷臘月二十三日為祭灶節,民間又稱“交年”、“小年”。舊時,每家每戶灶臺上都設有“灶王爺”神位。傳說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每個家庭中監察人們平時善惡的神,人們稱之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被視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每年歲末,灶王爺都要回到天宮中向玉皇大帝報奏這家人一年的善惡,玉皇大帝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的手上。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

            人們“送灶”時,會在灶王爺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襪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爺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開,涂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了。

            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習俗。過去,到這一天人們都要在灶屋(廚房)的鍋臺附近墻壁上供奉灶王爺、灶王奶奶像。佛金神像的兩側還要貼上一副對聯。常用的灶神聯上往往寫著“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額為“一家之主”。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爺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所以有“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來”之說。在歲末賣年畫的小攤上,也賣灶王爺的圖像,以便在“接灶”儀式中張貼。圖像中的灶神是一位眉清目秀的美少年,因此我國北方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以示男女授受不親。如今,農村很多地區仍然沿襲了這一習俗。

            大寒節氣習俗——“有始有終”過除夕

            臘月三十為除夕。元旦是一年之始,而除夕是一年之終。我國人民歷來重視“有始有終”,所以除夕與第二天的元旦這兩天,便成為我國最重要的節慶。除夕這一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人們要把家里家外打掃得干干凈掙,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而且每個人都穿上新衣服。我國各地在臘月三十這天的下午,都有祭祖的風俗,稱為“辭年”。除夕祭祖是民間大祭,有宗祠的人家都要開祠,在祖宗牌位前供奉著各種祭品,并且點上大紅色的蠟燭,然后全家人按長幼順序拈香向祖宗祭拜。

            除夕之夜,人們要鳴放煙花爆竹,焚香燃紙,敬迎渴灶神,叫做“除夕安神”。夜幕降臨,每家每戶的堂屋、住室、灶下燈燭通明,全家歡聚,圍爐熬年、守歲。除夕的晚餐又稱年夜飯、團圓飯,是中國人最重要的一頓飯。桌子上擺滿了很多象征吉祥如意的菜肴,如“魚”與“余”同音,一般只看不吃或不能吃完,取“年年有余”之意;韭菜取其“長久”之意;魚丸與肉丸取其“團圓”之意等,這些都是不能少的菜肴。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共享那份歡樂氣氛。年夜飯后,長輩就會發“壓歲錢”。過年的壓歲錢一般是用紅紙包好,有的放在祭祖的供桌上,有的壓在歲燭下,也有大人將其偷偷壓在小孩枕頭下,其意義均相同,都是為勉勵晚輩來年更聰明并有更大的收獲。接下來全家人就開始守歲,一到子時凌晨,便開始燃放煙花爆竹,慶賀新年。

          大寒的習俗9

            大寒節氣的習俗

            大寒迎年

            事實上,作為最后一個月“臘月”中的最后一個節氣大寒,雖是農閑時節,但家家都在“忙”——忙過年,此即“大寒迎年”的風俗。所謂“大寒迎年”,就是大寒至農歷新年這段時間,民間會有一系列活動,歸納起來至少有十大風俗,分別是:“食糯”、“喝粥”、“縱飲”、“做牙”、“掃塵”、“糊窗”、“蒸供”、“趕婚”、“趕集”、“洗浴”等。

            “食糯”,就是大寒節氣這天,古人流行吃糯米制作的食物。

            “喝粥”,即俗話說的“喝臘八粥”,臘月逢八日喝粥風俗由來已久,這種粥由米、豆、棗、蓮、花生、枸杞、栗子、果仁、桂圓、葡萄干、核桃仁等放一起熬制而成。

            “縱飲”,指放開宴樂,縱情喝酒。東漢蔡邕《獨斷》稱:“臘者,歲終大祭,縱吏人宴飲也”。

            “做牙”,亦稱“做牙祭”,原本是祭祀土地公公的儀式,俗稱的美餐一頓為“打牙祭”即由此而來。做牙有“頭牙”和“尾牙”的講究,頭牙在農歷的二月二,尾牙則在臘月十六,全家坐一起“食尾牙”。

            但對雇工來說,尾牙可不好食,因為雇主往往會在餐桌上決定雇工來年的去留,故有“吃頭牙粘嘴須,吃尾牙面憂憂”一說。尾牙餐很豐盛,硬菜少不了一只雞。過去不好明說解雇,便用雞頭示意,雞頭朝誰表示解雇誰。

            因為有這種“潛規則”,為了讓辛苦一年的雇工好好用完年終大餐,有的好心雇主會將雞頭朝自己或是直接去掉雞頭,現代企業流行的“年會”即是尾牙祭的遺俗。

            “除塵”,又稱“除陳”、“打塵”,就是大掃除:“家家刷墻,掃除不祥”,把窮運掃除掉;反之,“臘月不除塵,來年招瘟神。”除塵一般放在臘月二十三、二十四進行,即“祭灶”日,除塵時要忌言語,講究“悶聲發財”。

            “糊窗”,就是用新紙裱糊窗戶,“糊窗戶,換吉祥。”為了美觀,有的人家會剪一些吉祥圖案貼在窗戶上,故又稱“貼窗花”,一般放在臘月二十五進行。

            “蒸供”,就是準備祭祀用的供品,過去供奉用的糕點、餑餑、饅頭都是用面蒸制的,故稱。

            “趕婚”,迷信說臘月底諸神上天“匯報一年工作情況”去了,這時的人間百無禁忌,趕在這時婚娶不用挑日子,又是農閑,所以舊時民間景象是“歲晏鄉村嫁娶忙”。

            “趕集”,即傳統的趕年集,購買臘祭用品,置辦年貨。

            “洗浴”,與“除塵”有相同用意,是搞好個人衛生,寓意洗去一年煩惱和晦氣。所以年底再忙也得理個發、洗個澡,即老話所說的“有錢沒錢,洗澡過年”。

            “大寒迎年”的風俗還有不少,各地也不盡相同,但主題基本上是圍繞“祭祀”展開的,其中一些風俗尚存。為什么會這樣?漢朝應劭《風俗通義》“臘”條交代得很清楚:“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大寒所在農歷十二月被稱為“臘月”,最早源頭就在這里——祭祀的月份。所以,祭祀是大寒節氣后古人最緊要,也是必須要做的事。

            步步高升的好彩頭。所以老北京的習俗中大寒這天,一家人分吃年糕,既帶著吉祥味,也能驅散身上寒意,所以稱為“消寒糕”。

            大寒節氣養生知識

            神志深藏于內,避免急躁發怒

            冬三月是生機潛伏、萬物蟄藏的時令,此時人體的陰陽消長代謝也處于相當緩慢的時候,所以此時應該早睡晚起,不要輕易擾動陽氣,凡事不要過度操勞,要使神志深藏于內,避免急躁發怒。大寒是冬季六節氣之一,此時天氣寒冷已極,故名大寒。大寒的養生,要著眼于“藏”。意思是說,人們在此期間要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動,保持精神安靜,把神藏于內不要暴露于外。這樣才有利于安度冬季。對于冬季進補,醫學專家都有著自己的觀點:

            1。有著許多的專家持反對態度: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急診科主任齊文升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現代人的體質與以前大不相同,沒幾個虛的,所以在秋冬進補和預防疾病時,要考慮這種體質變化。”

            2。但也有持支持態度的:冬令進補,傳承了數千年的中醫進補法則,歷經考驗,其效果不用置疑。

            3。中醫的精華是“辨證論治”,因而大多數專家支持“認清體質,辨證進補”。

            《靈樞·本神》曰:“智者之養神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僻邪不至,長生久視”《呂氏春秋·盡數》提到:“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圣人察陰陽之宜,辯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壽長焉”。就是說順應自然規律并非被動的適應,而是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首先要掌握自然界變化的規律,以其防御外邪的侵襲。古有“大寒大寒,防風御寒,早喝人參、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這是勞動人民在生活中的`總結,也說明了人們對身體調養的重視,借此之節氣,重筆女士調養之法。

            1。本節氣最需預防的是心腦血管病,肺氣腫,慢支氣管炎,早晨和傍晚盡量少出門。

            2。注意保暖,外出時一定加穿外套,戴上口罩、帽子、圍巾。

            3。早晚室內要通風換氣。室內取暖時要在地板上潑些水或涼一些濕毛巾之類以保室內濕度。要多喝白開水,補充體內水分。

            4。老年人可在居室中堅持臉部、手部、足部的冷水浴法,以此來增加機體的抗寒能力。

            早睡晚起睡前洗腳

            起居:早睡晚起

            “大寒”是冬季的最后一個節氣,在起居方面仍要順應冬季閉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為了養人體的陽氣,晚起是為養陰氣。另一方面,古語有云“大寒大寒,防風御寒”,大寒時節除了注意防寒之外,還須防風,衣著要隨著氣溫變化而增減,手腳易凍,尤其應注意保暖。

            生活:睡前洗腳

            大寒時節,除了做到早睡晚起,防寒防風外,最好養成睡前洗腳的好習慣。俗話說“寒從腳起,冷從腿來”,人的腿腳一冷,全身皆冷。“飯后三百步,睡前一盆湯”,入睡前以熱水泡腳,能使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腳部的皮膚和組織營養,降低肌張力,改善睡眠質量,對于預防凍腳和防病保健都有益處,特別是那些愛在夜間看書寫作,久坐到深夜的人,在睡覺之前,更應該用熱水泡腳。

            精神:心情舒暢

            所謂“暖身先暖心,心暖則身溫”。意思是說心神旺盛,氣機通暢,血脈順和,全身四肢百骸才能溫暖,方可抵御嚴冬酷寒的侵襲。因此在大寒時節,我們應安心養性,怡神斂氣,尤其是老人家,因今年大寒前后適逢春節,兒孫滿堂,此時精神調養還應注意避免過喜或傷心,減少心腦疾病的發生。要注意保持心情舒暢,心境平和,使體內的氣血和順,不擾亂機體內閉藏的陽氣,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運動:日出后運動

            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一碗藥”。冬季活動、鍛煉對養生有特殊意義。大寒時節的運動可分室內及室外兩種,可進行慢跑、太極拳、八段錦、打籃球等體育鍛煉,但應注意運動強度,不宜過度激烈,避免擾動陽氣,同時室外活動不可起得太早,等日出后為好。

            食補:固護脾腎,調養肝血

            大寒的飲食應遵守保陰潛陽的飲食原則。飲食宜減咸增苦以養心氣,使腎氣堅固,切忌粘硬、生冷食物,宜熱食,防止損害脾胃陽氣,但燥熱之物不可過食,食物的味道可適當濃一些,要有一定量的脂類,保持一定的熱量。此外,還應多食用黃綠色蔬菜,如胡蘿卜、油菜、菠菜等。另外,由于大寒適逢春節,一般家庭都會準備豐富的過年應節食物,此時要注意避免饑飽失調,同時可以多吃具有健脾消滯功效的食物,如淮山、山楂、柚子等,也可多喝如小米粥、健脾祛濕粥等進行調理。

            另一方面,大寒時節仍然是冬令進補的好時機,重點應放在固護脾腎,調養肝血上,進補的方法有二:一是食補,二是藥補。“藥補不如食補”,應以食補為主。偏于陽虛的人食補以溫熱食物為宜,如羊肉、雞肉等;偏于陰虛者以滋陰食物為宜,如鴨肉、鵝肉、鱉、龜、木耳等。藥補要結合自己的體質和病狀選擇服用,如體質虛弱、氣虛之人可服人參湯;陰虛者可服六味地黃丸等。能飲酒的人也可以結合藥酒進補,常見的有十全大補酒、枸杞酒、蟲草補酒等。

            大寒的著名詩句

            題浮光丘家山寺

            【宋】作者:王之道

            古寺鐘鳴漏向殘,馬嘶人起束征鞍。

            曈曚半弄陰晴日,栗烈初迎小大寒。

            溪水斷流寒凍合,野田飛燒曉霜乾。

            嗟予老踏浮光路,陟岵懷親眼欲酸。

            和仲蒙夜坐

            【宋】作者:文同

            宿鳥驚飛斷雁號,獨憑幽幾靜塵勞。

            風鳴北戶霜威重,云壓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須遣酒爭豪。

            硯冰已合燈花老,猶對群書擁敝袍。

            游慈云

            【宋】作者:陳著

            老懷不與世情更,才說閑行興翼然。

            微濕易乾沙軟路,大寒卻暖雪晴天。

            未曾到寺香先妙,底用尋梅山自妍。

            笑問松邊人立石,汝知今日是何年。

            用夾谷子括吳山晚眺韻十首

            【宋】作者:方回

            極目無窮六合寬,仰天如以渾儀觀。

            日躔箕斗逢長至,月宿奎婁屆大寒。

            肘后方多難卻老,杯中物到莫留殘。

            來年七十身猶健,容膝歸歟亦易安。

            永樂沽酒

            【宋】作者:方回

            大寒豈可無杯酒,欲致多多恨未能。

            楮幣破慳捐一券,瓦壺絕少約三升。

            村沽太薄全如水,凍面微溫尚帶冰。

            爨仆篙工莫相訝,向來曾有肉如陵。

            大寒

            【宋】作者:陸游

            大寒雪未消,閉戶不能出,可憐切云冠,局此容膝室。

            吾車適已懸,吾馭久罷叱,拂麈取一編,相對輒終日。

            亡羊戒多岐,學道當致一,信能宗闕里,百氏端可黜。

            為山儻勿休,會見高崒嵂。

            頹齡雖已迫,孺子有美質。

            顧渚行寄裴方舟

            【唐】作者:皎然

            我有云泉鄰渚山,山中茶事頗相關。鶗鴂鳴時芳草死,

            山家漸欲收茶子。伯勞飛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時。

            由來慣采無近遠,陰嶺長兮陽崖淺。大寒山下葉未生,

            小寒山中葉初卷。吳婉攜籠上翠微,蒙蒙香刺罥春衣。

            迷山乍被落花亂,度水時驚啼鳥飛。家園不遠乘露摘,

            歸時露彩猶滴瀝。初看怕出欺玉英,更取煎來勝金液。

            昨夜西峰雨色過,朝尋新茗復如何。女宮露澀青芽老,

            堯市人稀紫筍多。紫筍青芽誰得識,日暮采之長太息。

            清泠真人待子元,貯此芳香思何極。

          大寒的習俗10

            大寒節氣的由來

            大寒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后一個。根據《孝經緯》一書的記載:“小寒后十五日,斗指丑,為大寒,至此凜烈極也。”《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與大寒相伴而來的,是難得一見的南方大雪,以及這時節開得最美好的水仙。物極必反,寒極,則春天已然不遠。古人將大寒分為三候:“一候雞始乳;二候征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意思是說到大寒節氣便可以孵小雞了;在一年的最后5天內,水域中的冰一直凍到水中央。

            人們常說“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言外之意,大寒已非常冷。實際上,大寒僅與小寒相對,它們都是表征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有的地區大寒溫度并不比小寒溫度低,這時寒潮南下頻繁,是我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的最冷時期,風大,低溫,地面積雪不化,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

            大寒時節,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多為6℃至8℃,比小寒高出近1℃。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時段。常年大寒節氣,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雨量僅較前期略有增加。華南大部分地區為5至10毫米,西北高原山地一般只有1至5毫米。

            大寒節氣要注意防五寒

            防肺寒

            流鼻涕、咳嗽、頭痛……風寒感冒是冬天最常見的健康問題。癥狀較輕的.,可以選用一些辛溫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進行滋補調理。

            清代《惠直堂經驗方》中提到的神仙粥就不錯,具體做法是:一把糯米煮成湯,七根蔥白七片姜,熬熟兌入半杯醋,傷風感冒保安康。溫服后上床蓋被,微熱而出小汗。每日早、晚各1次,連服2天,即可散風寒。

            防腰寒

            雙手搓腰有助于疏通帶脈、強壯腰脊和固精益腎。腰部為“帶脈”(環繞腰部的經脈)所行之所,特別是脊椎兩旁的后腰是腎臟所在位置。腎喜溫惡寒,常按摩能溫煦腎陽、暢達氣血。

            具體的做法是:兩手對搓發熱后,緊按腰眼處,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長強穴)。每次做50~100遍,早晚各做一次。

            防頸寒

            冬天是頸椎病的高發季節。頸部是人體的“要塞”,不但布滿了血管,而且還有很多重要的穴位,比如大椎穴、風池穴,以及延伸到肩部的肩井穴。

            穿立領裝是個好辦法,不但能擋住寒風,給脖子保暖,還能避免頭頸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縮,對預防高血壓病、心血管病、失眠等健康問題有一定的好處。另外,一條得體的圍巾、絲巾或者披肩,不僅能讓你美美噠,還能幫助頸部保暖,一舉兩得。

            防鼻寒

            天冷后“涼燥”更明顯,鼻炎成了許多人的大麻煩,此時不妨“以寒制寒”。專家說,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于增強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預防鼻炎的不錯辦法。

            用冷水洗鼻子時,順便揉搓鼻翼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環,有助于緩解鼻塞、打噴嚏等過敏性鼻炎癥狀。

            防腳寒

            足浴跟熱水洗腳不一樣,專家介紹,足浴要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是溫度,水溫最好40℃左右,水淹沒踝關節處;第二是時間,每次浸泡時長為20~30分鐘,不時添加熱水保持水溫,泡后皮膚呈微紅色為好;第三是按摩,泡完后擦干腳部水分,用手按摩足趾和腳掌心2~3分鐘。

            最后要注意的是,足浴后最好在半小時內就寢,保證足浴效果。

            大寒的傳統習俗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的最后一個,這時寒潮南下頻繁,是我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的最冷時期,大寒的傳統習俗有備年、買“歲”和對雞頭等。

            備年

            每到大寒節氣,人們便開始忙著為過年準備、奔波——趕年集、買年貨,寫春聯,準備各種祭祀供品,掃塵潔物,除舊布新,準備年貨,腌制各種臘腸、臘肉,或煎炸烹制雞鴨魚肉等各種年肴。

            買“歲”

            舊時大寒時節人們爭會相購買芝麻秸。因為“芝麻開花節節高”,除夕夜,人們將芝麻秸灑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諧音吉祥意“踩歲”,同時以“碎”、“歲”諧音寓意“歲歲平安”,討得新年好口彩。這也使得大寒驅兇迎祥的節日意味更加濃厚。

            對雞頭

            大寒這一天買賣人要設宴款待為自己勞作了一年的伙計們,白斬雞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據說雞頭朝誰,就表示老板明年要解雇誰。因此現在有些老板一般將雞頭朝向自己,以使員工們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過個安穩年。

            尾牙祭

            按我國的風俗,特別是在農村,每到大寒節,人們便開始忙著除舊布新,腌制年肴,準備年貨。在大寒至立春這段時間,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節慶。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有時甚至連我國最大的節慶春節也處于這一節氣中。大寒節氣中充滿了喜悅與歡樂的氣氛,是一個歡快輕松的節氣。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習俗。所謂二月二為頭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農歷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樣有春餅吃,這一天買賣人要設宴,白斬雞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據說雞頭朝誰,就表示老板第二年要解雇誰。因此有些老板一般將雞頭朝向自己,以使員工們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過個安穩年。

            八寶飯

            民間有大寒節氣吃糯米的說法,因為糯米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后會周身發熱,起到御寒、養胃、滋補的作用。而糯米制作的食品,最典型的就是八寶飯。糯米蒸熟,拌以糖、豬油、桂花,倒入裝有紅棗、薏米、蓮子、桂圓肉等果料的器具內,蒸熟后再澆上糖鹵汁即成。味道甜美,是節日和待客佳品。

            關于八寶飯的由來各有說法,一說是周王伐紂后的慶功美食,所謂“八寶”指的是輔佐周王的八位賢士。不過更加靠譜的解釋是八寶飯源自于江浙一帶,經由江南師傅進京做御廚才傳到北方。如今寧波、嵊州、嘉興也都保留著過年吃八寶飯的習俗。

            年糕

            吃“消寒糕”的習俗在北京由來已久。“消寒糕”是年糕的一種,不但因其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覺暖和,有溫散風寒、潤肺健脾胃的功效,而且老百姓選擇在“大寒”這天吃年糕,還有“年高”之意,帶著吉祥如意、年年平安、步步高升的好彩頭。

            所以老北京的習俗中大寒這天,一家人分吃年糕,既帶著吉祥味,也能驅散身上寒意,所以稱為“消寒糕”。

            糯米飯

            古語有云:“小寒大寒無風自寒”。小寒、大寒早上吃糯米飯驅寒是傳統習俗。民間認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覺暖和,利于驅寒。中醫理論認為糯米有補中益氣之功效,在寒冷的季節吃糯米飯最適宜。加之糯米飯寓意溫暖,從年頭到年尾“暖笠笠”,更是有吉祥之意。

            喝雞湯

            到了寒冬季節,南京人的日常飲食多了燉湯和羹。大寒已是農歷四九前后,傳統的一九一只雞食俗仍被不少市民家庭所推崇,南京人選擇的多為老母雞,或單燉、或添加參須、枸杞、黑木耳等合燉,寒冬里喝雞湯真是一種享受。

            燉湯不宜使用高壓鍋,因為營養物質在小火慢燉的過程中才能慢慢釋放出來。使用高壓鍋盡管可以縮短煮熟肉的時間,卻達不到煲湯的效果。因此,熬制雞湯時應該選用砂鍋,先開大火燒煮10分鐘,后調小火慢燉。此外,在熬湯時,盡量不要揭鍋蓋,不然容易“跑氣”影響雞湯的滋味

          大寒的習俗11

            大寒節氣的民間習俗

            1、吃檽米飯

            糯米有益氣溫補的功效,大寒又是一年中極冷的一個節氣,所以在民間有大寒吃糯米的習俗。大寒來臨前,家家戶戶煮上一鍋香噴噴的糯米飯,拌入臘味、蝦米、干魷魚、冬菇等,以迎接傳統節氣中最冷的一天。糯米味甘、性溫,食之具有御寒滋補功效。

            2、吃臘八粥

            雖然大寒節氣臘八已過,但是不妨礙大家在大寒再煮一鍋香濃美味的臘八粥,臘八粥用五谷雜糧加上花生,紅棗等一起熬煮,在寒冷的冬季除了能幫助人體提供能量之外,也有滋補御寒的功效。

            3、喝雞湯

            大寒節氣在農歷四九前后,很多地區有一九一只雞的食俗,到了大寒節氣,選一只老母雞或單燉,或者加入參須、枸杞、黑木耳等合燉,寒冬里喝雞湯真是一種享受。

            4、尾牙祭

            按我國的風俗,特別是在農村,每到大寒節,人們便開始忙著除舊布新,腌制年肴,準備年貨。尾牙祭亦稱“做牙”,原本是祭祀土地公公的儀式,俗稱的美餐一頓為“打牙祭”即由此而來。做牙有“頭牙”和“尾牙”的講究,頭牙在農歷的二月二,尾牙則在臘月十六,全家坐一起“食尾牙”。

            5、做蒸供

            也就是準備祭祀用的供品,過去供奉用的糕點、餑餑、饅頭都是用面蒸制的,所以大寒要忙活起來,做許多的面點蒸好了以備祭祀使用。

            6、買芝麻秸

            以前,大寒時節的街上,還常有人爭相購買芝麻秸。到了除夕夜,人們將芝麻秸灑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諧音吉祥意“踩歲”,同時以“碎”、“歲”諧音寓意“歲歲平安”,求得新年好口彩。

            7、飲酒

            古代有大寒時間有縱情喝酒的習俗,也就是開放宴樂。東漢蔡邕《獨斷》稱:“臘者,歲終大祭,縱吏人宴飲也”。

            大寒養生重點原則

            精神:心情舒暢

            所謂“暖身先暖心,心暖則身溫”。意思是說心神旺盛,氣機通暢,血脈順和,全身四肢百骸才能溫暖,方可抵御嚴冬酷寒的侵襲。因此在大寒時節,我們應安心養性,怡神斂氣,尤其是老人家,因今年大寒前后適逢春節,闔家團圓,此時精神調養還應注意避免過喜或傷心,減少心腦疾病的發生。要注意保持心情舒暢,心境平和,使體內的氣血和順,不擾亂機體內閉藏的陽氣,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起居:早睡晚起

            “大寒”是冬季的最后一個節氣,在起居方面仍要順應冬季閉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為了養人體的陽氣,晚起是為養陰氣。另一方面,古語有云“大寒大寒,防風御寒”,大寒時節除了注意防寒之外,還須防風,衣著要隨著氣溫變化而增減,手腳易凍,尤其應注意保暖。

            生活:睡前洗腳

            大寒時節,除了做到早睡晚起,防寒防風外,最好養成睡前洗腳的好習慣。俗話說“寒從腳起,冷從腿來”,人的腿腳一冷,全身皆冷。“飯后三百步,睡前一盆湯”,入睡前以熱水泡腳,能使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腳部的皮膚和組織營養,降低肌張力,改善睡眠質量,對于預防凍腳和防病保健都有益處,特別是那些愛在夜間看書寫作,久坐到深夜的人,在睡覺之前,更應該用熱水泡腳。

            運動:日出后運動

            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一碗藥”。冬季活動、鍛煉對養生有特殊意義。大寒時節的運動可分室內及室外兩種,可進行慢跑、太極拳、八段錦、打籃球等體育鍛煉,但應注意運動強度,不宜過度激烈,避免擾動陽氣,同時室外活動不可起得太早,等日出后為好。

            食補:固護脾腎,調養肝血

            大寒的飲食應遵守保陰潛陽的飲食原則。飲食宜減咸增苦以養心氣,使腎氣堅固,切忌大寒節氣的天氣特點粘硬、生冷食物,宜熱食,防止損害脾胃陽氣,但燥熱之物不可過食,食物的.味道可適當濃一些,要有一定量的脂類,保持一定的熱量。

            此外,還應多食用黃綠色蔬菜,如胡蘿卜、油菜、菠菜等。另外,由于大寒適逢春節,一般家庭都會準備豐富的過年應節食物,此時要注意避免饑飽失調,同時可以多吃具有健脾消滯功效的食物,如淮山、山楂、柚子等,也可多喝如小米粥、健脾祛濕粥等進行調理。

            大寒節氣養生吃什么蔬菜

            1、冬瓜

            冬瓜的膳食纖維很多,可幫助降低血糖,還能降低體內膽固醇,降血脂,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冬瓜鉀鹽含量高,鈉鹽含量低,對高血壓患者而言也是不錯的食療佳品。

            2、彩椒

            紅、黃、綠的彩椒富含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特別是含有可以抗氧化的VC,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維持免疫機能,在感冒頻發的冬季經常吃一些彩椒可以提高抵抗力,是預防感冒的好食物。

            3、紅棗

            紅棗味甘性溫,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而人體血液中缺鐵會怕冷,因此冬季手腳冰涼的女性可多吃紅棗,增加鐵的攝入可以提高身體耐寒能力,還能補氣血。

            4、核桃

            核桃不但富含可促進心臟健康的不飽和脂肪酸,還含有豐富的磷脂和維生素E,這些營養素對于抗寒都有一定的幫助。

            5、紅薯

            系糧食中營養較為豐富的食品。由于紅薯能供給人體大量的黏液蛋白、糖、維生素A和維生素C,因此具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以及和胃、暖胃、益肺等功效。因此,常吃紅薯能防止肝臟和腎臟中結締組織萎縮,防止膠原病的發生。

            6、糯米

            大寒節氣,在民間有吃糯米飯的習慣。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吃后全身會感覺比較暖和。而中醫學更認為,糯米有補中益氣之功,在寒冷的季節吃糯米飯最適宜。

          大寒的習俗12

            在我國南方廣大地區,有大寒吃糯米的習俗,這項習俗雖聽來簡單,卻蘊涵著前人積累的生活經驗,因為進入大寒天氣分外寒冷,糯米是熱量比較高的食物,有很好的御寒作用。糯米飯的做法五花八門,糯米有補中益氣的功效,在寒冷的季節吃糯米飯最適宜。

            大寒節氣習俗吃糯米飯的由來

            大寒吃糯米飯是一種習俗。大寒是二十四氣節最后一個氣節,也是整個冬天感覺最冷的一天,故名曰“大寒”。在這一天,廣東人不僅穿得最多,而且也會吃一些暖胃的東西以御寒,比如糯米飯。糯米暖胃養胃,補氣血,最適合寒冷的冬天吃,吃完全身上下都感到暖呼呼。

            舊時窮苦人家屋漏墻透,被席單薄,防寒條件太過簡陋,每到這一天都要面對苦寒的煎熬。而中醫認為,糯米其味甘、性溫,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后會周身發熱,起到御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于是老百姓們一試,果然覺得胃里暖烘烘的,就像揣了個小暖爐,不再怕寒氣入侵了,于是大寒日吃糯米飯這種風俗開始流傳起來。

            廣東人俗語有:“小寒大寒,無風自寒。”小寒、大寒,一般家家戶戶都有吃糯米飯的習慣。

            大寒節氣習俗吃糯米飯的養生功效

            糯米是一種溫和的滋補品,有補虛、補血、健脾暖胃、止汗等作用。適用于脾胃虛寒所致的反胃、食欲減少、泄瀉和氣虛引起的汗虛、氣短無力、妊娠腹墜脹等癥。現代科學研究表明:糯米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及淀粉等,為溫補強壯品。

            中醫認為寒為陰邪,最寒冷的節氣也是陰邪最盛的時期,從飲食養生的'角度講,要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以補益身體,防御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中醫理論認為糯米有補中益氣的功效,在寒冷的季節吃糯米飯最適宜。廣東人俗語有:“小寒大寒,無風自寒。”小寒、大寒,一般家家戶戶都有吃糯米飯的習慣。

            糯米做成的各種食品。有甑蒸加紅棗的糯米飯,染成五顏六色的花糯米飯,元宵節的湯團、八寶飯、糍粑、年糕,端午節枕頭形和三角的粽子,清明的青團,清明粑。貴州省流行各種口味糯米飯,各種糯米飯的甜咸酸辣做法層出不窮。大寒節氣期間不妨多多做些糯米飯御御寒吧。

          大寒的習俗13

            一、大寒節氣習俗有什么

            大寒的習俗有吃臘八粥,尾牙祭,喝雞湯,迎年的習俗。

            吃臘八粥:大寒過后不久就要到了一個對全國人民來說都非常重要的節日春節了,在此期間,還有一個北方人十分重視的節日,臘八節,在這一天,人們都會吃上一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

            大寒迎年:有時候春節也正好處在大寒節氣中,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重要和喜慶的節氣。人們要為即將到來的春節做好準備,趕年集、買年貨,寫春聯,準備各種祭祀供品,掃塵潔物等等,可以說大寒在人們的心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

            喝雞湯:到了寒冷的冬季,有許多人在自己的日常飲食多了些燉湯和羹,特別是一些老母雞湯,在寒冷的冬天,喝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雞湯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尾牙祭: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習俗。所謂二月二為頭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農歷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樣有春餅(南方叫潤餅)吃,這一天買賣人要設宴,白斬雞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到今天為止,大多數地方在大寒的時候已經不舉行尾牙祭了,但仍有一些少數地區保持著尾牙祭的傳統。

            二、大寒節氣的含義

            大寒,寒的意思是寒冷到了極點,大寒就是天氣非常冷的.意思。本來,冬至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處在北半球的我國,白晝最短,黑夜最長,地面接受的光和熱最少,天氣應該最冷,但實際最冷卻在冬至后的小寒、大寒節期間,即所謂“冷在三九”。這是因為,大寒節期間,雖然白晝比冬至節稍長些,但仍是日短夜長,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比地面向空中散發的少,所以氣溫繼續下降,再加上此時從極地、西伯利亞、蒙古高原一帶的寒潮頻繁南下,不斷侵襲我國廣大地區,促進出現全年氣溫最低值。

            三、大寒的寓意

            大寒是中國的節氣。小寒的意思是表示天氣已經非常的寒冷了,它和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氣。我國大部分地區小寒和大寒期間一般都是最冷時期,所以民諺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理解的話就是,大寒冷於小寒,但在氣象記錄中,小寒常常比大寒冷,可以說是全年24節氣中最冷的節氣。常有『冷在三九』的說法,而這『三九天』就在小寒節氣內。之所以稱這一段時間叫小寒而不叫大寒,是因為節氣起源黃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月初寒尚小……月半則大矣。』這是按當時的情況延續至今而已。

          大寒的習俗14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節氣。我國古代將大寒分為三候:“一候雞始乳,二候征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意思是說到大寒節氣便可以孵小雞了;鷹隼之類的征鳥,正處于捕食能力極強的狀態中,盤旋于空中到處尋找食物,以補充身體的能量抵御嚴寒;在一年的最后5天內,水域中的冰一直凍到水中央,且最結實、最厚。同小寒一樣,大寒也是表征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然而從近代氣象觀測記錄來看,在我國絕大部分地區,大寒不如小寒冷。

            昨天上午,市氣象臺發布天氣預報:從昨天夜里開始,有一股冷空氣光臨我市,風力增強,對于城市的霧霾能起到一定清除作用,但是由于沒有降雨,所以對污染程度的改善是非常有限的。受到這股冷空氣的影響,今天起氣溫將有所下降。根據預報顯示,今天的最高溫度累計下降3℃左右,回落到10℃以下。此次冷空氣影響過程的最低氣溫預計出現在周二,最低溫度僅—3℃,有冰凍。

            周三氣溫開始回升,未來幾天,我市基本無雨雪,氣溫較常年偏高。天氣保持靜穩狀態,霧霾天氣還會不依不饒地出現,提醒大家盡量減少外出,外出的話要注意做好防護。最近也是流感高發的季節,大家要注意保暖,積極抵御各類呼吸道疾病的侵襲。

            目前正值春運期,霧霾天氣對行車有很大影響,如果是自駕回家過年,條件許可的話,建議中午到下午能見度相對好的時段出發。

            今天,進入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節氣,大寒。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冬至陽氣初生后,經小寒到大寒,陽氣逐漸強大,由下而上,試圖破土而出,迫使壓在陽氣上的寒氣,使出全部能量抵制。因此地表也達到一年最冷時,此時陰寒密布地面,悲風鳴樹,寒野蒼茫,寒氣刺骨,才是大寒。

            大寒氣節有三候。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礬。看看身邊的這三種花,有沒有盛開?

            各地習俗

            小寒之后過15天就是大寒,也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節氣。此時天氣雖然寒冷,但因為已近春天,所以不會像大雪到冬至期間那樣酷寒。這時節,人們開始忙著除舊飾新,腌制年肴,準備年貨,因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就要到了。其間還有一個對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即陰歷十二月初八。在這一天,人們用五谷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蓮子等熬成一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是人們過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尾牙祭

            按我國的風俗,特別是在農村,每到大寒節,人們便開始忙著除舊布新,腌制年肴,準備年貨。在大寒至立春這段時間,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節慶。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有時甚至連我國最大的節慶春節也處于這一節氣中。大寒節氣中充滿了喜悅與歡樂的氣氛,是一個歡快輕松的節氣。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習俗。所謂二月二為頭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農歷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樣有春餅(南方叫潤餅)吃,這一天買賣人要設宴,白斬雞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據說雞頭朝誰,就表示老板第二年要解雇誰。因此有些老板一般將雞頭朝向自己,以使員工們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過個安穩年。

            飲食變化

            大寒節氣,時常與歲末時間相重合,20xx年春節就包含在大寒節氣里。因此這樣的大寒節氣里,除干農活順應節氣外,還要為過年奔波――趕年集、買年貨,寫春聯,準備各種祭祀供品,掃塵潔物,除舊布新,準備年貨,腌制各種臘腸、臘肉,或煎炸烹制雞鴨魚肉等各種年肴。同時祭祀祖先及各種神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此外,舊時大寒時節的街上還常有人們爭相購買芝麻秸的`影子。因為“芝麻開花節節高”,除夕夜,人們將芝麻秸灑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諧音吉祥意“踩歲”,同時以“碎”、“歲”諧音寓意“歲歲平安”,求得新年節好口彩。這也使得大寒驅兇迎祥的節日意味更加濃厚。

            又因為大寒與立春相交接,講究的人家在飲食上也順應季節的變化。大寒進補的食物量逐漸減少,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質的食物,以適應春天萬物的升發。廣東佛山民間有大寒節瓦鍋蒸煮糯米飯的習俗,糯米味甘,性溫,食之具有御寒滋補功效。安徽安慶有大寒炸春卷的做法。

            八寶飯

            糯米100克、大米100克、赤小豆50克、薏米50克、蓮子20克、枸杞子20克、桂圓肉20克、大棗50克。將赤小豆、薏米、蓮子用清水洗凈,浸泡2小時,再加入糯米、大米等,用旺火蒸熟,加白糖適量食用。有健脾益氣、養血安神的作用,適用于身體虛弱、倦怠乏力等氣血兩虛的人群。

            芪杞燉子雞

            童子雞1只(約500克)、黃芪30克、枸杞子30克、白術10克,調料適量。將童子雞洗凈,切為小塊,加入諸補益中藥和蔥姜蒜鹽酒等調料,用文火慢燉1小時,食肉喝湯。有補中益氣、滋陰助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的作用,適用于體質虛弱、易患風寒感冒者。

            發散風寒湯

            雞蛋1個、香菜10克、蔥白5克、生姜5克,鹽味精等調料適量。雞蛋攪拌均勻,香菜、蔥白、生姜洗凈后切為碎末。將清水在鍋中燒開,加入少許水淀粉,使水略稠后,將攪拌好的雞蛋慢慢倒入,使之成片狀。再加入香菜、蔥姜及鹽味精等調料,出鍋前加入香油少許。有祛風散寒、發汗解表的作用,適用于輕度感冒初期。

          大寒的習俗15

            大寒飲食習俗

            喝雞湯、燉蹄膀、做羹食

            在江蘇一帶民間有“一九一只雞”的傳統食俗。雖然大寒節氣已是農歷四九前后,但南京人依然要喝雞湯。做雞必須用老付雞,或單燉,或添加參須、構祀、黑木耳等同燉。雞湯美味滋補很適宜在寒冬時享用。但是最具南京特色的要數腌菜頭、燉蹄膀,這是南京人獨有的吃法,小雪時腌的青菜此時已是鮮香可口;蹄膀有骨有肉,有肥有瘦,肥而不膩,營養豐富。腌菜與蹄膀可謂葷素搭配,肉顯其香,菜顯其鮮,符合科學飲食要求,且便于家庭制做。

            臘月時,老南京還喜歡做羹食用。北方的羹偏干豁稠厚重,南方的羹偏于清淡精致,而南京的羹則取南北風味之長,既不過于赫稠或清淡,又不過于咸鮮或甜淡。南京冬日喜歡食羹的一個原因是取材簡單,可繁可簡,可貴可賤,肉糜、豆腐、山藥、木耳、山芋、榨菜等,都可以做成一盆熱騰騰的羹,配點香菜,撒點白胡椒粉,吃得全身熱氣騰騰。

            吃糯米

            在我國南方廣大地區,有大寒吃糯米的.風俗,這項習俗雖聽來簡單,但卻包含著前人們在生活中積累的生活經驗,因為進人大寒天氣十分寒冷,糯米是熱量非常高的食物,有極佳的御寒功效。

            蒸臘米

            天津人會在臘月最寒冷之時,蒸臘米。所謂蒸臘米,就是在大寒時節,家家戶戶會拿出一些上等好米洗凈蒸透,之后鋪攤在蘆席上,等冷透后曬干,裝進干凈的瓷缸內儲存,即使放上幾十年也不會壞。夏天吃這種米可以免瀉痢;老年人或體弱多病者,用蒸臘米煮食。對脾胃有益。

            大寒時節禁忌

            1、不損陰津

            大寒期間養生的另一個重點在于滋陰。一般在長江流域從冬至開始降水減少,經過一個月之后的大寒節氣正是最干燥的時期,白天平均空氣濕度一般低于50%,有時室內濕度甚至只有30%左右。

            隨著天地間水氣的減少,人體內的陰液也會容易不足,很多呼吸系統有宿疾的人常常會有咳嗽痰多或痰液黏稠、咳痰不凈的感覺。心血管疾病患者更易造成血黏度的增高。如果由于高血壓、年老等造成血管彈性功能下降,則更易誘發心梗、腦梗、腦出血等危險情況。

            在起居方面,如果室內常開暖氣或者空調,除了注意經常通風之外,最好可以使用些空氣加濕器之類以提高空氣中的濕度,晚上睡覺如果用電熱毯,也盡量不要開過或開太熱。盡可能增加飲水量,不要等口干后再喝水。每天入睡前和起床后,都要喝一杯溫水。洗澡前后最好也各喝一點水,以補充流失的水分。

            2、不宜食用燥熱之物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節氣。此時的北京,天氣寒冷。養生應順應自然規律,以斂陰護

          【大寒的習俗】相關文章:

          大寒的習俗03-09

          大寒的來歷與習俗03-04

          大寒有哪些習俗03-04

          大寒的習俗集錦(15篇)03-31

          大寒的含義是什么03-01

          大寒養生的原則有哪些12-09

          小雪的習俗03-07

          立秋的習俗03-03

          驚蟄的習俗03-07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乱妇免费视频 | 亚洲成aV人片在线播放一二区 | 色综合天天综合高清网国产在线 | 亚洲香蕉伊综合在人在线观看 | 亚洲一线高清精品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