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區域可持續發展知識點

          時間:2024-06-10 17:55:28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地理區域可持續發展知識點

            在日常過程學習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識點吧!知識點就是“讓別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過練習我能掌握”的內容。你知道哪些知識點是真正對我們有幫助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地理區域可持續發展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理區域可持續發展知識點

          地理區域可持續發展知識點1

            一、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再生產模式):高低高(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三低(發達國家)、“高低高”向“三低”過渡(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

            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亞洲凈增人口數量最多。

            4、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經濟(落后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

            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

            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三、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1、人口環境承載力:一定時期,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最大人口數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載力。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地理區域可持續發展知識點2

            一、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分區——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發生集聚。

            (1)商業區: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交通便利,通信發達,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強。

            中心商務區(CBD):建筑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捷——面積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鐵路、公路經過。

            (3)住宅區:是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一般要求環境優美,遠離工業區和商業區。城市建設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跡。

            2、城市地域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規模與地域結構、服務范圍。

            小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范圍小。

            大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

            二、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區城市密度大

            2、氣候——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城市密度大

            3、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運輸功能決定城市區位。

            (二)社會經濟方面

            1、農業基礎

            2、交通條件:沿海、沿江、沿鐵路線、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軸線。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匯合處。

            交通線的變化,會給城市發展帶來影響。(如揚州:運河通航時—興,運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軍事防衛、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進城市的形成和壯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標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城市化特點:

            ①大城市發展速度超過小城市;

            ②大城市數目不斷增多;

            ③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發展快。——大城市化趨勢

            3、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以及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4、發展中國家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趨勢明顯。

            ② 我國城市化落后于工業化。

            ③ 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脹,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聚于少數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 熱島效應、雨島效應、城郊熱力環流、大氣污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對地下水——下滲量減少、地下水漏斗區范圍和深度增大。

            對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易形成洪峰。

            對水質——城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一;破壞生物棲息地,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2、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生態城市”

            ① 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分散城市職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環境。擴寬主干道,建環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鐵、輕軌交通。

            ③ 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大力加強綠化建設。

          地理區域可持續發展知識點3

            一、人地關系思想發展的歷史演變:

            1、崇拜自然——采獵文明——人與自然是恐懼與依賴的關系;

            2、改造自然——農業文明——人對自然的依附性大大減弱,對抗性增強;

            3、征服自然——工業文明——人地關系全面呈現不協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謀求人地協調——當今社會——人口、資源、環境和諧發展。

            二、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1、環境問題——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

            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①可再生資源:關鍵在于“合理開發”——控制開發強度,保護和促進更新。

            ②非可再生資源:關鍵在于“合理利用”——節約和綜合利用,尋找新的代替品。

            2、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人口壓力、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

            (1)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消耗資源的速度超過其再生速度;

            (2)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

            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比發達國家嚴重,原因是:

            ①環境承受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

            ②經濟技術水平低,沒有足夠的能力進行環境保護;

            ③發達國家將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三、主要環境問題——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1、環境污染:

            (1)大氣污染:全球氣候變暖、酸雨、臭氧層破壞——污染源:工業生產、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氣候變暖——主要溫室氣體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樹造林能減弱氣候變暖的趨勢。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耕地減少,風暴潮和鹽堿化加劇。

            中緯度地區——蒸發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擴大,農業種植面積縮小。

            ②酸雨(霧、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的大氣降水。

            危害:對水體,對土壤,對生物,對建筑物的影響。

            ③臭氧層破壞。

            (2)水污染:工業廢水;農業污水(來自農藥、化肥);生活污水(各種洗滌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體廢棄物污染:工業垃圾、農業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氣、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響衛生傳播疾病。

            處理:分類回收、綜合利用;填埋;堆肥(發酵、高溫殺菌);焚燒(發電)等。

            2、生態破壞:破壞生態平衡——生物物種減少、森林和草原破壞、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種銳減

            現狀: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的程度越來越快。(大規模的物種滅絕發生在熱帶雨林)。

            生物的作用:

            ①經濟方面—為人類提供食物、木材、工業原料等。

            ②生態方面—促進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構成生命支持系統。

            ③原因:亂砍濫伐、過度捕獵、環境污染。(外來生物入侵也能導致物種滅絕)

            ④危害:生物多樣性破壞,食物鏈斷裂,使生態平衡失調。

            (2)森林資源破壞——森林被稱為“地球之肺”,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

            森林面積減少的原因:砍伐、開荒、開礦、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氣污染。

            (3)濕地減少——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

            ①濕地的作用:經濟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運、養殖、旅游、灌溉等。

            生態作用——保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蓄洪防旱、調節氣候。

            (濕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機物,不參與大氣CO2的循環,成為炭庫,可緩解“溫室效應”)

            ②濕地減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導致泥沙沉積;引水灌溉導致入湖(沼澤)水量減少;圍湖(海)造田,使湖泊、灘涂面積縮小;水體富營養化,使濕地功能減弱甚至喪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現:耕地、林地、草地、濕地縮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②主要分布地區:干旱、半干旱、半濕潤地區。

          地理區域可持續發展知識點4

            一、能源概述

            1、概念:凡是能夠提供某種形式能量的物質或物質的運動,統稱為能源。

            2、分類:

            (1)按形成和分類:

            ①來自太陽輻射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氣、太陽能、生物能、水能、風能等。

            ②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地熱、核能。

            ③來自月球、太陽對地球的引力而形成的潮汐能。

            (2)按利用的技術狀況分類:

            ①常規能源:被人類利用多年,現在仍大規模使用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水能、生物能。

            ②近若干年才被利用的能源,如核能、地熱、海洋能、太陽能、沼氣;或過去利用過,現在又有新的利用方式的能源,如風能。

            (3)按性質分類:

            ①可再生能源:使用后仍可更新或再生的能源,如太陽能、水能、生物能、風能等。

            ② 非可再生能源:是經過地質作用在億萬年中形成的,開采以后,短期內無法恢復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核能等。

            二、礦產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1、存在的問題:濫采、濫用礦產資源,造成礦產資源的浪費甚至枯竭,廢棄物處理不當,使環境受到污2、解決措施:合理開發和利用,加強勘探,跨區域調配,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開展礦區土地復墾等。

            三、世界能源問題

            世界能源生產和消費存在地區差異。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常規能源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以俄羅斯、中國、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為代表。南半球常規能源豐富的國家主要有南非、澳大利亞等。從總體上來說,發展中國家能源的生產量大于消費量,而發達國家消費量大于生產量,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性和不合理性。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目前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以核能為例,美國發電總量最大,法國能源消費構成中,核能所占比例最大。我國核工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核電設計建設和運營水平明顯提高,核電工業基礎已初步形成。目前形成了浙江秦山、廣東大亞灣和江蘇田灣三個核電基地。

            世界上能源完全自給的國家為數甚少,主要有俄羅斯、加拿大和英國。中東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產區和出口區,主要出口到西歐、美國和日本,其中繞道好望角的海上航線被西方國家稱為“海上生命線”。由于石油比煤炭更容易運輸,更容易使用,發熱量更高,而且基本是無灰燃料,所以世界能源消費構成中目前是以石油為主,將來還是以石油為主。中國現在是以煤炭為主,將來還是以煤炭為主,這是由中國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因為中國煤炭資源分布廣,儲量大,開采和使用都比較方便。而石油儲量有限,除了可作為燃料,更應作為化工原料。

            無論是世界還是中國,目前能源消費構成中都是以常規能源為主。但對于中國來說,除了繼續保持和發揮煤炭的優勢以外,還應大力開發水力資源,因地制宜地開發新能源,以能源結構的`多樣化促進經濟的快速、良性發展。

            四、關注我國目前的能源問題

            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很快,20xx年我國成為第二大石油進口國,能源問題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我國目前不僅1/3以上的石油消費需要進口,而且由于生產發展對電力的需求過大,導致電力需求出現較大缺口,為彌補電力供給不足,緩解近兩年的電荒,各地紛紛增加了發電機組和發電量,增加了對電煤的需求,從而使煤價不斷上揚。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發能源、保護資源已成為我國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當務之急。

            緩解我國能源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必須立足國內,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一要堅決實行“開發和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二要抓緊制定專項規劃;三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四要加強礦產資源的開發管理;五要大力倡導節約能源資源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另外,還要積極開展“能源外交”,從多渠道拓展我國的能源供應。

          【地理區域可持續發展知識點】相關文章:

          地理知識點整理12-18

          地理必修一知識點12-19

          地理必修知識點整理03-25

          地理必修三知識點03-04

          地理高三知識點精選總結12-19

          地理水平考知識點歸納03-03

          人教版地理高一知識點03-17

          高二會考地理知識點12-20

          地理高中水平考知識點歸納03-08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日韩国产变态另类欧美 | 亚洲国产无线码在线 | 亚洲欧美激情国产区 | 一区二区精品在线视频看看 | 午夜理论片日本中文在线 | 五月综合激情婷婷六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