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磧中作》岑參

          時間:2024-08-31 04:18:00 岑參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磧中作》岑參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古詩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古詩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磧中作》岑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磧中作⑴

            走馬西來欲到天⑵,辭家見月兩回圓⑶。

            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⑷。

            【注釋】

            ⑴磧(qì):沙石地,沙漠。這里指銀山磧,又名銀山,在今新疆庫木什附近。

            ⑵走馬:騎馬。

            ⑶辭家:告別家鄉,離開家鄉。見月兩回圓:表示兩個月。月亮每個月十五圓一次。

            ⑷平沙:平坦廣闊的沙漠、大漠。絕:沒有。人煙:住戶的炊煙,泛指有人居住的地方。

            【白話譯文】

            騎馬向西走幾乎來到天邊,離家以后已見到兩次月圓。

            今夜不知道到哪里去投宿,在這沙漠中萬里不見人煙。

            【創作背景】

            這首詩與《逢入京使》寫作時間相近,約寫于唐玄宗天寶八載(749年)岑參第一次從軍西征時。“磧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詩。從“辭家見月兩回圓”的詩句看,岑參離開長安已近兩個月了。詩人回顧兩個月的行程,如今宿營在廣袤無垠的大沙漠之中,正巧又遇上十五的月亮,一輪明月照在平沙莽莽的沙漠上,他想到月圓人未歸,看到唐軍在沙磧中列營而宿,寫下了這首絕句。

            【賞析】

            在唐代詩壇上,岑參的邊塞詩以奇情異趣獨樹一幟。他兩次出塞,對邊塞生活有深刻的體會,對邊疆風物懷有深厚的感情。這首《磧中作》,就寫下了詩人在萬里沙漠中勃發的詩情。

            詩人精心攝取了沙漠行軍途中的一個剪影,向讀者展示他戎馬倥傯的動蕩生活。詩于敘事寫景中,巧妙地寄寓細微的心理活動,含而不露,蘊藉感人。

            “走馬西來欲到天”,從空間落筆,氣象壯闊。走馬疾行,顯示旅途緊張。“西來”,點明了行進方向,表明詩人揚鞭躍馬,從長安出發,沿著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風塵仆仆地向西進發。“欲到天”,既寫出了邊塞離家之遠,又展現了西北高原野曠天低的氣勢。詩人在《磧西頭送李判官入京》中寫過“過磧覺天低”的雄渾詩句。大漠遼闊高遠,四望天地相接,真給人以“欲到天”的感覺。“辭家見月兩回圓”,則從時間著眼,柔情似水。表面上看,似乎詩人只是點明了離家赴邊已有兩月,交代了時間正當十五月圓;然而細一推敲,詩人無窮思念正蘊藏其中。一輪團圞的明月當空朗照,觸動了詩人的情懷,他不由得思想起辭別兩個月的“家”來,時間記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殷切。“兩回圓”是經歷兩月的藝術說法。這句詩含蘊很豐富。十五的月亮是最圓最亮的。人們愛用月亮的圓缺來比喻人的離合,看到圓月,就會想到與家人的團圓,現在是月圓人不圓,自然不免要牽動思鄉之情。詩人剛剛把他的心扉向讀者打開了一條縫隙,透露出這一點點內心深處的消息,卻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現實──“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上句故設疑問,提出一個眼前急需解決的宿營問題,下句詩不作正面回答,卻轉筆寫景:好像詩人并不關心今宵宿在何處,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磧中之景,寫出了明月照耀下,荒涼大漠無際無涯的朦朧景象。景色是蒼涼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傷。在詩人筆下,戎馬生涯的艱苦,邊疆地域的荒涼,正顯示詩人從軍邊塞的壯志豪情。正如詩人所說:“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磧中作》詩僅四句,但每句詩都有不同的藝術特點。起句有一股勃發的激情和大無畏的精神,雄奇壯美而豪邁;次句情深意遠,含蘊豐富;三句以設問兜轉,宕開前句,有轉折回旋的韻致;結句似答非答,以景作結,于暮色蒼茫之中,使人感到氣象壯闊。整首詩顯示出悲壯蒼涼的藝術風格。杜甫稱贊岑參的詩“篇終接渾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二十七長史參三十韻》),這是指他的詩結尾渾厚,氣象闊大,不可窺其涯際。從結句“平沙萬里絕人煙”(一本作“平沙莽莽絕人煙”)來看,境界闊大,茫無邊際,“篇終接渾茫”五字,是當之無愧的。

            這首詩以鮮明的形象造境寫情,情與景契合無間,情深意遠,含蘊豐富,別有神韻。

            拓展閱讀:《登嘉州凌云寺作》岑參

            登嘉州凌云寺作⑴

            寺出飛鳥外⑵,青峰戴朱樓⑶。

            搏壁躋半空⑷,喜得登上頭。

            殆知宇宙闊⑸,下看三江流⑹。

            天晴見峨眉⑺,如向波上浮。

            迥曠煙景豁⑻,陰森棕楠稠⑼。

            愿割區中緣⑽,永從塵外游。

            回風吹虎穴⑾,片雨當龍湫⑿。

            僧房云蒙蒙⒀,夏月寒颼颼⒁。

            回合俯近郭⒂,寥落見行舟⒃。

            勝概無端倪⒄,天宮可淹留⒅。

            一官詎足道⒆,欲去令人愁。

            【注釋】

            ⑴嘉州:唐郡名。今四川樂山縣。凌云寺:為嘉州名勝,傍山而建,下有鑿山而成的彌勒菩薩像。

            ⑵出:高出。

            ⑶“青峰”句:寫寺之紅色閣樓傍山峰而建,遠望若戴于其上。

            ⑷搏:攀緣。躋(jī):登。

            ⑸殆:大概,這里有只是之意。闊:深廣。

            ⑹三江流:指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嘉州地處三江會合處。

            ⑺峨眉:峨眉山,在嘉州西部約六十里處。

            ⑻迥(jiǒng):遠。曠:空闊。煙景:風景。豁:明朗開闊。

            ⑼陰森:幽暗陰郁的顏色。棕楠:棕櫚樹、楠樹。

            ⑽割:棄。區中緣:塵世緣分。

            ⑾回風:旋風。虎穴:與下文“龍湫”均未詳其處。

            ⑿片雨:陣雨。當:臨。

            ⒀僧房:指寺院。蒙蒙:云霧迷茫的樣子。

            ⒁颼颼(sōu):陰冷貌。

            ⒂回合:回環盤曲。郭:外城,此處指嘉州城。

            ⒃寥落:稀疏。

            ⒄勝概:錦繡山河的美麗風光。端倪:邊際。

            ⒅天宮:天上宮殿,此處指凌云寺。淹留:逗留。

            ⒆詎(jù):豈。

            【白話譯文】

            寺院高出飛鳥之外,青青峰頂戴著紅樓。

            順著峭壁來到半空,心中歡喜登上山頭。

            只覺宇宙頓時開闊,俯看三江滔滔水流。

            天睛氣朗遠望蛾眉,好似在那波上浮游。

            煙氣籠罩氣象開闊,樹木蔥郁遍布四周。

            我愿割斷世間緣分,永遠去那塵外漫游。

            旋風陣降吹過虎穴,陣雨時時飄下龍湫。

            寺院之間云氣蒙蒙,夏日也覺涼風颼颼。

            俯視近處城池環繞,眺望遠處三二漁舟。

            眼前勝景難以望盡,天宮之上盡可久留。

            身為一官本不足道,辭官離去又覺憂愁!

            【創作背景】

            杜鴻漸于大歷二年(767)六月,罷去劍南西川節度使職,岑參亦離開幕府,轉赴嘉州為刺史,抵達嘉州后不久即登寺觀覽,寫下此詩。

            【賞析】

            作此詩時,詩人已屆暮年,雖然歷經坎坷但壯志未酬,歌行雄健之風依稀可見。

            開頭兩句,“寺出飛鳥外,青峰戴朱樓。”仍保留盛年時的風格。寫凌云寺高聳之貌,借飛鳥青峰映襯,突出了凌云寺的高峻壯麗。飛鳥與青峰,從地面上看,都是高空之物,但在詩人筆下凌云寺卻高出飛鳥,躍出青峰。起筆遒勁,形象傳神。把寺上紅樓比喻為戴帽,凌云寺儼然成了頂天立地的巨人。佛寺如此奇偉,現在得以于半山腰攀援登臨,自然是“喜得”之事。

            然而,“喜得登上頭”的喜悅,主要不在登寺本身,而在于憑高遠眺,開闊眼界,拓寬胸襟。因而在詠寺之高以后,緊接著語氣一轉,抒發出“殆知宇宙闊,下看三江流”的情思。如此,從寫寺過渡到寫寺外的宇宙三江,峨眉煙景,就顯得合乎自然了。

            身登高寺,峨眉山景,盡收眼底。寫峨眉山,一詠一嘆,用了六句。“天晴見峨眉,如向波上浮。迥煙景豁,陰森棕楠稠。”今日天晴氣朗,得以看清楚了峨眉山的狀貌:山嶺蜿蜒起伏,如波濤滾滾;遼遠的云霧似裊裊青煙,使山景空曠浩茫;棕樹楠樹漫山遍野,蓊郁陰森,一派肅穆。以上四句勾勒峨眉山景,接著直抒胸臆,發出慨嘆:“愿割區中緣,永從塵外游。”詩人眼界高遠空闊,觸景生情,故有此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詩人看破凡塵,對紛擾的世俗產生了厭倦情緒,希望超凡脫俗,云游塵外。有了這番念頭,才把眼光轉向佛寺內部和佛寺的周圍環境。

            “回風吹虎穴,片雨當龍湫。”虎穴洞、龍湫潭都在附近,山風回旋,細雨濛濛,這是寺上的氣象;“僧房云蒙蒙,夏月寒颼颼。”間間僧舍,如蒙蒙云朵,若水月光,寒氣襲人,這是寺中氣氛;嘉州府城,坐落山下,片片風帆,撒于江面,這是寺下景象。

            寫罷諸景,又是一番慨嘆:“勝概無端倪,天宮可淹留。”寺美景無邊,詩人很想在這寶剎天宮之中長留久住。然而,雖然“一官詎足道”,是“欲去令人愁”,最終只落得滿腹憂愁。詩人到嘉州后,心情一直很不舒暢,這在此時的一些詩作中屢有反映。這首詩中說“愿割區中緣,永從塵外游”,并且最后以“愁”字作結,正概括了這一時期詩人的心境。

            此時詩人的情緒,顯得有些消沉、悲觀,寫作手法上也與先前不同,不是一氣寫景,高調抒情,而是邊詠邊嘆,一詠三嘆,錯綜起伏。這大約與安史亂后唐朝江山頹敗、詩人壯志未酬的心境有關聯。

            【作者簡介】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1—2]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磧中作》岑參】相關文章:

          岑參 《過磧》08-22

          《銀山磧西館》岑參03-05

          《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岑參10-19

          《登嘉州凌云寺作》 岑參06-15

          《登嘉州凌云寺作》岑參08-08

          岑參研究07-30

          岑參的古詩01-26

          岑參的簡介11-24

          岑參的資料08-31

          岑參走馬10-30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在线a亚洲v天堂网2019 | 日韩中文无线码在线视频观看 | 五月天轻轻草骚女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不卡高清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 | 中文字幕亚洲日本韩无线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