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教案模板錦集六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登鸛雀樓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鸛雀樓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認字,鞏固看拼音識字的能力。
2.讀詩體會這首古詩的節奏和韻味美,理解古詩的意思并會背誦。
3.認識本課的八個生字,學會筆畫“豎折”,并學寫“山、日”。
學習重點:
1.能借助拼音認字讀古詩。
2.正確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學習新筆畫。學寫生字。培養學生的閱讀和識字能力。
教學難點:
體會古詩的節奏感和音韻美。
教學準備:
錄音帶、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地方旅游,這個地方叫鸛雀樓,看,我們到了。
播放鸛雀樓的錄像。
2.看課文中的圖,說說景象如何?
3.有一個古人他到了鸛雀樓這個地方,還寫了一首詩,我們聽聽吧!做好指讀姿勢。
播放配樂朗讀《登鸛雀樓》
4.你們想讀這首詩嗎?請你準備好,小聲地方跟著老師讀一讀。
學生活動:學生手指書邊讀詩邊認字。
5.自己再讀一讀,在不認識的字上點上點。
6.這次咱們指著書大聲地跟著老師讀,注意點點字的讀音。
二、理解古詩意思
1.我說一句話,你說一句詩中的話,咱們試試。
師:太陽靠著遠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盡。
師:黃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黃河入海流。
師: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你們真棒,將來也能成為一個小詩人,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詩中的景象(播放錄像)太陽下山,江水滾滾,奔騰而去。
3.見到美景,你再來讀詩,讀出你的高興與喜悅吧!
登鸛雀樓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登、鸛、雀、依”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出示鸛雀樓的圖片,問:你們看這是什么?你們覺得怎樣?教師簡介鸛雀樓: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的永濟縣。因為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鸛鳥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鸛雀樓。樓一共三層,在樓上可以望見雄偉的中條山和浩浩蕩蕩的黃河,是當地的名勝。唐代有位著名的詩人叫做王之渙,他登上這座鸛雀樓后感慨萬分,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章:《登鸛雀樓》(板書課題)那么,詩人登上了鸛雀樓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
2.(放課件)看圖,聽錄音,整體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讀古詩。
1.自由讀,畫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詞卡片,檢查生字讀音。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理解詩句意思。
1.自由讀古詩,讀后想想:
(1)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詩人想到了什么?(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小組討論、交流上述問題。
3.質疑、解疑,重點理解:
目:看。欲:想要。窮:盡。
4.說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什么道理。
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要奮發向上,不斷進取。
四、指導朗讀、背誦。
1.聽課文錄音,體會詩的節奏和重音。
2.指名讀,集體評議。
3.同桌互背。
4.情境體驗:把自己裝扮成詩人,看圖吟誦古詩。
五、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點指導:
入:與“人”的區別。
窮:部首是“穴”(穴寶蓋)
3.指導學生在田字格里書寫。
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古詩《登鸛雀樓》,描繪出萬里山河雄渾壯麗的景象,揭示了“站得高,看得遠”這一哲理,表達了作者奮發向上的精神。教學中通過自讀質疑,強調學生自學、自悟、自得,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教師輔以重點點撥,引導學生從詩句意思中理解生活哲理,領會奮發向上的精神。板書設計層次清晰,說明詩句前兩行為作者所見,后兩行為作者所想。
登鸛雀樓教案 篇3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識不寫。
教學設計:登鸛雀樓教案教學設計好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說說偏旁名稱。
2指名背誦課文。
二、教學生字詞
1出示生字
樓 依 盡 人 欲 窮
2引導用生字組詞
樓(樓層 高樓 樓房 鐘樓)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盡(盡頭 用盡 盡力 窮盡)
入(進入 入門 出入)
窮(窮盡 貧窮 窮苦)
3教學字形/article/
(1) 指名分析字形,說說記憶方法。
依和衣比較,入和人比較,窮和力比較,層和云比較。
(2) 講解欲、登、樓的`筆順。
4指導書寫
欲:
樓:
三、課堂練習
1讀一讀,再抄寫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黃河 一層樓
2根據句意說出詩句
(1)滔滔的黃河水向大海流去。( )
(2)傍晚的太陽靠著連綿起伏的山漸漸落下去了。( )
(3)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
(4)再登上一層樓。( )
板書設計:
白日依山盡,
景 (看)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理 (想)
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識字8個
2、寫字3個,認識新筆畫學習筆順,先里頭后封口。
3、背誦
教學重點:
“山”的書寫,背誦《登鸛雀樓》
教學難點:
認字
教學方法:
引導法、圖示法
學習方法:
討論法、自學法、想象法
教具:
圖片、識字卡、小黑板
學具:
生字卡、識字卡、10個*卡
導學步驟:
導學步驟老師學生導課
授新
讀詩
認字
寫字
談話:十月一日國慶節的時候,咱們班的`小朋友都去旅游 了好多地方,誰能說一說,今天老師帶大家去游一個好地方。
板書《登鸛雀樓》
放錄音:《登鸛雀樓》
出示黑板 古詩
指導讀
師范讀
指導畫出會認的字
檢查的字
出示生字
1、山
2、日
抽生畫“太陽的形狀”
學習筆畫:先里頭,后封口
師用文具盒演示:
先進入,后關門。
3、板書“目”
抽生畫“眼睛”
小結:以后有機會去鸛雀樓看一看。 抽生說
齊讀課題
整體感悟
畫出節奏
生自由讀,小組讀,選出好的生表演讀
生畫出會認的字
同桌互認
給卡片排隊
同桌說一說怎樣記住這些字
生用△畫出來
生觀察圖:中間高,兩邊低
口頭組詞
生畫
口頭組詞、說話
生討論寫法
登鸛雀樓教案 篇5
設計理念:語文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創新思維。通過鮮明的圖畫入手,創設情景,營造氣氛,主動探求知識,采用直觀教學、情境教學等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后由圖入文,圖文結合,不斷理解文字傳達的意境。最后通過有感情地朗誦,漸入佳境,在讀中思、在讀中想、讀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課文。
3、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感悟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誦讀詩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學難點: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具準備:掛圖、畫紙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
1、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了不少古詩,你能朗誦一首嗎?
2、 你們知道嗎?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詩人,他叫王之渙,他有一首詩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樓之后,看到將要落山的太陽和奔騰的黃河,想了很多,就寫下這首詩《登鸛雀樓》。(師出示板書,并解題)
3、 (師范讀)邊聽邊想:詩人在樓上會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二 、新課講授
(一)、課前感知:(出示掛圖)在這幅圖上,你們看到了什么?
(二)、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學習第一行詩句
1、 輕讀,邊讀邊看插圖,看看哪個詞的意思表示圖上的景色,想想什么意思?
2、 “日”:太陽。“盡”:完了。天上的那一輪紅日是夕陽還是朝陽?從哪看出?
3、 “白日依山盡”是什么意思?(師帶讀、自讀、指讀、齊讀)
學習第二行詩句
1、 除了夕陽,那滾滾黃河水又將奔向哪里呢?
2、 你能說說黃河的流水聲嗎?(生模仿)
3、 把這氣勢通過讀表現出來。
4、 師讀:慢慢閉上眼睛聽,詩人在吟誦呢!(自讀、指讀、賽讀)
小結:這兩行詩主要講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傍晚的太陽靠著山慢慢落下去,黃河滾滾地流入大海 過渡:看到如此美麗的景色,詩人產生什么想法呢?
學習第三、四行詩句
1、 太陽從遙遠的山邊落下,天空中布滿燦爛的云彩。黃河滾滾向大海奔騰而去,發出巨大的聲響。可是,在遙遠的山那邊,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為壯觀,想看到更遠更美的景色,該怎么辦呢?讀一下詩文,想一想?
2、 請仔細觀察圖,鸛雀樓共有幾層?哪一層有人?
3、 多少小朋友有這樣的經歷?(板書: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知道什么意思嗎?
4、 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會更多,所以詩人就這樣發出了感慨:“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誰愿意來讀一讀這句詩,當一下小老師?
5、 (齊讀),“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樣?
6、 這兩句詩是詩人在鸛雀樓上所想到的,并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五)、朗讀指導
1、 老師提個建議,詩歌還要講究韻律,如果掌握了詞與詞之間的停頓,也許會讀的更好?愿意聽老師的朗讀嗎?
2、 讓我們一起比比,看誰讀得最棒?最像我們的小詩人,好不好?
3、 指名讀,師生共同點評、再讀、齊讀。
小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是詩人寫下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們要多學習一些知識、本領,眼界才能開闊。
三、小結
1、 古詩是我們的國粹,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伸拓展
1、 我們有時候把許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學習、生活……那么,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遠的情況嗎?課后想一想,然后說一說。
2、 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
五、板書: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景)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登鸛雀樓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 通過學情調查,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進一步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習8個生字,認識1個偏旁,學寫“入”,“欲”兩個生字。
3、初步理解字義和詩句,感知詩的意境及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點:
理解字義和詩句內容
教學難點:
提示最后兩行詩句所蘊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一深刻的道理。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課前對學生進行學情調查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二課時: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通過教學,進一步讀好、背好古詩,
學寫其它5個生字。
教學過程:(略)
在實踐中總結,在總結中提高
——古詩《登鸛雀樓》教后反思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根據母語的習得規律,認定學習語言是主體能動地把在語言內化為自己語言的過程。語文課上的語言學習,則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讀書活動內化課文語言,同時接受課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熏陶的過程,語文教學強調主體因素,重視整合效應,明確提出以培養語感為核心,以指導讀書活動為“經”,以字詞的訓練為“緯”來構建語文教學的整體框架,堅持“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的基本教學策略。教完古詩《登鸛雀樓》后,對此我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一、學情調查,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現代教學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承認差異,尊重差異,教學不但要掌握全體學生發展的共同特點,而且要熟悉學生發展中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才能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擴大發展的局面。教學是師生間的教和學的雙向活動,教師的教學對象是學生,因此對學生的學情要有充分地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對學生知識背景的調查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于古詩《登鸛雀樓》已很熟悉,有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能讀、能背了。但“古詩”這種語言材料是一種結晶體,蘊藏著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過調查發現,他們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連詩中的一些字還不認識,字音讀不準,字形不清楚,對于詩意及蘊含的道理還不明白。所以,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這方面的學情,結合低年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進一步提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2、對學生能力經驗的調查
二年級的學生通過以往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后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小朋友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小朋友,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學要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于學生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后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
3、對學生需求的調查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愛玩,他們能說的喜歡自己說。根據他們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在課前的學情調查時,設問:“誰愿意做代表為大家背一背這首詩?”就有學生主動站起來背古詩了。其次,在寫字這個塊面中,我利用游戲形式即“看誰找的對”來指導學生寫字,寓教于樂,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說說“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看看有點像,比比不一樣,就差一點點,錯了就變樣,寫時要注意,仔細想一想”。學生的興趣較高,覺得很有趣。在教學“欲”字時,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并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二、尋文明像,入境悟情,積累遷移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我國著名思維科學家張光鑒教授說:“要想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必須緊密地聯系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的經驗和頭腦中貯存的相關信息模塊,作為感悟課文內容的前提準備和敲擊妙悟的“打火石””。
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點來落實。
1、充分利用媒體來活用課文插圖,入境悟情
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明像入境,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動態的圖與靜態的文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通過媒體直接演示,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學習“黃河入海流”時,利用媒體向學生展示生活中較難觀察到的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圖、文、聲立體輸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反復朗讀體會,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里越來越明晰,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這樣感悟內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積累運用
語文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更要注重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語言。在學習第一行詩句時,我充分運用他們已學過的課文《夕陽真美》中的相關語句,來幫助學生進一步入境悟情,教學效果顯著。此外,在本節課中,我也注意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根據教學內容教給學生一個詞“登高望遠”,并結合學生悟出的道理,來指導學生運用詩中的句子來鼓勵別人取得更大的進步。
【登鸛雀樓教案】相關文章:
登鸛雀樓教案08-27
登鸛雀樓教案06-12
登鸛雀樓教案08-02
《登鸛雀樓》經典教案11-11
《登鸛雀樓》教案08-31
登鸛雀樓教案(優秀)06-16
登鸛雀樓教案【熱門】06-18
《登鸛雀樓》教案及賞析07-25
《登鸛雀樓》教案案例09-22
【薦】《登鸛雀樓》教案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