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的師說解析

          時間:2024-08-03 00:50:43 韓愈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韓愈的師說解析

            《師說》作于唐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韓愈任四門博士時,這篇文章是韓愈寫給他的學生李蟠的!稁熣f》是一篇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的論說文。以下是小編帶來韓愈的師說解析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師說》(原文)

            唐·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于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啊!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xiàn)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都出于這吧?(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一方面)不通曉句讀,(另一方面)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句讀)向老師學習,有的(疑惑)卻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巫醫(y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譏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卑!(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里就)可以明白了。巫醫(y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xiàn)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鬃釉咱白、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鬃诱f:“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币虼藢W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jīng)的經(jīng)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注釋

            1.學者:求學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交給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人。所以,用來……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傳授。業(yè),泛指古代經(jīng)、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惑,疑難問題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敝,懂得。

            4.其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當于“于”,與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6.聞:聽見,引申為知道,懂得。

            7.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意動用法,以……為師。從師,跟從老師學習。

            8.吾師道也: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師,用做動詞。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庸,發(fā)語詞,難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獨。

            10.是故:因此,所以。

            11.無:無論、不分。

            1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意思說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師存在。

            13.師道:從師的傳統(tǒng)。即上文所說的“古之學者必有師”。

            14.出人:超出于眾人之上。

            15.猶且:尚且。

            16.眾人:普通人,一般人。

            17.下:不如,名作動。

            18.恥學于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恥,以……為恥

            1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fā)。

            20.于其身:對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21.惑矣:(真是)糊涂!

            22.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23.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教給他書,(幫助他)學習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習,使……學習。其,指書。句讀,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讀(逗)的教學。

            24.句讀之不知:不知斷句風逗。與下文“惑之不解”結(jié)構(gòu)相同。之,提賓標志。

            25.或師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從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不從師。不,通“否”。

            26.小學而大遺:學了小的(指“句讀之不知”)卻丟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遺,丟棄,放棄。

            27.巫醫(yī):古時巫、醫(yī)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禱為職業(yè)的人。

            28.百工:各種手藝。

            29.相師:拜別人為師。

            30.族:類。

            31.曰師曰弟子云者:說起老師、弟子的時候。

            32.年相若:年歲相近。

            3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羞恥,以高官為師就近乎諂媚。足,可,夠得上。盛,高大。諛,諂媚。

            34.復:恢復。

            35.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36.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37.乃:竟,竟然。

            38.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難道,表反問。歟,語氣詞,表感嘆。

            39.圣人無常師: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常,固定的。

            40.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省郯城縣境)的國君,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官職。

            41.萇(cháng)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

            42.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琴。

            43.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習周禮。聃是老子的字。

            44.之徒:這類。

            45.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煟喝送,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論語·述而》原話:“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46.不必:不一定。

            47.術(shù)業(yè)有專攻:在業(yè)務上各有自己的專門研究。攻,學習、研究。

            48.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韓愈的弟子,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49.六藝經(jīng)傳(zhuàn)皆通習之:六藝的經(jīng)文和傳文都普遍的學習了。六藝,指六經(jīng),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jīng)典!稑贰芬咽鳎藶楣耪f。經(jīng),兩漢及其以前的散文。傳,古稱解釋經(jīng)文的著作為傳。通,普遍。

            50.不拘于時:指不受當時以求師為恥的不良風氣的束縛。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于,被。

            51.余嘉其能行古道: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嘉:贊許,嘉獎。

            52.貽:贈送,贈予。

            解析

            《師說》是韓愈的一篇著名論文。據(jù)方成珪《昌黎先生詩文年譜》考證,此文作于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這一年,韓愈35歲,任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這是一個“從七品”的學官,職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壇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也已經(jīng)開展,他是這個運動公認的領袖。這篇文章是針對門第觀念影響下“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寫的。門第觀念源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為代表的門閥制度,重門第之分,嚴士庶之別,士族的子弟,憑高貴的門第可以做官,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他們尊“家法”而鄙從師。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廢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qū)分門第的標準。這對擇師也有很大的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反對這種錯誤的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這是有進步意義的。與韓愈同時代的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庇纱丝梢钥闯觥稁熣f》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斗爭精神。

            對恥學于師,文章連續(xù)用了三個對比。第一,古今對比,闡明恥學于師違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第二,將同一個人既明于擇師教子的必要,卻又不明于自己從師的必要,把這兩種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對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那些人確實糊涂不通道理。第三,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的對比,進一步道出士大夫的錯誤心理,發(fā)人深省地指出兩種人的地位與智能的反差,更令人幡然醒晤。

            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而言,教育很重要,那么在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老師,到底有多重要呢?答案是非常重要!荀子曾云:“君師者,治之本也!本鹾屠蠋,才是治理國家的根本。荀況將老師的地位拔高到與君王持平,可為至尊之極。這位大儒又說道:“故人無師無法,而知則必為盜;勇,則必為賊;云能,則必為亂;察,則必為怪;辯,則必為誕。”這段話的意思是,一個人如果沒有老師教育,不學習法度,如果聰明有智慧,則必會成為江洋大盜,因為他不辯善惡;如果這個人很勇猛,必定會成為天下的禍害,比如西晉周處,在沒受教育之前,勇力過人,拳打南山猛虎,腳踢北海蛟龍,結(jié)果呢,天天仗勢欺負鄉(xiāng)鄰,成了當?shù)貎H次于猛虎和蛟龍之外的第三害,最后周處拜大文學家陸機和陸云為師,才成了一代名臣。

            如果一個人不接受教育,卻很有才能,必定讓天下大亂,國家遭殃;如果他眼光獨特,能洞察一切,必定滿嘴奇談怪論,沒有一句說到點子上;如果這個人有辯論天賦,那么必定胡說八道,荒誕不堪。可見,有一位好老師對學生言傳身教,實在是太重要了,既不讓英才埋沒,還可以為國家社會減少禍害。

            優(yōu)秀的老師是學生的人生指路明燈,良好的教育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拙劣的老師是一種瘟疫,其惡劣影響會摧殘孩子的一生。那么,在古代,合格的教師應該遵循什么標準呢?荀子最先制定了以下標準:“師術(shù)有四:尊師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币馑际牵斃蠋熜枰邆渌膫條件:第一是有威嚴,能夠讓學生敬畏,可以為師;過了知命之年或者耳順之年,又有威信,可以為師;能夠誦讀和解說所傳授的知識,并且不違反禮法,可以為師;懂得細微之處的道理又能講解清楚,可以為師。

            在春秋時代孔子辦學的時候,他和弟子之間的地位比較平等,很少有談及師道尊嚴的言論,采取的教學方法也很寬松。但是,到了后世,教師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尊師重道越來越被強化,因此《學記》里說道:“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學!睘楹伪仨氉尷蠋熅佑谧鸪绲牡匚荒兀恳驗槔蠋熓恰暗馈钡幕砗痛匀,尊重老師,就是尊重“道”,尊重“道”,民眾們才能專心求學。

            上面道理都很對,但是尊敬老師這件事,做起來其實挺難的。因此,在漫長的古代,一直將“尊師重道”的理念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一直持續(xù)到了魏晉時期。在魏晉時代,“尊師重道”的思想遭遇到了重大挑戰(zhàn)!主要原因是從東漢末年至西晉,經(jīng)過近百年的戰(zhàn)亂,有名的大儒們或者在北方戰(zhàn)亂中死于非命,或者在接連而至的瘟疫中喪命。

            比如魏文帝曹丕曾經(jīng)給朋友兼謀臣吳質(zhì)寫過一封信,就是流傳至今的《魏文帝與吳質(zhì)書》,信中說道:“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文中的徐、陳、應、劉,指的是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陳琳、應玚、劉楨。一場瘟疫,就讓建安七子死了四個,可謂人間慘劇。這些人都是富有才華的儒生,本來肩負著文化傳承的重任,結(jié)果都英年早逝。

            除了瘟疫之外,多年戰(zhàn)爭讓民眾痛苦不堪,在西漢武帝時代被打壓的黃老學說,重新流行起來,魏晉進入了空談玄學的時代。加上佛教乘機興起,與黃老學說雙面夾擊,讓儒家的地位越來越被邊緣化。

            隋唐兩代,雖然仍舊將儒學當作正統(tǒng)學問,但是遠遠不能與漢代相比。儒學的沒落,也影響了尊師重道的傳統(tǒng),使得老師的地位每況愈下。到了中唐時期,竟然發(fā)展到人人恥為老師的地步。求學的人,遇見問題不想找老師解惑,因為怕被人恥笑;被請教的人,也將“老師”這個詞視為洪水猛獸,生怕玷污了自己的身份,堅決不愿意被稱為老師。事情發(fā)展到這種地步,儒學距離關(guān)門大吉已經(jīng)不遠了。

            在這種危難時刻,有一個人挺身而出,吹響了重振儒學的號角,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韓愈認為,振興儒學,首先要扭轉(zhuǎn)“人人恥為老師”的社會歪風,所以,他寫下了那篇著名的文章《師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而同時代的柳宗元也是復興儒學的旗手,寫道:“今之世,為人師者眾笑之。舉世不師,故道益離!睕]有人當老師,修身治國大道到底由誰來傳承?

            韓愈幾乎以一人之力,重新振興了儒學,同時掀起了古文運動,滌蕩了文壇,功莫大焉。到了北宋時期,儒學再次成為社會的主流學問與核心思想。

          【韓愈的師說解析】相關(guān)文章:

          韓愈師說01-09

          韓愈《師說》10-30

          勸學經(jīng)典:韓愈《師說》06-22

          韓愈師說全文11-01

          韓愈·師說鑒賞08-07

          韓愈師說課件05-31

          韓愈師說翻譯11-01

          韓愈《師說》翻譯09-15

          韓愈師說的啟示07-30

          韓愈《師說》解讀06-05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天天综合久久网 |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视频 |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 | 色综合久久综合欧美综合网 | 久久国产香蕉一区精品 | 尤物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