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獸(課文、譯文及教案)

          時間:2024-08-13 03:13:07 河中石獸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河中石獸(課文、譯文及教案)

            河中石獸

          河中石獸(課文、譯文及教案)

            作者:紀

            原文: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gān)①,山門(pǐ)于河②,二石獸并沉焉。 閱十余歲③,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zhào)數小舟,曳(yè)鐵(pá)④,尋十余里無跡。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⑤,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下⑥,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⑦”眾服為確論。一老河兵聞之⑧,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擊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niè)沙為坎穴。⑨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yì)斷?⑩

            譯文:

            滄州南面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大門倒塌在河中,兩個石獸一起沉入河底。過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兩個石獸,竟然沒找到,以為它們順流而下了。搖著幾只小船,拉著鐵耙,尋找了十多里沒有痕跡。一個講學者在寺廟里教書,聽了嘲笑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又硬又重,沙的性質又松又輕,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沿著河尋找它們,不也荒唐嗎?”大家信服(它)是正確的言論。 一個老水手聽了這話,又嘲笑說:“凡河中落入石頭,應當從上游尋找它們。石頭的性質又硬又重,沙的性質又松又輕,水沖不走石頭,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頭下面迎面沖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沖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頭必定倒在坑穴里。像這樣沖擊,石頭再轉移。不停地轉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尋找石頭,固然荒唐;在原地尋找它們,不是更荒唐嗎?”按照他的話,果然在幾里外尋到了(石獸)。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很多,難道可以根據(一個方面的)道理就主觀斷嗎?

            字詞解釋:

            ①滄州:今河北省滄州市。臨:靠近。河:指黃河。干:岸邊。

            ②山門:寺廟的大門。:倒塌。

            ③閱:經過。歲:年。

            ④:船槳。這里作動詞用,劃船。曳:牽引。:通“耙”,整地的農具。

            ⑤木柿:木片.

            ⑥湮:埋沒.

            ⑦顛:顛倒,荒唐.

            ⑧河兵:水手.

            ⑨嚙:咬.這里是沖刷的意思。坎穴:洞坑。

            ⑩斷:主觀判斷

            1、閱讀課文,分清層次,括大意,找出層次間的關系,理解課文的中心意思。

            2、借助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1、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借助動態(tài)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是教學的重點。

            2、文章中相關語句在譯上有一定難度,故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是教學的難點。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俗話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么會向上游“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簡介:

            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后,任《四庫全書》總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于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容相當廣泛。

            紀,字曉嵐,他身子很是肥,生平最畏暑熱;做總裁時,在館內校書,適值盛夏,炎酷異常,他便赤著膊圈了,危坐觀書。巧逢乾隆帝踱入館門,他不及披衣,忙鉆入案下,用帷自蔽,不料已被乾隆帝瞧見,傳旨館中人照常辦事,不必離座,館中人一齊遵旨。乾隆帝便踱到紀座旁,靜悄悄的坐著。紀伏了許久,汗流背,未免焦起來,聽聽館中人寂靜無聲,就展開了帷,伸首問眾人道:“老頭子已去么?”語方脫口,轉眼一瞧,座旁正坐著這位首出當陽的乾隆帝,這一驚正是不小。向著他道:“紀不得無禮。”紀此時只得出來穿好了衣,俯伏請罪。乾隆帝道:“別的罪總可原諒,你何故叫我老頭子?有說可生,無說即死。”眾人聽見這句上諭,都為紀捏一把汗。誰知紀卻不慌不忙,從容奏道:“老頭子三字,乃京中人對著皇帝的統(tǒng)稱,并非臣敢造,容臣詳奏。皇帝稱萬歲,豈不是老?皇帝居兆民之上,豈不是頭?皇帝便是天子,所以稱子。這‘老頭子’三字,從此流傳了。”聰明絕頂。乾隆帝拈須笑悅。

            三、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2、聽課文朗讀錄音,學生朗讀課文。

            四、借助注釋和詞典譯課文。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pǐ)于河,

            滄州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邊,廟門倒塌到河里,

            二石獸并沉焉。

            (門旁)兩只石獸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焉,助詞,無義。

            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

            經歷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筆錢,(決定)重修(廟門),

            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

            便到河中尋找那兩只石獸,居然沒找到,

            以為順流下矣。

            認為石獸順著河的方向沖到下游去了。下,往下游去。

            (zhào)數小舟,曳(yè)鐵,尋十余里無跡。

            便劃著幾條小船,拖著鐵耙,尋找了十多里,一點蹤跡也沒有?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

            有個學究在廟里開館執(zhí)教,聽到這件事便嘲笑說:

            “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

            “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怎么能被洪水帶了走呢?

            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

            石頭的特性是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輕浮,

            湮(yān)于沙上,漸沉漸深耳。

            石獸埋沒在泥沙上,就會越沉越深。耳,助詞,表示肯定。

            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順著河流往下游去尋找它,不是荒唐嗎?”

            沿,順流而下。

            眾服為確論。

            眾人信服他的話,認為是正確的論斷。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

            一個老水手聽了學究的話后,又嘲笑說:

            “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

            “凡是河中失落的石頭,都應該到河的上游去尋找。”

            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

            正因為石頭的特性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輕浮,蓋,表原因的發(fā)語詞。

            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

            (所以)水流不能沖走石頭,它的反沖的力量,

            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

            一定會在石頭迎水的地方沖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

            越沖越深,沖到石頭半身空著時,石頭一定會倒在陷坑中。倒擲,摔倒。

            如是再嚙,石又再轉。

            像這樣再沖擊,石頭又向前再轉動。

            轉轉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這樣一再轉不停,于是石頭會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到下游去尋找它,固然荒唐;在石獸掉下去的當地尋找,不是更荒唐嗎?”

            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說法去找,果然在幾里外的上游地方尋到了石獸。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

            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還多著哩,

            難道可以根據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五、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預習課后訓練題。

            2、思考文中尋找石獸的幾種方法,有條件的同學制作相關演示課件。

            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節(jié)課內容。

            復習文言文加點字解釋。

            二、思考問題。

            1、故事說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主要出現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對事情的看法如何?

            3、故事是如何發(fā)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括各層次大意。

            三、請學生口頭回答上述問題,劃分層次并括各層次大意。

            可分五層:一頭一尾,中間三層。

            開頭交代石獸沉落河中的地點和第一種尋找方法;接著是另三種不同的尋找方法;最后,由事而理,點明遇事不能“據理斷”。

            四、總結四種尋找石獸的方法。

            1、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借助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1)、學生演示。

            (2)、教師演示。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借助動態(tài)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2、師生共同歸納:

            第一種沒考慮流水、石獸、泥沙的關系。

            第二種只考慮了流水,沒考慮石獸、泥沙。

            第三種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種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系。

            五、分最后一層,括文章的中心。

            1、括文章的中心:

            許多自然現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據常情主觀作出判斷。

            2、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聯系生活實際,更深入地領悟這一道理。

            六、拓展閱讀:《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七、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訓練題。

            2、歸納本課古今異義和一詞多義現象。

          【河中石獸(課文、譯文及教案)】相關文章:

          《河中石獸》譯文07-19

          《河中石獸》原文與譯文11-29

          河中石獸 課文研討04-20

          語文課文:河中石獸教案03-22

          《河中石獸》原文注釋及譯文10-23

          河中石獸拼音版文言文《河中石獸》原文及譯文05-01

          河中石獸 教案03-26

          《河中石獸》教案11-10

          《河中石獸》的教案01-04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午夜中文字幕在线网 | 亚洲三级在线观看 | 亚洲日本乱码字幕综合 | 婷婷色综合aⅴ视频 |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