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游導學案

          時間:2024-06-28 07:20:36 記承天寺夜游 我要投稿

          記承天寺夜游導學案3篇

          記承天寺夜游導學案1

            【學習目標】

            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

            2、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重點難點】

            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

            2、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自主導學】

            1.蘇軾,字 ,號 ,北宋著名的 ,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 ,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2.給下列字注音。

            遂( ) 寢 ( ) 藻( ) 荇( )

            3.解釋加點詞語的意思。(6分)

            ①念無與樂者( ) ②遂至承天寺( )

            ③相與步于中庭( ) ④庭下如積水空明( )

            ⑤蓋竹柏影也( ) ⑥如吾兩人者耳( )

            4.積累古人寫“月”的詩句。

            【自主合作探究】

            5.本文“記”的要素是:

            ⑴時間:

            ⑵地點:

            ⑶人物:

            ⑷事件:

            6.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③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7.默寫出文中描寫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對其寫景的妙處試作簡要的分析

            8. 全文沒有一處直接寫友情,但可以從字里行間看出來,請找出能表現蘇軾與張懷民友情的句子(寫出兩句),并以其中一句為例,說說你選擇的理由。

            9.全文以“ ”為線索,依據作者的行蹤,以詩的筆觸描繪了 圖,創設了一種清冷皎浩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曠達心境。

            【反饋檢測】

            10.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古今義。(4分)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①但 古: 今: ②閑人 古: 今:

            11.下面對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念無與為樂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懷民亦未寢(睡覺) D.相與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12.對“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們兩個這樣的賞月的閑人罷了。

            B.表現了作者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產生了異常欣喜的心情。

            C.表現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擠,心情苦悶,只好去大自然中尋找快樂和解脫。

            D.表現了作者超然物外、曠達樂觀的生活態度。

            13.文中表現興奮和喜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它與“___________”一句相照應,顯得一起一伏,一沉悶,一活躍。(2分)

            14.本文的構思角度是()。(2分)

            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類比象征D.以物喻人

            15.“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幅月夜圖,作者沒有直接寫月,卻處處在寫月,這樣寫妙在何處?(3分)

            16.“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是全文的點睛之筆,請參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說說為什么作者稱自己為閑人,這體現了作者當時怎樣的心境?(4分)

            背景材料:蘇軾才華橫溢,有濟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對王安石變法的激進之處持有不同意見,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實際如同流放,《記承天寺夜游》即寫于此時。

          記承天寺夜游導學案2

            目 標

            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

            2、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重 點

            難 點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學 習 過 程

            一、預習導學

            1、查找工具書,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解衣欲睡 ( ) 欣然起行 ( ) 竹柏( )

            懷民亦未寢( ) 水中藻荇交橫( ) 遂至( )

            2、多音字積累:

            解 ( )

            3、借助有關資料,解釋加點的文言詞:

            (1)欣然起行( ) (2)念無與為樂( )

            (3)遂至承天寺( ) (4)懷民亦未寢( )( )

            (5)相與步于中庭( )( )

            (6)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 )

            (7)庭下如積水空明( ) (8)蓋竹柏影也( )

            4、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本文選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號________,________(朝代)

            ________家、________家,與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稱“三蘇”,三人同為________

            之列。蘇軾死后謚號________。

            5、查閱相關資料,了解這篇文章創作的背景。

            6、熟讀背誦課文。

            二、學習研討

            (一)學生交流收集的有關柳宗元的資料,了解文章的協作背景。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放聲朗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節奏。

            提示:(1)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2)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聽讀錄音或教師示范朗讀。

            要求:聽準讀音,聽出停頓和節奏,聽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三)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一段內容

            第一段:記事,交代

            第二段:寫景,描寫

            第三段:抒情,抒發

            (四)生結合注釋,譯讀全文(要求:掌握文中重點字詞的含義)

            (五)、小組合作探究

            (1)蘇軾為何要夜游?為何尋張懷民?

            (2)文中哪句是寫月色的`?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樣的月色?

            (3)如何理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4)這篇短文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你認為那些語句與“閑”字有關?

            (六)總結全文

            1.中心思想:

            2.寫作特色:

            三、鞏固延伸

            (一)復習所講內容,背熟課文

            (二)結合已有知識,完成下列各題。

            1.填空:

            ⑴文章描繪了蘇軾在承天寺夜里見到的 ,表現了作者

            的心境,也抒發了自己 的苦悶心情。

            ⑵描寫承天寺優美夜景的句子是“ ”

            此句描寫的對象是 , 是指“竹柏影”,這句使用的修

            辭手法是 ,作用是:

            (3)“月色入戶”意思是 ,這句話運用了

            的修辭手法。

            (4)文中表現興奮和喜悅的句子是 ,它與“ ”

            一句相照應,顯得一起一伏,一活躍,一沉悶。

            (5)文中表達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 ;

            2.翻譯下列句子:

            (1)庭下如積水空明

            (2)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枸影也。

            (3)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3.下面對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念無與為樂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懷民亦未寢(睡覺) D.相與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4.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本文寫在作者貶職期間,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感情與柳宗元《小石潭記》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與“閑”字相關。

            C.蘇軾此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官,所以他自稱閑人。

            D.本文寫景較為簡潔,用素描的筆法,寫月色,寫景物,給人清靜雅致的感覺。

            5、“尋張懷民”一句中的“尋”字用得好,你認為好在哪里?

            6、文章“記”的要素是:

            時間: 地點:

            人物: 事件:

            7、本文的構思角度是( )(3分)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類比象征 D、以物喻人

            (三)課外閱讀

            高 山 流 水

            伯牙子①鼓琴,其友鐘子期②聽之,方鼓而志在太山③,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④之間,而志在流水,鐘子期復曰:“善哉乎鼓琴,湯湯⑤乎若流水!”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為鼓琴者。非獨鼓琴若此也,賢者亦然。雖有賢者,而無以接之,賢者奚由⑥盡忠哉!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樂而后至也。

            【注釋】 ①伯牙子:春秋時精于琴藝的音樂家。 ②鐘子期:春秋時精通音律的音樂鑒賞大師。③方鼓而志在太山:正彈奏到意在描繪泰山的樂曲。鼓,動詞,彈奏。太山,指泰山。 ④少選:一會兒。 ⑤湯湯(shāng shāng):形容大水急流的樣子。 ⑥奚由:“由奚”的倒裝,即“由何”,從何。

            (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伯牙子鼓琴 2.以為世無足為鼓琴者

            3.伯牙破琴絕弦

            (二)翻譯下列句子。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非獨鼓琴若此也,賢者亦

            (三)文中的“驥”是比喻 ,“伯樂”是比喻 。

            (四)對下列句子中的語氣助詞“哉”的用法,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1

            .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2.賢者奚由盡忠哉!

            A.(1)表示感嘆,(2)表示反問。 B.(1)表示感嘆,(2)表示設問。

            C.(1)表示設問,(2)表示感嘆。 D.(1)表示設問,(2)表示反問

            學生質疑

          記承天寺夜游導學案3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掌握讀音和意義并背誦。

            2.品味作者蘊含在文字中的豐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學重點:品味作者蘊含在文字中的“樂”。教學難點:“閑人”蘊含的豐富內涵。

            【學法點睛】

            ◎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讀準字音,準確、順暢地朗讀課文。

            1.一讀課文,借助書下注釋及有關參考資料完成下題。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遂()寢()荇()

            (2)文學常識積累

            《記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北宋的(),字()是()家、()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并稱“三蘇”。代表作品有()、()、()()。

            2。二讀課文,借助書下注釋及有關參考資料,解釋下列詞語。

            (1)念()相與()中庭()空明()但()閑人()

            (2)一詞多義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念無與為樂者寡助之至

            (3)詞類活用:

            相與步于中庭

            (4)古今異義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古義:今義:

            月色入戶古義:今義:

            念無與為樂者古義:今義:

            【溫馨提示】

            ◎聰明在于學習,天才在于積累。

            【學法點睛】

            文言文翻譯的“四字訣”:留:人名地名保留不譯;

            加:單音節加字組成詞;

            刪:贅余的文言詞匯刪去;

            換:找近義詞

            【溫馨提示】

            老師幫你學知識

            3.用一句話簡要概括文章內容。

            4.三讀課文,初步口譯句子,了解課文大意,在課本中注明你的疑問。

            疑問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師幫你學知識

            “記”即游記;記承天寺在現在湖北黃岡南,點明游的地點;“夜”點明時間。題目點明文章的寫作內容,簡潔明了。

            蘇軾少時即精通經史,善于寫文章。21歲即高中進士,38歲任密州太守,40歲任徐州太守,43歲(元豐二年)任湖州太守。也就是在這一年蘇軾因對新法持有不同意見,被網羅罪名,投入監獄,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兩年后出獄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閑散不管事的官職),官銜上還加了“本州安置”字樣,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離安置所,沒有薪俸。實際上跟流放差不多。他租數十畝荒地經營,筑水壩,建魚池,移樹苗,種植稻麥和蔬菜,并在坡邊自筑茅屋,號“東坡居士”。本文就是作者被貶于黃州的困苦境遇中寫的。元豐六年,是作者被貶謫到黃州的第四年。

            張懷民,名夢得,。宋神宗元豐六年(西元一零八三)貶黃州,初時寓居承天寺。曾筑亭於住所之旁,以縱攬江山之勝概,蘇軾名之為“快哉亭”。蘇軾之弟蘇轍亦有黃州快哉亭記,謂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絕不因遷謫而郁郁寡歡,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有過人自制力和品格清高超逸的人。蘇軾在寫《記承天寺夜游》時和張懷民當時都被貶黃州,可以算是志同道合之人。

          【記承天寺夜游導學案】相關文章:

          《記承天寺夜游》導學案07-03

          《記承天寺夜游》導學案1108-31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案例10-02

          記承天寺夜游02-20

          《記承天寺夜游》10-25

          記承天寺夜游11-01

          記承天寺夜游-記承天夜游文言現象09-15

          記承天寺夜游 / 記承天夜游原文翻譯及賞析08-14

          記承天寺夜游作文【經典】12-26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10-05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大片高清在线播放 | 日本特级片视频站 | 日本一特黄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国产欧美精品v | 思思久久99热免费精品6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