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課文解析

          時間:2024-07-19 23:48:37 曉怡 課文大全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傷仲永》課文解析

            《傷仲永》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親不讓他學習和被父親當作造錢工具而淪落到一個普通人的故事。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傷仲永》課文解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傷仲永》課文解析

            《傷仲永》

            傷,是“憐惜”的意思。傷仲永,即憐惜方仲永這個幼時天資聰穎的神童由于沒有學習,以致成年后竟成為默默無聞的庸人。 關于作者: 王安石,北宋杰出的詩人和散文學,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文語言雄健,長于說理,多有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體現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的作品。他著有《臨川先生文集》。 學習本文,認真朗讀課文,了解故事梗概,弄清文章結構,找出生字、生詞,并逐一查字典注音、解釋。

            思考:

            1、第一段前兩句話中作者交代了方仲永哪四個方面情況,請各用兩個字概括。 籍貫、姓名、身份、家世

            2、文中“王子”指的是?解釋“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一句。 王安石 終于成為普通人,是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不到位的原因。

            3、方仲永最終“泯然眾人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請用原文回答)。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4、請根據你自己的理解,談談文章第三段文字的大意。 人的天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經過后天的不斷的學習。

            5、概括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過敘述方仲永因為父親“不使學”,而從神童到“泯然眾人”的變化過程,說明天資固然重要,但沒有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賦也不可能得以發揮。告訴我們學習和教育對于人才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

            積累:

            1、通假字 日扳仲永環謁邑人: (“扳”同“攀”,牽,引。) 賢于材人遠矣: (“材”同“才”,才能。)

            2、特殊句式:

            1.不使學 省略句。省略了“使”的賓語,應為“不使之學”,“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2.令作詩 省略句。省略了“令”的賓語,應為“令其作詩”,“其”指代方仲永。

            測試

            1、下列紅色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A、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bān B、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yè C、 泯然眾人矣 mǐn D、不能稱前時之聞 chèn

            2、下列紅色詞在句中的意思與今義相同的一項是( ) A、稍稍賓客其父 B、復到舅家 C、泯然眾人矣 D、忽啼求之

            3、對“傷仲永”的“傷”正確的理解是( ) A、中傷 B、受傷 C、哀傷 D、傷心

            4、“其文理皆有可觀者”中的“文理”的正確理解是( ) A、 文章的條理 B、文采和道理 C、文采和條理 D、文章的道理

            5、“邑人奇之”中的“奇”的意思是( ) A、奇妙 B、特別 C、以……為奇 D、奇怪

            參考答案

            1、 A 解析:“扳”通“攀”,所以應該念“pān”。

            2、 D 解析:“稍稍”在文中的意思是“漸漸”;“復”的意思是“又”;“眾人”的意思是“普通人”。

            3、 C 解析:這里考查的是一詞多意的現象,可結合文章注釋來理解。

            4、 B 解析:結合文章注釋來理解。

            5、 C 解析:“奇”在這兒是意動用法。

            中 考 解 析

            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問題。 衛人束氏,舉世之物,咸無所好,唯好畜貍狌

            ①。貍狌,捕鼠獸也。畜至百余,家東西之鼠捕且盡。貍狌無所食,饑而嗥。束氏日市肉啖

            ②之。貍狌生子若

            ③孫,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饑輒嗥,嗥則得肉食。 南郭有士病鼠,急從束氏假貍狌以去。 貍狌見鼠雙耳聳,眼突露如漆,赤鬃,意為異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貍狌怖甚,對之大嗥。久之,鼠度其無他技,嚙其足,貍狌奮擲而出④。 注釋:狌:音shēng。 啖:dàn,吃。 若:及,至于。 奮擲而出:用力縱身逃出。

            1.選出紅色詞解釋錯誤的一項( )

            A.以啖肉故 (緣故)

            B.急從束氏假貍狌以去 (借)

            C.意為異物也 (意思)

            D.鼠度其無他技 (估計)

            2.選出紅色詞不屬詞性活用的一項( )

            A.束氏日市肉啖之

            B.遂逐齊師

            C.乃鉆火燭之

            D.南郭有士病鼠

            3.貍狌失去捕鼠本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讀了這則寓言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C 2.B 3.貍狌長期依賴束氏,不去捕鼠“束氏日市肉啖之”或“長被束氏畜養的緣故”等也可。)

            4.(只要觀點正確且與原文有聯系即可。可從束氏的角度、貍狌的角度、貍狌與老鼠關系的角度引發,如不要溺愛、要自立自強、不要養尊處優、不要拋棄特長、要注意生態平衡等。)

            課外拓展

            一、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l-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現在屬江西省,臨川鎮于1955年設立撫州市)人。慶歷進士。初知鄞縣,借官谷給農民,試圖減輕gaolidai剝削,有成效。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神宗熙寧二年(1069),被任為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他積極推行青苗、均輸、市易、免役、農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權,以期富國強兵,緩和階級矛盾。由于保守派固執反對,新政推行迭遭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退居江寧(現在江蘇省南京市),封荊國公,世稱荊公。卒謚文。他認為“水旱常數,堯湯所不免”,駁斥保守派所稱熙寧七年旱災是由于新政觸怒上天的謬論。又認為歷史是變化的,強調“權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并傳有“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論點。其詩文頗有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散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詞雖不多而風格高峻。所著《字說》《鐘山日錄》等,多已散失,現存的有《臨川集》《臨川集拾遺》《三經新義》中的《周官新義》殘卷,又《老子注》若干條保存于《道藏·彭耜集注》中。

            二、補充注釋

            1.收族——《儀禮·喪服》鄭玄注:“收族者,謂別親疏,序昭穆。”《禮記·大傳》孔穎達正義:“‘收族故宗廟嚴’者,若族人散亂,骨肉乖離,則宗廟祭享不嚴肅也;若收之,則親族不散,昭穆有倫,則宗廟所以尊嚴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親疏遠近之序團結族人,使不離散。方仲永的試筆之作“以養父母、收族為意”。“養父母”,是“孝”的表現,“收族”,是“仁”的表現。五歲的孩子有這樣的志向,這在封建時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難怪人們在贊揚之余,還特地把這首詩送給本鄉的讀書人去看,讓他們來評定。

            2.傳一鄉秀才觀之——“秀才”,在唐宋時是對一般讀書人的稱呼,跟明清兩朝經過縣試及格的生員不同。“一鄉”,全鄉。這句話應理解為傳給全鄉的讀書人看.不是只給某個秀才看。

            3.指物作詩——即作“詠物詩”。過去訓練兒童作詩,常常指定一件物品為題,要求在詩中既能說出該物品的特點,又能借此表達某種思想感情,是作詩的起步訓練。

            4.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明道”,宋仁宗年號,只有兩年(1032-1033)。“先人”。這是對已故父親的稱呼。按:王安石父親名益,字損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現在廣東省韶關市),三年后以丁憂離職還家,王安石(當時13歲)隨行。據此,這次還家當在明道二年(1033)。寶元二年(1039)。王安石此文寫于慶歷三年(1043)故稱“先人”。

            三、本文在材料安排上的特點

            本文詳寫敘事部分,略寫議論部分。在敘事部分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期的情形,略寫他才能衰退時期的情形。這樣安排是符合作者意圖的。

            王安石寫這篇文章,主要是用方仲永作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題目中的“傷”字,就已經透露這一點。“傷”,是哀傷、哀憐的意思。為什么哀傷、哀憐?因為仲永有天才而“受于人者不至”。但這不能怪仲永,他畢竟是個孩子;這全部責任都應當由貪財的父親來承擔,因為他剝奪了仲永的學習機會。詳寫仲永才能初露時期的情形,有兩點用意:第一,說明“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第二,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埋下才能衰退的根子、因為仲永父親“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說明仲永未能受到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長大后才能逐漸衰退(“今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至喪失殆盡(“泯然眾人”),則是“不使學”的必然結果,當然不用多說。敘事部分已經蘊含了作者所要說明的道理,因此議論部分也用不著多說了。

            拓展:傷仲永閱讀及答案

            傷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1、解釋下列加粗的詞:

            ①世隸耕 隸___________

            ②父異焉 異___________

            ③或以錢幣乞之 或___________

            ④日扳仲永 扳__________

            2、下列各組加粗詞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之:忽啼求之于舅家見之

            B、復:復到舅家 唧唧復唧唧

            C、不:尊君在不不使學

            D、聞:余聞之也久 不能稱前時之聞

            3、翻譯下列文言短句:

            ①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對《傷仲永》一文有關內容理解錯誤的是( )

            A、方仲永從五歲起表現了超凡的才華,但到十二三歲卻并不突出了,到二十歲左右時才能衰竭,與普通人沒有差別了。

            B、方仲永剛開始做詩時,不僅才思敏捷,反應極快,而且他的詩在內容和文采上都有令人欣賞的地方。

            C、方仲永的“邑人”都是十分重視人才的,從“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兩句可以看出。

            D、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兒童最后而成為一個普通人,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不使學”。

            5、本文對人們的教育和啟發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附屬,隸屬(2)感到驚異(3)有的人(4)通“攀”,牽,拉

            2、B

            3、①從此,人們指定事物讓他做詩,他立刻就能完成。

            ②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紛紛請他父親去做客。(同縣的人認為這件事很不尋常,紛紛把他父親當賓客對待。)

            4、C

            5、一個人的成功,不能僅憑天資,更重要的是靠后天的學習。(意同即可)

          【《傷仲永》課文解析】相關文章:

          《傷仲永》的課文原文09-19

          王安石《傷仲永》課文剖析09-23

          王安石《傷仲永》09-27

          王安石傷方仲永10-14

          王安石的傷方仲永10-22

          王安石《傷仲永》注釋07-25

          王安石傷仲永答案10-15

          王安石古詩《傷仲永》04-12

          談王安石的《傷仲永》06-25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中文欧美亚洲欧日韩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亚洲性爱视频久久 | 天天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 真实国产乱子伦对白在线播放 | 日本女v片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