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墓原文及賞析

          時間:2024-08-26 21:50:27 李白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李白墓原文及賞析

            賞析,是一個漢語詞匯,意思是欣賞并分析(詩文等),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rèn)識,既受到藝術(shù)作品的形象、內(nèi)容的制約,又根據(jù)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jīng)驗、藝術(shù)觀點和藝術(shù)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李白墓原文及賞析,一起來看看吧。

          李白墓原文及賞析

            李白墓原文及賞析1

            原文

            采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云。

            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

            古詩簡介

            《李白墓》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詩。此詩寫李白墓地的簡陋和荒涼,對李白詩文成就表示了由衷的推崇和欽慕,同時對李白生前的落魄和身后的蕭條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不平。全詩包孕豐富,感慨深沉。

            翻譯/譯文

            譯文

            在采石江邊,無邊的野草圍繞墳地,遠接白云。

            可悲的是這荒墳深穴中的枯骨,曾經(jīng)寫過驚天動地的詩文。

            只要是詩人,大都命運不好,而詩人窮困失意,誰也沒有超過李君。

            注釋

            ⑴李白墓:唐代大詩人李白死于當(dāng)涂(今屬安徽),初葬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正月遷葬青山。今安徽馬鞍山南采石山下采石鎮(zhèn)猶存墓址。過往詩人到此多有吟詠。

            ⑵采石:即采石磯,原名牛渚磯,在安徽省馬鞍山市長江東岸,為牛渚山北部突出江中而成,江面較狹,形勢險要,自古為大江南北重要津渡,也是江防重鎮(zhèn)。相傳為李白醉酒捉月溺死之處。有太白樓、捉月亭等古跡。

            ⑶田:指墓地。

            ⑷可憐:可嘆,可悲。荒壟:荒蕪的墳?zāi)埂8F泉:泉下,指埋葬人的地下,墓中。

            ⑸驚天動地:形容發(fā)生的事情極不尋常,令人震驚。這是對李白詩文的高度評價,認(rèn)為可以感動天地。

            ⑹但是:但凡是,只是。薄命:命運不好,福分差。

            ⑺就中:其中。淪落:落魄,窮困失意。君:指李白。

            賞析/鑒賞

            李白詩名垂于千古,但生前遭遇不幸,漂泊淪落,死后蕭條,墓地簡陋。斯人而有斯遇,詩人憑吊之際,自是感慨萬千。詩中寫李白墓地的荒涼,對李白詩文成就表示了由衷的推崇和欽慕,而對其一生潦倒,更寄予了無限的同情。

            詩的開頭兩句寫李白墓地的簡陋和荒涼,通過對李白墓周邊環(huán)境的描寫烘托出了一片蕭索悲涼的氣氛。“可憐”兩句說可憐那躺在荒野黃泉下的寒骨,當(dāng)他活在人世的時候,曾經(jīng)寫出過驚天動地的詩文。這里通過“可憐”、“曾有”這樣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的詞語,鮮明地展示出了李白詩文的偉大和一代詩仙死后墓地的凄涼這一矛盾,直接地表現(xiàn)出了詩人的悲憤之情。盡管死后凄涼冷漠,但李白是不朽的.,他的驚天地泣鬼神的詩文永遠留在人間,永遠為人們所喜愛。最后兩句提出詩人多薄命,而李白才愈高則命愈薄的問題,表達了詩人對李白起伏坎坷的一生深切的同情和不平,也從側(cè)面再次贊頌了李白的偉大。結(jié)尾言不盡而意亦不盡,耐人尋味。

            此詩的形式采用七律變體,六句包孕豐富,感慨深沉。全詩用李白杰出的成就,與李白坎坷的命運、死后墓地荒涼和后世文壇的暗淡組成了多重對比,從而賦予了作品驚心動魄的藝術(shù)感染力。

            這首七言詩《李白墓》約作于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白居易二十八歲,在宣州(今安徽宣城)。李白墓原在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根據(jù)李白的遺愿把李白墓遷至青山。白居易所見,當(dāng)是范傳正未遷葬時的舊墓,“墳高三尺,日益摧圮”(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xué)士李公新墓碑》)。

            李白墓原文及賞析2

            李白墓

            [唐代]白居易

            采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云。

            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

            譯文

            李白的墳就在采石江邊,墳地周圍的野草向著天邊肆意蔓延。

            可悲的是這荒墳深穴中的枯骨,當(dāng)他還在人世時,曾經(jīng)寫過驚天動地的詩文。

            但凡是杰出的詩人,大都命運多舛,可又有哪一個的命運,像李白一般坎坷悲慘?

            注釋

            李白墓:唐代大詩人李白死于當(dāng)涂(今屬安徽),初葬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正月遷葬青山。今安徽馬鞍山南采石山下采石鎮(zhèn)猶存墓址。過往詩人到此多有吟詠。

            采石:即采石磯,原名牛渚磯,在安徽省馬鞍山市長江東岸,為牛渚山北部突出江中而成,江面較狹,形勢險要,自古為大江南北重要津渡,也是江防重鎮(zhèn)。相傳為李白醉酒捉月溺死之處。有太白樓、捉月亭等古跡。

            田:指墓地。

            可憐:可嘆,可悲。荒壟:荒蕪的墳?zāi)埂8F泉:泉下,指埋葬人的地下,墓中。

            驚天動地:形容發(fā)生的事情極不尋常,令人震驚。這是對李白詩文的高度評價,認(rèn)為可以感動天地。

            但是:但凡是,只是。薄命:命運不好,福分差。

            就中:其中。淪落:落魄,窮困失意。君:指李白。

            賞析:

            李白墓在采石江邊只是一個傳說,相傳李白曾身著宮錦袍,醉酒采石磯,因躍入江中捉月而逝,漁人得其衣冠下葬。現(xiàn)在馬鞍山市江心洲的宮錦村和采石的李白衣冠冢都是托此傳說而得名。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在采石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其中尤以白居易的這首詩最為有名。

            詩的開頭兩句通過對李白墓周邊環(huán)境的描寫烘托出了一片蕭索悲涼的氣氛。

            頷聯(lián)通過“可憐”、“曾有”這樣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的詞語,鮮明地展示出了李白詩文的偉大和一代詩仙死后墓地凄涼這一矛盾,直接地表達出了詩人強烈的悲憤之情。“可憐”兩句說可憐那躺在荒野黃泉下的寒骨,當(dāng)他活在人世的`時候,曾經(jīng)寫出過驚天動地的詩文。這里通過“可憐”、“曾有”這樣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的詞語,鮮明地展示出了李白詩文的偉大和一代詩仙死后墓地的凄涼這一矛盾,直接地表現(xiàn)出了詩人的悲憤之情。盡管死后凄涼冷漠,但李白是不朽的,他的驚天地泣鬼神的詩文永遠留在人間,永遠為人們所喜愛。

            最后兩句提出詩人多薄命,而李白才愈高則命愈薄的問題,表達了詩人對李白起伏坎坷的一生深切的同情和不平,也從側(cè)面再次贊頌了李白的偉大。結(jié)尾言不盡而意亦不盡,耐人尋味。

            全詩用李白杰出的成就,與李白坎坷的命運、死后墓地荒涼和后世文壇的暗淡組成了多重對比,從而賦予了作品驚心動魄的藝術(shù)感染力。

            李白墓原文及賞析3

            李白墓

            [唐]白居易

            采石1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云。

            可憐荒隴窮泉2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但是3詩人多薄命,就中4淪落不過君。

            注釋:

            1、采石:采石山,一名牛渚山,在太平州當(dāng)涂縣(今安徽馬鞍山南)北三十里。采石山下有李白衣冠冢。

            2、窮泉:九泉,墓中。

            3、但是:凡是,只要是。

            4、就中:其中。

            賞析:

            要說詠李白的.詩篇,藝術(shù)上大抵難以超越杜甫的《夢李白》《春日憶李白》。此詩與杜甫當(dāng)時當(dāng)世之情感不同,僅借李白墓抒發(fā)“詩人薄命”之感,主題明快。“筆落驚風(fēng)雨,詩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李白生前文章驚天動地,身后卻墳居江邊,與荒草為伴。“可憐”“曾有”,生前身后強烈的反差與對比,淪落之意已深蘊其中,末二句點明憑吊感傷的主題,直抒其意。此詩另一版本最后多出二句:“渚蘋溪藻猶堪薦,大雅遺風(fēng)已不聞。”多稱為后人增補,蓋欲將感傷升華,加深加重詩的內(nèi)涵。

            李白墓原文及賞析4

            原文

            采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云。

            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李白的墳就在采石江邊,墳地周圍的野草向著天邊肆意蔓延。

            可悲的是這荒墳深穴中的枯骨,當(dāng)他還在人世時,曾經(jīng)寫過驚天動地的詩文。

            但凡是杰出的詩人,大都命運多舛,可又有哪一個的命運,像李白一般坎坷悲慘?

            注釋

            李白墓:唐代大詩人李白死于當(dāng)涂(今屬安徽),初葬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正月遷葬青山。今安徽馬鞍山南采石山下采石鎮(zhèn)猶存墓址。過往詩人到此多有吟詠。

            采石:即采石磯,原名牛渚磯,在安徽省馬鞍山市長江東岸,為牛渚山北部突出江中而成,江面較狹,形勢險要,自古為大江南北重要津渡,也是江防重鎮(zhèn)。相傳為李白醉酒捉月溺死之處。有太白樓、捉月亭等古跡。

            田:指墓地。

            可憐:可嘆,可悲。荒壟:荒蕪的墳?zāi)埂8F泉:泉下,指埋葬人的地下,墓中。

            驚天動地:形容發(fā)生的'事情極不尋常,令人震驚。這是對李白詩文的高度評價,認(rèn)為可以感動天地。

            但是:但凡是,只是。薄命:命運不好,福分差。

            就中:其中。淪落:落魄,窮困失意。君:指李白。

            賞析

            李白墓在采石江邊只是一個傳說,相傳李白曾身著宮錦袍,醉酒采石磯,因躍入江中捉月而逝,漁人得其衣冠下葬。現(xiàn)在馬鞍山市江心洲的宮錦村和采石的李白衣冠冢都是托此傳說而得名。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在采石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其中尤以白居易的這首詩最為有名。

            詩的開頭兩句通過對李白墓周邊環(huán)境的描寫烘托出了一片蕭索悲涼的氣氛。

            頷聯(lián)通過“可憐”、“曾有”這樣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的詞語,鮮明地展示出了李白詩文的偉大和一代詩仙死后墓地凄涼這一矛盾,直接地表達出了詩人強烈的悲憤之情。“可憐”兩句說可憐那躺在荒野黃泉下的寒骨,當(dāng)他活在人世的時候,曾經(jīng)寫出過驚天動地的詩文。這里通過“可憐”、“曾有”這樣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的詞語,鮮明地展示出了李白詩文的偉大和一代詩仙死后墓地的凄涼這一矛盾,直接地表現(xiàn)出了詩人的悲憤之情。盡管死后凄涼冷漠,但李白是不朽的,他的驚天地泣鬼神的詩文永遠留在人間,永遠為人們所喜愛。

            最后兩句提出詩人多薄命,而李白才愈高則命愈薄的問題,表達了詩人對李白起伏坎坷的一生深切的同情和不平,也從側(cè)面再次贊頌了李白的偉大。結(jié)尾言不盡而意亦不盡,耐人尋味。

            全詩用李白杰出的成就,與李白坎坷的命運、死后墓地荒涼和后世文壇的暗淡組成了多重對比,從而賦予了作品驚心動魄的藝術(shù)感染力。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七言詩《李白墓》約作于公元799年年(唐德宗貞元十五),白居易二十八歲,在宣州(今安徽宣城)。白居易所見,當(dāng)是范傳正未遷葬時的舊墓,“墳高三尺,日益摧圮”。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dǎo)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xué)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李白墓原文及賞析5

            李白墓

            [唐代]白居易

            采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云。

            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

            譯文

            李白的墳就在采石江邊,墳地周圍的野草向著天邊肆意蔓延。

            可悲的是這荒墳深穴中的枯骨,當(dāng)他還在人世時,曾經(jīng)寫過驚天動地的詩文。

            但凡是杰出的詩人,大都命運多舛,可又有哪一個的命運,像李白一般坎坷悲慘?

            注釋

            李白墓:唐代大詩人李白死于當(dāng)涂(今屬安徽),初葬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正月遷葬青山。今安徽馬鞍山南采石山下采石鎮(zhèn)猶存墓址。過往詩人到此多有吟詠。

            采石:即采石磯,原名牛渚磯,在安徽省馬鞍山市長江東岸,為牛渚山北部突出江中而成,江面較狹,形勢險要,自古為大江南北重要津渡,也是江防重鎮(zhèn)。相傳為李白醉酒捉月溺死之處。有太白樓、捉月亭等古跡。

            田:指墓地。

            可憐:可嘆,可悲。荒壟:荒蕪的墳?zāi)埂8F泉:泉下,指埋葬人的地下,墓中。

            驚天動地:形容發(fā)生的事情極不尋常,令人震驚。這是對李白詩文的高度評價,認(rèn)為可以感動天地。

            但是:但凡是,只是。薄命:命運不好,福分差。

            就中:其中。淪落:落魄,窮困失意。君:指李白。

            賞析:

            李白墓在采石江邊只是一個傳說,相傳李白曾身著宮錦袍,醉酒采石磯,因躍入江中捉月而逝,漁人得其衣冠下葬。現(xiàn)在馬鞍山市江心洲的宮錦村和采石的李白衣冠冢都是托此傳說而得名。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在采石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其中尤以白居易的這首詩最為有名。

            詩的開頭兩句通過對李白墓周邊環(huán)境的描寫烘托出了一片蕭索悲涼的氣氛。

            頷聯(lián)通過“可憐”、“曾有”這樣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的詞語,鮮明地展示出了李白詩文的偉大和一代詩仙死后墓地凄涼這一矛盾,直接地表達出了詩人強烈的悲憤之情。“可憐”兩句說可憐那躺在荒野黃泉下的寒骨,當(dāng)他活在人世的時候,曾經(jīng)寫出過驚天動地的詩文。這里通過“可憐”、“曾有”這樣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的詞語,鮮明地展示出了李白詩文的偉大和一代詩仙死后墓地的凄涼這一矛盾,直接地表現(xiàn)出了詩人的悲憤之情。盡管死后凄涼冷漠,但李白是不朽的',他的驚天地泣鬼神的詩文永遠留在人間,永遠為人們所喜愛。

            最后兩句提出詩人多薄命,而李白才愈高則命愈薄的問題,表達了詩人對李白起伏坎坷的一生深切的同情和不平,也從側(cè)面再次贊頌了李白的偉大。結(jié)尾言不盡而意亦不盡,耐人尋味。

            全詩用李白杰出的成就,與李白坎坷的命運、死后墓地荒涼和后世文壇的暗淡組成了多重對比,從而賦予了作品驚心動魄的藝術(shù)感染力。

            李白墓原文及賞析6

            原文

            采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云。

            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

            古詩簡介

            《李白墓》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詩。此詩寫李白墓地的簡陋和荒涼,對李白詩文成就表示了由衷的推崇和欽慕,同時對李白生前的落魄和身后的蕭條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不平。全詩包孕豐富,感慨深沉。

            翻譯/譯文

            譯文

            在采石江邊,無邊的野草圍繞墳地,遠接白云。

            可悲的是這荒墳深穴中的枯骨,曾經(jīng)寫過驚天動地的詩文。

            只要是詩人,大都命運不好,而詩人窮困失意,誰也沒有超過李君。

            注釋

            ⑴李白墓:唐代大詩人李白死于當(dāng)涂(今屬安徽),初葬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正月遷葬青山。今安徽馬鞍山南采石山下采石鎮(zhèn)猶存墓址。過往詩人到此多有吟詠。

            ⑵采石:即采石磯,原名牛渚磯,在安徽省馬鞍山市長江東岸,為牛渚山北部突出江中而成,江面較狹,形勢險要,自古為大江南北重要津渡,也是江防重鎮(zhèn)。相傳為李白醉酒捉月溺死之處。有太白樓、捉月亭等古跡。

            ⑶田:指墓地。

            ⑷可憐:可嘆,可悲。荒壟:荒蕪的墳?zāi)埂8F泉:泉下,指埋葬人的地下,墓中。

            ⑸驚天動地:形容發(fā)生的事情極不尋常,令人震驚。這是對李白詩文的高度評價,認(rèn)為可以感動天地。

            ⑹但是:但凡是,只是。薄命:命運不好,福分差。

            ⑺就中:其中。淪落:落魄,窮困失意。君:指李白。

            賞析/鑒賞

            李白詩名垂于千古,但生前遭遇不幸,漂泊淪落,死后蕭條,墓地簡陋。斯人而有斯遇,詩人憑吊之際,自是感慨萬千。詩中寫李白墓地的荒涼,對李白詩文成就表示了由衷的推崇和欽慕,而對其一生潦倒,更寄予了無限的同情。

            詩的開頭兩句寫李白墓地的簡陋和荒涼,通過對李白墓周邊環(huán)境的描寫烘托出了一片蕭索悲涼的氣氛。“可憐”兩句說可憐那躺在荒野黃泉下的寒骨,當(dāng)他活在人世的時候,曾經(jīng)寫出過驚天動地的詩文。這里通過“可憐”、“曾有”這樣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的`詞語,鮮明地展示出了李白詩文的偉大和一代詩仙死后墓地的凄涼這一矛盾,直接地表現(xiàn)出了詩人的悲憤之情。盡管死后凄涼冷漠,但李白是不朽的,他的驚天地泣鬼神的詩文永遠留在人間,永遠為人們所喜愛。最后兩句提出詩人多薄命,而李白才愈高則命愈薄的問題,表達了詩人對李白起伏坎坷的一生深切的同情和不平,也從側(cè)面再次贊頌了李白的偉大。結(jié)尾言不盡而意亦不盡,耐人尋味。

            此詩的形式采用七律變體,六句包孕豐富,感慨深沉。全詩用李白杰出的成就,與李白坎坷的命運、死后墓地荒涼和后世文壇的暗淡組成了多重對比,從而賦予了作品驚心動魄的藝術(shù)感染力。

            這首七言詩《李白墓》約作于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白居易二十八歲,在宣州(今安徽宣城)。李白墓原在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根據(jù)李白的遺愿把李白墓遷至青山。白居易所見,當(dāng)是范傳正未遷葬時的舊墓,“墳高三尺,日益摧圮”(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xué)士李公新墓碑》)。

            李白墓原文及賞析7

            原文

            采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云。

            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

            翻譯

            在采石江邊,無邊的野草圍繞墳地,遠接白云。

            可悲的是這荒墳深穴中的枯骨,曾經(jīng)寫過驚天動地的詩文。

            只要是詩人,大都命運不好,而詩人窮困失意,誰也沒有超過李君。

            注釋

            李白墓:唐代大詩人李白死于當(dāng)涂(今屬安徽),初葬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正月遷葬青山。今安徽馬鞍山南采石山下采石鎮(zhèn)猶存墓址。過往詩人到此多有吟詠。

            采石:即采石磯,原名牛渚磯,在安徽省馬鞍山市長江東岸,為牛渚山北部突出江中而成,江面較狹,形勢險要,自古為大江南北重要津渡,也是江防重鎮(zhèn)。

            田:指墓地。

            可憐:可嘆,可悲。

            荒壟:荒蕪的墳?zāi)埂?/p>

            窮泉:泉下,指埋葬人的地下,墓中。

            驚天動地:形容發(fā)生的事情極不尋常,令人震驚。

            但是:但凡是,只是。

            薄命:命運不好,福分差。

            就中:其中。

            淪落:落魄,窮困失意。

            君:指李白。

            賞析

            李白詩名垂于千古,但生前遭遇不幸,漂泊淪落,死后蕭條,墓地簡陋。斯人而有斯遇,詩人憑吊之際,自是感慨萬千。詩中寫李白墓地的荒涼,對李白詩文成就表示了由衷的推崇和欽慕,而對其一生潦倒,更寄予了無限的同情。

            詩的開頭兩句寫李白墓地的簡陋和荒涼,通過對李白墓周邊環(huán)境的描寫烘托出了一片蕭索悲涼的氣氛。“可憐”兩句說可憐那躺在荒野黃泉下的寒骨,當(dāng)他活在人世的時候,曾經(jīng)寫出過驚天動地的`詩文。這里通過“可憐”、“曾有”這樣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的詞語,鮮明地展示出了李白詩文的偉大和一代詩仙死后墓地的凄涼這一矛盾,直接地表現(xiàn)出了詩人的悲憤之情。盡管死后凄涼冷漠,但李白是不朽的,他的驚天地泣鬼神的詩文永遠留在人間,永遠為人們所喜愛。最后兩句提出詩人多薄命,而李白才愈高則命愈薄的問題,表達了詩人對李白起伏坎坷的一生深切的同情和不平,也從側(cè)面再次贊頌了李白的偉大。結(jié)尾言不盡而意亦不盡,耐人尋味。

            此詩的形式采用七律變體,六句包孕豐富,感慨深沉。全詩用李白杰出的成就,與李白坎坷的命運、死后墓地荒涼和后世文壇的暗淡組成了多重對比,從而賦予了作品驚心動魄的藝術(shù)感染力。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七言詩《李白墓》約作于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白居易二十八歲,在宣州(今安徽宣城)。李白墓原在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根據(jù)李白的遺愿把李白墓遷至青山。白居易所見,當(dāng)是范傳正未遷葬時的舊墓,“墳高三尺,日益摧圮”。

            李白墓原文及賞析8

            李白墓

            白居易

            采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云。

            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

            渚蘋溪藻猶堪薦,大雅遺風(fēng)已不聞。

            注釋:

            李白墓:在安徽省當(dāng)涂縣采石江邊。相傳李白在采石江邊,因酒狂投江捉月落水而死。過往詩人到此多有吟詠。

            草連云:形容墓地荒草叢生,一片荒涼。

            荒垅:荒墳。

            窮泉:黃泉、九泉。

            驚天動地文:極言李白詩文聲勢浩大,使天地都為之震動。

            但是:凡是,只要是。

            就中:其中,當(dāng)中。

            譯文:

            采石江邊荒蕪的田野里,野草向著天邊肆意地蔓延。一代詩仙李白的墳?zāi)梗凸陋毜匮跊]在其間。可憐“筆落驚風(fēng)雨,詩成泣鬼神”的偉大詩人,如今竟凄涼地埋葬在這荒野。但凡杰出的詩人,大多命運多舛,可又有哪一個的命運,像李白一般坎坷悲慘?雖然現(xiàn)在也有一些尚可稱為佳作的詩文面世,但像李詩那樣繼承了《詩經(jīng)》正聲的杰作,卻再也見不到了。

            賞析:

            七言古詩《李白墓》約作于唐德宗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白居易二十八歲。這兩句是說,可憐那躺在荒野黃泉下的寒骨,當(dāng)他活在人世的時候,曾經(jīng)寫出過驚天動地的詩文。“可憐”、“曾有”的詞語,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悲憤之情。盡管死后凄涼冷漠,但李白是不朽的,他的驚天地泣鬼神的詩文永遠留在人間,永遠為人們所喜愛。

            李白墓在采石江邊只是一個傳說,相傳李白曾身著宮錦袍,醉酒采石磯,因躍入江中捉月而逝,漁人得其衣冠下葬。現(xiàn)在馬鞍山市江心洲的宮錦村和采石的李白衣冠冢都是托此傳說而得名。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在采石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其中尤以白居易的這首詩最為有名。

            詩的`首聯(lián)通過對李白墓周邊環(huán)境的描寫烘托出了一片蕭索悲涼的氣氛。頷聯(lián)通過“可憐”、“曾有”這樣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的詞語,鮮明地展示出了李白詩文的偉大和一代詩仙死后墓地凄涼這一矛盾,直接地表達出了詩人強烈的悲憤之情。隨后的兩聯(lián),詩人一方面表達了對李白起伏坎坷的一生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通過所處時代文壇的凋敝和李白輝煌藝術(shù)成就的對比,表達了“大雅遺風(fēng)已不聞”的嘆惋,也從側(cè)面再次贊頌了李白的偉大。

            全詩用李白杰出的成就,與李白坎坷的命運、死后墓地荒涼和后世文壇的暗淡組成了多重對比,從而賦予了作品驚心動魄的藝術(shù)感染力。

            李白墓原文及賞析9

            原文:

            采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云。

            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

            渚蘋溪藻猶堪薦,大雅遺風(fēng)已不聞。

            翻譯:無

            字詞解釋:

            可憐荒垅①窮泉②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①荒垅:荒墳。

            ②窮泉:黃泉、九泉。

            ③李白墓:在安徽省當(dāng)涂縣采石江邊。相傳李白在采石江邊,因酒狂投江捉月落水而死。過往詩人到此多有吟詠。

            賞析:

            七言古詩《李白墓》約作于唐德宗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白居易二十八歲。這兩句是說,可憐那躺在荒野黃泉下的寒骨,當(dāng)他活在人世的時候,曾經(jīng)寫出過驚天動地的`詩文。“可憐”、“曾有”的詞語,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悲憤之情。盡管死后凄涼冷漠,但李白是不朽的,他的驚天地泣鬼神的詩文永遠留在人間,永遠為人們所喜愛。

            作者資料: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dǎo)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xué)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陽,葬于香山。

          【李白墓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李白墓·采石江邊李白墳》翻譯賞析08-21

          贈李白原文及賞析06-19

          李白《將進酒》原文賞析08-01

          李白《將進酒》原文及賞析10-17

          李白《將進酒》原文及賞析07-17

          白居易《李白墓》05-15

          李白《行路難》原文及賞析04-02

          李白《行路難》的原文及賞析09-27

          李白《春思》原文、注釋、賞析10-17

          李白《夜宿山寺》原文賞析10-31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不卡一区精品视频 | 亚洲日韩欧美另类国产 | 日韩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 | 亚洲午夜成aⅴ人片 | 亚洲一本大道在线 | 在线亚洲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