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懷古教案分析

          時間:2020-08-29 11:52:55 劉禹錫 我要投稿

          西塞山懷古教案分析

            詩人劉禹錫他是中唐時期杰出的詩人、進步的思想家和哲學家。

          西塞山懷古教案分析

            教學目標 :

            1、讓學生了解詩人劉禹錫的生平。

            2、注意詩中的用詞。

            3、理解詩歌的內容和境界。

            教學重難點 :詩歌的境界

            重難點的處理辦法(針對不同班級的不同學生情況) 通過對詩人經歷的了解和詩歌內容的學習。快班學生可以就詩意自學,然后老師點撥。慢班學生先讀熟以后,進行討論。然后由老師講解,通解詩意然后背誦默寫。

            教學過程 :

            一、導入:以前同學們學過的“金陵五題”組詩里的《石頭城》、《烏衣巷》,就屬于詠史懷古詩。 學生一起背誦這兩首詩:

            石頭城 烏衣巷

            山圍故國周遭在, 朱雀橋邊野草花,

            潮打空城寂寞回。 烏衣巷口夕陽斜。

            淮水東邊舊時月, 舊時王謝堂前燕,

            夜深還過女墻來。 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組古詩對金陵五處有代表性的古跡進行了吟詠,對發生在這一歷史環境中的歷史事件進行了評說,以表明自己的政治觀點。這兩首詩的作者是劉禹錫。今天咱們再來學習一首他的懷古詩——《西塞山懷古》。

            二、劉禹錫簡介:

            字夢得 ,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期詩人、哲學家。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弟。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

            劉禹錫耳濡目染,加上天資聰穎,敏而好學,從小就才學過人,氣度非凡。他十九歲游學長安,上書朝廷。二十一歲,與柳宗元同榜考中進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學宏詞科。

            后來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貶為朗州司馬。他沒有自甘沉淪,而是以積極樂觀的精神進行創作,積極向民歌學習,創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體詩歌。

            一度奉詔還京后,劉禹錫又因詩句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載觸怒新貴被貶為連州刺史。后被任命為江州刺史,在那里創作了大量的《竹枝詞》。名句很多,廣為傳誦。824年夏,他寫了著名的《西塞山懷古》:王晉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忱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這首詩為后世的文學評論家所激賞,認為是含蘊無窮的唐詩杰作。

            后來,幾經多次調動,劉禹錫被派往蘇州擔任刺史。當時蘇州發生水災,饑鴻遍野。他上任以后開倉賑饑,免賦減役,很快使人民從災害中走出,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蘇州人民愛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蘇州擔任過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和他合稱為三杰,建立了三賢堂。皇帝也對他的政績予以褒獎,賜給他紫金魚袋。

            劉禹錫晚年回到洛陽,任太子賓客,與朋友交游賦詩,生活閑適。死后被追贈為戶部尚書。

            三、范讀----學生齊讀---自己讀---背誦

            四、解題: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東面的長江邊,形勢險峻,是六朝有名的軍事要塞。長慶四年(八二四年)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調任和州刺史,沿江東下,途經西塞山,即景抒懷,寫下此詩。

            五、分析:

            首聯寫出了什么氣勢? 那兩個字用得好?詩詞前兩句寫西晉王濬率領著高大威武的戰船,順江而下,討伐東吳,金陵城中的士氣黯然消失。一“下”:符合地里形式----上有向下游進軍,符合歷史事實---西晉攻下了東吳;一“收”,東吳的望風披靡,自孫吳以來,凡是建都金陵的王朝,都相信自己占據了這龍蟠虎踞的有利地形便可以永保江山穩固,所謂的“金陵王氣”對統治者都起過強心作用。事實呢,在王俊軍隊的強勁攻勢下,“金陵王氣”黯然收斂,孫吳王朝徹底覆滅了。不僅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個個短命。頷聯:思考此聯把晉吳之戰的形勢從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繪?什么手法?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從形象上看,一橫一豎,一下沉一高揚;從色彩上看一邊是晉軍燒毀鐵鎖的沖天火光,一邊是投向的白旗;從氣氛上,晉軍得勝趾高氣揚,東吳兵敗無限凄慘。 對比的手法。煞費苦心的“千尋鐵鎖”也不能挽回敗局,長長的鐵鏈極不情愿地沉入到江底,投降的白旗卻寂靜冷清地掛在石頭城頭上。“沉”和“出”兩個字也極其細膩傳神,點出孫吳政權氣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頹勢和潰敗時的驚慌失措之丑態。 這四句詩簡潔,洗練,在對比中寫出了戰爭雙方的強弱,更寫出了勝利者那種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敗者黯然失色,倉皇逃竄的神態。

            然而,詩歌本義并不在描寫這場恢弘的戰事。我們更深一層想,一個既具有天然的地理優勢,又擁有強大的防御工事的要津,為什么在轉眼間就化為烏有了呢?我們從作者的另一首詩歌《金陵懷古》中就可以找到答案:“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民心所背,任何“天塹”都會是“得民心者”的通途。這兩聯都是詠史詩的敘述部分,首聯是總敘,聲勢逼人;次聯是具體描繪,形象生動。下面就是核心內容了:感與論。頸聯:“人世幾回傷往事”或許并不僅僅指上文西晉王濬進攻東吳的事,金陵經歷了若干的朝代的興亡,這樣的興亡交替都讓后人浩嘆,升起傷懷之感,但金陵古城卻“山形依舊枕漢流”。一個國家的興衰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地勢的險要而是人事的治亂。 “江山不管興亡恨,一任斜陽伴客愁”,包佶的《再過金陵》正是這句詩的最好注腳。尾聯:由懷古 而感今,第七句詩由悲轉喜,詩人生活的年代四海為一家,天下統一了。所以西塞山的故壘,就已廢止不用,如今長滿蘆葦,在秋風中颯颯作響。這里有贊頌,有慶幸但更深層次的是提醒,是警誡。安史之亂使唐朝岌岌可危;亂后,河北,山東藩鎮割據局面愈演愈烈,時刻威脅著唐王朝的安全。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會被烽火打亂;如今長滿蘆葦的故壘,不知道哪天又會變成戰爭的前沿。 曾經的“金陵王氣”,曾經的“西晉樓船”,今天都成為了一片荒涼之地;曾經雄踞一方,不可一世的割據勢利,今天也只是人們“傷”的陳年往事。詩人在縱橫開闔,酣暢流利的敘事描寫當中,對重新抬頭的割據勢力做了迎頭痛擊——歷史的大流永遠是“大一統”,民心所向,想要分裂國家,發動戰爭,最終也不過就是徒讓后人“傷往事”而已。

            鑒賞資料:

            西塞山,在今湖北太冶東面的長江邊。嵐橫秋塞,山鎖洪流,形勢險峻,是六朝有名的軍事要塞。長慶四年(824)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調任和州刺史,沿江東下,途經西塞山,即景抒懷,寫下了這首詩。太康元年(280)晉武帝命王浚率領以高大的戰船組成的水軍,順江而下,討伐東吳。詩人便以這件史事為題,開頭寫“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遙遙,一“下”即“收”,何其速也!兩字對舉就渲染出一方是聲勢赫赫,一方是聞風喪膽。第二聯便順勢而下,直寫戰事及其結果。東吳的亡國之君孫皓,憑借長江天險,并在江中暗置鐵錐,再加以千尋鐵鏈橫鎖江面,自以為是萬全之計,誰知王浚用大筏數十,沖走鐵錐,以火炬燒毀鐵鏈,結果順流鼓棹,徑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備亡國之禮,……造于壘門”(《晉書。王浚傳》)。第二聯就是形象地概括了這一段歷史。

            詩的前四句,洗煉、緊湊,在對比之中寫出了雙方的強弱,進攻的路線,攻守的方式,戰爭的結局。它只用第一句詩寫西晉水軍出發,下面就單寫東吳:在戰爭開始的反映,苦心經營的工事被毀,直到舉旗投降,步步緊逼,一氣直下。人們不僅看到了失敗者的形象,也看到了勝利者的那種摧枯拉朽的氣勢。可謂虛實相間,勝敗相形,巧于安排。

            詩人在剪裁上頗具功力。他從眾多的史事中單選西晉滅吳一事,這是耐人尋味的,因為東吳是六朝的.頭,它又有頗為“新穎”的防御工事,竟然覆滅了。照理后人應引以為鑒,其實不然。所以寫吳的滅亡,不僅揭示了當時吳王的昏聵,更表現了那些后來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國家的統一是歷史的必然。其次,詩人寫晉吳之戰,重點是寫吳,而寫吳又著重點出那種虛妄的精神支柱“王氣”、天然的地形、千尋的鐵鏈,皆不足恃。這就從反面闡發了一個深刻的思想,那就是“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劉禹錫《金陵懷古》)。可見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滿地表現其主題思想。

            清代屈復評這首詩說:“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幾回’二字括過六代,繁簡得宜,此法甚妙。”(《唐詩成法》)不過應該指出,若是沒有前四句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難以收到如此言簡意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舊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長江,“寒”字和結句的“秋”字相照應。詩到這里才點到西塞山,那么前面所寫,是不是離題了呢?沒有。因為西塞山之所以成為有名的軍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邊演出過那些有聲有色載入史冊的“活劇”,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權存在為條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興亡,正是為了從一個廣闊的歷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從而大大開拓了詩的境界。詩人不去描繪眼前西塞山如何奇偉竦峭,而是突出“依舊”二字,亦是頗有講究的。山川“依舊”,就更顯得人事之變化,六朝之短促,不僅如此,它還表現出一個“江山不管興亡恨,一任斜陽伴客愁”(包佶《再過金陵》)的意境。這些又從另一個角度對上一句的“傷”字作了補充,所以紀昀說:“第六句一筆折到西塞山是為圓熟”(見方回《瀛奎律髓》紀評)。

            第七句宕開一筆,直寫“今逢”之世,第八句說往日的軍事堡壘,如今已荒廢在一片秋風蘆荻之中。這殘破荒涼的遺跡,便是六朝覆滅的見證,便是分裂失敗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為家”、江山一統的結果。懷古慨今,收束了全詩。

            劉禹錫的這首詩,寓深刻的思想于縱橫開闔、酣暢流利的風調之中,詩人好象是在客觀地敘述往事,描繪古跡,其實并非如此,翻一翻歷史,便知道在唐憲宗時期曾經取得了幾次平定藩鎮割據戰爭的勝利,國家又出現了比較統一的局面,不過這種景象只是曇花一現,公元八二一年到八二二年河北三鎮又恢復了割據局面。劉禹錫在這首詩中,把嘲弄的鋒芒指向在歷史上曾經占據一方、但終于覆滅的統治者,這不正是對重新抬頭的割據勢力的迎頭一擊嗎!當然,“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金陵五題。臺城》),這個六朝覆滅的教訓,對于當時驕侈腐敗的唐王朝來說,也是一面很好的鏡子。

          【西塞山懷古教案分析】相關文章:

          西塞山懷古優秀教案06-12

          劉禹錫西塞山懷古教案06-01

          西塞山懷古教案設計06-03

          劉禹錫《西塞山懷古》11-11

          西塞山懷古朗誦06-13

          賞析西塞山懷古06-12

          西塞山懷古鑒賞06-07

          西塞山懷古 朗讀06-01

          《西塞山懷古》探析05-18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 | 中文方字幕亚洲本在线 | 五月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 一区二区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国产 | 亚洲高潮痉挛中文字幕 | 亚洲色中文字幕制服丝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