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教案

          時間:2024-10-18 05:34:15 木蘭詩 我要投稿

          關于《木蘭詩》教案

            1、初步了解南北朝民歌的特點和修辭特點。

          關于《木蘭詩》教案

            2、學會誦讀和背誦這首古詩。

            過程與方法1、疏通文意,理清故事基本脈絡;

            2、理解詩歌詳略安排的特點。

            情感

            態(tài)度

            價值觀

            1、感受木蘭代父從軍、保家衛(wèi)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2、培養(yǎng)主動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問題的樂趣。

            教學

            重點教學重點

            討論和探究問題,養(yǎng)成利用各種渠道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

            難點教學難點

            掌握“互文”“復沓”“對偶”“排比”等句式特點,并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活動。

            教學

            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板

            書

            設

            計木蘭詩

            理清故事:

           、偻C嘆息,代父從軍

           、跍蕚涑稣,奔赴戰(zhàn)場

           、壅鲬(zhàn)沙場,凱旋回朝

           、芙üκ芊,還朝辭官

            ⑤解甲還鄉(xiāng),親人團聚

           、揠p兔難辯,隱喻作結

            教學程序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復習

            以舊帶新

            確定目標

            2分~5分

            新課導入

            問:中國(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幗英雄?

            (參考備案:穆桂英、劉胡蘭、秋瑾、鄧穎超、撒切爾夫人)

            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以舊帶新,在此基礎上自然導入

            師生互動

            25分

            師

            生

            互

            動

            25分

            師

            生

            互

            動

            25分

            師生互動

            25分一、概括介紹《木蘭詩》是我國古典詩歌中一首膾炙人口的優(yōu)秀詩篇。是南北朝時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朵奇葩!赌咎m詩》與《孔雀東南飛》被譽為樂府民歌中的“雙璧”

            二、教師范讀,學生齊讀,之后正字正音。

            三、情節(jié)借助注釋逐句理解,理清故事

           、偻C嘆息,代父從軍

           、跍蕚涑稣,奔赴戰(zhàn)場

           、壅鲬(zhàn)沙場,凱旋回朝

           、芙üκ芊,還朝辭官

           、萁饧走鄉(xiāng),親人團聚

            ⑥雙兔難辯,隱喻作結

            四、千百年來,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家喻戶曉,木蘭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體會并交流木蘭有哪些美好品德?

            勤勞善良,堅毅勇敢,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英勇善戰(zhàn),建立功勛。竭盡愛國之忠心,又不慕高官厚祿,這正是千百年來傳奇故事歷久不衰的原因。

            五、小結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與步驟:

            一、誦讀《木蘭詩》,回憶情節(jié)內容和人物形象

            二、聽寫詞語,正字正音,加強基礎訓練

            三、內容研討

            1.這首詩在敘事中十分注意到繁簡詳略的安排,哪些詳細寫,哪些簡略寫?這樣處理有什么作用?(答案略)

            2.寫木蘭征戰(zhàn)準備,為什么要分東西南北來寫?有什么好處?(東西南北泛指,是一種排比鋪陳的寫法,翻譯時要注意互相交錯補充,從互文修辭角度來認識)

            3.“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是說將軍都戰(zhàn)死,壯士都歸家了嗎?如果不是,該如何理解?詩中還有哪些句子要互相交錯著來理解?

            4.詩中兩次寫“不聞……但聞”這樣的句式有什么特點?目的何在?這樣的復沓形式詩中還有哪些?

            5.研討課堂生成的新問題如“出郭相扶將”是爺娘互相攙扶還是見了木蘭一塊兒扶?再如結尾為何要寫到雄兔和雌兔,跟人物有什么關系?“撲朔迷離”的成語是什么意思等等。

            四、民歌的特點是民間流傳許久的故事,經文人整理所得,充滿傳奇色彩是眾人的智慧結晶,文學創(chuàng)作需要想象,美國迪士尼再創(chuàng)造的“花木蘭”動畫片更具有超凡的想像。因此我們也來一次想像訓練,各人自選片段(或“停機嘆息”或“征戰(zhàn)沙場”或“親人團聚”)擴充情節(jié)、豐富內容,進行交流。

            五、反復朗讀,當堂背誦。

            六、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二、三

            2、默寫你最喜歡的兩個自

            學生傾聽,記憶“雙璧”

            學生齊讀,之后正字正音。請學生代表把本課生字詞寫在黑板上,帶領同學學習。

            借助注釋逐句理解情節(jié),理清故事

            學生思考3分鐘后,自由發(fā)言,總結歸納。

            在老師的點撥下,小結課文

            誦讀《木蘭詩》,回憶情節(jié)內容和人物形象

            聽寫詞語,正字正音

            四人一小組,分組討論,合作探究,然后匯報交流

            四人一小組,分組討論,合作探究,然后匯報交流

            想像訓練,各人自選片段(或“停機嘆息”或“征戰(zhàn)沙場”或“親人團聚”)擴充情節(jié)、豐富內容,進行交流。

            朗讀并背誦課文

            學生獨立完成作業(yè)

            了解《木蘭詩》的地位,提高學生的重視程度

            讀中學,并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理清故事情節(jié),達到對課文的整體感知。

            理解人物形象,向英雄人物學習。

            梳理課文內容,使所學知識形成系統(tǒng)。

            溫故知新

            夯實基礎

            培養(yǎng)學生研讀與賞析的能力,突破文章的重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研讀與賞析的能力,突破文章的重難點。

            想像與說話相結合訓練,培養(yǎng)學生能力

            名篇佳作積累,吸取我國古代民歌的精華。

            實踐練兵,檢查學生知識掌握情況

            鞏固提高

            13分~15分當堂訓練:

            1、默寫文中的三組排比句

            2.自編6—8道理解性默寫填空題

            3、假如你是木蘭十年征戰(zhàn)時的戰(zhàn)友,請寫出你眼里的和你心里的木蘭的形象。

            4、假如當年的木蘭來到我們身邊,你將怎樣歡迎她?還將怎樣跟她當面交流?

            學生獨立完 成 老師設計的題目

            夯實所學,檢查教與學的效果

            課后反思

          【《木蘭詩》教案】相關文章:

          木蘭詩的教案07-11

          木蘭詩教案10-31

          《木蘭詩》教案05-23

          《木蘭詩》教案10-12

          木蘭詩 教案06-26

          《木蘭詩》的教案07-26

          木蘭詩教案09-18

          《木蘭詩》教案10-11

          初中木蘭詩教案08-24

          《木蘭詩》教案示例09-20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首页 | 丝袜足午夜福利视频丝袜 |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 亚洲va成高清在线播放人 | 亚洲另类久久久精品 | 日韩亚洲国产综合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