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教案

          時間:2024-07-08 10:32:08 木蘭詩 我要投稿

          《木蘭詩》教案(合集1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木蘭詩》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木蘭詩》教案(合集15篇)

          《木蘭詩》教案1

            復習目標:

            1、積累文中重點的字、詞、句 。 2、理解文章的內容與寫法。 3、會背誦、默寫、翻譯全文 內容及寫法理解

            1、《木蘭詩》是一首長篇敘事詩,詩歌描述了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刻畫了木蘭這一生動形象:勤勞、善良、淳樸、謹慎(女兒性情) 巾幗英雄愛國、渴望和平 機智、勇敢、剛毅、忠孝,表現的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2、詳略得當的寫法

            3、多種修辭手法運用:互文,夸張,比喻,排比 復習內容

            (一)文學常識積累

            本文選自 代郭茂倩編的《 》,這是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樂府民歌。本文與《 》被稱為樂府民歌中的'“雙璧”。 (二)字詞句積累

            看拼音寫漢字或看漢字寫拼音

            機杼聲( ) 軍帖( )可汗大點兵( )( ) 鞍韉( ) 轡頭( ) 燕山胡騎鳴啾啾( )( )

            鳴jiān jiān( ) 赴róng( )機 傳金tuò( )阿姊(著( )我舊時裳( ) 磨刀霍霍( ) 重點字詞解釋

            1、惟聞女嘆息( )

            2、愿為市鞍馬( )

            3、旦辭爺娘去( )

            4、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

            5、關山度若飛( )

            6、朔氣傳金柝( )

            7、木蘭不用尚書郎( )

            8、策勛十二轉( )

            9、賞賜百千強( )

            10、出郭相扶將( )

            通假字

            1、對鏡帖花黃: 通 譯為:

            2、出門看火伴: 通 譯為: 重點句子翻譯

            3、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4、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5、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6、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理解性默寫

            1、《木蘭詩》中寫木蘭從軍的原因是:

            2、《木蘭詩》中表現木蘭出征前緊張繁忙、周密有序的預備情形的幾句是:

            3、《木蘭詩》中寫爺娘、姐姐、弟弟迎接木蘭歸來的詩句是:

            4、成語“撲朔迷離”出自《木蘭詩》中的:

            (三)提升練習:

            木蘭者,古時一民間女子也。少習騎,長而益精。值可汗點兵,其父名在軍書,與同里諸少年皆次當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蘭乃易男裝,市鞍馬,代父從軍,溯黃河,度黑山,轉戰驅馳凡十有二年,數建奇功。嘻!男子可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余觀夫木蘭從軍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少習射(少年時)

            B.市鞍馬(買)

            C.長而益精(更加)

            D.易男裝(穿)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皆次當行.( ) 數.( )建奇功

            3.區別一詞多義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因: ) 余觀夫木蘭從軍之事因益信(因: )

            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木蘭者,古時一民間女子也:

            ②.男子可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

            5.“轉戰驅馳凡十有二年,數建奇功。”一句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

            A.騎馬轉戰共十二年,建立的功勛數不清。

            B.騎馬轉戰共十二年,屢次建立功勛。

            C.騎馬轉戰了十余年,屢次建立功勛。

            D.騎馬轉戰了十余年,建立的功勛數不清。

            6.文中“男子可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一句是全文所表達的主旨,在《木蘭詩》中相類的句子是:

          《木蘭詩》教案2

            一、 導入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多讀精背是千百年來我國人民學習語文的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木蘭詩》的朗讀。

            二、 學習朗讀

            (一) 聽讀正音,文通字順

            學生聽錄音,注意一些字詞的讀音。

            機杼zhù? 金柝tuò? 著zhuò? 傍bàng? 可汗kèhán

            (二) 教師有感情地朗讀,學生注意句讀,劃出停頓。

            五字句多為2、3停頓,其它的有212、221、223的停頓

            (三) 定出基調,讀出韻味

            學生聽錄音,小聲跟讀,在模仿誦讀。(要求學生眼觀文、口出聲、耳悅音、心會意、神會情,注意抑揚頓挫、輕重舒緩)

            1、 讀準重音,關鍵性的動詞要讀的響亮,極力表現喜樂之情。如:開、坐、脫、著、理、帖

            2、 注意節奏,掌握語調,根據故事情節來朗讀。

            提示:語速能夠表現出我們對故事的感受。

            學生各自朗讀課文。自由自在進入這篇敘事作品,老師要傾聽的就是大家的聲音。 再讀:大聲讀幾段,讀出敘事的味道。

            同學們談談本詩的感情基調。

            如木蘭歸家一段,感情基調應該是熱烈的、歡快的。“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節奏最快,極力渲染喜慶的氣氛。“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對鏡貼花黃”,節奏放慢,表現木蘭恢復女兒妝時輕松、喜悅、害羞的心情,末句輕讀,為高潮蓄勢。“出門看火伴……不知木蘭是女郎”,再加快節奏,著力表現伙伴的驚奇感。拿起筆,趣味朗讀

            3、 拿起筆,趣味朗讀。

            要求:學生讀一節詩,停下來,老師說一句話。老師說三句話后,學生學著老師的樣子每讀一節詩,說一句話。

            如:朗讀“木蘭歸家”一段,就完全可以用“情讀”展現當時人物之情和當時情景之情。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親人歸來,激動萬分,所以這里的畫面就是流動組像的,速度是快的。爺娘顫巍巍地相扶著走到村口,雖步履老邁,但也是竭力走快;阿姊在打扮,心情急又想打扮得漂亮;小弟舉刀一點不猶豫,恨不得可以馬上將美味佳肴端至久別的.阿姊面前。

            朗讀時語調上揚,語速稍快,語氣歡欣。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前三句要讀出木蘭急切地想脫下厚重的戎裝換上輕盈的紅裝之情,所以語速自然要快,語氣有點兒急;而后三句則要讀出木蘭換上紅裝之后的女兒之態,害羞之狀,動作都是慢慢的,在回味往昔做女兒的日子,在欣賞自己的女兒之顏呀。梳理云鬢是多么細致呀,粘貼裝飾品是多么精心呀。

            ……

            3、讀的協奏曲,感知木蘭的形象和詩歌主題。

            (1)學生自愿起來個別讀,獲得成功的喜悅。(自選一段自己認為讀得最精彩的小節)

            (2)小組分別讀,賽賽哪一組讀得最好。在集體活動中獲得榮譽感。

            (3)師生合讀,再和奏中感受朗讀的樂趣。

            三、小結

            同學們,詩歌的朗讀,重在積累字詞,把握語速,體會重點故事情境,加強朗讀的感情色彩,進一步感受故事和人物形象,在朗讀中培養我們的朗讀能力。希望大家

          《木蘭詩》教案3

            教學目標: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了解她的智慧,膽略和才能。

            2.了解民歌的語言特色。

            3.培養學生獨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木蘭的人物形象及體會木蘭代父從軍、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導入

            問:同學們,你們有誰知道我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幗英雄呢?

            (穆桂英、梁紅玉、紅娘子、花木蘭)

            是啊,我國古代確有一位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女英雄--花木蘭。千百年來,她已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形象,她的藝術形象也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熒屏當中,深受觀眾喜愛。 可見,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可謂流芳百世。這個故事卻來自于一首詩――《木蘭詩》(板書課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深入學習北朝民歌《木蘭詩》。

            2、介紹作品。《木蘭詩》又叫《木蘭辭》,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樂府詩”--繼《詩經》《楚詞》之后,在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出現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采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并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蘭詩》與《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東南飛》,被稱為樂府民歌中的“雙璧”。

            二.整體感知

            1.范讀課文(配樂朗讀),學生在聽中提出應注意的字音。

            2.小組疏通文意,說說情節:學生用自己語言簡要復述故事情節。

            3、要求以“木蘭_________”句式概括每節內容,橫線上限填四個字。

            (木蘭停機嘆息、代父從軍、奔赴戰場、征戰沙場、還朝辭官、會見親人、謳歌英雄)

            三、品味語言

            1、這首詩是北朝民歌,其用語就體現了民間色彩,比如擬聲詞,口語的運用,同學們可以找找。唧唧復唧唧鳴濺濺鳴啾啾

            2、這首詩鋪陳錯落有致,讀來聲韻鏗鏘,富有音樂美,這主要是因為這首詩長短句相宜,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的緣故,大家可以找找哪些句子運用了修辭手法。如比喻,對偶,夸張等

            學生找出自己認為寫得好的句子,并說明理由

            例舉:

            ①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復沓,復疊)

            ②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排比的句子把東西南北市都寫到了。為什么不在一個地方買齊東西?這樣寫繁瑣嗎?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確:a渲染戰前緊張的氣氛。b戰事緊迫。c家人對木蘭從軍的重視。d樂府詩常用的一種寫法--互文。)互文是一種修辭手法,又叫互辭,互參。在古代漢語中,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一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解釋時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補足,否則就會理解出錯。

            ③.“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介紹對偶、夸張、互文)

            --(僅僅三十個字就寫出了征途之遙,生活之苦,戰斗之多,時間之長,戰況之烈,從而表現了木蘭十年艱苦的戰斗生涯,可見語言精煉,字字千金。)對偶句就是把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兩個句子或詞組對稱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種修辭方式。運用對偶時,一要注意內容形式的統一,切忌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整齊對稱而任意拼湊。二要注意前后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避免頭重腳輕,互相包容或概念重復等現象。

            ④.第5自然段寫木蘭辭官還家,運用哪些修辭手法,表現木蘭的什么情操?

            (運用夸張,寫出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木蘭辭官不就,表現她不圖功名利祿,向往和平的勞動生活的高尚情操。)

            ⑤.第6段寫木蘭回家與親人團聚,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現了她怎樣的心情?

            (排比、表現她那種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團聚、歡樂的氣氛。)

            四、人物形象

            1、學生再讀課文,小組討論:要求以“我從課文_____讀到木蘭是一個_____的人”句式來說。

            附板書:勤勞、善良、淳樸、謹慎(女兒性情)

            機智、勇敢、剛毅、忠孝兩全(英雄氣概)

            2、討論:本文更側重于她的兒女性情還是英雄氣概呢?

            教師小結:木蘭從軍的故事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為她既有女兒情懷,更具英雄氣慨的古代杰出巾幗英雄形象,她的勇敢機智和剛毅令人嘆服。

            3、學生舉例我國歷史上的巾幗英雄(如穆桂英、梁紅玉、紅娘子、花木蘭)

            五、體驗反思

            木蘭已經在人們心目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學習了這課,你最想對木蘭說些什么呢?

            六、布置作業

            背誦全篇

          《木蘭詩》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文言詞匯積累;

            2)品味詩歌的傳奇美、形象美、語言美;

            3)背誦詩歌。

            2、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深刻領會木蘭保家衛國的熱情,領會“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教學重點:

            詩歌傳奇美、形象美、語言美的探索。

            教學理念:

            以講述、品味、朗讀為主的板塊教學模式。

            教學步驟:

            1、導語引入。

            由穆桂英(有男子剛健的巾幗英雄)、西施(集嬌美女兒于一身的美人)形象引入剛柔相濟的女子——木蘭。(板書課題)

            2、初讀詩歌,理解大意。

            1)自由地、大聲地朗讀,要求讀準字音。

            2)點讀注釋,理解詩歌大意。

            3、講述傳奇美。

            1)默讀課文。用4——8字完成每節大意:

            第一、二節:決定代父從軍;

            第三節:;

            第四節:十年征戰生活;

            第五節:;

            第六節:;

            第七節:比喻作結,解答奧密。

            (第三節:準備出征,奔赴戰場,第五節:還朝辭官,第六節:還鄉團聚)

            2)主題探索。

            討論:下面對《木蘭詩》主題的概括,你認同嗎?

            A贊頌勞動人民出生的婦女英雄;

            B反映人民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C歌頌尚武精神。

            3)繁簡處理探索。

            討論:作者七節詩是否平均用筆,哪些詳、哪些略?為什么?

            (備忘:反映美好心靈的內容不惜筆墨,殘酷的戰爭一筆帶過)

            板書:得當的詳略處理(依據主題需要)

            4)講述傳奇故事。要求:①理清文章脈絡②體現主題③詳略得當。

            4、品味形象美。

            1)根據提綱,找出詩歌原句或用自己的語言品味人物形象。

            嬌美女兒 勤勞善良

            淳厚質樸

            熱愛親人

            巾幗英雄 堅毅勇敢

            機敏活潑

            報效祖國

            2)小結板書:豐富的人物形象。

            3)畫木蘭。

            分組畫女兒妝、巾幗妝的木蘭。

            5、朗讀語言美。

            1)品味下面詩句,說出句式特點,從詩中找出類似詩句。

            ①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復沓句)

            ②爺娘聞女來,……;阿姊聞妹來,……;小弟聞姊來,……。(排比句)

            (備忘:①旦辭爺娘去,……,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②東市……,買長鞭。)

            2)小結板書:獨特的語言風格(民歌:反復詠嘆、反復鋪陳)

            3)朗讀品味。

            6、遷移閱讀。

            孔雀東南飛(節選)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四常苦悲。君既為府吏,守節情不移。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妒嫉嫌遲。非為織布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1)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守節情不移( ) 妾不堪驅使( ) 便可白公姥( )

            2)你認為詩中主人公的性格是怎樣的?

            3)按原文回答:

            ①描寫主人聰明能干的句子是:

            ②描寫主人自尊的句子是:

            板書設計:

            木蘭詩

            一、傳奇美 1、得當的詳略處理

            二、形象美 2、豐富的人物形象

            三、語言美 3、獨特的語言風格

          《木蘭詩》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反復誦讀,并背誦全詩;體會本文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復述等方式,體會詩歌情節曲折,認識木蘭的形象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木蘭這個古代巾幗英雄的形象,學習古代勞動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方法:

            1、誦讀法:要反復誦讀,感受民歌的語言特點,找出背誦的規律。

            2、討論點撥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詳有略,為什么這樣安排,要組織學生通過討論本文中心來解決,這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教學重點:

            1.賞析木蘭這一古代巾幗英雄形象。

            2.體會課文的語言特色。

            教學難點:

            體會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問:同學們,你們有誰知道我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幗英雄呢?學生思考并舉手回答。(如:穆桂英、梁紅玉、紅娘子、花木蘭等)老師明確:是啊,我國古代確有一位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女英雄——花木蘭。千百年來,她已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形象。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下這位女英雄的颯爽英姿。板書課題。

            二、背景解題

            《木蘭詩》又叫《木蘭辭》,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是南北朝北方的一首樂府民歌。它產生于北魏,創作于民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經后代文人的加工潤色,被歷代傳誦,成為我國古典詩歌中一首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木蘭詩》和《孔雀東南飛》一起被稱為我國詩歌史上競相開放的兩朵鮮花。

            三、詩歌誦讀,初步感知(疏通大意)

            1、教師播放朗讀音頻。讓學生邊聽邊勾劃出不認識的字,并注意朗誦時節奏的變化。

            2、請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疏通文義,把握情感。

            解決生字詞。教師重點強調:(課件展示)

            “十二轉”的“轉”讀zhuàn 。古代指勛級,每升一級叫一轉,十二轉為最高的勛級。“舊時裳”中的“裳”讀“cháng ”,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可汗”,讀ke hán,我國西北古代少數民族君主的稱號。

            3、學生分組朗讀比賽。

            四、整體感悟,走近木蘭

            1、這首詩敘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答:詩中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

            2、在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請學生根據自己的初步理解,復述木蘭故事。

            3、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詩歌內容與結構。

            引導學生思考、填空:

            理清情節:

            木蘭停機(嘆息)決心(替父從軍)從軍(準備)奔赴(戰場)十年(征戰)拒賞(高官厚祿)與親人(團聚)。

            以故事的發生、發展、結局的時間為序。詩的正文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敘述木蘭的身份,交代從軍的緣由,以及寫木蘭出征前的準備工作和征途上的見聞、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寫木蘭萬里長征,十多年轉戰凱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寫木蘭歸來見天子,功成不受賞,請求還故鄉,以及爺娘姐弟迎接木蘭、木蘭和親人團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為喻,贊美木蘭。

            五,人物賞析,品讀探究。(課件)

            1.人物賞析:

            你覺得花木蘭是一個怎樣的女子,你從課文中的哪些語句可以看出?

            例:(1)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勤勞孝順。

            (2)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愿”——勇敢堅毅,忠孝兩全。

            (3)“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勇敢堅強的英雄氣慨。

            (4)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不慕榮華富貴,甘過普通百姓生活。

            (5)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機智、謹慎。

            師總結:木蘭形象特點,并邊分析,邊板書:深明大義、果敢堅強、英勇善戰、不慕名利、謹慎機敏。

            2.品讀探究:

            (1)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東西南北市都寫到了。為什么不在一個地方買齊東西?這樣寫繁瑣嗎?并不繁瑣。①渲染戰前緊張氣氛,表明戰事緊迫。②表現木蘭準備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③樂府詩常用的一種鋪陳寫法。

            (2)第4自然段寫木蘭辭官還家,運用哪些修辭手法,表現木蘭的什么情操?運用夸張,寫出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木蘭辭官不就,表現她不圖功名利祿,向往和平勞動生活的高尚情操。

            (3)第5段寫木蘭回家與親人團聚,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現了她怎樣的心情?排比,渲染了木蘭一家人團聚、歡樂的氣氛,表現了木蘭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4)結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對木蘭的贊美。再一次表現木蘭的機智謹慎。

            (5)這首詩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這首詩通過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勞動生活的向往。

            (6)文中哪些句子描寫她踏上征途和途中的感受呢?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7)全詩結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結尾一段用兔比喻,說明在“十年征戰”的生活中,識別不出木蘭是女郎的原因。可以看出,木蘭在艱苦的戰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隱瞞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樣英勇無畏,為國立功,一個聰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4、詳略分析:學生討論明確:

            (1)從軍緣由——詳寫出征前準備——詳寫出征中的思親心理——詳寫,詳寫女兒情態。

            關山飛度,征戰沙場——略寫,略寫英雄氣慨凱旋辭官——詳寫。

            家人迎接——詳寫木蘭改裝——詳寫。

            (1)這首詩在敘事的詳略上有什么特點?(在結構上)詳略得當,使全詩顯得簡潔緊湊。

            (在內容上)突出木蘭的兒女情態,豐富木蘭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實感人。

            (2)為什么要這樣安排呢?

            這詩所要突出的正是木蘭孝敬父母,勇于擔當重任的性格的頌揚,所以這些內容詳寫。而對殘酷的戰爭,就一筆帶過。隱含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對戰爭的冷淡和遠離。總之,詩歌對能表現中心思想的材料詳寫,一般的就略寫。這也給我們作文以啟示。

            4、修辭手法的學習:

            本文除了互文這種修辭手法外,還運用了那些修辭方法?

            1)排比:它是由幾個(一般有3個或3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短語,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組成,來增強語勢,表示強調或逐層深入。

            舉例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渲染歸來的喜悅,強調回家的興奮。)爺娘聞......阿姊聞......小弟聞......(表現親人相聚時的熱烈氣氛。)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用排比句看似不合情理,但卻渲染了戰爭氣氛和離家出征前準備工作的緊張。)

            2)對偶:結構相同,字數相等的兩個短語,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稱地排列在一起表達相似、相反或相關的意思。它節奏鮮明,音調鏗鏘,上口入耳,很有感染力。

            舉例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上下兩句結構相同,字數相等,上下句詞性也一致,“對鏡”與“當窗”“帖”與“理”,“花黃”與“云鬢”對稱,寫出木蘭恢復女裝的歡樂情緒。)

            旦辭......暮宿......,聞......但聞......,旦辭......暮至......,不聞......但聞......(這是對偶句,但句中又有對偶,反復詠嘆,寫出木蘭思親之情和英雄氣概。)

            3)比喻——舉例“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作者用兔作喻,從側面贊揚了木蘭的機智、聰明。)

            4)反問——舉例“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作者用反問,巧妙地解答了木蘭女拌男裝的奧秘,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無窮。)

            這些句子都具有樂府民歌的獨特風格。

            六、主題探究:

            歧視婦女的(無情嘲弄);封建士大夫熱衷功名利祿的(無情的諷刺);人民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七、布置作業:自由誦讀課文,直至背誦。

            板書設計:

            ①停機嘆息,代父從軍

            ②準備出征,奔赴戰場

            ③征戰沙場,凱旋回朝

            ④建功受封,還朝辭官

            ⑤解甲還鄉,親人團聚

            ⑥雙兔難辯,隱喻作結

            ——巾幗英雄形象:深明大義、果敢堅強、英勇善戰、不慕名利、謹慎機敏。

          《木蘭詩》教案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結合注釋解釋全文大意,理清故事脈絡;了解樂府民歌知識;理解文中所涉及的互文、對偶、排比等修辭。

            【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朗讀、閱讀和品味語言等方法,結合教師解釋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脈絡的基礎上分析木蘭的人物形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通過學習本文,領略到以木蘭為代表的古代勞動人民的樂觀勇敢和愛國主義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通過朗讀、閱讀和品味語言等方法,結合教師解釋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脈絡的基礎上分析木蘭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學生通過學習本文,領略到以木蘭為代表的古代勞動人民的樂觀勇敢和愛國主義精神。

            三、教學方法

            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大家好,我們現在開始上課。在我們上課之前,先請大家來看一段動畫片《木蘭》的視頻。(播放)介紹:這段表演截取自好萊塢卡通片《花木蘭》。你們看到木蘭說著英文是不是感到有些違和呢?花木蘭到底是一位怎樣的女性,在國際上產生了這么大的影響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這首關于木蘭的長詩《木蘭詩》

            2.用PPT出示《木蘭詩》相關知識如下:

            《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是一首長篇敘事詩,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朝民歌的代表作。“樂府詩”是繼《詩經》《楚辭》之后,在漢魏六朝文學出現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木蘭詩》與《孔雀東南飛》,被稱為“樂府雙璧”。“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作曲,訓練樂工,采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并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二)通讀全文,整體感知

            1.通讀課文,結合注釋理解文章大意。

            2.用PPT展示本文生詞“唧唧、機杼、可汗、鞍韉、轡頭、濺濺、胡騎、朔氣、舊時裳、理云鬢”

            3.請學生簡述故事的脈絡是怎樣的。

            (起:1-3段---替父從軍;承:第4段---征戰沙場;轉:5-6段---辭官還鄉;合:第四段---故事結局)

            (三)細讀課文,深入研讀

            學生對故事已有了全局上的把握,本文故事是圍繞人物展開,分析出人物的特色,故事的關鍵就把握住了。教師將下列問題用PPT出示,請學生默讀,然后教師點名回答。

            1.從第一部分可以看出,木蘭有什么擔憂?能看出木蘭怎樣的品質?

            (家里沒有男丁,父親要去充軍。木蘭對長輩的關愛,對家庭的責任感,以及勇敢果斷的性格。)

            2.從第二部分我們能看出木蘭怎樣的品質?

            (身為女子,戰場上奮勇殺敵,巾幗不讓須眉。表現出木蘭勇敢無畏愛國的英雄氣概)

            3.從第三部分,我們能看出木蘭怎樣的品質?

            (木蘭請求辭官還鄉,說明木蘭不慕名利,情系故鄉,熱愛和平生活;同行十二年,戰友未發現木蘭是女子,說明木蘭謹慎小心又機智。)

            4.請同學們總結一下木蘭是一個怎樣的'人?

            (木蘭是一位深愛家人,熱愛和平生活,同時又英勇果敢,謹慎機制,不慕名利又愛國的女性。)

            (四)小組討論,拓展延伸

            《木蘭詩》是一首樂府長詩,既然是詩,就同樣有很多詩的特點,詩歌中常常蘊含著豐富的修辭,請同學們結合具體文本找找看,本文中都包含哪些修辭?

            對比閱讀《陌上桑》,結合修辭分析兩篇文章所展現的主角的品質精神。

            (五)回顧全文,小結作業

            小結:結合板書請學生集體簡述本文說明的內容,結束課文。

            作業:請學生結合課文中所提到的修辭,寫一篇200字左右的習作,內容自定,要求用到文中提到的所有修辭。注意語言表述行文條理,邏輯清晰。

          《木蘭詩》教案7

            一、重點

            理解木蘭的人物形象及體會木蘭代父從軍、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教學難點

            理解木蘭的人物形象及體會木蘭代父從軍、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教學過程:

            【預習檢查:】

            1.指名學生上黑板寫生字和拼音,重點注意下列字。

            唧(jī)杼(zhù)可汗(kèhán)

            韉(jiān)轡(pèi)啾(jiū)濺濺(jiān)

            燕(yān)山柝(tuò)朔(shuò)氣

            十二轉(zhuǎn)帖(tiē)花黃著(zhuó)我舊時裳

            2.指明3-5名學生朗讀詩歌。要求讀準每個字音。

            【目標展示】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了解她的智慧,膽略和才能。

            2.學習古代勞動人民勇敢樂觀的愛國精神和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新知研習】

            一、創設情景

            1、千百年來,花木蘭已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形象,美國迪斯尼公司將她的藝術形象搬上了銀幕。可見,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可謂流芳百世,流傳海外。播放動畫片《花木蘭》片段,學生欣賞。

            這個故事最早卻來源于一首詩——《木蘭詩》(板書課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深入學習北朝民歌《木蘭詩》。

            2、介紹作品。《木蘭詩》又叫《木蘭辭》,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樂府詩”——繼《詩經》《楚詞》之后,在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出現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采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并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蘭詩》與《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東南飛》,被稱為樂府民歌中的“雙璧”。

            二.整體感知

            1.范讀課文(配樂朗讀),學生在聽中提出應注意的字音。

            《木蘭詩》復習材料

            文學常識《木蘭詩》是一首著名的北朝民歌,又名《木蘭辭》選自南朝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木蘭詩》與《孔雀東南飛》合稱為“樂府雙璧”。《木蘭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贊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

            文言詞匯①、通假字

            對鏡帖花黃(通“貼”,粘貼)

            ②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策勛十二轉”中的“策”原是名詞,指記事的冊子,這里用作動詞,“登記”的意思。

            2.動詞用作名詞

            “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中的“騎”原是動詞,這里用作名詞,“戰馬”的意思。

            ③一詞多義

            市:1.東市買駿馬(名詞,集市) 2.愿為市鞍馬(動詞,買)

            將:1.將軍百戰死(名詞,高級將領) 2.出郭相扶將(動詞,扶持)

            帖:1.昨夜見軍帖(名詞,文書,告示) 2.對鏡帖花黃(動詞,通“貼”,粘上)

            機:1.不聞機杼聲(名詞,織布機) 2.萬里赴戎機(名詞,重要的事務)

            ④古今異義

            卷卷有爺名(古義:指父親。今義:指爺爺,即父親的父親。)

            雙兔傍地走(古義:跑。今義:行走。)

            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古義:只,副詞。今義:常用作轉折連詞。)

            出郭相扶將(古義:外城。今義:僅用作姓氏。)

            理解性默寫1.《木蘭詩》中寫木蘭從軍的原因是的詩句是: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2.《木蘭詩》中面對可汗大點兵,木蘭作出的決定是: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3.《木蘭詩》中寫木蘭出征前緊張準備的句子是: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4.《木蘭詩》中寫木蘭奔赴前線思念親人的句子是: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5.《木蘭詩》中的“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這兩句詩,通過環境描寫,渲染出十年軍旅生活悲壯.嚴酷的氣氛,烘托出木蘭勇敢、堅強的性格。

            6.《木蘭詩》中描寫木蘭戰功顯赫的句子是: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7.《木蘭詩》中從“歸來見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蘭希望過什么樣的生活?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8.《木蘭詩》中概括木蘭十年征戰生活的句子是: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9.出自《木蘭詩》的成語“撲朔迷離”比喻事情錯綜復雜,不易辨清真相,其原話是:“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0.《木蘭詩》中描寫邊塞軍營夜景,借星夜哨兵為戰場上的木蘭做了一幅剪影式勾勒的詩句是: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11.《木蘭詩》中描寫木蘭萬里迢迢,奔赴戰場的詩句是: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12.《木蘭詩》中與成語“撲朔迷離”有關且用生動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詩主旨的詩句是: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3.《木蘭詩》中說明戰爭曠日持久,戰斗激烈且概括了木蘭多年征戰經歷的名句是: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14.《木蘭詩》中表現木蘭凱旋而歸后的強烈愿望詩句是: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這首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

            這首詩具有濃郁的民歌特色。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簡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詩中以人物問答來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以眾多的鋪陳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以風趣的比喻來收束全詩,令人回味。這就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2-3]

            1.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這一句寫木蘭停機嘆息,設置了懸念,使讀者產生疑問,自然引出下文。“不聞”“惟聞”兩句對偶。

            2.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反復寫“無所思”、“無所憶”,反映了木蘭從軍前復雜的心理活動及嚴肅認真的態度。“女亦”兩句是復沓句。復沓與疊句的區別是,復沓可以更換少數詞語,而疊句的詞語完全相同。“女亦”兩句,以及“旦辭爺娘去……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兩節八句,也是復沓。

            3.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一方面寫征途的遙遠、行軍的神速和軍情的緊急,大刀闊斧地表現出出征健兒的豪邁氣概;一方面以宿營地的空寂荒涼的夜景烘托木蘭離家愈遠思親愈切,細針密線地刻畫年輕女子的細膩情懷,從而揭示出生活的驟然變化在木蘭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這兩句寫出了兒女情深和英雄氣概。

            4.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這句話緊承第三自然段,是對上段描寫的奔馳征途情景高度、形象的概括,表明

            馳抵戰場。也把行文引到描寫戰場上的生活和戰斗上來,在詩篇前后段落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5.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

            豬羊。

            此六句寫了家人的`不同舉動,符合每個人的身份、性格、年齡特點,描寫出家中的歡樂氣氛,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親切意味。

            重點段落

            對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

            最后一自然段是個生動的比喻,以此比喻表現木蘭的機智聰慧,和伙伴們的驚訝;也是吟唱者對木蘭的贊頌之詞。此外,以雄兔雌兔比喻人之男女,恰恰是民歌語言運用的特點。

            疑難解惑

            2.作者為什么對《木蘭詩》進行這樣的繁簡處理?

            這首詩所要突出的正是木蘭孝敬父母、勇于擔當重任的性格,所以對殘酷的戰爭一筆帶過,而對能夠反映美好心靈的內容則不惜筆墨。另外,這種繁簡安排似乎還隱含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對戰爭的冷淡和遠離。

            《木蘭詩》教學反思

            1、教學觀念突破傳統,適時創新

            這堂課不在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索新知的過程,教師和學生不是孤立于課程之外,而是課程的創造者、課程的主體,他們共同參與課程的開發。強調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的信息交流屬于互動性和互惠性,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實現教學相長的愿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學生在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合,特別是對木蘭勤勞、愛國、孝順等傳統美德的宏揚,以及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如在“百度”搜尋譯文時關鍵字的指導。并且在學生學習方式上改變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學習的能力,鼓勵學生對課文提出自己的問題和看法,贊賞學生獨特和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

            2、教學環節設計新穎時尚,符合學生心理

            孫老師這堂網絡課的導入非常自然,說是帶來一款網絡游戲《木蘭詩》,然后、請學生輸入網址,這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他們大部分都是網絡游戲高手,沒想到今天語文課也能在玩中學課文。五個板塊的設計是圍繞主人公木蘭設置的,而且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體現了一個學生認知的梯度規律。“讀木蘭”是初讀課文,“譯木蘭”是理解課文主要內容,“評木蘭”是深入理解課文基礎上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聊木蘭”是思考質疑階段,“寫木蘭”則是課文的拓展延伸。對于課文的重點,詩詞表達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教師采用觀看flash、找相關語句的方式突破。五次密碼的設置,也別巨匠心,體現了課堂的主題:我愛花木蘭。而每次進入的一把金鑰匙也增加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信心。

            3、教師教態親切自然,處理問題較靈活

            在教學過程中,孫老師始終對學生進行賞識教學,鼓勵教學,而且教態親切自然,遇到教師電腦出狀況也能靈活處理。

            二、不足之處

            1、語文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沒有很好兼顧

            這堂課對人文性比較重視,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學重點中“詩詞的藝術特點”、“字詞的錘煉”、“背誦課文”基本沒有提及,雖然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覺就像一堂歷史課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課,尤其是“譯木蘭”這個環節,只是選取了三句重點句子讓學生翻譯,而“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句互文沒有強調。查找譯文也沒有花時間讓學生瀏覽或齊讀,學生在對課文內容還比較生疏的情況下就進行“評木蘭了”。

            2、倡導對話,但有些遠離根本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但是有幾個環節與文本似乎關系不大,只是泛泛而談。

            3、學生提問時應該進行引導,學生的提問價值不大。

          《木蘭詩》教案8

            游戲準備

            (一)經驗準備 1.組織幼兒欣賞動畫片《花木蘭》,熟悉故事,理解故事內容與情節,了解人物 關系。

            2.收集相關資料,幫助幼兒了解古代征兵制度,了解故事發生的背景。

            3.學習“宮廷舞”,為表演做準備。

            4.在表演活動“我是小演員”中,熟悉上場、下場、候場,以及一些舞臺表演的相關經驗。

            (二)游戲資源 1.創設場景,準備道具。

            (1)場景:木蘭家花園、戰場、皇宮宮廷。

            (2)道具:皇帝鑾駕、圣旨、鑼、鼓、拐杖以及兵器若干。

            選配音樂。

            (1)音樂《春江花月夜》:用于第一場宮女舞蹈。

            (2)激烈有力的音樂:用于第三場沙場激戰。

            (3)豫劇音樂《誰說女子不如男》:用于第五場木蘭與眾女子舞蹈。

            (三)家庭與社區 1.與電影院聯系,組織幼兒觀看動畫片《花木蘭》。

            2.請家長協助班級表演活動,配合收集、提供有關圖片、材料、音樂和道具。

            游戲提示 1、《花木蘭》劇目中有婀娜多姿的女裝木蘭、英姿颯爽的男裝木蘭、威儀天下的皇帝、高傲的征兵大臣、虛弱多病的父親、功夫高深的士兵……這些角色在相互的交流、碰撞中,形成了跌宕起伏的情節和畫面,引人人勝,掀起本劇的高潮,也使表演游戲充滿樂趣與戲劇性。那么,怎樣讓幼兒把握角色,準確地表現出角色的特征,達到劇情所要的效果呢?這是教師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教師首先引導幼兒觀看動畫片《花木蘭》,觀察影片中的動畫表演是如何演繹這些角色的,幫助幼兒了解角色的特征,尤其是角色的動作、表情以及語言的特點,為幼兒后續表演做經驗上的`豐富和準備。同時,教師要放下架子,和幼兒一起演、一起玩,用自己的表演和理解幫助幼兒把握角色,啟發幼兒的想象和表現,從而使表演活動達到良好的效果。

            2、第三場“替父從軍、沙場激成”中,漢軍與匈奴軍的一次廝殺是表演的難點。這一幕既要表現出戰爭的激烈,又要注意幼兒的安全。教師首先在動作的編排上采用兩軍整體對壘和士兵兩兩廝殺的方式,這樣既避免了過多的兩兩廝殺,同時在表演上也保證了時長,體現出兩軍激戰的激烈與持久。在道具的使用上,教師也做了功課。一開始用的是塑料的刀和槍。在排練過程中發現,塑料的兵器在對抗的過程中還是有些硬,打到身上比較疼,存在安全隱患。于是教師又在網上、玩具店中尋找安全的兵器,終于找到了一種泡沫兵器,這種兵器看上去很有質感,打到身上軟軟的,很安全。經過這樣的編排與選擇,“替父從軍、沙場激戰”一幕在視覺效果上既很好地體現了激烈與拼殺的感覺,又保證了幼兒的安全。

            3、根據幼兒的興趣,我們生成了下列活動:①語言活動“木蘭辭”,讓幼兒通過學經典體會經典。②音樂活動“動畫片《花木蘭》主題醢”,引導幼兒學唱歌曲,進行歌舞表演。③美術活動“我設計的古代軍服”、“我做的頭盔”,讓幼兒發揮想象,自主制作古代服飾。④社會活動“古代兵器”、“古代與現代軍種”,引導幼兒了解古代與現代作戰的各自特點及不同之處。⑤社會活動“古代征兵制度”、“和平與戰爭”,引導幼兒了解戰爭的危害以及和平的重要性。

            游戲小故事 “別讓我的孩子演壞人的小兵”

            這天,一大早我剛到班上,戎戎的父親就獨自一人來了,我很詫異:“咦!孩子怎么 沒來,生病了嗎?”戎戎的父親搖搖頭,然后生硬地說道:“孩子沒病,等會兒就來。朱老師,我今天一早來有事找你。”看著這位“矛盾”的父親,我意識到可能是有什么不太方便的話,但為了孩子他不得不一早來和老師交流。于是我關心地問:“什么事?”戎戎的父親說:“戎戎回去說他演了一個壞人的小兵,老師你能不能給他換個角色。”“原來是這樣!戎戎爸爸,你先別著急。我們在游戲時的角色是由孩子自己商量、自由選擇的。

            你說的可能是昨天在演出時,戎戎演了匈奴的士兵。孩子對匈奴和這個角色還不完全了解,產生了一些誤會。其實戎戎很喜歡沙場激戰這一幕,在表演對他體會到了一種戰爭對抗的感覺,從孩子的表現能感覺到他在游戲中是快樂的。當然角色是變化的,在每一次游戲中我們都會建議孩子嘗試不同的角色,這個請你放心。”戎戎的父親聽完我的話,放心地笑了。孩子的爸爸走了,我的工作卻并沒有結束,我意識到在延伸活動中應該加入一些關于“士兵與將軍、匈奴與漢族”的內容。經過了一系列延伸活動,再也沒有孩子和家長跟我提起這樣的事情了。

            “我不是男孩” “花木蘭”的游戲開始了,孩子們熱火朝天地討論著角色的分配。這時活動室的一角突然騷動起來。美美和豆豆打在了一起。美美一邊跑一邊喊著:“朱老師,豆豆打我!豆豆打我!”我急切地問:“怎么了?怎么了?不能打人!”豆豆邊追邊喊:“我就打你,我就打你!”旁邊的孩子七嘴八舌地說道:“美美說豆豆是男孩。”“豆豆你就是男孩!你是花木蘭,你是男孩。”“不!豆豆是女孩!”豆豆哇的一聲哭起來:“哇——我不是男孩,我不是男孩!”原來是這么一回事。我快步走上前,一手摟著美美,一手摟著豆豆問道:“美美,你為什么說豆豆是男孩呢?是不是,他演的花木蘭特別好啊?”美美點點頭。

            “豆豆,你瞧美美是在夸你呢!當然,你和花木蘭都是漂亮的小姑娘,只不過你們鄱女 扮男裝了!哈哈!這多好啊!裝的別人都沒發現。小朋友們,你們說呢?”孩子們熱烈地響應起來:“是啊!是啊!豆豆和花木蘭一樣是女孩。”“女生扮男生真帥!”“我喜歡豆豆!我喜歡豆豆演的花木蘭!”豆豆笑了,甜甜地笑了!

            附劇本《花木蘭》 人物:皇帝,女裝花木蘭、男裝花木蘭,木蘭父親,肖家父子,李家兄弟,大臣、宮女、士兵、匈奴兵若干。

            第一場:春江花月夜[皇宮大殿,眾大臣簇擁著皇帝上朝,皇帝坐定。

            皇 帝 眾愛卿,最近宮外百姓生活得如何啊?

            大臣甲 啟稟陛下,皇恩浩蕩,百姓安居樂業,天下太平。

            皇 帝 嗯——

            大臣乙 宣——歌舞!

            [十人左右的宮女上場。

            大臣乙 奏樂——

            [《春江花月夜》的音樂響起,皇帝欣賞舞蹈,做陶醉狀,宮女舞蹈。

            大臣丙 (從旁邊跑上,音樂停,著急地)啟稟皇上,匈奴大肆侵犯,已突破我北方境地。

            皇 帝 速速派兵,保護百姓。

            大臣丙 是!

            皇 帝 軍隊還有多少人馬?

            大臣丙 五百人不到。

            皇 帝 (大聲,冷靜地)通知全國,招募新兵,開赴前線。

            眾大臣 是!

            第二場:征兵 [街道上,百姓在自由活動。

            大臣丁 (吆喝)大家聽好了,匈奴向我們進攻,皇上有旨,每家出一名男丁,開赴前線,保家衛國!

            大臣丁 (走到肖家門前)肖家接旨。

            [肖家父子跪下接旨。

            肖 子 我愿意接替父親為皇上效勞。

            大臣丁 (走到李家門前)李家接旨。

            [李家兄弟跪下接旨。

            李 家 我們愿意為皇上效勞。

            大臣丁 (走到花家門前)花家接旨。

            [花木蘭父親一瘸一拐地走出來,勉強跪下。

            花木蘭父親 我愿意為國盡忠。

            花木蘭 (從旁邊沖出來)爹爹,你不能去!

            花木蘭 (對大臣丁哀求道)大人,我爹已經為國家效勞一輩子了,他不能再打仗了。

            [大臣丁翻個白眼,不理花木蘭。

            花木蘭父親 木蘭,你別說了,我愿意去。(接下圣旨)

            [眾人下。

            第三場:替父從軍、沙場激戰 [木蘭家,花木蘭一人坐在前面,顯得焦急的樣子。

            花木蘭 (哀傷地)我爹的身體不能再打仗了,這次該怎么辦呢?

            [花木蘭沉思一會兒,突然站起來。

            花木蘭 (堅定地)我有辦法了,我把自己打扮成男子的樣子,這樣就可以代替父親去打仗了!

            [花木蘭大步離開。

            [男裝花木蘭及一隊士兵大步神氣地上場;“沙場激戰”音樂聲中,匈奴士兵兇狠地上場。花木蘭身后站著士兵,花木蘭抽出戰刀。

            花木蘭 兒郎們,匈奴侵犯我們家園,殘害我們百姓,讓我們為了正義而戰吧![鼓手開始隨節奏擊鼓,士兵搖旗。

            花木蘭 (大聲地)兒郎們,上——[花木蘭率隊與匈奴士兵隨音樂激烈地作戰。音樂停,匈奴人全體倒地。花木蘭及士兵高興地搖旗擊鼓。

            第四場:木蘭凱旋 [皇宮大殿,皇帝站在前面,大臣站立兩旁。

            皇 帝 (威嚴、大聲地)百姓們,中原將士擊潰了匈奴,我們可以安居樂業了!

            眾人歡呼 皇上萬歲,皇上萬歲!

            大臣甲 請花木蘭上朝。

            [花木蘭大步走到皇帝面前。

            皇帝聽說你英勇善戰,這次立了大功,我要重重地賞賜你。

            花木蘭 (單腿跪下)皇上,我替父從軍,其實我是一名女子。 [花木蘭把頭上的頭巾拿下,散落出長頭發。

            眾人驚呼 啊——

            花木蘭 皇上,為了國家和我的父親,我雖然是一名女子,但我一樣可以戰場殺敵,保家衛國。

            皇 帝 (感動地)你救了朕和百姓,現在我要封你為當朝的宰相。

            花木蘭 (堅定地)謝謝皇上的恩賜,木蘭無意做官,我和百姓只希望天下太平,沒有戰爭!皇 帝 (沉思一會兒)說得好,誰說女子不如男!讓天下永遠太平,和諧充滿人間。

            第五場:豫劇《誰說女子不如男》 [豫劇《誰說女子不如男》音樂響起,木蘭與眾女子舞蹈。

          《木蘭詩》教案9

            【教學目標】

            1、了解《木蘭詩》有關的文學常識,了解文中出現的修辭手法。

            2、學會誦讀和背誦這首古詩,感受詩歌的語言特點,領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3、賞析花木蘭這一人物形象,探究主題。

            【教學設想】

            前面已經說過,初一學生學習古代詩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誦,而且要當堂背下來,不能留到課后。這首詩盡管長達330字,也要當堂背下來。當堂能背,而且背得準確無誤,是教學成功的主要標志。

            設想要點如下:

            一、要啟發學生背誦的自覺要求,這主要依靠教師有表情的示范背誦;如果學生中有人在課前就背了下來,也要請他們作背誦表演,總之,要把課堂上背誦的氣氛搞得濃濃的

            二、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點,加快記誦的速度

            這首詩共14節,除“萬里”“爺娘”“開我”三節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節,一節一節地背,再合節為段,就比較容易成誦。詩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間有頂真(又稱聯珠,如“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來也有助記誦。

            三、要講得精當、簡練

            須知,名篇中詞語句的解釋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必須嚴格區分學術研究和教學要求,認定一種解釋即可,用不著辨析、征引;分析內容但求具體、貼切,不貼政治標簽,不用空洞的贊語;修辭常識(如“互文”)也要講一點,不講可能產生誤會(如“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解題

            說明:詩中有多處涉及歷史背景,不交代學生不明白;零零碎碎地講,既費時又可能打斷學生的思路,效果不見得好。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借“解題”之名,把這些問題集中起來講。

            教師講述要點:

            1、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眾的口頭集體創作,經過文人潤色后用文字記錄下來。民歌是可以歌唱的,這首詩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對詩中主人公木蘭的頌贊之辭。

            2、這首詩一般都認為產生在北朝北魏的統治期間(386~557)。北魏(又稱“后魏”)曾跟當時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戰,詩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戰的地點,在魏太武帝期間戰爭尤為慘酷,至449年才徹底擊敗柔然。

            3、北魏是鮮卑族人的政權,鮮卑族當時已逐步漢化,所以詩中將皇帝既稱“天子”,又稱“可汗”。

            4、北魏的末期分裂為東魏、西魏,西魏實行府兵制,應征從軍的人須自備鞍馬、弓箭等物,詩中“東市買駿馬”一節即來源于此。

            5、木蘭可能實無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蘭之說均系猜測或捕風捉影,我們用不著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蘭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據此創造出來的。

            6、讀這首詩要注意兩點:一是詩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聯中的兩句互相補充,須合解,正式名稱叫“互文足義”,例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說的是,有些將軍和壯士戰死沙場,另一些將軍和戰士勝利歸來。此類“互文”甚多,須用心發現。二是詩中的數字如十、十二、百、千等,無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確數。這兩種情況,不只是在本詩中有,在其他古代詩篇中也有。

            二、教師及個別學生誦讀全詩

            這一步關系到學生能否進入詩中的境界,如只視為教學程式,則毫無意義,因此,教師必須在課前作精心準備,反復練習,使自己的誦讀具有充分的感染力。

            1、前兩段是情節的開端,可以讀得平緩些。木蘭答父問表現了憂國憂家之情,要讀深沉些,至“愿為”兩句轉為堅定。

            2、第3段第1節寫出發前的準備,節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蘭揚鞭策馬的英雄形象;第2、3節要用抒情的語氣讀,節奏變慢,應注意的是,既要抒發主人公的思親之情,也要表現她的戰斗豪情。

            3、第4段的基調是悲壯,讀時頭腦里要有“平沙列萬幕”的視象,每兩句作一氣讀,速度更慢──須知,十年艱苦作戰的種種經歷俱在其中。

            4、第5段前一節,當由莊嚴轉為熱烈,節奏可稍稍加快;后一節是正意所在,要放慢節奏,讀得親切、和悅、樸實,使前后形成對比的色調,力求突出木蘭的英雄本色──毫無居功之意。

            5、第6段的基調是熱烈、歡快,但節奏有變化:第1節節奏最快,要極力渲染喜慶的氣氛;第2節節奏放慢,要表現木蘭恢復女兒妝時輕松、喜悅的心情,末句應輕讀,為高潮蓄勢;第3節再加快節奏,著力表現伙伴的驚奇感。

            6、第7段是歌者的贊辭,最后一句慢讀,使有余韻。

            三、誦讀練習

            這是本課的主要環節,教學步驟是:

            1、齊讀課文兩遍,第二遍分段朗讀并歸納各段大意;

            2、提示記誦的方法,然后分段練習背誦;

            3、檢查背誦。在此過程中,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生誦讀中出現的問題,可以作簡要的解釋或提示,促使學生加深領悟。

            段意如下:

            1、木蘭決定代父從軍。(第1、2段合并)

            2、自備鞍馬,從家出發經黃河到達戰地。

            3、概述十年戰斗生活和勝利后歸來。

            4、入朝受賞,辭官回家。

            5、到家后的歡樂情形。

            6、歌者贊辭。

            記誦要領如下:

            1、歌者贊辭一節易成誦,可以略而不計,要首先背熟故事本身。詩中敘故事共用13節,課文分為六段,無妨將1、2段及第4、5段分別予以合并,使每段各有3節。如此,一段一段地練習記誦,就會容易得多。

            2、要一邊誦讀一邊思考,用心領會作者的意圖,例如:

            “可汗大點兵”一節,反映了當時官情緊急,征兵刻不容緩。父女對話至“從此替爺征”便嘎然而止,下面的情節讓讀者自己去設想。

            購鞍馬一節,東南西北跑遍,每處只購一物,不是找麻煩,而是要借此烘托木蘭的英雄形象。“旦辭”兩節不是單純地寫木蘭的思親之情,要著重理解“但聞”所說的內容,想一想黃河聲悲壯、燕山胡騎鳴在英雄心中引起的感情。

            戰場生活一節寫法特殊。我國古代詩歌中寫戰爭慘酷場面者不少,而此篇獨寫戰場夜景,重在烘托女英雄堅韌不拔的意志。“明堂”一節只寫天子,而眾臣環列之景已在其中;“可汗問欲”一節有省略,其實是問“愿為尚書郎否’:,這樣才能跟下句接通。

            迎木蘭一節,爺娘、姊、弟看似各主一事,其實不然,姊、弟豈有不出郭相迎之理,爺娘除迎接而外,恐怕也有不少的事要做,但寫詩只能如此,總之,要想得細致一些,才能體會到全家的喜慶情狀。木蘭開門坐床一節,表現了她對故居的熱愛;恢復女兒妝一節,更顯出這位平民英雄的本色。伙伴的贊語要跟上文“朔氣”兩句聯系起來看,才能體會此中的韻味,說明木蘭在極其艱苦的戰斗環境里表現得勇敢、堅強,跟其他戰士相比,毫無遜色。

            3、每段試讀兩三遍后就應試背,并用鉛筆將背不出或背錯了的字句畫出來,提醒自己注意;得到大體成誦,同桌的同學可以相互檢查。

            四、討論木蘭的英雄形象

            擬用問題導入:這首詩流傳一千多年,木蘭成為世世代代人們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原因在哪里?(學生自由發言)

            發言的句式:我認為木蘭是一個( )的( )。

            如:一個勤勞純樸的勞動婦女

            一個勇敢堅強的巾幗英雄

            一個天真活潑的可愛少女

            ……

            五、探究主題

            塑造這么一個形象的用意何在?

            六、引導學生認識這首詩的民歌特色

            1、這首詩的開頭和結尾有怎樣的特點?

            (開頭是一幅生動的畫面,用的是民歌中起興的手法;結尾贊美木蘭,用的是比喻)

            故事本身的敘述,在民歌中稱“賦”,三者合起來,正是所謂“賦、比、興”──這一點暫時不必講給學生聽。

            2、民歌中敘事常用的修辭手法有哪些?

            (①復沓,如“問女”兩句、“女亦”兩句以及“旦辭”兩節;②排比,如“東市”一節“爺娘”一節;③頂真(聯珠),如“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關于對偶,唐以前乃至先秦以前的詩文中已經有之,但不像后來那樣有嚴格要求,詩中的對偶有“朔氣”兩句、“將軍”兩句、“阿爺”兩句、“坐我”兩句、“脫我”兩句、“當窗”兩句、“雄兔”兩句等。

            講以上修辭手段的目的是促進記誦,不宜作發揮。

            3、關于“互文”的解釋:

            ⑴ “東市買駿馬”四句,意思是緊張地備辦鞍馬,突出木蘭的英雄形象,不是一個市場買一件可需之物。這是民歌敘事的特色,如果只說一處,則淡乎寡味,讀幾遍就能體味出來。

            ⑵ “開我東閣門”兩句,表現木蘭對故居的親切感,意思是,每間房子都要開了門進去坐坐,不是開了東閣門而不進去,卻轉身跑到西閣的床上坐著。

            ⑶ “當窗”兩句,意思是當著窗子,對著鏡子,先理云鬢,后貼花黃。

            交流句式:我發現( )是( )句。

            七、作業

            背誦這首詩。

            《木蘭詩》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五六世紀時,我國北方少數民族鮮卑族與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區進行過長期的戰爭。這與詩里所寫的'木蘭出征路線正相吻合。這可能就是《木蘭詩》的歷史背景。

            二、文體知識

            樂府,本是漢武帝設立的音樂機構,其職責有訓練樂工,制定樂譜,采集歌詞等。魏晉南北朝時將樂府收集編錄的詩稱為“樂府詩”,樂府詩以五言為主,兼有七言及雜言。

            三、相關資料

            《木蘭詩》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樂府民歌,在中國文學它與南朝的《孔雀東南飛》合稱為“樂府雙璧”。

            木蘭,中國古代女英雄,忠孝節義,以替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聞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她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其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

            四、文言知識積累

            (一)通假字

            對鏡帖花黃(帖:同“貼”,貼上)

            (二)古今異義:

            1、軍書十二卷

            古義:表示多數,不是確指;今義:數詞,十二。

            2、從此替爺征

            古義:父親;今義:爺爺。

            3、出郭相扶將

            古義:外城;今義:姓氏。

            4、雙兔傍地走

            古義:跑;今義:人或鳥獸的腳交互向前移動。

            5、賞賜百千強

            古義:有余;今義:力量大。

            (三)一詞多義

            1、帖:昨夜見軍帖(文告)

            對鏡帖花黃(同“貼”,貼上)

            2、市:愿為市鞍馬(買)

            東市買駿馬(集市)

            3、愿:愿為市鞍馬(愿意)

            愿馳千里足(希望)

            (四)詞類活用

            1、策勛十二轉(名詞用作動詞,記錄)

            2、愿為市鞍馬(名詞用作為動詞,買)

            (五)文言句式

            省略句

            愿為市鞍馬

            點撥:“為”后省略“之”,指代父從軍這件事。

            倒裝句

            問女何所思

            點撥:賓語前置句,應為“問女所思何”。

            (六)成語積累

            1、磨刀霍霍:本形容磨刀聲響亮。后常用來形容準備動手殺人或發動戰爭。

            例句:該國及原文_已經磨刀霍霍,很多居民擔心他們可能采取報復行動。

            2、撲朔迷離:形容事物錯綜復雜,難于辨別。

            例句:這一切似乎相當合理,又飽含希望,然而,今年的變化卻更加撲朔迷離。

            (七)名句積累

            1、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2、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3、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4、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5、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五、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①-③):寫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并做好準備,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④):概括寫木蘭多年艱苦的征戰生活。

            第三部分(⑤、⑥):敘述木蘭還朝辭官,回鄉與親人團聚。

            第四部分(⑦)以妙趣橫生的比喻,對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多年未被發現的謹慎、機敏做了謳歌和贊美。

            五、譯文

            第一段

            嘆息聲響了又響,木蘭對著門織布。聽不到織布機發出的聲音,只聽見這個女子的嘆息聲。

            第二段

            問木蘭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木蘭沒有想什么,木蘭也沒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見軍中的文告,(知道)可汗大規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冊很多卷,卷卷上面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沒有兄長,(木蘭)愿意為(此)去買鞍馬,從此替代父親去出征。

            第三段

            木蘭跑遍東西南北的集市去購買駿馬、鞍韉、轡頭和長鞭。早晨辭別父母離開家,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嘩啦啦的流水聲。早晨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人的戰馬啾啾的叫聲。

            第四段

            遠行萬里,投身戰事,像飛一樣地越過一道道關塞山嶺。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鎧甲。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多年后重返故鄉。

            第五段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論功行賞)。(木蘭被)記的功,賞賜很多的財物。天子問(木蘭)想要什么,木蘭不愿意做官;希望馳騁千里馬,返回故鄉。

            第六段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外城(迎接木蘭);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梳妝打扮了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準備殺豬宰羊。(木蘭回到家里)打開東閣樓的門,坐一坐西閣樓的床,脫去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美麗衣裳。對著窗戶,對著鏡子,整理像云那樣的鬢發,貼上花黃。出門去見同伍的士兵,同伍的士兵都很吃驚:同行這么多年,竟不知道木蘭是姑娘。

            第七段

            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雄兔的腳喜歡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雄雌兩兔貼近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六、問題歸納

            1、文章開頭有什么作用?

            故事以一個富有生活氣息的特寫鏡頭設置懸念,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同時引出下文的問答。

            2、“東市買……北市買長鞭。”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有什么作用?

            這四句運用了排比、互文的修辭手法,將木蘭連赴東西南北四市匆忙購置戰馬鞍具等的情景具體生動地描繪了出來。不但表現了木蘭準備出征時的緊張急切、井然有序,也渲染出戰事的緊急。

            3、分析“旦辭爺娘去……”“旦辭黃河去……”這兩句話的表達效果。

            這兩組句子表現出木蘭行軍的神速,軍情的緊急,心情的迫切,渲染了緊張的戰爭氛圍。以“不聞”開頭的兩個句子,間隔反復,緊相呼應,揭示出木蘭乍離家鄉,思念親人,離鄉愈遠,思親愈切的心情;“不聞”和“但聞”形成對比,將征程之緊和思鄉之切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4、寫木蘭思鄉,對其英雄形象有沒有影響?為什么?

            沒有影響。因為從軍之急和思鄉之深,看似矛盾,實際上這樣的描述使得木蘭的形象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且更能表現木蘭舍家衛國的高尚品格。

            5、“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這兩句話運用了什么描寫?有什么作用?

            這兩句自然環境描寫,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描繪木蘭在邊塞軍營的艱苦生活,烘托出木蘭的勇敢堅強。

            6、“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兩句話運用什么修辭?有什么表達效果?

            這兩句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概括了戰爭的頻繁持久、戰斗的激烈殘酷。

            7、“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這兩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題運用側面描寫作用分析法。側面描寫。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從側面寫出了木蘭英勇善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8、“爺娘聞女來……向豬羊”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這幾句詩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通過父母姐弟各自符合年齡、身份特征的舉止,長幼有序地描寫了家人迎接木蘭的情景。一家人忙忙碌碌,洋溢著一片喜慶氣氛。

            9、木蘭歸家,一系列的動作描寫有什么作用?

            一連串的動詞表現了木蘭回家后舒暢的心情,同時寫出了她柔情的一面,對女兒妝的喜愛,對美的追求。

          《木蘭詩》教案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讀準字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樂府民歌知識。理解互文、對偶、排比的句子。

            2、過程與方法:注重朗讀,在讀中感知人物形象;采用提問引導式教學,使學生了解木蘭的英雄性格;加入情景劇表演,幫助同學們理解人物形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木蘭的英雄形象,學習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分析故事情節,感受木蘭形象

            教學難點

            認識人物性格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有誰知道我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幗英雄呢?(穆桂英、梁紅玉、紅娘子、花木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女扮男裝的奇女子花木蘭。

            二、文體知識介紹

            我國古代北朝人豪邁淳樸,長弓善射,崇尚武力,且能歌善舞,在民間流傳著大量動人的詩歌,其中《木蘭詩》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它以濃烈的感情和鋪敘,對照,渲染等手法,集中描繪了一個平凡的女子木蘭代父從軍和解放甲回鄉的不平凡經歷。本文是一首敘事詩,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樂府詩集》與《孔雀東南飛》被譽為樂府“雙壁”。

            三、整體感知

            1、初讀感知:自讀一遍課文,要讀準字音,體會這首詩的感情。

            讀準字音

            唧唧機杼軍貼可汗鞍韉轡頭鳴濺濺燕山鳴啾啾戎機朔氣金柝扶將紅妝著帖花黃傍

            2、聽范讀,要挺準讀音,聽清句子停頓。

            3、搖頭晃腦讀節奏,古代讀書人讀書進入佳境之時便會搖頭晃腦,搖頭晃腦正符合古文的節奏,學生試讀節奏。

            4、小組合作四人小組合作根據注釋譯課文,全班分成兩大組,第一大組以一至四段為主,第二大組以五至七段為主。

            討論前補充新知識

            互文:指詩文的相鄰句中所用的詞語相互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意思的修辭方式。例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意思是到各處街市備辦鞍馬等。

            5、生生交流,師生交流。

            6、概括詩歌情節。速度課文用簡練的語言概括詩歌情節。

            交流后的結果:代父從軍(1---3);征戰生涯(4);辭官回家(5---7)。

            四、根據情節嘗試背誦。生自由背誦。

            五、作業:熟背全文并準確翻譯句子。練習搖頭晃腦讀古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檢查上節重點詞語,重點句子;檢查朗讀情況。

            二、走進木蘭。

            1、搖頭晃腦是讀出來了,但老師沒聽出悲傷、憂愁、喜悅的情感。要讀好一篇文章首先要領悟文章所表達的情感,接下來讓我們走進木蘭,了解木蘭。請同學們速讀課文,從文中找一找感人的語句,讀一讀精彩的片段,并試著分析原因。

            2、師示范:

            感人語句:“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我覺得此時她的父母一定年紀很大了,走路顫巍巍的,還相互攙扶出城迎接,他們盼望了這么多年,擔心了這么多年,木蘭回來了,他們的心情一定很激動,邊走邊流淚,這個淚是喜悅的淚。

            精彩語句:“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不僅在修辭上運用了互文,還是一個工整的對偶句,更寫出了戰爭的殘酷性。

            3、找出后小組內交流并相互知道補充。

            4、小組推薦在班內交流。

            教師要抓住關鍵句子的理解并指導朗讀:

            (1)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寫出了木蘭替父從軍的決心,可見她的堅強勇敢。

            教師引導:木蘭的決心是看完軍貼立即下的,還是三思之后下的?(三思)哪些語句能看出來?(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木蘭替父從軍好事一樁為什么還嘆息?(木蘭是女子,古代女子沒地位,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不準拋頭露面,而家中又是“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的情況,所以她心里矛盾,可以想象木蘭的愁苦之態。但木蘭最終決定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這里面可是有很大的風險,一是怕別人識破,更主要的是戰場上面對的將是死亡,可見木蘭的一片孝心,可見木蘭的堅強勇敢。)

            怎樣去讀一二段呢?(慢而低沉。在讀到“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是要用堅定的語氣讀的沉著有力。)

            (2)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萬里”表示征途漫漫,“若飛”形容速度之快,木蘭能夠大膽的走向戰場,并與男兒一樣勇敢作戰,木蘭很了不起。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教師引導:每當讀到這里我的腦海里就會浮現一幅“月下戍邊圖”,月下何人?(木蘭)請同學們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月下戍邊圖”。

            讀這一段要用什么樣的語氣?(抑揚頓挫要鮮明,節奏要慢,讀出她的英雄氣概。)

            (3)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表現了木蘭不幕功名富貴,甘過平凡生活的高貴品質。

            教師引導:木蘭的理想生活是什么?(過平凡的日子。)在豫劇《花木蘭》中有木蘭回家報恩的唱詞,請同學唱或者放音樂。(平了賊兒回家,一天也不停,快馬加鞭趕回家門,我孝敬娘親。)孝敬爹娘,過一個普通女子的耕織生活。這本來是很容易實現的,可戰爭改變了木蘭的命運,她必須為實現理想而走一段曲折的道路,也為了更多人能順利實現自己的'理想,她作出了非常人所能作出的犧牲,所以“英雄”二字,木蘭當之無愧。

            朗讀這幾句要注意:語調要平穩,“還故鄉”三字要頓開,語調保持一致,以表現木蘭的不卑不亢,不幕功名富貴的高貴品質。

            (4)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這是一個生動的比喻句。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別特征明顯,而戰場廝殺時,要分辨男女就十分困難了。這是對木蘭的贊美與歌頌。

            教師引導:這說明了一個什么問題?(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負的機會,她們的智慧、膽識、才能并不比男子遜色。

            5、小結:本文塑造了怎樣的木蘭形象?

            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智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祖國;不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

            三、詩歌創作

            這么多的優點集中在她身上,她既是現實的人物,又是勞動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化身。為了更深的走進人物的精神世界,我提議,每人創作一首小詩,謳歌勞動人民的優秀女兒花木蘭。

            參考題目:

            1、爹爹,讓女兒替你去出征

            2、媽媽,我回來了

            3、誰說女子不如男

            4、英雄頌歌

            可選用任何一種人稱;可寫出發前,送別,征戰生涯,歸來團聚時、、、可寫一句兩句一段兩段。

            學生展評作品。

            四、美讀課文

            讓我們放聲朗讀,把我們對木蘭的感情盡情的讀進去!

            之后,請幾名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五、總結:

            木蘭為理想而生,為理想而奮斗,她的品質正在我們一代代中華兒女身上延伸。今天的作業,把這首詩有感情的朗讀給父母聽。

            【板書設計】

            24、木蘭詩

            木蘭:

            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

            淳厚質樸又機智活潑;巾幗英雄

            熱愛親人又報效祖國;

            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

          《木蘭詩》教案11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積累文言知識,包括重要的實詞、虛詞和句式;了解古詩修辭用語的特點;從整體上把握詩歌內容,準確、完整地復述課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

            結合語境理解詩中意象,體會詩中心理描寫結人物塑造的作用;學習本文敘事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感受木蘭這一形象的審美趣味,理解詩中所表現出來的北方人民勇敢樂觀的愛國精神和追求和平勞動生活的美好愿望與高尚情操。

            教學重、難點:

            1.感受木蘭代父從軍、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2.培養主動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問題的樂趣。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問:中國(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幗英雄?

            參考備案:穆桂英、劉胡蘭、秋瑾、鄧穎超、撒切爾夫人、

            二、簡介背景(出示課件)

            欣賞京劇、豫劇、動畫片、郵票等簡單片段,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良好的興趣可以轉化為學習的動力。觀察學生對學習是否感興趣可以先看學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學習的活動內容中,再看學生對學習的內容和方式是否感到興奮、愉悅,然后看學生是否具有進一步學習的愿望。一個好的活動內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學生在完成了正規的'活動內容之后,還想繼續進行。

            三、配樂朗讀

            達到整體感知的目的,也為背誦打下基礎。

            四、復述故事

            進一步感知課文,也為下面的探究服務。

            五、借助注釋逐句理解,理清故事情節

            ①停機嘆息,代父從軍

            ②準備出征,奔赴戰場

            ③征戰沙場,凱旋回朝

            ④建功受封,還朝辭官

            ⑤解甲還鄉,親人團聚

            ⑥雙兔難辯,隱喻作結

            六、千百年來,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家喻戶曉,木蘭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體會并交流木蘭有哪些美好品德?

            勤勞善良,堅毅勇敢,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英勇善戰,建立功勛。竭盡愛國之忠心,又不慕高官厚祿,這正是千百年來傳奇故事歷久不衰的原因。

            七、小結課文

            第二課時

            一、主動發現問題,尋找探究點

            問題(包括老師提出的啟發性問題)展開討論,討論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

            探究點參考備案:

            1.南朝民歌的修辭運用(或特點)

            2.從《木蘭詩》中看中國古代女子的服飾

            3.從《木蘭詩》中“爺”的稱呼看中國古代的稱呼與地位

            4.中國古代幾次的女扮男裝出征的巾幗英雄

            5.我對木蘭的看法

            6.詩歌的凝練的語言分析

            7.木蘭為什么不當官?(古代女子的三從四德)

            8.中國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從正道上講,須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標準。班昭、孟光是為以立德聞名;花木蘭、梁紅玉是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貞是以立字聞世。)

            9.中外影視作品對木蘭形象塑造的差異。

            二、學生合作探究

            主要指學生能否圍繞著探究點,通過探索活動(可以是實踐活動、小組討論、看教科書、看錄像等多種形式),向教科書、教師、同學大膽質疑問難、提出見解

            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遵守活動規則,會傾聽、理解別人的發言,主動自覺的與別人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三、流探究成果

            指通過探究活動,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對共同關心的某些問題達成共識,可以對某些問題做出合理的解釋,也可以通過動腦、動手解決某些問題或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途徑。

            四、自由誦讀課文,直至背誦。

            五、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二、三

            2.自編6—8道理解性默寫填空題

            3.假如你是木蘭十年征戰時的戰友,請寫出你眼里的和你心里的木蘭的形象。

            4.假如當年的木蘭來到我們身邊,你將怎樣歡迎她?還將怎樣跟她當面交流?

            六、板書設計:

            十木蘭詩

            教后記:這首詩寫的是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充滿了傳奇色彩。千百年來,花木蘭這一巾幗英雄的形象家喻戶曉,深受人們的喜愛。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可以抓住全詩明朗剛健、質樸生動,具有濃郁的民族情味的特點,背誦起來也是朗朗上口,不是那么的枯燥。

          《木蘭詩》教案1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初步了解南朝民歌的特點和修辭特點。

            2、學會誦讀和背誦這首古詩。

            3、培養探究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

            誦讀中討論和探究問題,養成利用各種渠道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感受木蘭代父從軍、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2、培養主動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問題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導

            問:中國(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幗英雄?

            參考備案:穆桂英、劉胡蘭、秋瑾、鄧穎超、撒切爾夫人、

            二、簡介背景

            欣賞京劇、豫劇、動畫片、郵票等簡單片段,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良好的興趣可以轉化為學習的動力。觀察學生對學習是否感興趣可以先看學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學習的活動內容中,再看學生對學習的內容和方式是否感到興奮、愉悅,然后看學生是否具有進一步學習的愿望。一個好的活動內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學生在完成了正規的活動內容之后,還想繼續進行。

            三、配樂朗讀

            達到整體感知的目的,也為背誦打下基礎。

            四、復述故事

            進一步感知課文,也為下面的探究服務。

            五、主動發現問題,尋找探究點

            主要指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能否圍繞著學習目標或在探索活動中提出的有思維價值的問題(包括老師提出的啟發性問題)展開討論,討論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

            探究點參考備案:

            1、南朝民歌的修辭運用(或特點)

            2、從《木蘭詩》中看中國古代女子的服飾

            3、從《木蘭詩》中“爺”的稱呼看中國古代的稱呼與地位

            4、中國古代幾次的女扮男裝出征的巾幗英雄

            5、我對木蘭的看法

            6、詩歌的凝練的`語言分析

            7、木蘭為什么不當官?(古代女子的三從四德)

            8、中國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從正道上講,須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標準。班昭、孟光是為以立德聞名;花木蘭、梁紅玉是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貞是以立字聞世。)

            9、中外影視作品對木蘭形象塑造的差異。

            六、學生合作探究

            主要指學生能否圍繞著探究點,通過探索活動(可以是實踐活動、小組討論、看教科書、看錄像等多種形式),向教科書、教師、同學大膽質疑問難、提出見解

            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遵守活動規則,會傾聽、理解別人的發言,主動自覺的與別人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七、交流探究成果

            指通過探究活動,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對共同關心的某些問題達成共識,可以對某些問題做出合理的解釋,也可以通過動腦、動手解決某些問題或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途徑。

            八、自由誦讀課文,直至背誦。

            九、布置作業

            建議:以《木蘭詩》為例,第八周的這堂課是否可以上成學生合作探究活動課(第六個教學過程),或探究結果匯報課(第七個教學過程)。

          《木蘭詩》教案13

            教學目標:

            1、了解這首詩的民歌特色。

            2、掌握詩文的含義。

            3、了解木蘭形象。

            教學時間:二教時

            第一教時

            一、解題。

            簡介這首詩產生的年代和木蘭其人。

            ①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眾的口頭集體創作,經過文人潤色后用文字記錄下來。民歌是可以歌唱的,這首詩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對詩中主人公木蘭的頌贊之辭。

            ②這首詩一般都認為產生在北朝北魏的統治期間(386—557)。北魏(又稱“后魏”)曾跟當時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戰,詩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戰的地點,在魏太武帝期間戰爭尤為慘酷,至449年才徹底擊敗柔然。

            ③木蘭可能實無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蘭之說均系猜測或捕風捉影,我們用不著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蘭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據此創造出來的

            二、正音、解詞。

            三、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后討論這首詩的民歌特色。

            步驟是:

            (1)教師范讀后提出問題:這首詩在語言風格上跟前一個單元里的文人詩歌有什么不同?

            (2)學生齊讀一遍后答問。

            (3)根據學生答問情況再提問,再齊讀全詩,進一步認識民歌的敘事手法。

            ①詩中大部分都是口頭語,特別是人物的語言如“阿爺無大兒”兩句、“可汗問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兩句,跟平時說話并無二致,可見民歌是人民大眾的口頭集體創作。也有個別書面語句如“萬里赴戎機”四句,這是詩在流傳過程中經文人修改、潤色的結果。

            ②民歌敘事常抓住重點加以鋪排,鋪排的辦法很多:

            排比:如“爺娘聞女來”六句、“東市買駿馬”四句。

            復沓:如:“問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辭”八句(復沓跟疊句的區別是:疊句不換字,而復沓可以更換個別詞語。)

            頂真(又稱“聯珠”):如“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③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節,偶爾也有六句一節的。本詩共14節(可讓學生自行劃分,除第8、11、12三節各6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節)。

            ④民歌中有三種基本手法:敘述,稱“賦”;比喻,稱“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體的形象)引出本題,稱“興”。(可讓學生先分析開頭兩句和結尾四句,提出“興”和“比”;再說中間——這就是“賦”。)

            四、誦讀練習。

            步驟是:(1)歸納各段大意,再合并為四大段,分段進行背誦練習;(2)每段先齊讀,再以點撥方式作誦讀指導,然后自由練習背誦;(3)檢查背誦。下面只寫出誦讀指導的要點。

            第一段(第1至4節):木蘭決定代父從軍。

            要先設想這個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達后的困難處境。

            ①前兩句寫木蘭平日在家勞動的情形,應讀得緩慢些,讀后作稍長停頓。為什么?(要讓讀者想象她不僅勤勞,而且技巧嫻熟。)

            ②“不聞”——誰“不聞”呢?(父親)這是木蘭見到“軍帖”之后,出現了不尋常的情況:停機而嘆。父親感到奇怪——這正是情節的開端,當輕聲徐徐而讀。讀完,徑直接讀“問女”二句。

            ③木蘭答父問的基調是深沉的,但其間又有變化。木蘭本有所思,為什么偏要說“無所思”、“無所憶”?(寬慰老父)“昨夜”一節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憂國憂家)如此低沉的詩句該怎么讀呢?(低而緩)到段末,感情有變化嗎?(轉為堅定)“愿為”兩句應當讀得懇切些。

            至此,木蘭已說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親(還有母親、阿姊)同意嗎?(同意)但詩中不提,這是一次“跳躍”。為制造懸念,讀后可作稍長停頓。

            第二段(第5至7節):木蘭置辦戰具后奔赴戰場。

            要設想青年人紛紛置辦戰具的熱烈圖景和北方廣闊原野的畫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頭腦里出現木蘭策馬飛奔的英雄形象。

            ①“東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馬”而來,但中間又有“跳躍”,該怎么讀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節奏)為什么?(軍情緊急,刻不容緩。)

            ②第6、7兩節既有敘事,又有抒情,詩中是怎樣敘述萬里征途的'?(辭爺一宿黃河;辭黃河一宿黑山,兩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發了怎樣的感情?(思親;向往戰斗)“黃河流水鳴濺濺”給人怎樣的感受?(悲壯)“胡騎鳴啾啾”呢?(戰斗的激情。)

            敘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為主?(抒情)思親和向往戰斗二者哪一種為主?(向往戰斗)可見,這段當用抒情的調來讀,既剛強又柔婉。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全詩。

            2、熟練地掌握詩文的意思。

            第二教時

            一、繼續分析詩文。

            1、第三段(第8至10節):十年戰斗生活,入朝受賀,辭宮不就。

            這三節課本原作兩段,有兩個場面。讀第8節,要設想出“平沙列萬幕,部伍各見招;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杜甫《后出塞·其二》)的圖景;讀第9、10節,要設想出朝廷慶功盛典的情況。(李白詩句“隱隱五風樓,峨峨橫三川。王侯象星月,賓客如云煙”可資參考。)

            朗讀前還要解決一個問題:詩中寫十年戰斗生活,為什么只寫戰場夜景而不寫木蘭作戰中的表現?目的是通過兩處側面描寫(“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可以看出,無論是最高統治者還是普通戰士,都把木蘭視為出類拔萃的戰斗英雄。這樣,木蘭的英雄形象在學生心中就變得更加鮮明了。

            ①“萬里”兩句寫木蘭到戰場后回憶此番行軍歷程(上文“聞燕山胡騎鳴”表明已到戰場),讀時須有蒼涼慷慨之感,中速。

            ②“朔氣”兩句概括了木蘭十年戰斗生涯,宜用悲壯聲調讀,引發聽者的想象,用慢速;然后急轉直下,讀“將軍”兩句,可加快速度。

            ③“歸來”四句,由莊嚴轉為熱烈。

            ④“可汗”之問要讀得親切,木蘭答語要讀得樸實無華、自然平易,才能再現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為國效力,毫無居功之心。

            2、第四段(第11至13節):家人親切歡迎,木蘭恢復女兒妝。

            要設想出家人迎接的具體圖景:理紅妝、殺豬宰羊,當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豈止爺娘?姊、弟、鄉鄰必當一同前往。還要設想木蘭家中居室的分布狀況。誦讀的基調是熱烈、歡快,但其間亦略有變化。

            ①家人歡迎一節要有喜慶的氣氛,節奏最快。

            ②木蘭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兒情態,節奏稍稍放慢,宜輕聲讀,以表現木蘭對故居的親切感和對女兒妝的喜愛。讀到“貼花黃”,應作一頓,為高潮蓄勢。

            ③“見伙伴”一節是全詩高潮,首句說木蘭,宜讀得平緩,至“驚忙”要突然振起;伙伴語的重音在“十二年”“不知”上,“十二年”后應作一頓。

            3、歌者贊辭(最后一節)

            前三句都是鋪墊,最后一句才是正意所在,語調當由平緩發展高昂。“安能”句本可寫作“安能辨雄雌”,但這樣寫語意就平淡無奇了,加上“我是”二字,才能表達出歌者對木蘭的崇敬感情;此句當讀得字字清晰,擲地有聲,切莫“吃掉”其中任何一字。

            二、分析木蘭形象。

            1.讓學生想象木蘭形象前后的變化。擬將課文分三個部分讓學生口頭描述,凡合理的想象都應加以肯定。以下要點僅供參考:

            (1)參軍前的木蘭(第1至4節):是一個勤勞勇敢的少女,.平日除織布而外,也練習騎馬射箭,“褰裳逐馬如卷蓬”;她關心國家大事,體恤父母的艱難;她代父從軍,是經過反復深思的。

            (2)參軍后的木蘭(第5至10節):木蘭穿上戎裝,橫刀躍馬,英姿颯爽,與男兒無異。在行軍途中,她走馬如飛,“捷下萬仞岡,俯身試搴旗”;夜晚宿營,她既思親又渴望參加戰斗,心潮澎湃如黃河流水。在戰場上,她左右馳突,劍動而敵奔,“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在朝廷的慶功會上,她顏色平易,毫無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愛,她只向天子陳述自己惟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邊。

            (3)到家以后的木蘭(第11至13節):她生活在一個充滿親情的家庭里,她換上了女兒妝,依舊是父母膝下活潑可愛的女兒。

            2.讓學生說說這首詩千余年來膾炙人口的原因。

            要點有二:

            ①木蘭是人民大眾理想中的英雄,她在祖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時挺身而出,替父從軍,這種勇毅的精神受到世世代代人們的敬重;尤其重要的是,她勇敢作戰,戰功赫赫,不是為了貪圖官爵,而是視為自己對祖國,對人民應盡的責任,她是真正的人民英雄。

            ②木蘭又是個感情極其豐富的人,在征兵令下達后,她為父親年老又無大兒而停機嘆息;在行軍途中的夜晚,她回憶起爺娘呼喚自己的親切聲音;在慶功會上;她卻急于回到故鄉的土地上,跟家人團聚,跟故鄉人民一同過和平勞動的生活,如此美好的感情在世世代代人們的心中也能引起強烈的反響。

            三、解釋詩中的“互文”。

            意思是一聯中的兩句互相補充,須合解,正式名稱叫“互文足義”,例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說的是,有些將軍和壯士戰死沙場,另一些將軍和戰士勝利歸來。此類“互文”甚多,須用心發現。二是詩中的數字如十、十二、百、千等,無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確數。這兩種情況,不只是在本詩中有,在其他古代詩篇中也有。

            四、布置作業。

            1.熟練地背誦全詩。

            2.從下面的題目中任選一題編一段故事,

            木蘭在戰場上

            木蘭在回故鄉的途中

            木蘭到家第二天

          《木蘭詩》教案14

            教學目標:

            1、結合注釋,疏通課文,積累重點字詞的意思。

            2、能用簡潔的語言復述課文內容。

            3、理解課文內容,能概括出花木蘭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 概括木蘭這一古代巾幗英雄形象。

            教學過程:

            一、導入:(3分)

            同學們都知道中國歷史上有哪些杰出的巾幗英雄?像花木蘭、穆桂英、梁紅玉、紅娘子等。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一位女子,他曾經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并立下赫赫戰功,說到這同學們都已知道這位英雄是花木蘭,這節課我們一起近距離的了解她。

            《木蘭詩》是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樂府民歌,《木蘭詩》和《孔雀東南飛》被稱為“樂府雙璧”,這樣膾炙人口的名篇值得大家傳誦。

            二、檢查背誦(5分)

            1.抽5名同學背前五段,齊背最后兩段

            (要求:學生聽她們有無背錯的地方或者讀音有誤的)

            過渡語:同學們掌握的非常好,讓我們帶著一個問題一起翻譯課文,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三、疏通課文,理解文意(小組合作完成)(15分)

            要求:1、學生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內容

            2、將疑難句子寫在黑板上,師生共同解疑

            例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將軍身經百戰有的死了,壯士(木蘭)征戰多年勝利歸來。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軍旅生活之苦)

            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冰冷的`月光照在士兵的鎧甲上。

            古今義區分:阿爺無大兒(爺:古義,父親 今義,爺爺)

            雙兔傍地走(走:古義,跑 今義,行走)

            出郭相扶將(郭:古義,外城 今義,常用作姓氏)

            一詞多義:東市買駿馬(市場、集市)名詞

            愿為市鞍馬(買) 動詞

            通假字:對鏡帖花黃(帖 通 貼,粘貼)

            過渡語:疏通文意之后,大家用自己最簡潔的語言說說這首詩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四、整體感悟,走近木蘭

            1、這首詩敘述了一個什么故事?(3分)

            2、 答:詩中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

            離家---從軍---立功---拒賞---回家(提示)

            過渡語:一千多年來,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那她是個什么樣的女子呢? 讓我們從課文中找找。

            2、我認為花木蘭是一個 的女子,從課文中 可以看出。(5分)

            例:(1)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勤勞孝順。

            (2)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愿”――勇敢堅毅,忠孝兩全。

            (3)“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勇敢堅強的英雄氣慨。

            (4)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不慕名利

            (5)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機智、謹慎。

            師總結:木蘭形象特點,并一邊分析,一邊板書:果敢堅強、英勇善戰、不慕名利、謹慎機敏。

            預設:學生質疑

            齊背一遍

            五、小結

            花木蘭既是一位平民女子,更是一位巾幗英雄,在那個封建時代,女子的地位雖然低下,但花木蘭的傳奇故事又證明了男子能做到的,女子一樣可以做到。

          《木蘭詩》教案15

            學習目標

            1.體會民歌剛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對偶、互文等修辭手法。

            2.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了解她的智慧、膽略和才能。

            3.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背誦這首民歌。

            課前準備:

            一、了解作品:

            作品簡介:本文選自宋代郭茂倩編的《樂符詩集》。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采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并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見政治得失。我國的采詩制度有著悠久的歷史,南北朝皆相沿襲。蕭梁時,社會上已經把“樂府”從官署的名稱轉變而為詩體。其中既有文人詩歌,有有民間歌詩,亦即凡是合于樂能夠歌唱的歌詩,統統稱為“樂府”。

            《木蘭詩》是南北朝時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樂府雙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東南飛》),屬于敘事詩,敘述了古代女英雄木蘭代父從軍、建功立業的傳奇故事,刻畫出木蘭這個古代巾幗英雄形象,木蘭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掌握加橫線字的字形和讀音。

            機杼( ) 可汗( ) 鞍韉( ) 轡頭( )燕山( )鳴濺濺 ( ) 鳴啾啾( )胡騎( ) 戎機( ) 金柝( )著( ) 傍地走( )

            2.劃分句子節奏。

            (1)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2)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三、疏通文意

            1.參照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并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問女何所憶( ) 愿為市鞍馬( ) 北市買長鞭( ) 胡騎( )

            萬里赴戎機( ) 關山度若飛( ) 朔氣傳金柝( ) 策勛十二轉( ) 賞賜百千強( ) 著我舊時裳( ) 安能辨我是雄雌( )

            2.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

            (1)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2)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3)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4)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5)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四、合作探究

            1.文章開頭為什么要寫木蘭停機嘆息?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2. “旦辭爺娘去,……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一節中的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3.“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兩句在詩篇前后段落上起著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4.“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表現出木蘭的什么精神品質?

            5.第6段寫木蘭回家與親人團聚,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現了她怎樣的心情?

            6.學習完課文木蘭給你怎樣的印象?以“我從課文_____讀到木蘭是一個_____的人”句式來說。

            五、積累遷移

            1.按要求默寫。

            (1)《木蘭詩》中表現軍情緊急、將士奔赴戰場行軍急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寫木蘭從軍后艱苦的戰地生活的句子

            (3)表現木蘭戰功顯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家人喜迎木蘭歸鄉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比喻的修辭贊頌木蘭機謹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蘭代父從軍是一種孝,在戰場上拼殺是愛國。那么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樣來體現自己對家人的愛、對國家的愛呢?六。、個性化備課

            七、教學反思

            附參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二、1.zhù kèhán jiān pèi yān jiān jiū róng jì tuò zhuó bàng

            2.(1)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2)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三、1.思念;買;集市;戰馬;戰爭;過;北方;記功;有余;穿;怎么。

            2 .(1)到各處街市備辦鞍馬等戰具。

            (2)不遠萬里奔赴戰場,像飛一樣跨過一道道關,越過一座座山。北方的寒風中傳來打更的聲音,清泠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鐵甲戰袍。

            (3)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為國捐軀了,有的`轉戰多年勝利歸來。

            (4) 記功授爵木蘭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賞賜千百金以上。

            (5)據傳說,兔子靜臥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爬搔,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認。雄雌兩兔一起貼著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四、1.引起讀者懸念——木蘭為何憂愁。能使文章簡潔。

            2.在荒涼夜間環境烘托中,揭示出木蘭乍離家鄉,思念親人,離鄉愈遠,思念愈切的心情,從而細膩地透漏出木蘭少女思親的情懷,活生生地刻畫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 形象,形象地寫出了木蘭奔馳遙遠征途的豪邁氣概。

            3.是對上段描寫的奔馳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馳抵戰場,

            引到描寫戰場上的生活和戰斗,在詩篇前后段落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這兩句

            詩,夸張地表現出木蘭身跨飛馳戰馬,萬里奔赴戰場的矯健雄姿。

            4.表現出木蘭功成身退、眷戀家鄉的耕織生活、不募榮華富貴的純真性

            格、高貴品質。

            5.排比、表現她那種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團聚、歡樂的氣氛。

            6. 勤勞、善良、淳樸、謹慎(女兒性情)

            機智、勇敢、剛毅、忠孝兩全(英雄氣概)

            五、1.(1)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2)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3)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4)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

            磨刀霍霍向豬羊。

            (5)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學生圍繞著學習和生活中的小事談起,言之有理即可。主要讓學生有

            一顆感恩心和愛國心。

          【《木蘭詩》教案】相關文章:

          《木蘭詩》教案04-19

          木蘭詩教案03-22

          木蘭詩 教案03-24

          《木蘭詩》的教案04-16

          《木蘭詩》教案05-23

          木蘭詩優質教案03-22

          木蘭詩教案【熱】03-05

          【薦】木蘭詩教案03-06

          【薦】《木蘭詩》教案03-10

          【熱】《木蘭詩》教案03-12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偷拍亚洲一区一区二区三区 | 中出系列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sa | 婷婷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 | 中文字字幕在线综合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