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學設計

          時間:2024-06-15 22:20:54 琵琶行 我要投稿

          琵琶行教學設計(通用10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么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琵琶行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琵琶行教學設計(通用10篇)

            琵琶行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把握詩歌基本內容,概括白居易和琵琶女兩人身世的相似性。

            把握詩人的情感的變化。

            了解、掌握詩歌的表達技巧。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把握詩人的情感和詩歌的表達技巧。

            教學難點:詩歌的表達技巧是如何表現詩人的情感的。

            教學方法

            誦讀法 研討法 講授法

            教學過程

            一、解題

            1、體裁上

            《琵琶行》中的“行”,“樂曲”的意思,從形式上屬于歌行體,古體詩,又如白居易的《長恨歌》,形式較自由,模擬漢代的“樂府詩”,用新題材寫事實,形成“新樂府詩”。

            樂府詩發展歷史:漢樂府“緣事而發”→曹操諸人“借古題而寫時事”→杜甫的“因事立題”→經元稹、顧況等一脈相承,到白居易更成為一種有意識的創作準則,即白居易的詩歌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為此,白居易等人發起了“新樂府運動”,提倡“漢樂府精神”。

            2、題材上

            《琵琶行》是一篇長篇敘事詩,借助敘述琵琶女的苦難身世、經歷、遭遇,來書寫自己在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在詩歌風格上,富有現實主義色彩。

            作者的身世背景

            可以根據第三冊語文課本第40頁課下注釋3,即“白居易任諫官時,因為屢次上書批評時政,觸怒了皇帝,被貶為江州司馬”,引導學生從注釋中挖掘詩人的身世背景。

            詩文的通讀和通譯

            1、可以放錄音讓學生聽全詩。放錄音的話,學生只聽不讀,效果較差。

            2、不如找6個同學通讀全詩,6個同學分別讀詩前“序文”和五段“詩文”。

            3、同時再找6個同學通譯全詩,6個同學分別讀詩前“序文”的譯文和五段“詩文”的譯文。

            詩文較長,通讀和通譯全詩,不僅預習、熟悉了全詩,而且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還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和放錄音相比,效果會更好。

            詩歌內容的解析和歸納

            (一)序文與詩文的關系

            1、序文的作用

            (1)歸納概括全詩的'內容。介紹了時間、地點、人物身份及遭遇、寫作緣由等內容。

            (2)與詩文的內容形成照應關系。引導學生對照序文和詩文,分別找出對應位置,并標示出來。序文中開頭到“送客湓江口”照應詩文第一段;接著到“轉徙于江湖間”照應詩文第二、三段;接著到序文結尾處照應詩文第四段。

            2、鏈接高考

            明確序文和詩文這種對應關系,對解決高考題有幫助,因為序文中包含了很多暗示信息。比如2006年高考“詩詞鑒賞”: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題竹石牧牛并引 黃庭堅

            子瞻畫叢竹怪石,伯時①增前坡牧兒騎牛,甚有意態,戲詠。

            野次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牛礪角猶可,牛斗殘我竹。

            [注] ①伯時:宋著名畫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這首詩可分為幾個層次?它們分別寫了什么內容?

            如果學生了解、掌握序文與詩文的這種對應關系,這道詩詞鑒賞題就比較容易。“子瞻畫叢竹怪石”照應“野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伯時增前坡牧兒騎牛”照應“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甚有意態”照應“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牛礪角猶可,牛斗殘我竹”。

            由序文中的“意態”可知,前面四句是實寫的,寫的是畫上的景物內容,后面四句是虛寫,是詩人的感想。

            順理成章,我們可以得出答案:分為兩個層次。前四句為第一層次,分別寫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個物象,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后四句為第二層次,寫了作者由畫中的內容而生發出的感想。

            (二)詩中寫琵琶女彈琵琶的場景一共有幾次?

            讓學生找出來,分別說說寫法(如明寫、暗寫、詳寫、略寫)上有什么不同?

            歸納:一共有3次。

            第1次在第二段開頭,屬暗寫、略寫;

            第2次在第二段中間,屬明寫、詳寫;

            第3次在第五段開頭,屬明寫、略寫。

            由此可見,詩人在寫琵琶女彈琵琶的場景時,做到了明暗結合、詳略得當,寫法靈活多變。

            (三)詩人與琵琶女身世相似之處(引導學生概括歸納,可以提示學生從出身、在京城表現、離京表現)

            1、出身(出自京都):琵琶女“自言本是京城女”

            白居易“我從去年辭帝京”

            2、在京(才華出眾):琵琶女“名揚京城女藝人”

            白居易“才氣橫溢大詩人”

            3、離京(落魄失意):琵琶女“年長色衰嫁商人”

            白居易“直諫犯顏貶江州”

            學生也可以從其他方面進行歸納概括,引導學生積極挖掘課文有效信息。

            由詩人與琵琶女身世相似之處,讓學生探究思考,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1、用原詩中的一句話概括兩人的身世:“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2、詩文的線索:明線是琵琶女的經歷、遭遇

            暗線是白居易的經歷、遭遇

            詩人的情感變化

            引導學生找出能夠鮮明表達詩人情感的詩句、關鍵詞,把握詩人的情感。

            第1段 “醉不成歡慘將別” 憂傷之情

            第2段 “忽聞水上琵琶聲” 驚喜之情

            第4段 “我聞琵琶已嘆息” 嘆息之情

            第5段 “江州司馬青衫濕” 悲泣之情

            詩歌的表達技巧

            (一)描摹琵琶聲的手法(第二次彈奏琵琶場景)

            1、比喻手法。用8個比喻生動形象地描摹琵琶聲,特點分別為:

            (1)大弦嘈嘈如急雨 粗重急促

            (2)小弦切切如私語 親切輕細

            (3)大珠小珠落玉盤 清脆圓潤

            (4)間關鶯語花底滑 婉轉流暢

            (5)幽咽泉流冰下難 沉吟冷澀

            (6)銀瓶乍破水漿迸 激越

            (7)鐵騎突出刀槍鳴 雄壯高亢

            四弦一聲如裂帛 清脆尖厲

            2、用詞獨特

            (1)疊詞:弦弦 聲聲 續續 嘈嘈 切切

            (2)雙聲詞:幽咽

            (3)疊韻詞:間關

            3、聲情并茂

            (1)對勝的表現

            形象感強的擬聲詞:嘈嘈、切切、間關、幽咽、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裂帛聲。

            音樂效果渲染:此時無聲勝有聲、東船西舫悄無言。

            對情的表現

            彈奏時的神態、動作:低眉信手續續彈。

            琴聲心音的完美結合:說盡心中無限事。

            聲情關系

            聲情并茂,以聲帶情,以情傳聲。

            第二段彈奏的琵琶曲階段

            (1)前奏曲

            (2)歡樂曲

            (3)沉思曲

            (4)無聲曲

            (5)悲憤曲

            這正是琵琶女一生的真實寫照,概括了琵琶女的一生經歷,正所謂“琴為心聲”。

            環境烘托

            1、第一段開頭:“楓葉荻花秋瑟瑟。”

            借蕭瑟的秋景,抒發悲涼的心境,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

            第三段結尾:“門前冷落車馬稀、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明月江水寒。”

            表達了琵琶女年老色后嫁給商人的孤獨、凄冷、心寒的情感。

            第四段中間:“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表達了白居易謫居潯陽城時的凄涼、孤獨、失意。

            (二)側面烘托(從聽眾反映思考)

            1、第二段結尾:“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側面烘托出琵琶曲美妙動聽,具有“余音繞梁”的藝術效果。

            第三段中間:“曲罷常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云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側面烘托出琵琶女才貌雙全,色藝出眾。

            第五段結尾:“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側面烘托出琵琶曲感人,打動人。

            對比手法

            琵琶女在京都時 琵琶女嫁給商人后

            年輕貌美 年長色衰

            門庭若市 獨守空船

            昔日歡樂 今日心酸

            其他手法

            1、互文:“主人忘歸客不發。”

            2、頂針:“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3、細節描寫: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通過7個連續的動作描寫,突出急于和琵琶女相見的急切心情。

            “猶抱琵琶半遮面。”通過動作描寫,突出琵琶女的矛盾心理:內心痛苦,無心見人;看透世情,不愿見人;拘于禮法,不便見人。

            學生通讀全詩,整體感悟詩歌。

            八、作業布置:

            1、背誦全詩;

            2、默寫全詩;

            3、做配套習題。

            琵琶行教學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琵琶行》選自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第三板塊“筆落驚風雨”的“詩從肺腑出”專題。本專題選取的都是流芳百世的名篇,都來自于生命的力量,都充分展示了中國古典文學的獨特魅力。《琵琶行》是一篇情感充沛的美文,通過誦讀和學案導學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情感美和手法巧。本篇課文的亮點是情景動人,細節點透露著深刻的含義,作者的語言描繪恰當貼切。因此,在教學中首先要還原情景,整體感知內容情節。在此基礎上,探究文本中兩個重要細節點,一是音樂的文學呈現,二是天涯淪落人這一感嘆的歸因分析。

            【學生分析】

            學生需要從《琵琶行》這篇課文中學習詩歌語言的生動和諧以及情感表達的深刻細膩,更需要學習詩人如何通過高超的比喻來描摹音樂的能力。在認知上,高一學生已初步積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識,基本能自行對本文的字詞進行疏通。在情感上,他們基本具備了對詩歌美好意境的感知力,具有一定的探究古詩詞意蘊和情感的興趣。學生需要采用誦讀體會、合作探究等方法來學習本文。

            【自主學習】

            首先誦讀明意,這篇文章比較長要想在一節課內完成就必須做好課前預習。而導學案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首先導學案上設置讀準字音掃清字詞障礙,然后多讀要求至少讀三遍最后思考,進一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把有疑惑的地方和不能確定答案的地方做上標記可以在下次的課堂上作為自己的學習重點來解決。另外補充描寫音樂的文章增加內容的厚重感,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文章的情感和描寫音樂的高超的語言藝術。

            【教學目標】

            1、欣賞詩中運用比喻形象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

            2、了解運用環境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方法。

            3、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原因。

            【重點難點】

            1、欣賞詩中運用比喻形象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

            2、有感情的誦讀課文,把握詩歌的情感。

            【教學流程】

            一、導入

            伯牙是有名的琴師,鐘子期是一砍柴的。伯牙彈琴時,琴聲雄壯高昂,鐘子期知道他要表達高山的雄偉氣勢;而琴聲轉為清新流暢時,鐘子期知道他要表達無盡的流水。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鐘子期都能準確說出他的心意。鐘子期死后,伯牙認為世上再也沒有懂他琴的人了。于是把他那心愛的瑤琴摔碎在青石上,終生不再彈琴。這就是有名的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一千年后,一文人騷客,一天涯歌女,又是音樂讓他們共同演繹了一首千古傳誦的知音絕唱。今天我們學習白居易的《琵琶行》共同見證他們的知音傳奇。

            二、認識作者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中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揭露現實黑暗,反映勞動人民痛苦的詩篇。有“兼濟天下”、“為民請命”的理想和信念,屢次上書針砭時弊。作品有以《新樂府》、《秦中吟》為代表的“諷喻詩”和長篇敘事詩《琵琶行》、《長恨歌》等。

            三、了解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遺官職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歲被改職任太子左贊善大夫,次年由于上書皇帝,言辭急切,被加上越職奏事的罪名,先被貶為江州刺史,又被貶為江州司馬,《琵琶行》就寫于第二年秋天。詩人正是由琵琶女的遭遇引起共鳴,訴說自身天涯淪落的不幸。

            四、誦讀悟情

            1、誦讀正音

            請六個同學分別朗讀包括序在內的六段文字,請其他同學指出朗讀中的讀錯的字詞。教師適當板書。

            2、聽配樂朗讀

            要求學生聽讀中把握詩中的情感。

            五、品味賞析

            聽配音朗讀我們已被深深打動了,是什么打動了你?文中幾次寫音樂?那次寫的最精彩?劃出有關描寫音樂的句子,細細品味。

            ◆一品音樂美

            用自己的話描述你從文中聽出的音樂美。

            有嘈嘈的如急雨的大弦聲

            有切切如私語的小弦聲

            有嘈嘈切切如珠落玉盤的大小弦合奏聲

            有花底鶯語的滑

            有泉流冰下的難

            有愈流愈小愈流愈弱的艱澀

            有無聲處的有聲

            有銀瓶乍破鐵騎刀槍的'轟鳴

            有收撥一劃的戛然而止

            這琵琶聲真可謂是五彩繽紛、變化多端,有大有小、有快有慢、有滑有澀、有抑有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令人蕩氣回腸,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之功效。

            ◆二品手法巧

            這美妙的音樂,詩人是怎樣描繪出來的,運用了什么樣的手法?

            1、選用恰當的動詞

            “轉”“撥”“信手”表達出琵琶女雖只是調弦定音、信手彈來卻無不合乎節拍,非同凡響。“攏”“捻”“挑”描繪琵琶女彈奏時動作的嫻熟、技藝的高超。

            2、用比喻,以聲喻聲

            大弦的嘈嘈、小弦的切切、大小弦合奏的嘈嘈切切,到底是怎樣的音響,讀者很難想象,而比之于急雨,比之于私語,比之于大小珍珠墜落玉盤敲出的聲響,就可以使讀者感受到兩弦的美妙各具特色。用花底鶯語、泉流冰下喻曲調的流轉與凝澀,用銀瓶乍破鐵騎突出刀槍鳴喻曲調的雄壯高昂,用裂帛喻強力收束、嘎然而止。這里選用大家熟知的聲響作喻,化無形的樂聲為具體可感的聲響,寫出琵琶聲的五彩繽紛疾徐抑揚的變化,使讀者能通過文字領略到音樂的妙處。

            3、巧用疊詞、擬聲詞、連綿詞

            嘈嘈、切切、間關、幽咽

            讀起來朗朗上口,增加了詩句的節奏感和音樂美感

            4、用聽者的感受襯托

            “東船西舫悄無言”演奏結束了,悄然無聲,人們被音樂打動了心醉神迷沉浸其中,襯托出音樂的美妙絕倫。

            5、用環境烘托

            “唯見江心秋月白”,寫音樂結束時寂靜的環境。音樂結束了,但其感情仍在擴散,一直滲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為音樂中的感情所打動。情景交融,烘托了音樂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6、找異同,悟手法、

            比較《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與《明湖居聽書》中對王小玉歌聲的描寫的異同,進一步體會詩中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

            相同:

            (1)用比喻

            《琵琶行》以聲喻聲,用熟悉的聲音作比,把琵琶的旋律描繪得多姿多彩淋漓盡致,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想象,有親耳聆聽之感。

            《明湖居聽書》用視覺感覺設喻,描繪出王小玉唱腔的多姿多彩變化無窮

            (2)用聽者的感受襯托

            《琵琶行》中聽者的感受凝煉含蓄。《明湖居聽書》用比喻夸張寫聽者的感受

            不同:《琵琶行》既贊嘆琵琶女技藝的高超,又慨嘆其凄涼遭遇抒發自己無辜被貶的憤懣不平。《明湖居聽書》極力形容王小玉唱腔的美妙,無弦外音。

            ◆三品用情深

            1、琵琶女用情彈奏,詩人飽含深情地進行描摹,請劃出音樂描寫中飽含詩人和琵琶女感情的句子,并體會他們的深情。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調弦定音,聲中含情,情隨聲出。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每一聲每一弦都盡量壓抑心中的悲苦,但聲聲含悲,傾訴著不得意的經歷。“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信手彈來,每一拍都流露出無限的辛酸。

            琵琶曲調時而急切歡快,時而輕快流暢,時而低沉抑郁,時而憤激不平,更是飽含著琵琶女濃濃的情。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詩人能從無聲處聽出琵琶女幽幽的愁,深深地怨,比有聲的彈奏更悲涼。

            詩人能從旋律節奏的抑揚快慢的變化中聽出琵琶女的復雜的內心情感,并對音樂進行聲情并茂真切感人的描寫。

            2、琵琶女借樂訴怨,悲情彈奏,詩人為什么能聽出詩中的悲情,甚至淚濕青衫?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找同學概括他們“天涯淪落”的遭遇

            琵琶女白居易

            才貌雙全名動京城才高位顯

            年長色衰飄零憔悴謫居臥病

            ◆授之于漁,體驗踐行

            學習第二段中描寫音樂的手法,找學生試分析第一段、第三段中描寫音樂的手法

            六、小結

            有人說:音樂是心靈的律動和交響,是流淌著的文字;文字是心靈的聲音和共鳴,是飄飛著的音樂。正是由于遭遇相同才能引起詩人與琵琶女的共鳴,引起文字與音樂的共鳴;有了共鳴才能有感而發,讓詩從肺腑出。可以說《琵琶行》是詩人最真誠的情感流露,是詩人靈魂深處最真切的吶喊。

            七、作業

            反復聆聽一首你喜歡的音樂,借助于聯想想象,用恰當的比喻描摹音樂,200字左右

            琵琶行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目標

            1、鑒賞評價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涵

            2、鑒賞詩中如何將無形的音樂描繪得可以感知

            3、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抓住主旨句,分析主旨句

            2、鑒賞詩中的音樂描寫

            三、教學設想

            《琵琶行》是七言古詩,篇幅較長。根據《語文教學大綱》“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自主學習﹑研究”的精神,結合本課特點,擬先讓學生在課前仔細閱讀課文,了解故事梗概,整體感知全詩,然后用一節課的時間,采用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點撥歸納的辦法,實現教學目標。至于音樂描寫,則用播放《老殘游記》中王小玉說書那一段的錄音并加以點評的方法來完成。

            四、課前準備

            學生方面:

            1、認真閱讀詩前小序,并跟詩對照,把彼此對應的部分畫出來。

            2、概括每節詩的內容。

            3、思考三個問題,并寫出答案:

            ⑴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誰?為什么?

            ⑵我最喜歡的句子是哪一句?為什么?

            ⑶我最喜歡的段落是哪一段?為什么?

            教師方面:

            1、準備高三冊語文朗讀帶⑵;

            2、錄制《老殘游記》中王小玉說書磁帶一盤。

            五、教學過程

            ㈠導入新課

            播放語文磁帶《琵琶行》,為鑒賞課文創造氣氛。

            ㈡研讀課文

            1、教師指定學生找出詩前小序與詩歌對應內容并歸納。

            2、指定學生概括每節詩的內容,教師歸納:

            ①潯陽江邊聞琵琶;

            ②江心聆聽琵琶曲;

            ③江中又聽身世苦;

            ④同病相憐感慨多;

            ⑤再聞琵琶青衫濕。

            3、按照就近組合的原則,學生每四人一組,討論“我最喜歡的人物”。教師歸納:詩中刻畫了兩個人物形象,一個是琵琶女,一個是詩人自己。

            琵琶女:少年時色藝超群,紅極一時;晚年時年長色衰,寂寞凄涼。

            詩人:左遷前朝廷諫官;左遷后江州司馬,凄涼郁悶。

            兩個人物,身份不同,遭遇相似,學生喜歡哪一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分組討論“我最喜歡的句子”。討論中,教師應適時引導。學生的回答,可能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句;可能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句;可能是“春江花朝秋月夜”句。遇到這種情況,教師應首先肯定,分析這些句子好在哪里,但不深究,然后巧妙及時地將討論引導到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上來。

            詩人與琵琶女有許多相似點:①都有出類拔萃的才能(一個是譽滿京華的名藝人,一個是才華橫溢的大詩人);②都有由榮至衰的不幸遭遇(一個年長色衰嫁商人,一個直言敢諫遭貶謫);③都有由京城流落至洵陽的共同經歷。

            詩人從自己與琵琶女相似的遭遇中,發出同病相憐的感慨。

            5、分組討論“我最喜歡的段落”。注意事項與前一點相同。教師歸納:本詩音樂描寫非常成功。詩人分兩個階段描寫琵琶女的演奏。第一階段:演奏一般曲子,表現琴聲“有情”。這一階段,詩人直接講感受,他聽出了琴聲的抑郁悲傷。第二階段:演奏名曲,表現技法高超。這一階段,詩人調動多種藝術手法寫出琴聲的變化。共寫了三個樂段。第一樂段,兼用比喻和摹聲,表現琴聲的急切愉快;第二樂段,用花底鶯語的間關聲作比,表現琴聲的`輕快流暢;第三樂段,用“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作比,表現琴聲的熱烈緊張。

            ㈢遷移訓練

            用鑒賞本課音樂描寫的方法賞析王小玉高超的歌唱藝術。

            播放《老殘游記》中王小玉說書一節磁帶。學生分組討論。教師歸納:《老殘游記》描寫音樂,也是由作者直接講出自己的感受,并大量使用比喻,極力形容唱腔的美妙。與《琵琶行》相比,《老殘游記》寫旋律的變化更復雜:“初不甚大”—“越唱越高”—“拔一個尖兒”—“極高的地方”“回環轉折”—“又高一層”—“接連三四疊”“節節高起”—“陡然一落”—“愈唱愈低”“愈低愈細”—“聽不見”—“聲音從地底下發出”—“忽又揚起”—“無限聲音俱來并發”—“霍然一聲,人弦俱寂”。

            ㈣布置作業

            就《梁祝》或《二泉映月》寫一段描述音樂的文字,200字左右。

            提示:反復聽取《梁祝》或《二泉映月》,運用比喻或摹聲等手法,展開聯想和想象;要寫出悲愁傷感的意味來。

            附:板書設計

            1、音樂描寫

            第一階段:演奏一般曲子詩人直接感受—抑郁悲傷

            第第一樂段:比喻摹聲—急切愉快

            第二階段:演奏名曲第二樂段:鶯語間關—輕快流暢

            第三樂段:銀瓶鐵騎—熱烈緊張

            2、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譽滿京華的名藝人

            都有出類拔萃的才能

            才華橫溢的大詩人

            年長色衰嫁商人

            都有由榮至衰的不幸遭遇

            直言敢諫遭貶謫

            都有由京城流落至潯陽的經歷

            琵琶行教學設計 篇4

            【設計意圖】

            1、賞析作者描寫音樂的高超技巧。

            2、領悟詩人與琵琶女感情的共鳴點。

            3、背誦全詩,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設計提要】

            1、描寫琵琶樂時,詩人成功地運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

            2、“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表達了詩人對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產生共鳴,點明題旨。

            【設計實施】

            一、先讓學生欣賞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勢將學生引入《琵琶行》

            點撥:在白居易生活的時代,有一句流行語“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長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樂府歌辭的一種體裁。它源于漢魏樂府,是樂府曲名之一。

            二、讓學生自由地誦讀全詩,讀出其中的感情來

            三、配樂示范背誦全詩

            四、課文賞析

            1、賞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提問:第一段在全詩中有何作用?

            點撥:“潯陽江頭夜送客”,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再用“楓葉獲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種悲涼訴氣氛,為全詩定下了基調。“主人”四句,寫餞別時的凄涼情景。“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一個“慘”字點出了凄涼環境。最后借江邊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對無言,黯然神傷的心情。“忽聞”兩句對忽然傳來的琵琶聲悠然神往,從感情上由憂轉喜,引起下文。

            2、賞析詩人是如何將“仙樂”繪聲繪色地表現出來的。

            點撥:詩人運用一連串的比喻來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的音樂,用音強、音高、音色、節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種聲音來比喻四根琴弦所發出的不同樂聲:“如急雨”“如私語”“鶯語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澀”“銀瓶乍破”“刀槍鳴”“如裂帛”等等,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此外,還用“嘈嘈”“切切”等象聲和“間關”“幽咽”等雙聲詞來描摹琵琶聲,更增加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感。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并沒有消失。詩人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境描寫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

            3、詩人與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樣產生共鳴的?

            點撥:詩人聽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看來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的情況和作者被貶以前的'情況有相通之處。同樣,他被貶以后的處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以后的處境有類似的地方。

            4、賞析最后一段。

            點撥:“我”的訴說,反轉來又撥動了琵琶女的心弦,當她又一次彈琵琶的時候,那聲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過來又激動了“我”的感情,以至熱淚直流,濕透青衫。

            5、在前面賞析時,一邊賞析,一邊引導學生背誦。最后在音樂聲中,全班齊誦課文,再次體味詩的韻味。

            五、課外擴展:賞析蘇軾的一首寫琵琶聲的詞《水調歌頭》

            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恩怨爾汝來,彈指淚和聲。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遠,飛絮攪青冥。眾禽里,真彩鳳,獨不鳴。階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琵琶行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琵琶女的的涼身世和詩人貶職失意的苦悶心情,琵琶女的飄零身世和詩人宦途潦倒,溝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訴了封建社會摧殘人才的黑暗現實。

            2、賞析這首詩的音樂美、意境美。領會運用多種手法描繪音樂形象,運用環境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寫作特點。

            3、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和朗讀背誦能力。

            教學重點: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引導學生從對物身世命運的分析中解讀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誦全詩。

            教學過程:

            一、寫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轉衰的中唐時期。當時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很尖銳,外族不斷入侵,自安史之亂后,國內連年戰亂,民不聊生。朝廷宦官專權跋扈,藩鎮割據作亂,統治階級內部朋黨之爭日益加劇,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日漸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亂江南,接近人民,對政治的混亂,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為官有“兼濟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擔任左拾遺(諫官),多次向唐憲宗上書,提出一系列改革時弊的措施,同時他又寫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樂府》、《秦中吟》等諷喻詩,結果觸犯了掌握軍政大權的豪門貴族,引起唐憲宗和一些權臣的惱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贊善大夫這一閑職。

            元和十年,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派人殺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權示,白居易認為這是重大“國恥”。激于義憤,他率先上疏“急請捕賊,以雪國恥”。但都被權貴們加上“越職奏事”的罪名,又造謠誣蔑說,白居易的母親因看花墜井而死,而白居易卻作賞花詩,新井詩,“有傷明教”,于是貶為江州刺史,繼而又貶為江州司馬(九品小官)。白居易獲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寫的'針砭時弊的諷諭詩,正如他自己所說,“始得名于文章,終得罪于文章”。

            對于這次遭貶,詩人既感傷又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會世態炎涼,他有滿腔的怨憤無處傾訴。這首詩是詩人貶職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寫的,當時詩人45歲。

            《琵琶行》的“行”是古詩的一種體裁,統稱“歌行體”。它的特點是“篇無定句,句無定字”,音節、格律比較自由,句法長短不一,富于變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詩體裁。

            二、整體感知

            1、 聽朗讀錄音,注意下列字的讀音。

            賈(gǔ) 恬(tián) 謫(zhé) 思(sì)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嘈嘈(cáo) 間(jiān)關 蝦(há)蟆(má) 名屬(zhǔ)教坊(fāng) 綃(xiāo) 鈿(diàn) 篦(bì) 嘔(ōu)啞(yā)嘲(zhāo)哳(zhā)

            2、學生默讀全詩,然后用一句話概括名段內容。

            第一段寫潯陽江頭夜送客;第二段寫江心聆聽琵琶曲;第三段寫江心自訴身世苦;第四段寫同病相憐感慨多;第五段寫重聞琵琶青衫濕。

            三、講析小序

            1、請學生朗讀小序。

            2、請學生口譯小序,教師提示注意以下詞句。

            左遷:貶官降職。古代以右為尊,以左為卑,所以把貶官降職叫“左遷”。

            明年:第二年。

            錚錚然有京都聲:音調清脆動聽,有京都流行樂曲的聲調。錚錚,金屬相擊聲,這里形容弦聲清脆。

            倡女:“倡”通“娼”。這里指歌妓。

            命酒:吩咐擺酒席。命,動詞,叫,吩咐,命令。酒,名詞用作動詞,擺酒席。

            憔悴:臉色黃瘦。

            轉徙:不斷轉換地方,遷移居處。

            恬然自安:心境平靜,自覺安適。恬然,平靜坦蕩地。

            斯人:這個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覺有遷謫意:這天晚上才感覺到有被貶的不愉快的意味。謫,降職外調。

            因為長句:就寫了一首長詩。因,連詞,于是,就。為,動詞,寫,作。長句,指七言詩。

            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計六百一十六個字。凡,共計。言,字。

            命曰:命,動詞,取名,叫它。

            3、請學生概述小序的內容及作用。

            明確:詩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過,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說明了寫這首長詩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詩凄切傷懷的感情基調。本詩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

            4、小序和詩歌哪些段落分別照應?

            明確:“明年秋,……錚錚然有京都聲”和第1自然段照應。“問其人,……轉徙于江湖間”和第2、3自然段照應。“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和第4自然段照應。

            5、小序中說“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對此,你有何看法?

            明確:“恬然自安”者,是話中有話,實際是說遭受貶謫的苦悶始終縈繞心頭,一直無法自安,而“遷謫意”當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這兩句反話,既是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抑郁憤慨之情,也是強調這次與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給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淪落人”來說的。

            四、賞析詩歌第1段。

            1、學生朗讀第1段,教師提示下面詞句。

            潯陽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長江,因臨近潯陽,故古稱潯陽江。

            主人下馬客在船: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馬,登上船。

            2、作為敘事詩的開頭,這一段都寫了什么內容?這段中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么?請用詩句中的一個字概括這一段所渲染的氣氛特點。

            明確:這一段是全詩的引子,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引了了琵琶聲。

            頭兩句寫江頭送客,正當秋夜,楓葉如丹,荻花飄白,風聲瑟瑟,這就烘托了一種惆悵惜別的悲涼氣氛。

            中間四句寫船中餞別,“舉酒欲飲無管弦”為琵琶女的出場埋下伏筆,并和后文“潯陽地僻無音樂”照應。在無管弦的寂寞中飲酒,自然“醉不成歡”酒喝得雖多,卻不成歡,言外之意是心情郁悶,一個“慘”字不但渲染出氣氛的特點,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詩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則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詩人的離情別緒,有如荒江冷月。這些景物描寫不僅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為琵琶女的出場創造了環境氣氛。

            最后兩句用“忽聞”造成語氣的強烈轉折,未見其人先聞其琵琶聲,用水上傳來的琵琶聲打破了寂寞、郁悶和凄清。用“主人忘歸客不發”突出琵琶聲的藝術魅力,感情由悲抑轉為驚喜。

            這種氣氛可用詩中的一個“慘”字加以概括。

            五、作業

            背誦第1自然段。

            琵琶行教學設計 篇6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清全文脈絡,分析本課的結構特點;

            2、品味詩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習描寫音樂的方法,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聯想和想像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1、誦讀法:加深課文理解;

            2、比較閱讀法:注重知識的遷移、運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體會“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涵;

            2、體會詩中的情感和意境,體會作者對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鳴,把握人物形象和詩歌社會意義。

            【教學重點】

            賞析詩中的音樂描寫。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抓主旨句,結合詩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體會詩人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唐摭言》(zhí,拾取):“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二、解題

            行:古詩的一種體裁。宋王灼《碧雞漫志》:“古詩或名曰樂府,謂詩之可歌也。故樂府中有歌有謠,有吟有引,有行有曲。”本文是一首長篇敘事詩。

            三、背景

            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擁兵割據的藩鎮吳元濟有勾結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長安城頓時一片混亂。白居易當時任東宮贊善大夫,是個陪侍太子的閑職,不能過問朝政,但他壓抑不住自己的憤怒,上書請求緝捕兇手,終以越職言事的罪名被貶為江州司馬。五年后,憲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調回長安。

            四、誦讀背誦

            1、正音。

            遷徙xǐ恬然tián遷謫zhé闌干lán

            2、聽示范朗讀。

            3、順句(不必翻譯)。

            重點詞語:

            本長安倡女倡女:歌女曲罷憫然憫然:憂郁的樣子恬然自安恬然:淡泊寧靜的樣子凡六百一十六言凡:共楓葉荻花秋瑟瑟琵琶聲停欲語遲遲:遲疑主人下馬客在船“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馬,然后上船。

            弦弦掩抑聲聲思掩抑:低沉抑郁思:悲、傷間關鶯語花底滑間關:婉轉滑:流暢秋月春風等閑度等閑:隨隨便便夢啼妝淚紅闌干闌干:縱橫錯亂的樣子凝結不通聲暫停暫:突然,一下子如聽仙樂耳暫明暫:突然,一下子卻坐促弦弦轉急轉:更、越座中泣下誰最多泣:眼淚

            4、朗讀指導。

            (1)第一段:開頭部分:前六句要讀出悲凄的氣氛。讀最后兩句,情緒應有變化:“忽聞水上琵琶聲”后應作稍長停頓,以示有一個短時間的靜聽過程。下句“主人忘歸客不發”應作一頓,表示主客俱已進入音樂境界中,憂傷暫被驅散。

            (2)第二段:關于音樂描寫部分:“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讀,有輕快情調;“間關”兩句速度放慢,要讀得流暢;“冰泉”以下四句是為高潮蓄勢,要小聲讀;“銀瓶”以下四句寫樂曲高潮和終止,要讀得緊張、熱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3)第三段:關于琵琶女自敘身世部分:可按少年歡樂、晚年淪落、當前心境劃分層次,每層后宜作一頓。

            (4)第四段:關于詩人傾訴內心部分:“同是”二句點明全詩主旨,宜用嘆惋之聲,要讀得慢些;“我從”以下六句為下文鋪墊,可輕讀;“其間”以下六句述心情,也要用嘆惋之聲;“今夜”以下四句表祈請,應讀得懇切。

            (5)第五段:結尾部分:開頭兩句承上敘事,要讀得平緩些。中間兩句轉入抒情,當用低沉聲調。最后兩句用問答式,問后宜作稍長停頓,然后徐徐作答,這是全詩抒情的高潮。

            第二課時

            一、解讀“小序”

            1、小序和詩歌的關系?

            2、小序作用?

            ——明確:

            1、幾乎所有內容都和下面的詩歌段落有著對應關系……

            2、

            (1)交待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

            (2)說明詩歌的成因;

            (3)奠定悲劇氣氛。

            二、梳理情節

            歸納每段大意,明確以時間為序:

            1、江頭送客聞琵琶;

            2、江上聆聽琵琶曲;

            3、歌女傾訴身世苦;

            4、同病相憐傷遷謫;

            5、重聞琵琶青衫濕。

            三、整體感知,把握主旨

            齊讀三、四兩段,回答問題:

            1、《琵琶行》是一首敘事詩,敘了什么事?

            2、通過敘事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他們有什么共同點?

            3、“淪落”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

            4、“相逢何必曾相識”,是什么使素不相識、萍水相逢的詩人和琵琶女聯系在一起?

            5、全詩的主旨句是?你怎樣認識詩歌主旨?

            明確:

            1、詩人謫居江州,月夜送客江邊,巧遇琵琶女之事。

            2、琵琶女和詩人自己。“同是天涯淪落人”。

            3、人物對比悲劇情感

            琵琶女當年艷蓋群芳,藝壓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歡笑;京倡商婦怨

            如今年老色衰,門前冷落,委身商人,獨守空船。

            白居易當年詩酒流連,絲竹不絕,高朋滿座,其樂融融;京官謫官恨

            如今謫居臥病,有酒無樂,送客慘別,其情凄凄。

            4、音樂(琵琶聲)。

            一個獨守空船,借樂訴怨;一個送客江頭,有酒無樂。一個善彈,一個善聽,演繹出一出千古傳誦的知音故事。這正如潯陽樓楹聯所言:

            楓葉四弦秋,棖(chéng,觸動)觸天涯遷謫恨;

            潯陽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別離情。

            5、主旨句。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詩歌通過琵琶女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們的悲慘命運;也通過自身遷謫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會直臣遭貶的社會悲劇。

            四、合作探究,分析藝術特色

            (一)問題探討

            1、音樂是溝通詩人與琵琶女情感的橋梁,全詩寫音樂寫了幾個回合?琵琶聲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確:

            三個回合:一聞琵琶(第一節)邀相見,再聞琵琶(第二節)訴淪落,三聞琵琶(第五段)青衫濕。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貫穿全詩的主線,圍繞著它,詩人將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繪制出一幅幅動人的畫面。

            2、讀第一段:一聞琵琶,感受如何?

            明確:

            一聞琵琶是什么樣的聲音,不知道,但可以猜想到它的基調是悲涼哀怨。因為:

            (1)琵琶女在“繞船月明江水寒”之際,顯然是借彈琵琶來排遣獨守空船的寂寞感;

            (2)“醉不成歡慘將別”,使主、客的情緒受到觸動,加重了離愁,以至“主人忘歸客不發”。

            3、讀第五段:三聞琵琶,為何“凄凄不似向前聲”,而詩人卻“淚濕青衫”?

            明確:

            一悲琵琶女的悲涼身世,二悲自己的謫居偏遠。此時,兩人感情已經相通相融。

            4、重點研讀第二段:

            (1)說說琵琶女在這里演奏的五個層次?

            (2)尾句有何作用?與此句有相同功能的句子,詩中還有哪兩處?

            (3)找出八個比喻,體會妙處?

            明確:

            (1)五個層次:

            前奏曲:出場含羞多莊重,掩抑似訴不得志,信彈說盡無限事。

            歡樂曲:《霓裳》《六幺》落玉盤。急切歡快,似當年紅火。

            深思曲:從間關到幽咽到暫歇。幽愁暗恨,似如今商婦冷落。

            悲憤曲:激越悲壯,似是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憤怒控訴。

            后綴曲:悄無言,秋月白。余音裊裊,意味不盡。

            (2)三段中都有關于“江”和“月”的描寫:

            第一段寫詩人及其客人在“茫茫江浸月”的情境中聽到了琵琶女的演奏,為之神往;第二段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寫琵琶女彈完名曲后的外景;第三段以“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明月江水寒”寫琵琶女目下的'孤單、凄涼處境。這些描寫從側面烘托了琵琶女的形象,使讀者能具體地想像出她“漂淪憔悴,轉徙于江湖間”的悲慘生活。

            (3)八個比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語(親切細柔)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錯落有致、清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婉轉優美)

            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凝澀)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激越雄壯、高亢激昂)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凄厲心碎)

            比喻,把抽象無形的音樂變成形象可感的實體,生動形象,有了畫面感,給人以無限的聯想。

            (二)歸納總結

            藝術特色:

            1、高超的藝術構思: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貫穿全詩的主線,圍繞著它,詩人將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繪制出一幅幅動人的畫面。

            2、出色的音樂描寫:尤以第二段的歡樂曲、深思曲、悲憤曲為甚,運用大量的比喻,兼以擬聲、疊詞等手法。

            3、側面烘托:三次寫江和月,從側面烘托了琵琶女的形象,使讀者能具體地想像出她“漂淪憔悴,轉徙于江湖間”的悲慘生活。

            五、拓展遷移

            比較本詩和〈〈箜篌引〉〉在音樂描寫上的異同:

            明確:

            二者的創作方法不同:《箜篌引》的音樂描寫極富于浪漫主義色彩,詩人著重寫樂曲的藝術效應,多用夸張手法,也顯示了詩人的奇特想像。《琵琶行》的音樂描寫則屬于現實主義范疇,詩人著重寫的是樂曲的藝術境界,多用比喻手法。

            琵琶行教學設計 篇7

            【知識目標】

            一、了解白居易與唐朝“新樂府運動”的文學主張及創作特色

            二、學習本詩通過特殊景物來渲染氣氛烘托突出人物形象的表現藝術。

            三、品味生動比喻、細節描寫的對表現人物形象的作用。

            【能力目標】

            一、能結合詩歌意境簡單敘說對人物形象的體會。

            二、能簡析景物描寫對詩人情感主旨的表達作用。

            【情感目標】

            欣賞品味詩歌中對音樂描寫的精妙之處,體會詩歌語言的音樂美,體會作者與琵琶女特殊的感情與身世遭遇,培養高尚的情操。

            【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作家、作品

            〖作者簡介〗

            1、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著名作品有《賦得古原草送別》、《憶江南》《長恨歌》等。編有《白氏長慶集》。作品平易通俗。

            唐憲宗元和十年,跟擁兵割據的藩鎮吳元濟有勾結的朝廷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長安城頓時一片混亂。白居易當時任東宮贊善大夫,壓抑不住自己的憤怒,上書 請求緝捕兇手,終以越職言事的罪名被貶為江州司馬。對于這次遭貶,詩人既感傷又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態炎涼。他有滿腔的.怨憤無處傾訴, 到江州的第二年就創作了《琵琶行》這篇著名的長詩。

            2、歌、行、吟:古代詩歌體裁,三者沒有嚴格區別。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一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

            二、初讀探究:詩前的小序有何作用?

            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涼身世,說明了寫作的背景動因,并為全詩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調。

            三、尋疑慮探究

            1、詩中交代白居易巧遇琵琶女的詩句,此時作者的心情怎樣?

            遭遇貶謫,憂憤難平;送別友人,孤寂愁悶。

            2、你覺得琵琶女最美的表現是哪一個細節?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3、作者突出琵琶女的彈奏技藝用了哪些表現手法?

            側面烘托細節描寫比喻夸張對偶通感

            4、在彈奏過程中,最能表現琵琶女遭遇與心境的詩句是哪一句?

            別有憂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5、琵琶女的自述身世觸一動了白居易的愁情,不禁對她深表同情,這個詩句是?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四、誦讀上述研讀的幾個片段,回味詩歌的語言藝術。

            五、查閱注解與《導學》“知識薈萃”,把你認為尚未掌握的字詞在書本上作標記。

            六、作業

            試比較本詩與《夢游天姥吟留別》的異同點

            第二課時

            一、全詩最能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個?這句詩可以有幾種解讀?

            1、同是懷才不遇(不被珍惜、不被重視),心曲相通;

            2、同是淪落天涯,處境凄涼,同病相憐;

            3、雖然素昧平生,但卻命運相同,應該相互安慰;

            4、借事述懷,表現不平事處處皆有。

            二、你認為“別有憂愁暗恨生,此時有無聲勝有聲”妙處在哪里,今天用此典故還可以有哪些含義?

            三、找出詩中寫景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詩中敘述景物環境的句子為哪些?它們在詩中起了什么作用?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詩人江東送客環境。秋夜、江水、楓葉,荻花,色調暗淡,“瑟瑟”更顯情之凄慘。

            渲染了凄清悲涼的氣氛,突出送別時人物悲凄愁慘的心情。

            ——“別時茫茫江浸月”

            別時景象,融情入景。

            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無不彌散著作者的離愁別緒,仿佛詩人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景物有了感應。渲染哀傷之別,為琵琶聲的出現作有力鋪墊。

            ——“唯見江心秋月白”

            音樂結束時寂靜環境。

            一曲彈罷,感情仍在擴散,直滲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為音樂中的感情所打動,情景交一融,襯托了音樂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繞船月明江水寒”

            歌女獨守空船時的環境,渲染了歌女冷落凄涼的心情;

            ——“黃蘆苦竹繞宅生”

            詩人的生活環境,點明寂寞悲涼的心情。

            【小結】由于景物環境敘述與抒情的結合,使《琵琶行》整個詩境恍若沉浸在潯陽江頭那一派憂郁的月光里,優美動人又不乏凄清悱惻。

            四、拓展遷移

            試比較本詩與《夢游天姥吟留別》的異同點〖討論后參考《導學》“創新思維”〗

            五、運用實踐

            1、《導學》“同步訓練”

            2、背誦名句

            3、預習“唐詩六首”

            【教學反思】

            琵琶行教學設計 篇8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誦讀詩歌并背誦詩歌第二段。

            2.欣賞詩中運用描寫音樂的語言。

            3.品味詩歌意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賞析詩中的音樂描寫。

            2.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抓住主旨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誦讀詩歌并背誦詩歌第二段。

            2.品味詩中描寫音樂的語言。(教學重難點)

            二、教學過程:

            1、音樂導入,激發興趣:(課前播放一段古典音樂)

            音樂是人類最富于靈性的創造,它通過七個音符對稱與非對稱的排列,奏出或悲憤激越或輕柔纏綿的樂曲,以表現豐富多彩的人生體驗,抒發人們內心的情感,因此音樂與同為抒寫人生體驗的詩歌并被稱為藝術的最高境界。

            剛剛老師給大家聽的這首曲子大家覺得怎么樣?

            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一下曲中的音樂技法或者自己的感受嗎?可能這對大家來說并非易事,因為音樂不像高聳入云的山峰,也不像奔騰不息的河流,蒼翠蓊郁的森林那樣形象可感,它有聲無形,飄渺難以捕捉。中國自古就有詩樂結合的傳統,但是用詩歌來表現音樂的作品卻是不多,堪稱精品的更是少之又少,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謂是描寫音樂的極品,他究竟是怎樣寫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

            導入新課。

            播放琵琶曲《漢宮秋月》,要求學生用心傾聽,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傳說,引入新課——

            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雅士,一個山野樵夫,是音樂將他們聯系了起來,于是世上便流傳著知音的佳話;一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又是音樂讓他們共同演繹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那個不朽的夜晚,潯陽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白居易遭貶謫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憐而信筆寫來的經典樂府《琵琶行》。

            2、猜讀標題,明確重點:

            學生通過標題來猜想本詩重點是寫什么?表達什么?進而明確詩歌寫了哪幾個方面。

            3、自讀課文,養成讀書方法:

            學生自讀課文,強調圈點勾畫批注的讀書方法,梳理疑難字詞,理解詩歌大意,最后交流重點字詞。

            4、聽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聽錄音,思考兩個問題:

            (1) 詩前小序有些什么內容?對全詩有何作用?

            (2) 概括每段內容,并且找出序文和全詩的對應部分。

            5、抽讀課文,賞析音樂描寫:

            (1)抽學生朗讀第二段,插入朗讀指導和評價(學生互評與師評相結合)。

            (2)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描寫音樂的句子進行賞析。

            這一環節讓學生暢所欲言的同時要注意及時引導學生探討下面幾個問題:

            ①琵琶女演奏之前,作者先描寫她的調弦動作和神情,有什么作用?

            明確:白居易是一位精通音樂的詩人,他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將演出時的心態,因而從寫琵琶女的調弦入手,用“未成曲調先有情”以來可以說明琵琶女的技藝高超,二來來說明她此時已進入樂曲中的境界。

            ②理清琵琶女演奏樂曲的發展變化過程和高潮所在。

            第一樂段兼用比喻(“如急雨”“如私語”)和摹聲分寫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錯進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聲,表現了急切而愉悅的情調。

            第二樂段以花底“鶯語”的“間關”之聲作比,再著一個“滑”字,使讀者覺察到旋律變的輕快流暢;接著如同“冰泉冷澀弦凝絕”,樂曲逐漸緩慢下來,仿佛進入了半終止狀態,這“無聲”的音樂又使讀者去尋味“幽愁暗恨”,并期待著變化的到來。

            第三樂段一開始是“銀瓶乍破水漿迸”,這是高潮到來的信號,它發展的很快,接著就出現了高潮時“鐵騎突出刀槍鳴”的熱烈而又緊張的.場面;

            第四樂段是樂曲的終止或尾聲。“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寫出了琵琶聲終止時的特點。急速的收尾,讓人一時還不能走出樂曲,仍然沉浸在樂曲的境界里。

            ③本段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作結有什么作用?

            (3)歸納總結作者描寫音樂的方法。

            6.齊讀第二段,力爭背誦。

            再次突出方法指導:大弦以下四句要快讀,情調輕快;間關兩句速度放慢,但要讀得流暢;冰泉以下四句是為高潮蓄勢,要稍微小聲讀;銀瓶以下四句寫樂曲高潮和終止,要讀的緊張熱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分析琵琶女形象,體會作者情感。

            二、教學過程:

            1.復習導入:

            2.朗讀全詩,入情入境:

            抽六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回顧詩歌內容,進入情境。

            3.小組合作,問題研討:

            ① 用自己的話概括琵琶女這個藝術形象,思考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

            明確:琵琶女是一個才貌雙全,但在封建社會中被摧殘、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對自己的凄涼遭遇、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表示了積聚已久的憤懣之情,揭示了世人的重色輕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并提出了強烈控訴。

            ② 從全文看,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哪些句子能夠反映?這種心情又是如何引發的呢?

            明確:作者的心情:孤寂傷感,凄涼落寞。

            “楓葉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等詩句可以看出。

            這種心情表面上源自秋夜潯陽江頭的蕭瑟景象,餞別宴上的氣氛,以及琵琶聲的凄苦和琵琶女的遭遇,但實質上還是源自詩人自己因坎坷遭遇,宦海沉浮而帶來的心靈觸動。

            ③ 作者在這樣的心境下最大的感慨是什么?

            明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④ 詩人為什么說自己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

            明確:因為白居易和琵琶女有類似的遭遇,因此他才能從琵琶曲中聽出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淚濕青衫,發出感慨。具體說來:

            出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我從去年辭帝京

            才華出眾:名滿京都女藝人——才華橫溢大詩人

            落魄失意:年老色衰嫁商人——直言相諫貶江州

            4.總結歸納,把握主題:

            學生繼續通過小組合作討論,老師總結歸納。

            琵琶行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學習、欣賞作者以語言文字再現音樂形象的藝術手法。

            2、體會作者對琵琶女身世的無限同情和共鳴。

            教學重點

            學習用文字表現音樂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

            感受“聲中之情”

            教學步驟

            一、聽“曲”(導入,播放音樂)

            聽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對琶琶聲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二、賞“聲”

            1學生談聽后之感

            2白居易在聽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寫下他的感受的?(直接進入第二段的琵琶聲部分)

            3詩人是如何用文字來描述音樂形象的?(師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問設計:音樂是主人公內心情感的流露,那我們一起去體會琵琶女的琵琶聲中的`“情”。

            1勾劃出文中能體現“聲中之情”的詩句

            明確: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主中無限事;別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無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過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據課文,學生先朗讀,后討論,理解“聲中之情”

            明確:琵琶女是一賣藝之女,年輕時因美貌和超群的音樂才華受眾人矚目。然年長色衰,才華無人賞識,下嫁商婦,獨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惆悵”,“幽愁”是一種落漠和孤獨。

            四、識“知音”

            設計提問:我們通過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聽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詩人卻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聽出了她的曲中之情,為什么?(過渡到詩人的處境)

            1、學生討論

            2、明確:白居易是貶官,政治抱負不得施展,與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貶謫將辭行“醉不成歡慘將別”心情與琵琶女一樣“幽愁”

            3、總結:“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五、比較欣賞劉鶚的《老殘游記明湖居聽書》

            琵琶行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通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盛產詩歌的國度,迄今為止,我們已經穿越《詩經》、《唐詩》走過了3000多年的曲折歲月。《唐詩》是我國詩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燈塔,照耀著歷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們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將相,而是詩人才子。唐朝有這樣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許早已被人們淡忘了,可是他為一位詩人寫的悼亡詩卻永久的流傳了下來。這位皇帝是誰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寫的這首詩是這樣的:

            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師:這位詩人是誰?

            生:白居易

            師: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樂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長恨歌》。

            二、作者簡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鄭,青年時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二十九歲中進士,官至左拾遺(諫官)。有“兼濟天下”的理想,屢次上書針砭時弊。寫下了《新樂府》、《秦中吟》為代表的“諷喻詩”,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由于得罪了憲宗和官僚集團,被貶官。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今存書近三千首。在文學上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反對“嘲風月,弄花草”而別無寄托的作品,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麗著稱。《琵琶行》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長篇敘事詩,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師:白居易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琵琶行》?

            生:被貶潯陽。

            三、文題背景:

            這首敘事詩,主要記敘白居易貶謫江州時,在一個蕭瑟的秋夜,送客潯陽江頭,偶逢琵琶女,從其苦難的身世聯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頓時觸發了天涯淪落的痛苦心境,悲愴之意油然而生,他飽蘸滿腹辛酸之淚,盡情傾述悲憤之情,寫下了千古絕唱《琵琶行》。詩一問世,即廣為傳送,遠揚塞外,直至今天,雖歷時千載,仍傳不衰。

            師:后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遠的記載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潯陽江水又將這個美麗的故事千古的流傳下來。現在我們學習這篇課文。

            四、翻譯并疏理課文思路。

            序言部分:交待寫作動機。第三段:江中聽訴身世苦。

            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第四段:同病相憐感慨多。

            第二段:江心聆聽琵琶曲。第五段:重問琵琶青衫濕。

            五、講析課文:

            一、分析琵琶女、白居易的共同命運。

            1、在這首長詩(敘事詩)當中,詩人一共塑造了幾個形象?

            明確:兩個:琵琶女、詩人

            2、在這首長詩當中,詩人是用哪一個詩句將這兩個形象連接在一起的?

            明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3、為什么白居易會發出這樣一聲哀嘆——同是天涯淪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有什么共同的命運

            提示:從樂妓與詩人的人生歷程中來尋找答案。

            明確:樂妓:早年的境況是“藝壓京城、艷蓋群芳”(色藝雙絕);

            現在的境況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詩人:早年的境況是“身居高位、名動京師”(高官厚祿);

            現在的境況是“謫居臥病、飄零天涯”(淪落凄涼)。

            他們有著相似的經歷:都是由“盛”(風光無限、春風得意)而“衰”(淪落天涯、境況凄涼)。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們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學藝術形象的再現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盡情地傾述了自己的悲憤之情。是“音樂”將他們聯系在一起。

            4、詩人被貶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恬然自安”,是什么導致了他的情感波動。

            提:(從小序中找)錚錚然有京都聲。

            5、為什么聽到京都聲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強烈的憤懣,憂郁之情?

            明確:詩人有著偉大抱負和理想,長安城是他施展抱負的地方,他被貶之后,表面上安于現狀,可是不能施展抱負一直是他心頭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樂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這都是非常激越雄壯的曲子,正好能釋放自己隱藏在心頭的深深的抑郁。也將白居易心頭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達了心頭激烈的情感。

            6、請大家想一下,假如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調,能否激起詩人如此強烈的情感?

            明確:江南小調是歡快的、流暢的感情,不能表達白居易的心情。而這首琵琶曲所表達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這種心情正符合白居易當時的心情,二者產生了共鳴。才激起了詩人內心如此強烈的感傷情感?

            二、欣賞這千古絕唱的音樂描寫。

            1、音樂并不象高聳入云的山峰,奔騰不息的河流,翁郁蒼翠的林木那樣形象可感,它有聲無形,縹緲難以捕捉,歷代用詩歌來表現音樂的作品很少,堪稱精品的就更罕見。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對音樂的描寫可以說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謂描寫音樂的極品,自唐以來歷詠不衰,實乃千古絕唱,現在我們就來欣賞它。

            整個曲調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這是詩人描寫音樂的開始,音樂的魅力在其能抒發感情,琵琶女是一個演奏的高手,她通過自己的演奏訴說自己悲慘的遭遇和內心的.哀愁:潯陽江邊,風寒月冷,琵琶女獨守空船,孤單凄涼。所以其出場彈奏時旋律低沉抑郁。而白居易則是一個聽曲的高手,他通過聽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聯想到自己遭貶,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所以這兩句寫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寫得特別入神。

            第二部分是“歡樂曲”: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這時歡快明朗、清脆悅耳的琵琶聲,忽高忽低,交織起起伏生動的樂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風得意的青年時代。那時的她,可謂色藝超群,名噪京華,“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成功的榮譽與醉酒歡歌構成她生活的全部。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轉為清脆圓潤、輕快舒徐,形象生動。“大珠小珠落玉盤”更使人覺得在這里落下的哪里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語,和歡快時滾燙的淚水,讓人過耳不忘。接著用“間關鶯語花底滑”寫弦音像黃鶯(在)花下唱著輕快婉轉的歌曲,優美動聽。這更進一步寫出了琵琶女內心的歡快。

            第三部分“沉思曲”:

            “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生。”漸漸地,弦聲緩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著,發出冷澀的低泣,訴說著琵琶女心中難以言表的苦楚。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在間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壓抑著,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當中。此時此刻真是無聲勝有聲呀。

            是呀,琵琶女好景不長,“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她“年長色衰”,生活變故,門庭冷落。迫于生計,她“老大嫁作商人婦”。回憶到這兒,怎不肝腸寸斷?

            最后一部分是“悲憤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段音樂情緒高漲起來,絕非柳暗花明,重見天日,而是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奏,表達琵琶女對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懣之情。這時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漿滾滾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為何?

            明確:琵琶女受傷的心靈本渴望愛情的撫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輕離別”,讓她時常空船獨守。這現實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樂之聲如“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憤怒控訴。“四弦一聲如裂帛”,如裂帛,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詩人被貶九江之后,他的偉大抱負被撕裂,是憤激的哀號。

            總之,詩人不但寫出了琵琶女音樂技藝的高超,而且通過樂曲的變化,表達出演奏者內心情感的起伏變化,讓人如聞其聲,如感其情。正如詩人所云:“我聞琵琶已嘆息。”悲憤的曲調,令普天下傷心人聞聲一哭!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個筆下寫憂怨,一個弦上彈憂怨,他們都有一樣的愁怨,詩人用濕漉漉的詩行寫出了用濕漉漉的眼淚浸泡得濕漉漉的心。

            2、“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有何作用?

            它給我們(造成了)一種視覺和聽覺的美感:琵琶女的演奏停息了,東船西舫悄然無聲,這是美妙絕倫的琵琶聲引人入勝,引發了每一個人內心的郁悶和苦痛的結果;在茫茫的江水上,江面微波蕩漾,落花慢慢漂流,只看到倒映在水中的明月,它盛滿憂愁,彌漫著涼意,將人們引入一個凄清和悲涼的意境。它渲染了當時凄清的氣氛又襯托出琵琶女彈奏的高超技藝,給人造成余音繞梁的感覺。

            3、讀了這一段,你能想到當時是怎樣的社會現實?

            塵世太污濁、黑暗,詩人(包括如詩人一樣的有志之士)報國無門,請纓無路,他只能在詩歌世界成為士大夫。憑他的才華,他本來應該是這個塵世王國中的一個寵兒,結果卻成了塵世的遺棄兒。他滿懷的愁怨,就算是甘醇的杜康酒也化解不了,詩人的命運是苦楚的,即使醉了也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醒來后又只能繼續走他飄泊的人生路。

            4、此段關于音樂的描寫,是不是直接描寫?

            生:是。

            師:白居易對琵琶曲的總體感受是什么?

            生:如聽仙樂耳暫明(這是對琵琶女的高度贊揚)。這么美妙的音樂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聞。”

            三、總結本課描寫無形的音樂所運用的方法:

            明確:第一就是運用比喻(修辭方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把音樂的音高、節奏、旋律用畫面形象地寫出來,給人以無限的聯想;

            第二就是用雙聲疊韻詞(用字方面):“嘈嘈切切”,“幽咽”,能把音樂的韻律和節奏表現出來。

            第三就是運用的對比(有聲和無聲)、動靜結合的方法:在小學的作文中,曾經常寫到“我們教室里非常的靜,連一根針掉到地上都能聽到它的聲音”,那么,以這種手法來寫,就能突出教室的靜,這種寫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應借鑒一下。

            第四就是運用心情來表現音樂:如“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表現了心情的壓抑,就可以體會到弦聲的低沉。

            第五就是把無形的音樂化為有形,有了畫面感:比如說“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幽咽泉流冰下難”“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詩人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形象化的表達了出來,并能區別音調音色的變化,真是妙不可言。

            四、課堂小作文

            本文在寫作中不但注意了音樂美,而且也注意了畫面美。比如像《琵琶行》里面的“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這里面的意境就非常美,請大家把它改寫成現代文。

            參考:春江花月夜,一彎江水,一輪明月,尋聲凝目月下船,空艙之前一紅顏,追前憶昔信手彈,月浸江水人心寒。

            五、聯想積累

            古今中外還有許多描寫音樂的詩都給人們以不盡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嗎?

            參考:如劉長卿寫過一首詩:“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寫出了風入松的感覺。

            六、小結:

            一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因為音樂,讓他們演繹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這個不朽的夜晚,潯陽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詩人白居易也在這個不朽的夜晚,踏著濕漉漉的詩行,平平仄仄地走著,一路灑下兩行滾燙的淚水,沾濕了歷史的臉龐,永遠都無法抹去。

          【琵琶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琵琶行》的教學設計04-21

          琵琶行教學設計12-27

          琵琶行并序的教學設計04-24

          琵琶行優秀教學設計04-05

          琵琶行并序教學設計04-13

          琵琶行教學設計(3篇)04-21

          《琵琶行》教學設計15篇12-17

          白居易唐詩《琵琶行》教學設計03-30

          《琵琶行》教學教案設計04-16

          琵琶行教學設計方案04-13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先锋影音人成在线 | 日韩免费中文字幕 | 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天 | 色鬼7777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久久人人躁人人 | 精品国精品自拍自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