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學設計

          時間:2024-09-23 11:17:45 琵琶行 我要投稿

          《琵琶行并序》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琵琶行并序》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琵琶行并序》教學設計

          《琵琶行并序》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 感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悲劇美;

            2. 感知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體會敘事詩的抒情藝術。

            3.了解相關的文學常識和語言知識。

            教學重、難點:

            鑒賞音樂描寫,實現與詩中人物的情感溝通

            教學設想:

            詩歌教學的方法應來源于對詩歌本質的理解。從創作的角度說,詩歌是個人情緒的瞬間爆發;對讀者來說,感受到的卻是人類的愛與恨、美與丑、和諧與沖突等普遍的感情。因此我在教學中著重抓住詩歌中的感情,按照先“知人”而后“察情”的線索,先讓學生了解人物經歷,進入某種情境,再循序漸進地引導他們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在完成讀者和詩中人物感情的“對接”后,注重啟發學生抒發個人感受。

            誦讀是學習詩歌的一種很重要的方法,但課堂時間有限,不能一一到位。我采用重點段落進行突破,指導學生讀出韻味,讀出節奏,讀出意境。

            為了能在課堂上有更多時間,能更集中地進行“詩中之情”的研讀,我將對內容的梳理布置為課前預習作業,堂上檢查。將文學常識、語言分析等放在第二個課時。

            課前預習題:

            1. 讀“序”,然后請概括:詩人因何事有感而寫《琵琶行》?

            2. 讀第四段,請用幾個四字成語分別概括詩人“從前”和“現在”的生活狀況,注意兩個階段在同一方面的相對比較。

            3. 讀第一段,了解詩人此時的心情。若琵琶女彈奏的`是江南小調,對詩人能否有同樣的吸引力?為何?

            4. 讀第三段,請用幾個四字成語分別概括琵琶女“從前”和“現在”的生活狀況,注意兩個階段在同一方面的相對比較。

            5. 讀第二段,請展開合理的想象,揣摩一下琵琶女為何會獨自一人在舟中彈奏?當她聽到有人詢問并邀她出來演奏時,為何會“欲語遲”?為何會“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她內心在想些什么?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引入

            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唐宣宗李忱)

            ·這是為一位詩人寫的悼詞,請問這位詩人是誰?他的名作有哪些?流傳范圍如何?

            二、 點明學習目標——體味詩中之情

            1. 全班朗讀“序”

            2. 概括:詩人因何事有感而寫《琵琶行》?

            琵琶女因情而彈曲,詩人聽曲而動情,又因情而寫詩。一切皆因“情”而起。

            三、 知人(該環節的前兩個內容共四個點,分別交給四個小組討論完成,同步進行)

            要“察情”,得先“知人”。情不是無源之水,它來自對人生的體會。只有了解了詩中人物的經歷之后,我們對他們的“情”的認識才能更深刻。

           。ㄒ唬 了解詩人

            1.根據第四段,概括詩人的經歷。

            以前:高居朝堂 兼濟天下 詩酒流連,絲竹不絕

            現在:謫居僻壤 獨善其身 有酒無樂,不聞絲竹

            “序”中點明內心的句子:是夕始覺有遷謫意

            2.根據第一段,了解白居易此時的心情

            ·若琵琶女彈奏的是江南小調,對詩人能否有同樣的吸引力?為何?

           。ǘ 了解琵琶女

            1. 根據第三段,概括琵琶女的經歷

            以前:色藝雙絕 眾星捧月

            現在:年老色衰 獨守空閨

            2. 琵琶女為何會獨自一人在舟中彈奏?當她聽到有人詢問并邀她出來演奏時,為何會“欲語遲”?為何會“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她內心在想些什么?

            (三) 兩人此刻境遇的共同點

            ·同是天涯淪落人。

            四、 體驗曲中之情(第二段)

            (一) 整體感知

            播放孫道臨配樂朗誦的《琵琶行》片斷(描寫琵琶曲的部分)

           。ǘ 把握節奏變化,梳理情感脈絡

            ·請大家根據樂曲的起伏變化,對它進行相應的劃分。

            調弦校音——珠落玉盤——幽咽冷澀——凝絕暫歇——銀瓶乍破——曲終裂帛

            ·琵琶女是帶著滿腔幽怨在彈奏的,詩人是帶著失意的耳朵來聽的,這音樂的曲折回環,其實也是琵琶女和詩人內心感情的跌宕起伏。

           。ㄈ 體驗曲中之情

            請大家根據人物的經歷,樂曲的變化和自己的理解,揣測一下樂曲背后琵琶女復雜的感情變化。可任選一句自己有感觸的來分析。

           。ㄋ模 根據剛才的感情分析,重新朗誦。注意情感醞釀,體現其變化、起伏。

           。ㄏ葐蝹學生讀,老師指導,再全班集體朗誦)

            五、 情的升華——高超的結尾藝術

            1. 全班朗誦最后一段。

            2. 如果從講故事的角度來說,詩的結尾似乎太倉促,是否應該修改或在添加一些什么?若不,請說明原因。

            六、 深化感受,全班再次朗誦全文

            第二課時

            1)介紹關于詩人白居易的生平

            2)簡介“新樂府運動”。

            3)介紹關于“行”的文體常識

            4)學生提問,老師和學生一起共同解決字詞的問題。

            5)分析詩中的修辭等語言現象。

            6)簡單拓展一首白居易的其它作品。

          《琵琶行并序》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誦讀詩歌并背誦詩歌第二段。

            2.欣賞詩中運用描寫音樂的語言。

            3.品味詩歌意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賞析詩中的音樂描寫。

            2.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抓住主旨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課時安排:2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誦讀詩歌并背誦詩歌第二段。

            2.品味詩中描寫音樂的語言。(教學重難點)

            二、教學過程:

            1、音樂導入,激發興趣:(課前播放一段古典音樂)

            音樂是人類最富于靈性的創造,它通過七個音符對稱與非對稱的排列,奏出或悲憤激越或輕柔纏綿的樂曲,以表現豐富多彩的人生體驗,抒發人們內心的情感,因此音樂與同為抒寫人生體驗的詩歌并被稱為藝術的最高境界。

            剛剛老師給大家聽的.這首曲子大家覺得怎么樣?

            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一下曲中的音樂技法或者自己的感受嗎?可能這對大家來說并非易事,因為音樂不像高聳入云的山峰,也不像奔騰不息的河流,蒼翠蓊郁的森林那樣形象可感,它有聲無形,飄渺難以捕捉。中國自古就有詩樂結合的傳統,但是用詩歌來表現音樂的作品卻是不多,堪稱精品的更是少之又少,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謂是描寫音樂的極品,他究竟是怎樣寫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

            導入新課。

            播放琵琶曲《漢宮秋月》,要求學生用心傾聽,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傳說,引入新課——

            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雅士,一個山野樵夫,是音樂將他們聯系了起來,于是世上便流傳著知音的佳話;一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又是音樂讓他們共同演繹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那個不朽的夜晚,潯陽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白居易遭貶謫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憐而信筆寫來的經典樂府《琵琶行》。

            2.猜讀標題,明確重點:

            學生通過標題來猜想本詩重點是寫什么?表達什么?進而明確詩歌寫了哪幾個方面。

            3.自讀課文,養成讀書方法:

            學生自讀課文,強調圈點勾畫批注的讀書方法,梳理疑難字詞,理解詩歌大意,最后交流重點字詞。

            4.聽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聽錄音,思考兩個問題:

            (1)詩前小序有些什么內容?對全詩有何作用?

            (2)概括每段內容,并且找出序文和全詩的對應部分。

            5.抽讀課文,賞析音樂描寫:

           。1)抽學生朗讀第二段,插入朗讀指導和評價(學生互評與師評相結合)。

           。2)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描寫音樂的句子進行賞析。

            這一環節讓學生暢所欲言的同時要注意及時引導學生探討下面幾個問題:

            ①琵琶女演奏之前,作者先描寫她的調弦動作和神情,有什么作用?

            明確:白居易是一位精通音樂的詩人,他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將演出時的心態,因而從寫琵琶女的調弦入手,用“未成曲調先有情”以來可以說明琵琶女的技藝高超,二來來說明她此時已進入樂曲中的境界。

           、诶砬迮门葑鄻非陌l展變化過程和高潮所在。

            第一樂段兼用比喻(“如急雨”“如私語”)和摹聲分寫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錯進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聲,表現了急切而愉悅的情調。

            第二樂段以花底“鶯語”的“間關”之聲作比,再著一個“滑”字,使讀者覺察到旋律變的輕快流暢;接著如同“冰泉冷澀弦凝絕”,樂曲逐漸緩慢下來,仿佛進入了半終止狀態,這“無聲”的音樂又使讀者去尋味“幽愁暗恨”,并期待著變化的到來。

            第三樂段一開始是“銀瓶乍破水漿迸”,這是高潮到來的信號,它發展的很快,接著就出現了高潮時“鐵騎突出刀槍鳴”的熱烈而又緊張的場面;

            第四樂段是樂曲的終止或尾聲。“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寫出了琵琶聲終止時的特點。急速的收尾,讓人一時還不能走出樂曲,仍然沉浸在樂曲的境界里。

           、郾径斡谩皷|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作結有什么作用?

           。3)歸納總結作者描寫音樂的方法。

            6.齊讀第二段,力爭背誦。

            再次突出方法指導:大弦以下四句要快讀,情調輕快;間關兩句速度放慢,但要讀得流暢;冰泉以下四句是為高潮蓄勢,要稍微小聲讀;銀瓶以下四句寫樂曲高潮和終止,要讀的緊張熱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琵琶行并序》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白居易的詩歌創作及貢獻。

            2.理解《琵琶行》的內容和詩人深沉的感情。

            3.了解和掌握描摹音樂的手法。

            教學設計:

            1.兩課時。

            2.借助誦讀和音樂,感受詩情。

            3.借助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誦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把握詩人的深沉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還有《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后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三者雖名稱不同,實則大同小異,常統稱“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簽》說,“歌”是曲的總稱,“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種具有鋪敘記事性質的歌辭。 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

            二、作者介紹: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今陜西渭南人。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與元稹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所作《新樂府》、《秦中吟》共 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盡規”,與杜甫的 “三吏”、“三別”同為著名的詩史。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F存詩近三千首。

            《琵琶行》是他被貶為江州司馬后的第二年秋天寫的。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諫官”(即左拾遺);五年,調京兆府戶曹參軍;九年,接太子左贊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請捕"賊"。朝廷深惡其僭越言事,誣其"浮華行","甚傷名教",貶為江州司馬。

            三、簡析詩前小序:

            1、注意幾個字詞:

            遷:調動官職,一般指升官;左遷,貶官。

            明年:第二年。今指今年下一年。

            委身:托身。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擺酒。命,叫;酒,名詞作動詞。

            因:于是;為:作,寫。

            命:命名,取名。

            2、小序有何作用?

           、俳淮鷷r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過;

           、诟攀雠门硎;

            ③點明寫作動機;

            ④定下全詩凄切傷懷的感情基調。

            四、聽誦讀錄音,感受詩歌的內容和詩人的情感。

            要求:1.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人感情。

            2.分別從詩人和琵琶女的角度用一句七言詩句概括各個詩節的主要內容。

            五、簡析詩歌的內容

            師生互動,依次簡析各節詩歌內容。

            1.第一節:詩 人:潯江送客聞琵琶

            琵琶女:孤寂月夜彈琵琶

            其中:

            “楓葉荻花秋瑟瑟”為環境描寫,渲染悲涼氣氛, 奠定全詩基調。

            “主人下馬客在船”為互文。

            2.第二節:琵琶女:月夜彈奏琵琶曲

            詩 人:江心聆聽琵琶曲

            3.第三節:琵琶女:江心自敘身世苦

            少年:本居京城色藝絕 老大:門前冷落守空船

            4.第四節:昔日:才高位顯居京城 如今:謫居潯陽處境艱

            詩人:同病相憐感慨多

            5.第五節:詩 人:重聞琵琶青衫濕

            琵琶女:卻坐促弦弦轉急

            感情在“滿座皆泣”中達到高潮。

            6.小結:

            詩人 琵琶女

            潯江送客聞琵琶 孤寂月夜彈琵琶

            江心聆聽琵琶曲 月夜彈奏琵琶曲

            同病相憐感慨多 江心自敘身世苦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重聞琵琶皆掩泣

            同情歌女遭遇 感傷身世時局

            雙線結構 虛實相生 對比襯托 深化主題

            六、擴展練習:

            讀下面白居易的《夜聞歌者,時自京城謫潯陽宿于鄂州》,聯系《琵琶行》,選出說法錯誤的項:( D )

            夜泊鸚鵡洲,秋江月澄澈。鄰船有歌者,發調堪愁絕。

            歌罷繼以泣,泣聲通復咽。尋聲見其人,有婦顏如雪。

            獨倚帆檣立,娉婷十七八。夜淚如真珠,雙雙墮明月。

            借問誰家婦,歌泣何凄切?一問一沾襟,低頭終不語。

            A、兩首詩描寫的對象都是處境孤寂凄涼、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詩人都表達了深切的同情。

            B、兩詩都用秋江月夜之境來渲染悲涼的氣氛,都運用了貼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C、《琵琶行》在表現手法上正面描述和側面烘托相結合,敘述、抒情和議論相結合,并大量運用比喻的修辭;而《夜聞歌者》則基本上采用白描手法。

            D、《夜聞歌者》以樸素簡練的筆墨勾勒了一個楚楚動人的如琵琶女一樣完整豐滿的少婦形象。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理解并掌握詩歌描摹音樂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注意名句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二、本課目標:理解并掌握詩歌描摹音樂的方法。

            三、欣賞誦讀表演錄像,進一步品味感情,后有感情齊讀第二節

            四、分組討論: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來描摹音樂?這些手法有何好處?

            五、師生共同品讀、分析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樂的什么特點?并分析比喻描寫的好處。)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語。(親切細柔)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錯落有致、清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婉轉優美)

            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凝澀)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激越雄壯、高亢激昂)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凄厲)

            --好處:把抽象無形的音樂變成形象可感的實體。

            奧地利漢斯立克《論音樂的美》:對音樂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寫、性格刻畫和解釋性的說明,都是比喻性的。

            2、疊詞和聯綿詞

            疊詞:弦弦、聲聲、續續、嘈嘈、切切

            聯綿詞:間關(疊韻)、幽咽(雙聲)

            --使音節悅耳動聽

            3、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

            正面描。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如前分析)

            側面烘托:

            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寫聽眾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藝術效果。

            4、曲中帶情:

            師:當然,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彈奏之技藝高超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帶著感情了彈奏的',而詩人也是帶著感情來聽、來描摹的。

            找出有關感情的詩句:

            未成曲調先有情。

            似訴平生不得意。

            琵琶女以情演曲 說盡心中無限事。 詩人以情繪聲

            別有幽愁暗恨生,

            此時無聲勝有聲。

            師:從中我們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詩人也從樂曲中聽出了其中的感情。詩人為何能聽出?

            --a、詩人是音樂大家。

            b、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帶著感情去描摹音樂也是本詩描摹音樂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5、小結:

            描寫特色:A、大量運用比喻,化抽象無形為形象可感;

            B、巧用擬聲詞和疊詞;

            C、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結合;

            D、帶著感情去描摹音樂。

            分析鑒賞詩文的技巧:咀嚼語言,分析手法

            整體感知,品味感情

            五、比較閱讀:

            聽穎師彈琴

            韓愈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琴聲裊裊升起,輕柔細屑,仿佛小兒女耳鬢廝磨,竊竊私語)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琴聲變得昂揚激越起來,就像勇猛的戰士揮戈躍馬沖入敵陣)

            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由剛轉柔起伏回蕩,如浮云柳絮飄浮不定,若有若無難于捉摸,卻逗人情思。)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驀地,百鳥齊鳴,啁啾不已,安謐的環境被喧鬧的場面所代替。在眾鳥翩躚之中,一只鳳凰翩然高舉,引吭長鳴。)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這只不甘與凡鳥為伍的孤傲的鳳凰,一心向上,飽經躋攀之苦,結果還是跌落下來。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顯示琴聲的起落變化外,似乎還另有寄托。聯系后面的“濕衣淚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著詩人對自己境遇的慨嘆。)

            以上是正面描寫,多用比喻,且帶感情。

            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穎師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寫自己聽琴的感受和反應,從側面烘托琴聲的優美動聽。)

            簡析:

            喜懼哀樂,變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狀,這是韓愈聽穎師彈琴的感受。讀罷全詩,穎師高超的琴技如可聞見,難怪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相提并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了。

            詩分兩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寫聲音。琴聲裊裊升起,輕柔細屑,仿佛小兒女在耳鬢廝磨,竊竊私語。忽然,琴聲變得昂揚激越起來,就像勇猛的戰士揮戈躍馬沖入敵陣。接著琴聲又由剛轉柔,呈起伏回蕩之姿。此時,天朗氣清,風和日麗,遠處浮動著幾片白云,近處搖曳著幾絲柳絮,它們飄浮不定,若有若無,難于捉摸,卻逗人情思。驀地,百鳥齊鳴,啁啾不已,安謐的環境被喧鬧的場面所代替。在眾鳥翩躚之中,一只鳳凰翩然高舉,引吭長鳴。這只不甘與凡鳥為伍的孤傲的鳳凰,一心向上,飽經躋攀之苦,結果還是跌落下來。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顯示琴聲的起落變化外,似乎還另有寄托。聯系后面的“濕衣淚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著詩人對自己境遇的慨嘆。“濕衣”句與《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馬青衫濕”頗相類似,只是后者表達得比較直接、顯豁罷了。

            后八句寫自己聽琴的感受和反應,從側面烘托琴聲的優美動聽。這種感情上的強烈刺激,實在叫人無法承受!

            六、課后作業:

            欣賞《青藏高原》這首歌,然后寫一個300字左右的語段來描摹這首歌。

          《琵琶行并序》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保畬W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玻莆兆髡哂帽扔鞯氖址鑼懧曇舻母叱挤ā

            3.感受“聲中之情”

            教學重難點: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教學方法:朗讀、探究

            學生分析:

            1、學習特點:學習對象為高一學生,對學習資源利用和知識信息的獲取、加工、處理與綜合能力較低,但富有朝氣且對本課學習有濃厚興趣。

            2、學習習慣:知識面仍較為狹隘,對琵琶的了解不多,缺乏獨立發現和自主學習能力且想象和聯想能力不強。

            學法指導:

            采用誦讀感悟式教學。本詩是唐詩中的經典,文辭優美,感情濃厚,尤其是對琵琶聲的'音樂表現手法非常豐富,應引導學生多多誦讀,品味語言的藝術魅力,感悟意境,特別是集中描寫音樂的第二部分更要細心玩味。誦讀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既加強了學生對詩歌情感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語感,一箭雙雕。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以復習第一課時內容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整體感知,了解到詩歌中一共描寫了三次音樂的演奏,你發現哪一次的音樂寫得最為精彩的嗎?

            明確:是第2自然段

            二、朗讀感知

            1、全班齊讀第2自然段

            2、教師正音,朗讀指導

            3、個別學生朗讀

            三、具體研讀

            1、找出第二段中描寫音樂的八個比喻句(邊提問邊板書)

            音樂特征情感

            轉軸撥弦和緩低沉(序曲)先有情

            低眉信手聲聲思

            輕攏慢捻抹復挑(過渡)無限事

            如急雨粗重急驟

            如私語輕微委婉

            珠玉落盤清脆圓潤

            鶯語花底宛轉流暢

            冰泉冷澀阻塞壓抑幽愁暗恨

            銀瓶乍破激越奔涌(高潮)

            鐵騎突出高亢雄壯

            如裂帛短促急迫(曲終)、余韻悠悠

            2、八個比喻句分別描摹了音樂的哪些特征?音樂的旋律有什么變化?

            (1)、以聲喻聲,使用大家熟悉的、類似的聲音作為比喻,寫出了音樂的五彩繽紛和疾徐抑揚的變化,使人有親耳聆聽之感。(視覺、聽覺融通——通感)

           。2)、以形摹聲(視覺角度)

           。3)、聽者與彈者情感交織

            (4)、景特描寫烘托氣氛

            四、拓展訓練

            聽蜀僧睿彈琴

            李白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要求:學生先在課堂上用練習本,獨立自主完成,再給時間讓學生交換答案,互相討論和交流,教師提問和總結放最后。

            1、詩的第二聯中“一揮手”和“萬壑松”分別表現了什么?

            明確:“一揮手”寫蜀僧彈琴的姿態;“萬壑松”寫出了琴聲的音樂效果。

            2、結合全詩談談你對第四聯“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的理解。

            明確:①寫出了曲終時的景色②寫出了作者沉醉于琴聲之中的狀態,側面描寫了琴聲的魅力。

            五、指導背誦

            六、課堂小結

            全班再讀課文精彩部分第二自然段收束全課

            教學反思

            這節課在教學設計上特別注重創設情景,意在使學生在特定的情景氛圍中感受音樂的高超,體會人物以曲傳情的情懷。對詩中運用的比喻句很形象,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充分調動起了他們的想象力。在拓展訓練中有效地檢查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琵琶行并序》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琵琶行并序的教學設計08-20

          琵琶行并序教學設計08-21

          《琵琶行并序》教學設計7篇07-18

          琵琶行并序教案設計08-15

          琵琶行并序04-22

          琵琶行并序經典教案06-16

          琵琶行并序教案06-14

          琵琶行并序原文08-30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03-07

          琵琶行并序譯文07-24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免费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 伊人中文在线最新版天堂 |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二三区 | 久久99精品久久不卡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