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案

          時間:2024-11-01 08:50:00 琵琶行 我要投稿

          《琵琶行》教案模板合集8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琵琶行》教案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琵琶行》教案模板合集8篇

          《琵琶行》教案 篇1

          教學目的和要求:

          1:仔細品味詩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具體內涵;

          2:感知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

          教學難點:

          學生品味詩的藝術。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1:白居易簡介(略);

          2:聽錄音朗讀課文,注意朗讀過程中音樂旋律與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

          3:學生找出與小序內容對應的部分并朗讀,教師做講解。

          4:找出琵琶女三次演奏的句子并朗讀。

          第一次(暗寫):詩人送客聽到琴聲(第一段);

          第二次(明寫):彼此相見,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詳寫)(第二段);

          第三次(明寫):感言促彈(略寫)(第五段)。

          5:賞析第二段并感受樂曲旋律的'變化:婉轉流暢--沉咽凝滯--間歇停頓--激越雄壯。

          6: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共鳴:

          (1)身世共鳴:琵琶女被無情的歲月拋棄而詩人被上層社會拋棄:

          (2)音樂共鳴:琵琶彈奏出神入化,聽者如癡如醉;

          (3)文化共鳴:白居易將自己

          與琵琶女放在平等的地位且與我心有戚戚焉是難能可貴的。

          7:回味課本中引用霍松林對第二段的賞析。

          8:課后比較欣賞樂曲。(李賀〈〈李憑箜篌引〉〉

          《琵琶行》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琵琶女 詩人

            月夜奏琵琶 我聞琵琶已嘆息

            凄涼話身世 又聞此語重唧唧

            (詳敘事) (略抒情)

            (敘事抒情融合)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主旨)

            為君翻作琵琶行

            滿座重聞皆掩泣

            (敘事結尾)

            講析:詩人以敘事起筆,直寫秋江月夜送客,用“楓葉荻花”、“江浸月”這樣極富動感的景物和“慘將別”這樣“典型”的情懷,描繪出一幅寂寞凄涼的圖畫,給人以蕭瑟凄慘的感受。一個“忽”字,別生情懷,美妙的琵琶聲使主人客人一時忘掉悲傷的情感,從而引出下文。接下來詩人依次展開一幅幅畫面,一是寫琵琶女的身世(通過琴聲及其“自言”),一是寫詩人的感受。最后,這兩方面的內容交匯融合于“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一人生體驗上。寫琵琶女的身世是敘事,寫詩人的感受是抒情。然而,詩章到此并未結束,由于琵琶女和詩人有著相同的人生體驗,才有“莫辭更座談一曲”,才有“滿座重聞皆掩泣”的描述。所以,全詩以敘事起筆,中間交叉著描述與抒情,最后以敘事結尾。這實際上是一種首尾照應的圓型結構,體現了一種結構上的對稱美。

            4、誦讀指導:通過以上分析明確了詩歌的內容與作者的情感后,請學生分析應該如何朗讀《琵琶行》(學生議論回答后,教師略加點拔)。

            第一段:開頭幾句應讀得沉重舒緩,“忽聞水上琵琶聲”后應作稍長停頓,以示有一個短時間的靜聽過程。

            第二段:“尋聲”一句可輕聲讀出,以示情節由此開端。“移船”句至“未成曲調先有情”應讀得輕緩誠懇。“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讀,有輕快情調。“間關”兩句速度放慢,要讀得流暢。“冰泉”以下四句是為高潮蓄勢,要小聲讀。“銀瓶”以下四句寫樂曲高潮和終止,要讀得緊張、熱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第三段:琵琶女自敘身世部分語氣中速,按少年歡樂、晚年淪落、當前心境分層讀出相應情感,每層后稍作停頓。

            第四段:詩人傾訴內心部分,“同是”二句點明全詩主旨,宜用嘆惋之聲慢讀;“我從”以下六句為下文鋪墊,可輕讀;“其間”以下六句寫心情,也要用嘆惋之聲;“今夜”以下四句表請求,應讀得懇切。

            第五段:結尾兩句余味無窮,讀完上句宜稍稍延長,再緩緩讀出下句。

            【說明:“自主閱讀”是“誦讀明意,把握結構”這一教學過程的設計原則。因為只有自主性的閱讀,才能使學生對內容有更深刻的感受,因此,無須像傳統教學那樣,教師首先將生字詞預先寫在黑板上。至于講析內容的詳略,則應視學生對“問題3”的回答而定,講析應定位在對學生的自主閱讀起引導作用這一原則上。】

            (一)、品味美妙的音樂描寫,欣賞語言的形象美

            1、請一位同學按以上的誦讀指導朗讀第二段,然后再請全班同學集體朗讀。

            2、第二段對音樂的`描寫非常成功,堪稱是我國古典詩歌中描寫音樂的絕唱。那么詩人是如何將這無形的音樂表現得如此美妙的呢?

            ①、用豐富多彩的比喻,形象地描寫音樂的美妙、節奏的變化,使讀者能通過文字領略到美妙的音樂形象。詩人選用普通的聲響作喻體,將訴諸聽覺的音樂形諸文字,使那飄渺即逝的無形音樂變得仰之可視,俯之可感。這些美妙的文字對刻畫音樂形象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呢?(教師示例后請學生分析。)

            如急雨:形容樂曲之濁重沉響,節拍急促。

            如私語:形容樂曲之輕柔尖細,委婉纏綿。

            大珠小珠落玉盤:形容樂曲之錯落有致,明快清脆。

            間關鶯語花底滑:形容樂曲之悠揚婉轉,悅耳動聽。

            ②、以聽者的感受襯托音樂的聲情并茂。(學生找出描寫詩人“聽”的感受的詩句并作簡要的分析,然后教師歸納)

            詩人對音樂的描寫可謂聲情并茂,真切感受人;更重要的是詩人從旋律節奏的仰揚快慢的變化之中“聽”出了琵琶女的“有情”,“聽”出了琵琶女復雜的內心情感。一個“漂淪憔悴”的琵琶女的形象就展現在讀者面前,并為后面“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情感受抒發作了厚實的鋪墊。

            ③、用環境描寫表現音樂的魅力。(由學生分析,教師啟發性提示。)

            3、全班集體朗讀第二段。

            【說明:欣賞形象之美,品味語言之妙,不能完全由學生完成,因為學生沒有豐富的人生經歷和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品味欣賞”這一教學過程,須由教師引導學生逐步感悟詩人的人生體驗,慢慢培養學生獨自領悟的能力。】

            (二)、課外拓展(預先印制好,下課時發給學生)

            1、比較《明湖居聽書》與《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分別指出其描寫音樂的目的。

            2、閱讀下段文字,回答文后問題。

            《琵琶行》亦是絕作。然身為本郡上佐,送客到船,聞鄰船有琵琶女,不問良賤,即呼使奏技,此豈居官者所為?豈唐時法令疏闊若此?蓋特香山借以為題,發抒其才思耳。然在鄂州,又有《夜聞歌者》一首云:“夜泊鸚鵡洲,秋江月澄澈。鄰船有歌者,發調堪愁絕。歌罷繼以泣,泣聲通復咽。尋聲見其人,有婦顏如雪。獨倚帆檣立,娉婷十七八。夜淚似珍珠,雙雙墮明月。借問誰家婦,歌泣何凄切?一問一沾襟,低眉終不說。”則聞歌覓人,竟有其事,恬不為怪矣。(趙翼《歐北詩話》)

            ①、趙翼認為白居易不應該不顧身份地邀請琵琶女彈奏琵琶。你是怎樣看待這一問的?(可從白居易的現實主義詩風及其能沖破封建等級觀念的角度回答。)

            ②、琵琶女“沉呤”片刻、“放撥插弦”之后,主動“自言”身世,而歌女“一問一沾襟,低眉終不說”。你認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一差異?(學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③、你愛讀《琵琶行》和《夜聞歌者》兩首詩中的哪一首,為什么?

            【說明:知識的海洋是無窮的,必須培養學生遨游知識海洋的能力。“課外拓展”設計的題目,給了學生充分的想像空間,同時又能引導學生逐步學會研究性閱讀。】

          《琵琶行》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體會詩人借琵琶女的遭遇寄托自己深沉的身世之感的用意

            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輔助:

            幻燈片

            開課時間:

            20xx年3月

            開課班級:

            高三(6)班

            教學過程:

            1. 導入

            唐宣宗李忱曾寫詩贊揚白居易的詩,其中兩句是:“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大家能說說這兩句詩說的什么意思嗎?

            (注意抓住“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琵琶篇”理解)

            從這兩句詩中我們可以想象《琵琶行》的流傳之廣,也由此可見它的感染力之強。

            那么,《琵琶行》為什么有那么強的感染力呢?今天就讓我們再次聆聽琵琶篇,一起去感受那字里行間蘊涵的強大的情感力量。

            2. 齊讀全詩,再次走進文本。

            3. 分析:中學語文在線

            ① 教師提問:琵琶篇里說琵琶,全詩一共寫了幾次聽曲?幾支曲子各流露出琵琶女什么樣的感情?

            三次:岸上聞曲 船上聽曲 船上再聽曲

            第一次:只寫聲從水上傳來,且極富吸引力,并無特別的情緒流露

            第二次:“幽愁暗恨”

            第三次:“凄凄不似向前聲”,凄涼

            ② 為什么第二支曲子流露出“幽愁暗恨”的情緒?

            齊聲讀第三節,說說你找到的原因是什么。

            年輕時色藝雙全,受人追捧;年長色衰,門前冷落;委身賈人,獨守空船。

            教師注意:提醒學生注意琵琶女前后境遇的巨大反差。

            ③ 聽了這支飽含著琵琶女身世之感的曲子,又聽了琵琶女的身世傾訴,作者有什么反應?

            作者為什么要嘆息?

            作者為什么會有“天涯淪落”之感?

            這種“天涯淪落”之感和琵琶女的境遇到底有什么相似點?(四個問題分步提,學生答出第一個后再問第二個,依次類推)

            齊讀第四節,思考問題。

            “我聞此語重唧唧” (落實“唧唧”一詞,“唧唧”即嘆息)。

            “同是天涯淪落人”, 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作者情感上的共鳴。

            白居易的身世經歷:謫居 臥病 地僻 心苦

            相似點:都從京城二來,都曾受盡恩寵如今備嘗冷落,正所謂:“同是天涯淪落人”。

            ④ 第三次的演奏為什么“凄凄不似向前聲”?

            齊讀第五節,思考問題。

            “感我此言良久立”,作者的身世引起琵琶女情感上的共鳴,這次的彈奏包含兩個人的身世感慨,情感內涵更深重。

            ⑤ 你怎么理解“江州司馬青衫濕”句的情感內涵?(討論進行)

            作者哭人,哭己,哭人生,

            強調本詩主旨:借琵琶女的遭遇寄托自己深沉的身世之感

            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⑥ 一千多年前,一支琵琶曲,作者聽了不禁潸然淚下。一千多年后,一篇《琵琶行》,我們讀了唏噓不已。人生的沉浮誰能主宰?只可嘆那不幸的人不幸的事。

            請同學們再讀2、3兩節,找出最能打動你情感的語句,并說出你的體會。

            教師預計學生可能交流的'語句:

            l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常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曾經年輕貌美,才藝出眾,卻不知年長色衰后竟有那樣凄涼的人生!

            l “五陵少年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l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回想曾經的青春年少,曾經的風光無限,有豪華奢侈的縱酒放歌,有醉生夢死揮霍光陰,和今日的“門前冷落車馬稀”相比,哪堪忍受!

            l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求空船,繞船明月江水寒”

            年長色衰,無奈委身于重利輕離的商人,所托非人。今夜孤身一人獨守空船

            看江水冰涼,明月無情,這時刻是何滋味?以景襯情。

            l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紅妝淚闌干”

            “忽夢”實非偶然。內心時刻被巨大的淪落感侵蝕著,那一道道縱橫的淚痕實在是無人傾訴而無奈時的一種情感釋放呀!白日的痛苦誰都不愿帶到夢里。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是白日痛苦的延伸。醒也痛苦,夢也痛苦,然則何時而樂也?

            l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城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貶謫是不幸。白居易一生心境就此分為兩個時期。前期有兼濟之志,后期則獨善其身。又加生病,屋漏偏遇連陰雨,雪上加霜。

            耳不聞雅樂,眼不見令人賞心悅目之景,見到的都是令人情不自禁想到痛苦遭遇的苦竹這樣的感傷之景,聽到的也是令人不禁悲從中來的杜鵑聲和猿哀鳴,怎能不時時被貶謫之意包圍?中

            l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良辰美景無人同賞,一人獨飲用孤獨寂寞釀制的酒,“良辰美景奈何天”!

            與“絲竹”相比,“山歌村笛”不入耳,顯然有寓意,流露對貶官的怨言。

            l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興奮、激動中看出對絲竹之聲的饑渴,這實在是貶謫帶來的巨大的精神痛苦啊!

            ⑦ 評價學生的發言,以一副教師自創對聯談自己的閱讀感受。

            上聯:琵琶女奏琵琶曲,彈者有心,聽者有意

            下聯:白居易嘆居不易,遇也不幸,境也凄涼

            橫批:同是天涯淪落人

            4. 小結本課重點,布置作業,結束此課。

          《琵琶行》教案 篇4

            .教案示例1

            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順暢地誦讀全詩并當堂背誦第二節;

            2.感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悲劇美;

            3.感知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體會敘事詩的抒情藝術。

            教學程序

            一、激趣導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導入。

            二、誦讀鑒賞:

            (一)范讀全詩,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二)討論精講,點撥要點

            1.《琵琶行》是一首敘事詩,敘了什么事?

            詩人謫居江州,月夜送客江邊,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過敘事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共同點?

            琵琶女和詩人自己。“同是天涯淪落人”。

            3.“淪落”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引導學生用原詩文回答,齊讀相關詩句,感受“淪落”之情)

            1)讀序與第三節相關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與心境。

            當年:艷蓋群芳,藝壓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歡笑;

            而今:年老色衰,門前冷落,委身商人,獨守空船。

            京倡 商婦 怨

            2)讀P53注釋②、序、第一節與第四節相關部分,了解詩人的遭遇與心境。

            當年:詩酒流連,絲竹不絕,高朋滿座,其樂融融;

            而今:謫居臥病,有酒無樂,送客慘別,其情凄凄。

            京官 謫官 恨

            4.“相逢何必曾相識”,是什么使素不相識、萍水相逢的詩人和琵琶女聯系在一起?

            音樂(琵琶聲)。

            一個獨守空船,借樂訴怨;一個送客江頭,有酒無樂。一個善彈,一個善聽,演繹出一出千古傳誦的知音故事。這正如潯陽樓楹聯所言:

            楓葉四弦秋,棖(chéng,觸動)觸天涯遷謫恨;

            潯陽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別離情。

            5.音樂是溝通詩人與琵琶女情感的橋梁,全詩寫音樂寫了幾個回合?

            三個回合:一聞琵琶(第一節)邀相見,再聞琵琶(第二節)訴淪落,三聞琵琶(第五段)青衫濕。

            6.是什么樣的琵琶聲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聞琵琶是什么樣的聲音,不知道,但可以從兩人當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調:悲涼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繞船月明江水寒”之際,顯然是借彈琵琶來排遣獨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歡慘將別”的主、客的'情緒受到觸動,加重了離愁,以至“主人忘歸客不發”。

            2)一聞琵琶聞聲不見人,二聞琵琶見人再聞聲。第二節是重點精彩詩節,濃墨重彩地描寫了琵琶女的出場、彈奏情形和樂聲變化。(分層導讀,達到背誦)

            ① 找出描寫琵琶女出場的名句,體會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場,舉止端莊,神態含羞,似有滿腹辛酸心事。

            ② 誦讀描寫彈奏情形的詩句,分析描寫內容和表現力。

            調弦定音,非同凡響,聲中含情;信手續彈,聲聲含悲,心事無限;彈奏名曲,技藝高超。雖沒有具體描寫樂聲,卻為下面具體描寫樂聲做好了鋪墊。

            ③ 鑒賞具體描寫樂聲的詩句:

            詩人是用什么手法來描寫樂聲的?

            借助語言的音韻摹聲,兼用比喻、通感加強其形象性。

            對照注釋,結合作比事物特點,體會比喻所表現的樂聲特點;

            依據樂聲特點體會樂曲的發展變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試畫曲線圖示樂曲發展變化)

            旋律變化,心潮起伏。

            樂聲造像:琵琶女身懷絕藝,心懷哀怨。

            3)三聞琵琶,為何 “凄凄不似向前聲”,詩人“淚濕青衫”?

            琵琶女聽到詩人傾訴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淪落,又悲詩人的被貶遭際,所以樂聲更凄悲;詩人由琵琶女的傾訴,想到自己的被貶,既悲琵琶女的悲涼身世,又悲自己的謫居荒僻之地,所以淚濕青衫。兩人感情更加相通,達到了相融。

            三、整合小結,強化感受

            全篇寫音樂三個回合:一聞樂,聞聲不見人,情相觸;再聞樂,見人再聞聲,情相通;三聞樂,知人重聞聲,情相融。琵琶聲中塑造出詩人自身橫遭貶謫、抑郁寡歡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淪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淚中表現出詩人與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馬,青衫淚濕,同在天涯。作者與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詩高處在此,不在他處。”——《讀注釋唐詩三百首》批語)

            讀《琵琶行》有感: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韻依依。樂天潯陽聞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識。寄語天涯淪落人,莫愁前路無知己。

            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1.重點與難點:

            感受悲劇美,鑒賞音樂描寫是重點;

            通過描寫音樂藝術溝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詩意的難點。

            2.學法指導:強化預習,正音順句,對照注釋,初解文本;

            誦讀入境,感知詩意;潛心涵泳,體味情感。

            3.教具準備:投影片。

            .教案示例2

            本設計是問題式,由三個問題組成。即:1、誰解琵琶聲;2、誰解青衫淚;3、誰解風物意。

            1、 誰解琵琶聲

            讀了本詩,我們恐怕更多的是對琵琶女的命運掬一把同情淚。確實,琵琶女的命運令世人感嘆。但是,我們是否能夠從琵琶曲調的起伏變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變化的軌跡呢?

            整個曲調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潯陽江邊,風寒月冷,琵琶女獨守空船,孤單凄涼。所以其出場彈奏時旋律低沉抑郁。

            強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對往昔生活的深情回憶,于是音樂進入第二部分“歡樂曲”:“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這時歡快明朗、清脆悅耳的琵琶聲,忽高忽低,交織起起伏生動的樂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紅的青年時代。青年時代的她,可謂色藝超群,名噪京華,“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成功的榮譽與醉酒歡歌構成她生活的全部。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轉為清脆圓潤、輕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盤”更如往日盈盈笑語,讓人過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長,時光不再。“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琵琶女“年長色衰”,生活變故,門庭冷落。迫于生計,她“老大嫁作商人婦”。回憶到這兒,琵琶女怎不肝腸寸斷?所以旋律又進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生。”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當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憤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段音樂情緒高漲起來,絕非柳暗花明,重見天日,而是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奏,表達琵琶女對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懣之情。琵琶女受傷的心靈本渴望愛情的撫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輕離別”,讓她時常空船獨守。這現實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樂之聲如“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憤怒控訴。收撥一劃,“四弦一聲如裂帛”,是憤激的哀號,更是對不公平社會現實和命運的抗爭!

            總之,詩人不但寫出了琵琶女音樂技藝的高超,而且通過樂曲的變化,表達出演奏者內心情感的起伏變化,讓人如聞其聲,如感其情。正如詩人所云:“我聞琵琶已嘆息。”悲憤的曲調,令普天下傷心人聞聲一哭!

            琵琶聲——盡訴心中悲悱情

            這一問使學生從全新的角度去體味音樂的藝術魅力。音樂的描寫已經超出了藝術欣賞的范疇,蘊含著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運的揭示。讓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能夠大大調動學生的情趣,激發他們的興趣。

            2、誰解青衫淚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時。”詩人白居易為何在一個素不相識的琵琶女面前淚灑青衫呢?

            詩人淚灑青衫,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①傷琵琶女:正如詩中云:“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卿卿。”琵琶女憤激幽怨的曲調本引發詩人情感的共鳴,在聽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傾訴后,更是激起詩人深深的憐憫。

            ②傷己:詩人才華橫溢,譽滿天下,然而今朝淪落,幽愁悲憤;再加上朋友一別,更感孤寂難耐。

            人悲,己憐,“同是天涯淪落人”。傷人,傷己,兩重感傷交融一體,積累沉淀,詩人怎不悲愴滿懷,淚灑青衫?這“淚”,既是詩人對被壓迫婦女的同情與尊重,又是對當時社會的控訴。

            青衫淚——同是天涯淪落人

            通過這樣一個問題,能夠使學生了解“淚”的深沉含義,從而進一步把握本詩思想感情的另一側面。

            3、誰解風物意

            詩歌往往少不了風物的描寫,同樣,本詩歌前后貫穿了幾處風物描寫的文字。這些風物有什么作用呢?

            篇首的“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敘述了江東送客時的環

          《琵琶行》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欣賞詩中運用比喻,形象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

            2、了解運用環境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方法。

            3.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實。

            要點:了解有關文學常識和背景,朗讀整體把握,積累部分字詞

            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了解有關文學常識和背景

            1、簡介作者,教師補充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中唐時期現實主義的偉大詩人。青年時期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讀書時期特別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瘡。少年就以詩成,曾以《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到京城拜望大詩人顧況,深得贊賞。29歲中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左拾遺、刑部尚書。白居易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揭露現實黑暗,反映勞動人民痛苦的詩篇,即被稱為的“諷喻詩”。白居易的詩通俗好懂,傳說“白傅作詩,老婦皆懂”。生活在由盛轉衰的中唐時期。青年時因戰亂曾四處漂泊,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有“兼濟天下”、“為民請命”的理想和信念,屢次上書針砭時弊。寫下了《新樂府》、《秦中吟》為代表的“諷喻詩”,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長篇敘事詩有《琵琶行》、《長恨歌》。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2、簡介寫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遺官職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歲被改職任太子左贊善大夫,次年由于上書皇帝,言辭急切,被加上越職奏事的罪名,先被貶為江州刺史,又被貶為江州司馬,《琵琶行》就寫于第二年秋天。詩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鳴自身天涯淪落的不幸。

            3、本文屬于樂府詩,簡介樂府:

            樂府本是漢武帝劉徹開始設立的掌管音樂的機關,任務是制定樂譜、采集歌詞、訓練樂工,以備朝廷舉行祭祀,召開宴會或舉行其他儀式時演奏。另外,還有一項任務就是采集民歌,供統治階級“觀風俗”。后來其含義有了變化,指一種合樂的詩歌,即“樂府詩”,簡稱“樂府”。樂府詩有廣狹兩種意義:狹義的'指漢以下入樂的詩,它包括文人創作的和采自民間的;廣義的包括詞曲和沒有入樂而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詩體裁的作品。這首詩屬于后者。

            4.關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后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漢魏樂府,是樂府名曲之一。篇幅較長,句式靈活,平仄不拘,用韻富于變化,可多次換韻 。

          《琵琶行》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學習、欣賞作者以語言文字不珍現音樂形象的藝術手法。

            2、體會作者對琵琶女身世的無限同情和共鳴。

            教學重點

            學習用文字表現音樂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

            感受“聲中之情”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聽“曲”(播放音樂)

            聽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對琶琶聲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二、賞“聲”

            1、學生談聽后之感

            2、白居易在聽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寫下他的感受的?(直接進入第二段的琵琶聲部分)

            3、詩人是如何用文字來描述音樂形象的?(師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問設計:音樂是主人公內心情感的流露,那我們一起去體會琵琶女的琵琶聲中的“情”。

            1、勾劃出文中能體現“聲中之情”的詩句

            明確: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主中無限事;別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無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過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據課文,學生先朗讀,后討論,理解“聲中之情”

            明確:琵琶女是一賣藝之女,年輕時因美貌和超群的音樂才華受眾人矚目。然年長色衰,才華無人賞識,下嫁商婦,獨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惆悵”,“幽愁”是一種落漠和孤獨。

            四、識“知音”

            設計提問:我們通過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聽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詩人卻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聽出了她的曲中之情,為什么?(過渡到詩人的處境)

            1、學生討論

            2、明確:白居易是貶官,政治抱負不得施展,與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貶謫將辭行“醉不成歡慘將別”心情與琵琶女一樣“幽愁”

            總結:“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五、比較欣賞劉鶚的《老殘游記。明湖居聽書》

          《琵琶行》教案 篇7

            目標設置

            1.指導學生順暢地誦讀全詩并當堂背誦第二節;

            2.感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悲劇美;

            3.感知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體 會敘事詩的抒情藝術。

            重點難點

            1學習用文字表現音樂的藝術手法 同是天涯淪落人主旨的理解

            2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課時安排:兩課時

            預習

            1、借助資料了解作者及相關背景

            2、讀課文,疏通字音;結合注釋,通譯全詩,完成學案自主落實部分。

            3 、結合小序,理清敘事脈絡,概括各段內容。

            4、找出詩中的三次音樂描寫,思考用了哪些藝術手法。

            第一課時

            【導入】唐朝有這樣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許早已被人們淡忘了,可是他為一位詩人寫的悼亡詩卻永久的流傳了下來。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寫的那首悼亡詩是:

            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他悼亡的詩人是:白居易。

            其中“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 “胡兒能唱琵琶篇”少數民族的兒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見這首詩流傳之廣泛,影響之深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胡兒能唱的琵琶篇。

            【 作者簡介】白居易,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鄭,青年時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二十九歲中進士,官至左拾遺(諫官)。有“兼濟天下”的理想,屢次上書針砭時弊。寫下了《新 樂府》、《秦中吟》為代表的`“諷喻詩”,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由于得罪了憲宗和官僚集團,被貶官。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今存書近三千首。在文學上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反對“嘲風月,弄花草”而別無寄托的作品,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麗著稱。《琵琶行》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長篇敘事 詩,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一) 范讀全詩,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注意讀準字音。

            湓浦口 ( )賈人( ) 荻 花( ) 霓裳( ) 六幺( )

            (二) 速讀全詩,整體把握,討論思考以下問題

            1閱讀詩序思考:白居易寫作琵琶行的背景原因是什么?

            ① 齊讀小序

            ② 自由討論:小序寫了幾層內容。(以白居易為陳述主體來概括)

            ③發言明確

            左遷九江,偶遇倡女, 使彈數曲,引起共鳴,因為長句。

            2.通過敘事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他們有什么共同點?

            琵琶女和詩人自己。“同是天涯淪落人”。

            3.“淪落”的具體情況是 怎樣的?(引導學生用原詩文回答,齊讀相關詩句,感受“淪落”之情。)

            1 )讀序與第三節相關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與心境。

            當年:艷蓋群芳,藝壓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歡笑;

            而今:年老色衰,門前冷落,委身商人,獨守空船。

            京倡商婦怨

            2)讀P25注釋③、序、第一節與第四節相關部分,了解詩人的遭遇與心境。

            當年:詩酒流連,絲竹不絕,高朋滿座,其樂融融;

            而今:謫居臥病,有酒無樂,送客慘別,其情凄凄。

            京官謫官恨

            4 .“相逢何必曾相識”,是什么使素不相識、萍水相逢的詩人和琵琶女聯系在一起?

            音樂(琵琶聲)。

            一個獨守空船,借樂訴怨;一個送客江頭,有酒無樂。一個善彈,一個善聽,演繹出一出千古傳誦的知音故事。這正如潯陽樓楹聯所言:

            楓葉四弦秋,棖(chéng,觸動)觸天涯遷謫恨;

            潯陽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別離情。

          《琵琶行》教案 篇8

            一、《琵琶行》相關知識

            1、參見洪邁《容齋隨筆》“琵琶亭詩”“白公夜聞歌者”“琵琶行海棠詩”“白公詠史”等條目。

            2、“瑟瑟”別解:

            明楊慎《升庵外集》:“白樂天《琵琶行》:‘楓葉荻花秋瑟瑟’,今詳者多以為蕭瑟,非也。瑟瑟,本是寶(石)名,其色碧。此句言楓葉赤、荻花白、秋色碧也。或者咸怪今說之異。余曰:曷不以樂天他詩證之:其出府歸吾廬詩曰,‘嵩碧伊瑟瑟’;重修香山寺排律云,‘兩面蒼蒼岸,中心瑟瑟流’;薔薇云,‘猩猩凝血點,瑟瑟蹙全匡’;閑游即事云,‘寒食青青草,春風瑟瑟波’;太湖石云,‘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沉沉’;又云,‘隱起磷磷狀,凝成瑟瑟胚’,亦狀太湖石也;早春懷微之云,‘沙頭雨染斑斑草,水面風驅瑟瑟波’;暮江曲云,‘一道殘陽照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諸詩以‘瑟瑟’對‘斑斑’,對‘蒼蒼’,對‘猩猩’,豈是蕭瑟乎?”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楊升庵云:白樂天《琵琶行》:‘楓葉荻花秋瑟瑟’,此瑟瑟是珍寶名,其色碧,故以影指‘碧’字。最為賞音!而陳晦伯以‘瑟瑟谷中風’正之。夫詩人吟諷,用意不同:白自言色,劉自言聲,又豈相妨?而必泥以蕭瑟之‘瑟’字耶!楊又引白‘一道殘陽照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正之,尤為妙絕。”

            ──以上摘自顧學頡、周汝昌選注《白居易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7月第1版

            3、滿腔遷謫之感,借商婦以發之,有同病相憐之意焉。比興相緯,寄托遙深,其意微以顯,其音哀以思,其辭麗以則。《十九首》云:“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嘆,慷慨有余哀。”及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與此篇同為千秋絕調,不必以古、近、前、后分也。(《唐宋詩醇》卷二十二)

            香山《琵琶行》,婉折周詳,有意到筆隨之妙。篇中句亦警拔。(黃子云《野鴻詩的》)

            ──以上摘自吳熊和主編《唐宋詩詞評析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

            4、《琵琶行》作法:

            這一篇《琵琶行》仿佛江潮涌處,余波蕩漾,有悠然不盡之妙。凡作長題,須步步映襯,處處點綴,在組織處,在悠揚處,筆意總須層出不窮,并須處處顧到主意,要細膩熨帖,要聯貫回護,才能盡長篇歌行之妙。

            ──摘自喻守真編注《唐詩三百首詳析》,中華書局1957年12月第2版

            二、擴展閱讀

            聽穎師①彈琴

            韓 愈

            昵昵②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③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④。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⑤。穎乎爾誠能⑥,勿以冰炭⑦置我腸!

            注:

            ① 穎師:西域僧人,“穎”是其名,“師”對僧人的尊稱。

            ② 昵昵:親昵的`樣子。

            ③ 躋攀:登攀。

            ④ 絲篁:絲竹等弦樂器,這里借指音樂。

            ⑤ 滂滂:流淌的樣子。

            ⑥ 誠能:確實擅長(彈琴)。

            ⑦ 冰炭:比喻心中忽冷忽熱,忽憂忽喜。

          【《琵琶行》教案】相關文章:

          《琵琶行》教案07-21

          琵琶行的 教案08-05

          琵琶行的教案08-31

          《琵琶行》教案08-31

          琵琶行教案08-09

          琵琶行 教案08-27

          琵琶行(并序)教案08-22

          《琵琶行(并序)》教案06-14

          《琵琶行》并序教案10-08

          《琵琶行并序》教案09-30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日韩欧美综合在线 | 中文字幕少妇偷人激情在线看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ⅴ日本 | 日日超级碰碰碰碰久久久久 | 亚洲色大全不卡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欧美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