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的愛情觀
所謂詩詞歌賦,是人們對我國傳統文學的概稱;這一稱謂幾乎可說概括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學的大成。自古至今,人們形容才子莫不說: 詩詞歌賦,無所不曉,琴棋書畫,無所不通。泱泱中華,自先秦以來形成的古詩詞浩如煙海,燦若星辰,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瑰寶。在這些作品中隱含了許多難以言傳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給后人以啟迪,給后人以廣闊的思維空間。其中,有一部曠世經典,不但在先秦文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整個中國文學中也享有很高地位,是中國詩歌的發軔。它即是《詩經》。
近日,濱州學院中文系王志芳老師在接受本網記者關于詩詞歌賦的訪談中表示,了解中國的詩詞歌賦,首先要從詩經說起,《詩經》是我國最高文學成就的代表。此外,她認為,《詩經》所創造的文學藝術價值自不待言,但在那個文學還遠沒有走向自覺的時代,其社會功用價值卻遠遠超越了它的藝術價值。可以說,《詩經》既是一部杰出的文學著作,又是一部反映社會風貌的歷史百科全書。
“詩經,首先體現了我國政治歷史上一種強烈的民本意識”
“詩經,首先體現了我國政治歷史上一種強烈的民本意識”王志芳告訴記者,《詩經》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11篇。關于《詩經》的集結歷代說法眾多。對此,王志芳比較認可“采詩說”。即是采詩官游走于天下采風記錄各地詩篇,以便天子足不出戶,便可知天下各地民情。《孔叢子·巡狩篇》就記道:“古者天子命史采詩謠,以觀民風。”《詩經》中記錄有大量重視民生、關注和諧的思想內容,其“重農裕民、敬天保民、愛民如子、君民和諧”的民本觀,以及適應時代進步的歷史觀,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并對中國兩千余年的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活潑、自由、無邪的愛情觀
“讀詩經,令我最喜愛、陶醉的是那些直指人心的愛情詩篇!”王志芳說,愛情作為人類的美好情感之一,是文學作品中歷久彌新的永恒話題,從古至今,無數的文學作品歌之詠之。《詩經》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反映愛情的詩歌就占有很大的比重。可謂是文學作品中表現愛情的濫觴之作。通過對《詩經》中愛情詩的解讀,我們可以了解《詩經》時代人們的愛情觀。
王志芳進一步介紹,《詩經》中的愛情詩在很多情況下都表現了一種對自由戀愛情的追求,大膽、熱烈、率真。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能夠自由的追求自己的愛情,尤其是對女性,沒有后來封建社會時期的種種嚴格的束縛。
她進一步舉例說道:《召南·摽有梅》中則塑造了一個內心火熱,期盼愛情的女子形象。“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意思是:“追求我的小伙子,趁著這美好的時光,快與我相會”,十分強烈的表達了女性在內心深處對情感寄托的欲求。“這是何等的大膽與熱烈,甚至在今天,也并非所有的女性都能夠這樣熱烈,率真的追求屬于自己的愛情。”王志芳感嘆道。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首《關雎》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首。對于這一首詠情詩,孔子講:“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意思是說:關雎詩篇,快樂而不過分,悲哀而不傷痛。也就是說,孔子認為關雎的風格,比較平和,恰到好處。孔子向來主張中庸,對關雎如此評價,應該是很高了。對于詩經的總體評價,孔子認為“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經三百首,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不虛假”。關于思無邪,現多解作思想純正。其實,思無邪出自《詩經�·魯頌》一首詠馬詩,“思”是語氣詞,不做“思想”解。至于“邪”,古注多認為同“徐”。思無邪者,誠也;就是不虛假,換句話說,就是感情真摯的意思。王志芳解釋道。
“鬧婚房,詩經里鬧的是鬼怪,現今成鬧人了……”,《詩經》里豐富的民俗變遷
“今天,我們閱讀詩經,還可以了解詩經時代,我國歷史上豐富的民俗變遷”王志芳介紹,《詩經》全書主要收集了周初到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作品。最后編定成書,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產生的地域大約是今天的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及湖北北部一帶。作者包括了從貴族到平民的社會各個階層人士。王志芳告訴記者:詩經中的作品,主要用于祭祀、朝聘、宴飲等場合,在當時的政治、外交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王志芳進一步介紹,上古祭祀活動盛行,許多民族都產生了贊頌神靈、祖先以及祈福禳災的祭歌。我國古代也特別重視祭祀,認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保存在大雅和“三頌”中的祭祀詩,大多是以祭祀、歌頌祖先為主,或敘述部族發生、發展的歷史。
“與此同時,詩經里也有相當反映普通民眾生活習俗的作品”王志芳說,在詩經中,除了男女相慕相戀、相思相愛的情歌,也有一些反映婚嫁場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詩。比如,詩經中有關于“鬧婚房”的描寫。只是詩經時期的“鬧婚房”與今人不同,認為新婚有魔鬼獠客,故應盡情逸樂,以驅鬼怪。而今,成了“鬧人”了!
“古人是十分重視詩經的,認為:不學詩,無以言。而現在,詩,或者說文學,似乎與人們的生活很遠了……”王志芳說,孔子是非常重視詩的作用的。他曾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意思是說,詩歌啟發人的心智,禮制使人言行規范,“立”得起來,音樂使人得到人性的完成。當然,這里的“詩”,并不是專指詩經。可是,《論語》中,凡詩,則大多指詩經,是沒有錯的。孔子關于詩歌的作用,還有一個最著名的論斷:“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意思是:年輕人為什么不學習《詩經》呢?詩,可以啟發想象,可以觀察事物,可以會合群體,可以表達哀怨。近事父親,遠事國君,還可以多認識動物植物的名稱。采訪末了,王志芳向記者強調。
【《詩經》中的愛情觀】相關文章:
《詩經》所反映的女性愛情觀09-26
《詩經》愛情觀研究及文學影響范文06-13
詩經中的舞蹈11-30
詩經中的詩句09-26
詩經中的經典名句07-25
《詩經》中的“花語”11-01
《詩經》中的愛情11-04
詩經中名句09-06
詩經中的愛情詩經典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