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時間:2025-04-08 16:35:14 詩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我要投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通用12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通用12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1

            教學內容:理解《渭城曲》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內容,比較、感悟、賞析兩首送別詩的風格。

            知識目標:理解詩句,了解古詩內容,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并能背誦.

            能力目標:展開想象,培養合作研究、自學鑒賞古詩的能力.

            情感目標: 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能查閱并初步使用有關資料.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句;

            2.通過詩中所描寫的景色展開想象;

            3.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情引趣

            1. 讓我們先聽首歌,好嗎? (音樂起,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2.誰聽過這首優美動聽的歌?知道歌的名字嗎?對,叫《送別》

            4.師:在古代,長亭外,古道邊,往往是人們送行分手的地點場所。今天,讓我們一起賞析兩首送別詩,這兩首詩的題目 分別叫做《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板書課題)

            二、初讀古詩

            師:古詩所寫內容包羅萬象,像離人夢,相思愁,游子吟,征夫苦,愛國情等等,非常豐富。其中,描寫送別的詩占有一定的比重!端驮拱参鳌泛汀端投派俑问裰荨愤@兩首詩都是送別詩中的名作,被人們傳誦到今。這么好的詩真是不能不學,首先請同學把書翻到52、53頁讀一讀這兩首詩吧。

            1.生自由讀;

            2.師指名讀;

            3、教師范讀;聽老師讀讀這兩首詩。

            三、選讀其中一首深入學習

            1.師:同學們,我想問一下,你們比較喜歡哪一首呢?你認為哪首寫的好呢?我們分組搞一個辯論賽好不好。請選擇《送元二使安西》的同學座到這兩組,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同學座到這兩組。同學們可以選取你們喜歡的方式學習你最喜歡的那一首送別詩,一定要用心呀,為一會兒辯論哪首寫的好座充分的準備工作。

            2.學生自學。

            3.小組交流。

            4.分別對兩首詩進行匯報,教師相應點撥。

            師:為什么你更喜歡這首詩而不是那首?究竟哪首送別詩寫的更好呢?比賽正式開始,我當裁判。

            唐初期、盛唐時期的我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所以當時的人們豪氣沖天,充滿了建功立業的思想,所以,人們之間的分別也就成為常事。這兩首詩雖同為送別詩,但表達的情感卻不一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點撥備案:首聯屬“工對”地名對,極壯闊,極精整。第一句寫長安的城垣、宮闕被遼闊的三秦之地所“輔”氣勢雄偉,點臨別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泛指“蜀川”,點杜少府即將宦之地;而“風煙”、“望”,又把相隔于千里的秦蜀兩地在一起。三四句意思:我和你同樣遠離故土,宦游他鄉,這次離別,只不過是客中之別,又如何感傷!接著作者勸慰杜少府說:“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連,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遠隔千山萬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鄰一樣近嗎?可不要在臨別之時哭鼻子、抹眼淚,象一般小兒女那樣。

            師:你們組說的可真好,看樣子對詩的理解很深刻嘛?,我準備了這首詩的影音材料,看看里面又是怎么評價的?

            放多媒體

            由于聽你們這樣評說,再加上剛才那一段影音材料,連我都覺得這首送別詩寫的要比他們組選的好了。

            (哦,你們組為什么不同意?好,我們公平競爭,請你們發言陳述,我們這幾組的同學也認真聽一聽,你們倒是說說看,你們選的這首詩哪里寫的高明?精妙在哪里?

            《渭城曲》點撥備案:

            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邊疆的詩。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清晨,渭城自東向西一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這一切,都仿佛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蜕,本是羈旅者的伴侶;楊柳,更是離別的象征。選取這兩件事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它們通常總是和羈愁別恨聯結在一起而呈現出黯然銷魂的情調。

            這首詩,對如何設宴餞別,宴席上如何頻頻舉杯、殷勤話別,以及啟程時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矚目遙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席即將結束時主人的勸酒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再干了這一杯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詩人像高明的攝影師,攝下了最富表現力的鏡頭。主人的這句似乎脫口而出的勸酒辭就是此刻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集中表現。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拔鞒鲫栮P”,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中波,備嘗獨行窮荒。因此,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里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殷勤祝愿。對于進行者來說,勸對方“更盡一杯酒”,不只是讓朋友多帶走自己的一分情誼,而且蘊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師:有道理,說的真好。我這里也為你們準備了這首詩的影音材料,看看里面又是怎么評價的?

            到底那首詩寫的更好呢?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真實平分秋色,難分仲伯高下。 我宣布,比賽結果:一比一平!

            哦,有的同學在噘嘴呢。其實,你們都是獲勝方呀。因為通過同學們談感想,說風格,在不知不覺中,你們對這兩首送別詩的理解、感悟已由膚淺變得深刻了。我們這節課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對不對?對這兩首詩還有疑問嗎?

            四、賞讀古詩

            1. 質疑并解疑

            2..師:同為送別詩,給人留下的感受卻不一樣,一首纏綿傷感,一首積極向上。讀的語氣是不是也要有所不同呢?

            4.指導朗讀、背誦

            怎樣讀才能讀出作者那時的感受呢?(指導朗讀、試著背誦)選擇一首,給大家讀一讀?不錯,要是在注意一下句中的停頓、重音就更好了。吟誦,抑揚頓挫,要注意重音與停頓韻味,古詩,講求的是一種韻味,在停頓的地方將韻母的音發的飽滿一些,有余音繞梁,不絕于耳的感覺,讓人細細體會、再慢慢回味。

            聽老師再讀一遍好嗎?看誰悟性最強,感覺最好。在下面試著練一練。誰愿意讀?真不錯。

            5.教師小結

            五 結束語:

            通過今天我們學習的兩首送別詩,相信同學們對古詩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們的讀本中還有一些送別詩,課后請同學們找出來讀一讀,再與今天學的送別詩對照著的體會下,相信你會有更多的收獲。

            板書設計:

            《送元二使安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更盡一杯酒 海內存知己

            無故人 天涯若比鄰

            傷感 向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2

            教學目標:

            1.學會運用“起承轉合”法分析詩歌

            2.理解和感悟詩人豁達的胸襟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過程:

            導語:應該說每個人都經歷過離別,人們在同自己的家人、朋友離別時,心情總是難過的,免不了要講些祝福的話語,有的甚至做兒女態流下眼淚來。這當然時人之常情,毫不足怪的。但是,詩作為藝術,如果把這些都寫進去的話,就會讓人覺得似乎有些平庸,落入俗套了。那送別詩到底給人以怎樣的意境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送別詩-----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文學常識:

            ——王勃,字子安,唐高宗時應舉及第,年僅14歲,尚是一少年,但因才華外露,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初唐四杰”。27歲那年到交趾探望父親,溺水而死,著有《王子安集》。

            ——律詩8句分4聯,分別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根據每一聯的作用,分別稱為“啟、承、轉、合。

            二、讀:語速,語調,節奏

            三、釋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任某縣的縣尉。蜀州,在今四川省。

            四、賞析

            1.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起:首聯,破題,交待送別的地點和時間。

            ——起:就是開頭,首聯。首聯的作用在于破題,即交待題目當中的主要因素。

            輔:輔衛

            三秦:長安附近關中一帶的地方(點出了送別地點。)

            風煙:風塵煙霧 (點出送別時間:早晨)

            五津:四川省岷江上的五個渡口 (點出了行人將要去的地方)

            “遠遠望去但見四川省一帶風塵霧靄中蒼茫無際!

            2.首聯描寫了那些景物?第一句與第二句描寫景物特點上有什么不同?

            ——城闕 三秦 風煙 五津 。一近一遠,一明一暗,對比強烈,構成了一幅非常生動真實的送別畫面。

            3.詩的開頭明說離別了嗎?說了些什么?

            ——沒有,描寫了這兩個地方的形式和風貌。

            現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詩人與好友杜少府站在長安城下,抬頭看看長安城,再張望一下蜀州的方向,舉目千里,無限依依,那送別的情意就自在其中了。

            4.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的問題,詩人站在長安城下能看到千里之外的蜀州嗎?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不能。 類似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這里詩人超常人視力之所不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開篇就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壯闊的境界,這同一般送別詩只著眼于楊枝、淚痕、酒盞是不同的。

            5.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承:緊承上聯所描寫的內容和方向加以具體化的描述。

            離別意:離別的情意 ;與君離別意:我和你離別的情意

            宦游人:為做官而漂泊在外的人。(古時離開家鄉到異地求學成為游士或游學,離開家鄉到異地做官稱游宦或宦游)

            作者意在告訴杜少府此時我和你一樣難過,但因為我們同是宦游人,命運相同,這次分別是別中之別,這兩句詩很自然的把兩個人之間的情感共鳴寫出來了。

            6.“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名句)

            ——五六句筆鋒一轉,轉而去安慰即將遠行的友人。

            轉:頸聯,強調在內容上要改變描寫方向。(這一句往往就是名句)

            海內:四海之內,指全國

            比:靠近,挨著。

            遠離分不開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即使在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這既是對杜少府的安慰也是對他的一種贊揚(點撥:知己)表現出詩人寬廣的胸懷和高尚的志趣,是真摯的友情得到了升華。

            7.“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合:尾聯,回應題目,回應標題。

            無為:不要,不需要

            歧路:分別得路口

            沾巾:揮淚告別(人哭了,就要用手帕拭淚,于是沾巾就可以用來代替哭泣。這種字眼叫做代詞或代語)

            8.回顧全詩:

            作者寫這首詩的目的是為了勸慰他的朋友杜少府,但他不是一上來就勸他不要過于傷感。而是先用環境描寫勾畫出一個真實的送別畫面,又表示自己和他一樣都是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種因離開親友遠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說,山高水遠并不能阻隔知己在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溝通,“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彼斐蔀槿木摺V钡雷詈蟛艅袼灰诜质值臅r候過于悲傷。這樣委婉寫來,杜少府一定會感到親切,他那點纏綿悱惻的感情一定可以排解了。

            9.小結

            這首詩樂觀開朗,沒有一般送別詩所有的纏綿和悱惻,我想這正是它受人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從齊梁到初唐,浮華艷麗的詩風一直占據著詩壇的統治地位。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人扭轉了齊梁的詩風,為詩歌創作開創了新的風氣。

            五、課后作業

            1.課后搜集有關初唐的詩歌加以分析比較

            2.背誦全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3

            學習目標:

            1、了解詩歌的一些常識。

            2、了解詩歌的一些技巧,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

            3、通過品味詩歌的語言,體味詩歌的情味,領悟詩歌的意境。

            4、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及珍視朋友間的友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1、通過反復吟詠,當堂能夠順利背誦詩歌。

            2、培養學生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過詩歌意境的再加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加強修養,陶冶情操。

            教法設計:

            通過反復吟詠,當堂能夠順利背誦詩歌,詩中一些字詞的運用,學生可能在理解上產生問題,可采用討論、點撥、聯想、想象的方式加以解決。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應該說每一個人都經歷過離別,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王勃在與自己的好友分別時的贈言。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預習,改寫了這首詩,要求有人物的描寫,下面我們就請一位同學來讀他的作品。(一學生讀)這位同學仿佛已經把我們帶入了那種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這首詩了,下面我們就進入對此詩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

            1、本詩屬于哪種體裁?

            五言律詩。

            2、回顧關于律詩的知識。

            律詩有四聯,分別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以數字來判斷是幾言。

            三、正課:

            1、師范讀本詩,學生體會詩歌的節奏和感情基調。

            2、學生齊讀,注意把握詩的.節奏。

            3、學生自由朗讀,在把握節奏的基礎上揣摩詩歌的感情。

            4、抽個別學生朗讀,其他學生點評,大家在朗讀上共同進步。

            5、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點?

            這是一首送別詩,表達了作者與友人的情誼,感情比較達觀。

            6、你從詩中的哪句話理解到作者的這種感情的?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7、怎樣來理解這句話呢?用自己的話來說。

            “只要四海之內知心的朋友時刻關心著自己,即使遠隔天涯,也會覺得跟近鄰一樣!边@句話可以說道出了古今上下幾千年人們的共同心聲。

            8、分析其他三聯

            (1)我們來看一下首聯。它是在寫景嗎?或是寫什么?

            看似寫景,實則勸慰友人。這里出現了兩個地點,“我”在長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離別并非遠別,何必傷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別地點,“五津”是上任地點。

           。2)頷聯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這句話怎樣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勸勉友人,我們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別為別中之別,不必傷感。

           。3)頸聯則推開一層,轉述別后思緒,所以1—6句詩意似悲而作者曠達的胸襟可以顯見,怎樣理解最后兩句呢?

            尾聯由前三聯層層逼出——既非遠別,又同為宦游,雖別而如比鄰,自當與分別之時不要效仿小兒女的情態,哭泣悲傷。

            9、背誦

            要求學生默讀,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味,檢查背誦效果。

            四、拓展:

            同學們,結合我們剛才分析詩的方法來看下面幾首詩,首先請大家用兩分鐘時間快速閱讀,找出你最喜歡的一首,分析詩人的感情,最后比較詩人之間相同或不同之處。

            五、作業: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們自己的感情,回贈王勃一首現代詩。

            六、板書:

            三秦(送別地點)

            望

            并非遠別

            五津(上任地點)

            同

            宦游(身份)

            知己

            豁達、樂觀、坦然

            意

            心愿

            比鄰

            無為

            共沾巾

            七、附:

            送元二使安西

            芙蓉樓送辛漸

            別董大

            王維

            王昌齡

            高適

            渭城朝雨邑輕塵,

            寒雨連江夜入吳,

            千里黃云白日曛,

            客舍清清柳色新。

            平明送客楚山孤。

            北風吹雁雪紛紛。

            勸君更盡一杯酒,

            洛陽親友如相問,

            莫愁前路無知己,

            西出陽關無故人。

            一片冰心在玉壺。

            天下誰人不識君。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

            天涯一望斷人腸。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4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了解我國古代詩歌在體裁上形式上的各自特點。

           。ǘ┠芰δ繕

            1、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2、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對祖國古代文化的興趣。

            重點、難點

           。ㄒ唬┲攸c:

            1、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2、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難點:

            了解我國古代詩歌在體裁上的各自特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面加點字的音。

            闕(què)宦(huàn)萋萋(qī)柯(kē)

            2、熟讀這五首詩歌,請同學自己查閱關于這五首詩歌的鑒賞材料。

            二、正課

           。ㄒ唬端投派俑问裰荨

            1、朗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作家作品簡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選自《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唐高宗時應舉及第,授朝散郎,為沛王府修撰,當時諸王好斗雞,王勃為沛王寫了一篇向英王雞挑戰的檄文,觸怒唐高宗,被罷斥。后在虢州做參軍,不久又因罪除名。25歲那年到海南交趾探望父親,溺水而死。他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會稱“初唐四杰”,反對以上官儀為代表的浮艷詩風,對近體詩格律有所建樹,為唐詩的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有《王子安集》。

            3、評點:

            城閾輔三秦,風煙望五律。

            “城闕”指長安,送別之地!拔褰颉狈褐杆拇,杜少府上任之地。氣象開闊,為下文抒情奠定基調。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同是宦游”是說二人皆為“宦游”,此別乃是別中之別,又有何傷?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意思是,只要海內有知音,雖在天涯海角,也如同鄰居一般。此句安慰社少府,也道出了千古以來人們的共同心聲,成為千年名句。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分別之時,效兒女之常態,表現作者曠達的胸襟。此詩是王勃供職長安時所作的一首送別詩。此詩一反送別詩纏綿排惻的格調,創造出開闊雄渾的意境。表現出作者曠達的胸襟。

            這首詩格律上屬五言律詩。首句人韻。中間頷聯和頸聯對仗。

            二、四、六、八句末字押韻。

            (二)《黃鶴摟》

            1、朗讀《黃鶴樓》(注意節奏、感情)。

            2、作者作品簡介:

            《黃鶴樓》選自《全唐詩》,有人評價,唐人七律詩當以此為第一。傳說李白到黃鶴樓要想賦詩,忽見崔顥之詩,曰有此詩在此,何必我寫,遂罷筆。作者崔額,唐代詩人,汴州人,開元進士。黃鶴樓,故址在湖北省武漢市蛇山的黃鶴礬頭。

            3、評點: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從眼前的黃鶴樓闡發聯想、想象,昔日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志》),“空余”二字,令人思接千載,心生遐想。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仙人乘鶴已去,只有千載浮云不變。歲月悠悠,世事茫茫,令人產生無限感慨。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歷歷”“萋萋”展現了山川草木鮮明的層次和色調。思路從歷史幽情轉移到現實景物,實現從時間到空間的轉換。形成宏闊而又蒼涼的意境。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意境再次由實而虛,眼前之景、思鄉之情與悠遠的歷史情懷融為一體,形成宏闊壯大而又蒼涼的藝術境界,氣韻橫生。言盡而意無窮。

            這首詩屬七言律詩。頷聯頸聯對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能讓你黯然銷魂的,只有離別。那么離別是什么呢?有人說離別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愁損辭鄉去國人的綿綿情懷;有人說離別是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的哀哀回憶;還有人說離別是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人去也的切切思念。

            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訊技術都不發達,人們往往一別數年便再難相見,因此古人很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不僅備酒餞行,折柳相送,還要作詩話別,所以“離別”也就自然成為我國古典詩歌中歌詠的重要內容。

            從先秦《詩經》到兩漢的樂府,從唐代詩歌到宋元詞曲以至明清的詩文,離別之情唱之不盡。特別是唐代,由于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更使得“送別詩”成為唐代詩歌中的重頭戲。

            下面同學們就動腦思考一下,在我們背誦過的詩詞中,哪些是講述離愁別緒的。

            大家知道這么多送別詩,那么誰能來說一說,這些送別詩在情感上有沒有一些共同點呢?

           。ū瘺,傷感,惆悵)

            的確,文人天生多愁善感,面對離別,就會更加顯得失魂落魄。大多數離別詩,都是表現了“黯然銷魂”的情感,帶上了凄涼哀婉纏綿之情。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送別詩都如此的凄涼哀婉纏綿呢?今天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來學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來體會一種別樣的送別情懷。(板書題目作者)

            之前我已經布置了預習作業,下面我就來檢查一下同學們的預習情況,關于作者王勃,你所了解的都有哪些情況呢?

            1、王勃(650——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唐朝初年的著名詩人。

            2、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一起,被稱為“初唐四杰”。

            3、曾游覽南昌有名的勝地滕王閣,寫下了震撼古今的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簡稱《滕王閣序》)

            4、他擅長駢文,現流傳下來文20多篇,詩90多首。明人集為《王子安集》。

            5、26歲時往交趾(今越南)看望父親,渡海溺水受驚而死。

            在留傳下來的《王子安集》里,文比較多,詩不足百首,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他的代表作。這位姓杜的少府將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長安相送,臨別時贈給他這首詩。那么這位博學多才卻英年早逝的詩人, 究竟在這首詩中訴說了一種怎樣的離別之情呢?我們一起來看這首詩。

            首先我們來觀察一下這首詩,從結構形式上來看,這首詩屬于什么詩呢?

            (五言律詩。)

            我們之前學習過律詩的特點,現在我們就來回顧一下,誰能來說一說?

            1、律詩多為五言或者七言,五律規定每句五字,七律規定每句七字。

            2、律詩每兩句為一聯,依次叫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3、限定用平聲韻,而且一韻到底,中間不得換韻。

            4、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規定。

            5、每首中間兩聯必須用對仗。

            那么我們來看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很明顯,這首詩的首聯對仗,但是頷聯卻并不對仗,所以,這是初唐時期律詩尚未定型的產物,后人評論這首詩歌時,把它稱為唐朝律詩的開山祖,可見,它在律詩的形成和發展上所具有的開創性作用,F在,我們就來一起領略一下這首詩的藝術魅力。

            首先,由老師給大家范讀一下這首詩,在老師范讀的過程中,大家要注意一下個別字詞的讀音和每句詩的斷句。

            老師就讀到這里,下面,我每組找一名同學,來給我們分享一下你的朗讀。

            同學們把握得都不錯,現在大家把書立起來,齊讀一下這首詩。

            詩就讀到這里,下面我們來具體的分析一下這首詩。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解釋:少府;之;任

            送別的的情景究竟是怎樣的呢?我們來看詩的首聯。

            二、(讀)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板書:首聯)

            解釋:城闕;輔;三秦;五津

           。1)誰能來說一說首聯交代了什么?

            詩人與友人分別的地點及友人要去的地方。

            當時,詩人是在長安供職,他要送自己的好朋友杜少府(官名)去蜀州上任。蜀州,在現今四川省,州府在崇慶縣。

           。2)分別和要去的地方各有什么特點?從哪個詞能看出來這樣的特點?

            長安:莊嚴壯麗的長安宮城,被地勢險要的“三秦”環護著,氣象宏偉。(輔)

            蜀州:千里迢迢,蒼茫一片。風煙迷茫、路途遙遠。(烽煙)

            (3)詩人身在長安,連三秦之地也難以一眼望盡,至于遠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見的!巴钡挠靡?

            1、為詩歌營造出開闊的意境。

            2、表現了詩人對朋友的戀戀不舍及對其今后生活的關心。

            首聯不說離別,只描畫出這兩個地方的形勢和風貌。長安是詩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宮闕,氣象雄偉,歷歷在目。杜少府離開這里,自然是戀戀不舍。而將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風煙渺渺,極目望去不免產生幾分惆悵。這兩句通過一近一遠兩處景物的對照,襯托出行者、送行者雙方依依惜別的感情。在作者心中,他對朋友的這份情感似乎能夠使他看到朋友一路的風霜以及朋友日后的生活,所以,即便遠在千里,也并非遠別。(板書:非遠別)

            那么現在大家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與朋友離別時我們通常會說什么?

           。ūV厣眢w,詢問歸期)

            那么王勃是否在與朋友惜別之時也有如此的叮嚀囑咐呢?我們一起來看詩歌的頷聯。

            三、(讀)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板書:頷聯)

           。1)怎樣理解“同是宦游人”?

            指的是你我都是出外做官的人。(板書:同宦游)

            這兩句詩把兩人之間感情的`共鳴寫了出來,意思是都是離家做官漂泊在外的人,你的感傷,我也能理解。

           。2)那么作者認為出外做官的人應該如何面對離別?為什么?

            坦然,樂觀。

            離鄉背井,已有一重別緒,彼此在客居中話別,又多了一重別緒,此別為別中之別,不必傷感。

            那么我們到底應該以怎樣的心態面對離別呢?我們來看下一句。

            四、(讀)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板書:頸聯)

           。1)同學們是如何理解這句詩的?

            我們分手之后,雖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傷。四海之內只要有了你這個知己,縱然我們分隔天涯海角仍像在一起一樣。(板書:若比鄰)

           。2)表現了作者怎樣的胸襟?

            與友互勉、超越時空、樂觀豁達,廣闊胸懷,遠大抱負,使真摯的友情得到升華。境界開闊,氣勢雄渾,道出了朋友之間的感情真諦,不求朝夕相處,只求心心相印

            這兩句詩,意味深遠,是全詩中最重要的部分。人們都有與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叫做“知己”,他有時近在身旁,有時卻遠在天涯海角,但無論空間怎樣的改變,時間如何的推移,真正的友情應該是牢不可破的。而且,決不能狹隘地認為“知己”只有一個;四海之內到處都有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樣都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誼。抱著這樣的認識和心情與朋友分別,那就不會感到孤獨寂寥,相反地卻是感到樂觀進取。

            五、(讀)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1)怎樣理解最后兩句呢?

            尾聯由前三聯層層逼出——既非遠別,又同為宦游,雖別而如比鄰,自當與分別之時不要效仿小兒女的情態,哭泣悲傷。(板書:尾聯:莫沾巾)

            (2)尾聯中詩人寬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怎樣呢?

            而要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

           。3)表明了詩人怎樣的生活態度?

            積極進取

            六、小結

            從形式上看,這兩首詩都屬律詩!端投派俑问裰荨肥俏迓桑饵S鶴樓》是七律。律詩的共同特點是頷聯頸聯對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韻。當然還有其他如平仄方面的要求,我們可暫不管它。五言律詩朗誦的節奏可以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律詩朗誦的節奏可以是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以不念破詞為準。如: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從內容上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屬于送別詩,寫得開闊雄渾,表現作者曠達的胸襟!饵S鶴樓》屬于思鄉詩寫得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它們確是唐詩中的精品。

            七、作業

            1、完成相關的課后練習

            2、默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黃鶴樓》

            教學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讓我明顯感覺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在一年來的實際教學工作中,自己的理論知識和課堂駕馭能力都有明顯的提高。雖然在一些細節的把握和處理上仍有欠缺,但是也我對今后的教學工作產生了更大的信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5

            目標:

            一、掌握詩歌中重點字詞的讀音和解釋,理解詩句的內容。

            二、體會詩歌的意境,熟讀成誦。理解和感悟詩人豁達的胸襟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樹立正確的情感觀和價值觀。

            教學設想:

            一、安排一個教時。(十三分鐘)

            二、這首詩語言比較淺顯,在講解過程中由教師先作示范,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問題。

            三、在詩句分析過程中,主要以教師和學生共同提出問題,同學間討論交流,教師總結歸納的方式展開。

            四、在學生理解了詩句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朗讀全詩。朗讀要求語音準確,語調合適,讀出感情。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同學們,老師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準確來說,這是一張畢業照。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們眼簾的是這樣一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边@句詩經常被引用到各種畢業照、留念冊上。那么,同學們知不知道這句詩出自何處呢?其實,它就出自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簡介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暫坎坷。有《王子安集》傳世。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 駱賓王。)

            三、講析詩歌:

           。ㄒ唬┙處煼蹲x,學生解決以下問題:

            1、這首詩的體裁是什么?

            學生回答。明確:五言律詩。繼續問律詩的四聯分別稱什么?(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2、詩歌中寫的是什么事情?從哪里看出?

            學生回答。明確:送別友人,從題目中看出。

           。ǘ╊}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動詞,到的意思。回憶《送孟浩然之廣陵》

           。ㄈ┳衷~學習:以學生開火車的方式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闕(què):皇宮前面的望樓。輔:護衛。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個渡口。

            宦(huàn):做官的意思 。無為:不要,不須。

           。ㄋ模┓治鲈娋洌

            1、經過同學們的預習和剛才老師的朗讀,詩中的哪句詩給同學們的感覺最直接?

            學生回答。明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2、同學們是如何理解這句詩的?

            學生回答。明確:

            1、四海之內只要有了你這個知己,縱然我們分隔天涯海角仍像在一起一樣。

            2、四海之內都有知己,縱然……

            對“知己”的不同理解使得我們對這句詩有不同理解,“詩無達沽”。兩種理解都提到了一個關鍵詞,也是詩人寫作這首詩的原因,那是什么? (離別)

            3、詩歌中的頷聯直接提到了“離別”,“同是宦游人”是離別的什么?

            學生回答。明確:離別的原因。

            聯系我們生活中的實際,與朋友離別時我們通常會說什么?(無非都是囑咐朋友要保重身體,詢問歸期等等)但是,詩人在這里并沒有對朋友的離開有只言片語的挽留,而是直接到出了離別的原因,這表明詩人是以怎樣的`態度面對與朋友的離別的?(坦然)

            詩人的這種坦然地心態影響了他筆下的景物,首聯。

            4、 首聯點明了哪兩個地方?

            學生回答。明確:長安、四川

            5、 請同學們再認真讀一下首聯,看看哪位有心人能發現問題?

            學生提問。明確:詩人在長安送別朋友,按理他是不可能望到四川的,但是這里詩人卻用“望”字連接這兩個地方?為什么?

            6、 組織學生就這個問題展開小組討論。

            學生回答。明確:

            1.詩人把兩個相隔千里之外的地方用“望”字連接,使詩歌營造出開闊的意境。

            2.表現了詩人對朋友的今后生活的關心。

            7、 在學習了詩歌的首聯和頷聯的基礎上,我們再回到詩歌的頸聯,也就是千古名句,同學們,現在大家對這句詩又有怎樣的理解呢?

            學生討論回答。

            學生回答。明確:與友互勉、超越時空、樂觀豁達。

            8、 尾聯中詩人寬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怎樣呢?那就是說這里除了對友人的寬慰還要?(微笑)表明了詩人怎樣的生活態度?(積極進。

           。ㄎ澹┬〗Y:掌握詩歌中字詞的解釋;理解和感悟詩人樂觀豁達、積極進取的情感觀和價值觀。

            (六)下面請同學們帶著對詩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學生朗讀。評價,同學們,天下無不散之筵席,面對離別,年少剛強的王勃表現出他的樂觀和豁達,那么,我們如何理解與之不同的如“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薄傲鴹l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以及“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钡鹊鹊碾x別詩句?我們自己又應如何面對生活中的離別呢?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學習完這首詩后應該思考的。

           。ㄆ撸┳鳂I:

            1、背誦、默寫全詩,并認真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

            2、你還知道哪些關于送別的詩句?比較一下它們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什么同和不同,談談你的看法。

            四、 教學效果評價:

           。ㄒ唬┲v解過程中注意觀察學生的表情和眼神,考察學生是否跟上講課進度;

           。ǘ└鶕䦟W生的討論和回答考察學生對所講內容的掌握和理解的深度;

            (三)根據學生朗讀種子音和停頓的正確與否考察學生對生字的掌握和對詩歌情感的領會。

            附:板書

            首聯點明地點意境開闊

            頷聯離別原因坦然面對

            頸聯與友互勉樂觀豁達

            尾聯寬慰勉勵積極進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6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并背誦。

            2、了解詩歌的一些技巧,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

            3、通過品味詩歌的語言,體味詩歌的情味,領悟詩歌的意境。

            4、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及珍視朋友間的友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反復吟詠,當堂能夠順利背誦詩歌。

            2、培養學生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過詩歌意境的再加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加強修養,陶冶情操。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同學們,應該說每一個人都經歷過離別,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王勃在與自己的好友分別時的贈言。

            二、 整體感知:

            1、 本詩屬于哪種體裁? 五言律詩。

            2、 回顧關于律詩的知識。 律詩有四聯,分別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以數字來判斷是幾言。

            三、學習

            1、 師范讀本詩,學生體會詩歌的節奏和感情基調。

            2、 學生齊讀,注意把握詩的節奏。

            3、 學生自由朗讀,在把握節奏的基礎上揣摩詩歌的感情。

            4、 抽個別學生朗讀,其他學生點評,大家在朗讀上共同進步。

            5、 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點?

            這是一首送別詩,表達了作者與友人的情誼,感情比較達觀。

            6、 你從詩中的哪句話理解到作者的這種感情的`?

            7、 怎樣來理解這句話呢?用自己的話來說。 “只要四海之內知心的朋友時刻關心著自己,即使遠隔天涯,也會覺得跟近鄰一樣。”這句話可以說道出了古今上下幾千年人們的共同心聲。

            8、 分析其他三聯

           。1) 我們來看一下首聯。它是在寫景嗎?或是寫什么?

            看似寫景,實則勸慰友人。這里出現了兩個地點,“我”在長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離別并非遠別,何必傷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別地點,“五津”是上任地點。

           。2) 頷聯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這句話怎樣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勸勉友人,我們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別為別中之別,不必傷感。

            (3) 頸聯則推開一層,轉述別后思緒,所以1—6句詩意似悲而作者曠達的胸襟可以顯見,怎樣理解最后兩句呢?

            尾聯由前三聯層層逼出——既非遠別,又同為宦游,雖別而如比鄰,自當與分別之時不要效仿小兒女的情態,哭泣悲傷。

            9、 背誦 要求學生默讀,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味,檢查背誦效果。

            四、 拓展:

            同學們,結合我們剛才分析詩的方法來看下面幾首詩,首先請大家用兩分鐘時間快速閱讀,找出你最喜歡的一首,分析詩人的感情,最后比較詩人之間相同或不同之處。

            五、 作業: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們自己的感情,回贈王勃一首現代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7

            一、《送別》引入

            一曲長亭外古道邊,將古道送別唱得悠揚婉轉,催人淚下,那離別之傷已然銘刻在心間。

           。ù饲袑W生會唱,一定強調只可輕聲跟唱,重在用心體會送別之情)

            二、由曲到詩

            說道唐人的送別詩,我們首先要說的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所寫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齊讀此詩。

            2、解讀此詩。

            詩的第一句:寫送別地點

            詩的第二句:寫朋友將要去的蜀州就在那風煙迷茫之中。表面寫的是兩個地方,但從時而回望長安和時而翹首蜀地中,表現難舍之情,沒有離別字樣,卻一開篇就讓人感受到濃濃的離情。

            詩的第三四句:寫你我都是為了仕宦離別家鄉、漂泊異鄉。境遇相似,由己及人,推心置腹,言外之意,我們都不必為了這個已定的分別而過多的傷感。

            詩的五六句:筆鋒一轉,寫下了開朗樂觀最為人稱道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只要時尚有真正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存在,那么,即使遠在天涯海角,也可以互相安慰,互相鼓勵,也如同近在咫尺。

            詩的七八句:委婉收結。

            3、簡析

            空間上的離別:

            時間上的離別:

            結合生活經歷,各抒己見……

            小結:在遙遠的離別,也分不開真正的`知己,再長久的離別,也割不斷真正的友情。只要彼此的`感情金石般牢固,哪怕是遠在天涯,也猶如比鄰而居。這兩句是全詩的高潮,表現了詩人————

           。ǜ哌h的志趣,脫俗的情懷,積極進取的精神)

            三、再次齊讀此詩,體會別樣的送別。

            四、完成課后練習,并背誦此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8

            [教學設想及依據]

            1、依據新課標要求,加強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教師盡量少講析。

            2、讓學生進行大量的語文實踐。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能以講析代替實踐。

            3、教學采用四步法:聽讀、譯讀、說讀、背讀。

            [素質教育目標]

            知識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一些詩歌的常識。

            2、了解詩歌朗讀的一些技巧,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

            3、通過品讀詩歌的語言理解其內容,體會其情味,領悟其意境。

            4、啟發學生創新寫作,在領會詩歌意境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

            能力訓練目標:

            1、培養學生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2、通過詩歌意境的再加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加強修養,陶冶情操。

            情感訓練目標:通過朗讀、賞析、創新、寫作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情,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體會詩歌所描繪的竟境。

            2、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點:聯系詩歌意境,進行創新寫作。

            [教學用具]錄音機

            [課時安排]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了解詩歌

            中國是詩的國度,尤其是中國古典詩歌博大精深,有很多創世佳作,它們

            內涵深刻,意存高遠,包含許多哲理,學習一點古詩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想象。大家從兒時起就開始接觸中國古詩,你永遠也不會忘記那些兒時的啟蒙詩,你們還記得李白的《靜夜詩》嗎,我建議全班一起背誦,來體會一下詩的情味美,感受詩的音樂美。(全班齊背《靜夜詩》)你們都喜歡詩嗎?為什么?(歸納詩的特點)今天我們再來和大家一起學習二首古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黃鶴樓》。這節課我們要完成四個任務:

            1、聽讀——劃分節奏

            2、譯讀——理解內容

            3、說讀——體味情感

            4、背讀——積累詞語

            二、第一個教學板塊,聽讀——劃分節奏學會朗讀

            1、聽讀詩文,劃分節奏

            放錄音,要求學生邊聽邊用筆在課本上劃分節奏,可以小聲跟讀,注意兩詩的節奏劃分規律。

            2、學生回答,總結規律

            教師引導,詩歌從內容上可劃分為為敘事詩和抒情詩、寫景詩等。從體裁上可分為律詩和絕句,而律詩有八句,絕句四句。劃分節奏的規律分別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學生齊讀,體會詩歌節奏,掌握讀詩的方法。

            [以上教學板塊讓學生掌握了詩歌朗讀方法,現學現用]

            三、第二個教學板塊譯讀——理解內容領會意境

            1、指導學生大聲讀課本下面的注釋,讀一句詩翻譯一句,允許學生進行討論。

            2、討論后可以互相譯讀。

            3、分別請幾位學生示范譯讀這兩首詩,教師更正,歸納總結。

            教師小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初唐四杰之一。這是一首送別詩,寫的是離別之情,但由于詩人開闊的胸懷,完全沒有給人一種因離別而悲傷的情調!饵S鶴樓》則是攬勝懷古思鄉的名篇。它把神話與現實、古與今、情與景熔為一爐,創造了一個蒼茫開曠的詩歌境界。相傳李白在黃鶴樓想題詩,見了崔顥的作品后便感慨地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此板塊以學生譯讀為主,達到完成詩意理解的目的]

            四、第三個教學板塊,說讀——體味情感創新運用

            1、再讀詩文,讓學生在讀中領會詩人的情感。

            強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達詩人對友情的堅貞信念和對世事曠達的情懷。而《黃鶴樓》則表達了詩人懷古思鄉的.情感。

            2、在品味詩人情感的基礎上,讓學生按以下要求寫作:

            假如時光倒流,假如你就是王勃或者崔顥,請你把他們的詩文改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3、分別請學生交流自己的短文。

            [此板塊以學生寫作為主,培養了學生創新能力,并豐富了學生的想象]

            五、第四個教學板塊,背讀——積累詞語再悟美文

            教師要求學生采用正確的朗讀方法,分男女生再讀全詩文,然后合上書,當堂背誦,亦可請個人示范背讀。

            六、回味小結

            通過這兩首詩的朗讀、感悟與創新運用,讓每位同學都已掌握了正確的讀詩、賞詩的方法,并激發我們更加珍視朋友間的感情、熱愛家鄉,提高了同學們的審美能力。

            附板書設計:

            古詩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黃鶴樓

            聽讀——劃分節奏221或2122221或2212

            譯讀——理解內容送別思鄉

            說讀——體味情感豁達惆悵

            背讀——積累語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9

            教學目標:

            1、品味語言,把握詩歌的大意。

            2、吟詠誦讀,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有感情的朗讀誦背全詩。

            2、感悟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難點:

            理解詩人所表達的志趣與胸懷。

            預習作業:

            1、查作者和寫作背景。

            2、疏通詩意。

            3、熟讀全詩,讀準字音與節奏。

            4、提出一至三個疑問。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導入

            同學們,你們有過送別他人的經歷嗎?是否會將送別的經歷用文字記錄下來呢?

            生自由發言

            預設:有過這樣的經歷并且會用文字記錄下來。

            引導:這樣的習慣很好。古代的文人墨客大都喜歡將“送別”作為題材,以詩詞歌賦等形式來展現自己送別的.心路歷程。今天,我們就要學習一首送別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與詩人王勃同行,感受他情緒的起伏變化,感悟他的志趣與胸懷!

            二、 預習交流

           。ㄒ唬┱n文朗讀

            1、兩人一組互相聽讀全詩,注意為對方糾正字音與節奏。

            2、兩人不能解決的疑問,可以舉手提問,全班交流解決。

            3、請生展示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與節奏。

           、僖簧鷨巫x(生評價)

           、谌帻R讀

           。ǘ┱f說詩意

            請四位同學每人一句說一說大概意思。

            全詩大概意思:三秦大地拱衛著雄偉的京城,從這兒遙望風煙迷蒙的蜀川。想到了我同你即將分別的離情別意啊,我們都是離開家鄉在外做官的人。四海之內存在知己,即使是天各一方也像近鄰一樣。我們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像小兒女般哭哭滴滴的把手帕都給沾濕了。

            三、 品詩悟情

            引導:跨過剛剛的`兩道門檻,我們終于可以與詩人同行,走進他的內心了!

            1、讀全詩,你從哪兒看出這是一首送別詩?

            引導:題目(解題)、“離別”、“在歧路”以及書下注釋。

            2、王勃在哪兒送別有人呢?你是如何知道的?

            引導:送別之地是長安?梢詮氖茁摷皶伦⑨尩弥。(讀首聯)

            3、王勃在長安送別友人到蜀川赴任。從地理角度看,兩地相隔千里。詩人在此用一個什么字將這相隔千里的兩地聯系了起來?“望”字。

            詩人為什么要“望”呢?

            引導:好友此去赴任之地,路途遙遠(風煙猶言路途遙遠、艱辛。),不知前路如何,他內心有一份不舍與惜別,有一份淡淡的惆悵與離別之情。這里運用了夸張的手法,與其說詩人是用眼睛在望,不如說詩人是用心在望啊!

            4、試讀首聯,想想該如何處理語氣語調、重音等,才能讀出這份淡淡的離別之情。

           、僬堃簧x,并說說自己是如何處理這一聯的朗讀的。(生評價并再請一生讀)

           、谌帻R讀,試著讀出這份情感。

            板書: 不舍

            離別

            5、作為人類生命歷程中有的情感體驗,別離是古今詩詞歌詠的一個重要主題。大家來讀一下我們知曉的一些有關別離的古詩句。

            出示:全班齊讀一遍。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畎住堵勍醪g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蹙S《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畎住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6、面對離別,人們通常充滿了不舍的深情,進而生發出悲苦凄楚之態。那么,詩人王勃的送別之情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呢?他的情感有沒有發生變化?發生了變化。

            帶著思考讀全詩。

           、倌銖哪睦镒x出詩人的情感發生了變化?請結合具體詩句來說一說。

            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交流一下。(我們可以從頷聯、頸聯和尾聯中讀出這種情感的變化。先講哪一句,視課堂學生回答情況而定。)

            預設:

            同是宦游人

            詩人對友人說道:“我們都是離開家鄉外出做官的人!”相同的身份,使得詩人更能理解友人的心情。同時,他也是在勸慰友人不要傷感,因為他倆這次分別也是客中之別,只是宦游之路上的又一次離別而已。可以說,這時詩人的感情已經由最初的淡淡的惆悵與不舍,轉為釋然!

            試著讀頷聯,想想該如何處理朗讀才能讀出這份情感。

            請生展示讀,生評價,全班齊讀。

            女生讀前半句“與君離別意”(讀出一份不舍之情),男神讀后半句“同是宦游人”(讀出一份釋然之情)。

            板書:不舍 釋然

            離別 宦游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10

            一、教學目標

            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和作者王勃的生平經歷。

            理解詩歌的大意,品味詩歌的意境和情感。

            背誦并默寫全詩,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詩歌中蘊含的離別之情和豁達的胸襟。

            體會詩歌的韻律和節奏,掌握詩歌的朗誦技巧。

            難點

            理解“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一千古名句的內涵和哲理。

            三、教學方法

            誦讀法

            講授法

            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3 分鐘)

            通過多媒體展示一些古代送別場景的圖片或播放一段送別主題的音樂,引導學生進入離別的情境。然后提問學生:“在生活中,你們經歷過與朋友的'分別嗎?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從而引出課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ǘ┳髡呒氨尘敖榻B(5 分鐘)

            簡要介紹作者王勃的生平,重點突出其文學成就和才華。

            講述詩歌的創作背景,即王勃在長安送別友人杜少府前往蜀州任職時所作。

           。ㄈ┏踝x詩歌,整體感知(7 分鐘)

            教師范讀全詩,要求學生注意字音、節奏和語調。

            學生自由朗讀詩歌,結合注釋初步理解詩歌大意。

            請學生個別朗讀,其他學生進行評價,教師給予指導。

            (四)精讀詩歌,理解詩意(15 分鐘)

            逐句講解詩歌的含義,重點解釋關鍵詞語,如“城闕”“三秦”“五津”“宦游”“比鄰”等。

            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意境,通過提問“詩歌描繪了怎樣的畫面?”“你能感受到詩人怎樣的心情?”等問題,讓學生展開想象,描述自己所理解的詩歌情境。

           。ㄎ澹┭凶x詩歌,體會情感(10 分鐘)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詩人在詩中表達了怎樣的離別之情?與以往的送別詩有何不同?

            如何理解“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一名句?它體現了詩人怎樣的胸襟?

            每個小組派代表發言,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既傷感又豁達的復雜情感。

            (六)朗誦詩歌,感受韻律(5 分鐘)

            教師指導學生掌握詩歌的韻律和節奏,如押韻、平仄等。

            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要求讀出詩歌的韻味和情感。

           。ㄆ撸┱n堂小結(3 分鐘)

            回顧詩歌的主要內容和所表達的情感。

            強調詩歌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一名句的重要意義和價值。

           。ò耍┎贾米鳂I(2 分鐘)

            背誦并默寫全詩。

            搜集并閱讀其他送別詩,比較它們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情感表達和藝術手法上的異同,寫一篇 300 字左右的小短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11

            一、教學目標

            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和作者王勃的相關知識。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

            理解詩歌的大意,品味詩歌的意境和語言。

            體會詩人豁達的胸懷和對友情的珍惜。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的含義,體會詩人的情感。

            賞析詩歌的名句,感受詩歌的藝術魅力。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中蘊含的哲理和詩人豁達的胸襟。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律和節奏。

            講授法:講解詩歌的創作背景、作者生平和詩歌的重點詞句。

            討論法:組織學生討論詩歌的主題和情感,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賞析法:引導學生賞析詩歌的名句,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四、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同學們,在生活中我們都有自己的好朋友。當朋友要離開我們去遠方時,你會有怎樣的感受?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唐代詩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看看他在送別朋友時有著怎樣的心情。

            介紹王勃和這首詩的創作背景。

           。ǘ┏踝x詩歌

            教師范讀,學生注意字音、節奏和語調。

            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學生評價。

            全班齊讀。

           。ㄈ├斫庠娨

            學生結合注釋,自主理解詩歌的大意。

            小組討論,交流疑難問題。

            教師答疑解惑,重點講解以下詞句:

            城闕輔三秦:城闕,指長安。輔,護衛。三秦,指關中地區。

            風煙望五津:五津,指蜀州的五個渡口。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宦游,指外出做官。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比鄰,近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無為,不要。歧路,岔路口。

           。ㄋ模┵p析詩歌

            詩歌的首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描繪了怎樣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描繪了長安城被遼闊的三秦地區所護衛,遙望蜀州,只見風煙迷蒙的景象。作用是點明了送別的地點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營造了一種開闊、雄渾的氛圍。

            頷聯“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表達了詩人與友人離別的不舍之情,同時也抒發了他們同是為了仕途奔波在外的人的感慨。

            頸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千古名句,請賞析。

            這兩句詩意境開闊,格調高昂。意思是只要四海之內有知心朋友,即使遠在天涯,也好像近在身邊。它體現了詩人豁達的胸懷和對友情的堅定信念,一掃離別的悲傷情緒。

            尾聯“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有何深意?

            詩人勸慰友人不要在分別的路口像小兒女那樣哭泣落淚,要以豁達的心態面對離別。

           。ㄎ澹w會情感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既表達了詩人與友人的`離別之情,又體現了詩人豁達的胸襟和對友情的珍惜。

            比較這首詩與其他送別詩在情感表達上的不同。

            大多數送別詩充滿了悲傷、哀怨的情緒,而本詩則以豁達樂觀的態度面對離別。

           。┩卣寡由

            讓學生回憶自己學過或讀過的送別詩,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贈汪倫》等,比較它們在情感表達和藝術手法上的異同。

            請學生以“送別”為主題,寫一篇短文或一首小詩,表達自己對離別的感受。

           。ㄆ撸┱n堂小結

            教師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詩歌的大意、情感、藝術特色等。

            再次朗讀詩歌,感受詩人的情感。

           。ò耍┎贾米鳂I

            背誦并默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閱讀王勃的其他作品,如《滕王閣序》,寫一篇讀后感。

            五、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感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詩歌的賞析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提高他們的文學鑒賞能力。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詩歌的魅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12

            一、教學目標

            讓學生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和作者王勃的相關知識。

            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詩,理解詩歌的大意。

            體會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培養學生對友情的珍惜和豁達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詩歌的意境和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掌握詩歌中的重點字詞和詩句的含義。

            難點

            體會詩歌中蘊含的哲理和詩人豁達的胸襟。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朗讀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3 分鐘)

            通過多媒體展示一些關于離別的詩句,如“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等,引導學生思考古人在離別時的情感,進而引出課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5 分鐘)

            簡要介紹作者王勃的生平經歷和文學成就。

            講述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即王勃在長安送別友人杜少府前往蜀州任職時所作。

           。ㄈ├首x詩歌(7 分鐘)

            教師范讀,要求學生注意字音、節奏和語調。

            學生自由朗讀,教師巡視指導。

            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學生進行評價。

            全班齊讀,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四)詩歌講解(15 分鐘)

            結合注釋,讓學生自主翻譯詩歌,理解詩歌的大意。

            教師對重點字詞和詩句進行講解,如“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中的“城闕”“三秦”“五津”等。

            引導學生分析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是如何通過寫景來表達離情別緒的。

            (五)情感探究(10 分鐘)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詩人在詩中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各小組代表發言,教師進行總結歸納,明確詩人既表達了與友人的離別之情,又展現出一種豁達的胸襟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讓學生思考:這種情感在詩歌的哪些詩句中得到了體現?

           。┱n堂小結(3 分鐘)

            回顧詩歌的`主要內容和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強調詩歌中蘊含的哲理,鼓勵學生在面對離別時要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

           。ㄆ撸┎贾米鳂I(2 分鐘)

            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以“離別”為主題,寫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表達自己的感受。

            五、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讓他們充分體會詩歌的魅力和詩人的情感。同時,要加強朗讀指導,通過反復朗讀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相關文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07-29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教案11-1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09-3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10-2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11-1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08-1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1-0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原文及賞析05-13

          課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09-1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課件10-15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综合视频在线观看h | 真人AV片免费在线看 | 日本欧美一级二级三级不卡 | 在线视频欧美一二 | 亚洲另类欧美综合久久图片区 | 中文美女乱婬试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