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唐詩原文

          時間:2024-06-08 07:42:26 如意 唐詩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游子吟》唐詩原文

            《游子吟》是唐代詩人孟郊創作的一首五言詩。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全詩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過回憶一個看似平常的臨行前縫衣的場景,凸顯并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之情。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游子吟》唐詩原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游子吟》唐詩原文

            游子吟

            作者:唐·李益

            女羞夫婿薄,客恥主人賤。

            遭遇同眾流,低回愧相見。

            君非青銅鏡,何事空照面。

            莫以衣上塵,不謂心如練。

            人生當榮盛,待士勿言倦。

            君看白日馳,何異弦上箭。

            《游子吟》注釋

            ①游子吟:樂府《雜曲歌辭》名。

            ②薄:鄙薄。

            ③賤:輕視。

            ④遭遇:待遇。同眾流:謂視同平庸之輩。

            ⑤低回:徘徊。

            ⑥照面:比喻看人只看表面。

            ⑦心如練:謂心地純潔。練,白熟絹。

            ⑧當榮盛:在顯達興盛時。

            ⑨白日馳:以太陽飛馳比喻榮華易逝。

            《游子吟》作者介紹

            李益(748—829),唐代詩人。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家居鄭州(今屬河南)。公元769年登進士第,公元783年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趙。公元797年任幽州節度使劉濟從事。公元800年南游揚州等地。公元820年后入朝,歷秘書少監、集賢學士、左散騎常侍等職。公元827年以禮部尚書致仕。更多古詩欣賞文章敬請關注“可可詩詞頻道”的李益的詩全集欄目。

            李益是中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其詩雖不乏壯詞,但偏于感傷,主要抒寫邊地士卒久戍思歸的怨望心情,不復有盛唐邊塞詩的豪邁樂觀情調。擅長絕句,尤工七絕;律體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詩集》二卷。

            《游子吟》繁體對照

            女羞夫婿薄,客恥主人賤。

            遭遇同眾流,低回愧相見。

            君非青銅鏡,何事空照面。

            莫以衣上塵,不謂心如練。

            人生當榮盛,待士勿言倦。

            君看白日馳,何異弦上箭。

            創作背景

            《游子吟》寫于溧陽(今屬江蘇)。此詩題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無依,一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同住。詩人仕途失意,飽嘗了世態炎涼,此時愈覺親情之可貴,于是寫出這首發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

            整體賞析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于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游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于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實際上是兩個詞組,而不是兩個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最普通的東西將“慈母”與“游子”緊緊聯系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寫出了人的動作和意態,把筆墨集中在慈母上。這里通過慈母為游子趕制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母子的骨肉之情。行前的此時此刻,母親的千針萬線,針針線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慈母的一片深篤之情,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這里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一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最后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以當事者的直覺,翻出進一層的深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采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兒女像區區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兒女不能報答母愛于萬一。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托著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熾烈的情感。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名家點評

            明代高棅《唐詩品匯》:劉云:全是托興,終之悠然。不言之感,復非睍睆寒泉之比。千古之下,猶不忘淡,詩之尤不朽者。

            明代鍾惺、譚元春《唐詩歸》:鐘云:仁孝之言,自然風雅。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親在遠游者難讀。顧璘曰:所謂雅音,此等是也。

            明代邢昉《唐風定》:仁孝藹藹,萬古如新。

            清代張惣《唐風懷》:南村曰:二語婉至多風,使人子讀之,愛慕油然自生,覺“昊天罔極”尚屬理語(末二句下)。

            清代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貞元、元和間,詩道始雜,類各立門戶。孟東野為最高深,如“慈母手中線……”,真是《六經》鼓吹,當與退之《拘幽操》同為全唐第一。

            清代岳端《寒瘦集》:此詩從苦吟中得來,故辭不煩而意盡,務外者觀之,翻似不經意。

            清代宋長白《柳亭詩話》:孟東野“慈母手中線”一首,言有盡而意無窮,足與李公垂“鋤禾日當午”并傳。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即“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意,與昌黎之“臣罪當誅,天王圣明”同有千古。

            后世影響

            孟郊的這首《游子吟》藝術地再現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讀者強烈的共鳴。直到清朝,溧陽又有兩位詩人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足見此詩對后人的影響。

            1992年9月香港舉辦了一項活動——“我最愛的十首唐詩”,評選結果按得票多少為序,最后在眾多唐詩中,孟郊的《游子吟》名列榜首。這首詩還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定為向世界各國推薦的學生優秀讀物。教材中也有選用,被收入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五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

          【《游子吟》唐詩原文】相關文章:

          唐詩原文及翻譯04-03

          游子吟原文07-23

          游子吟原文04-19

          《柳》唐詩原文鑒賞11-10

          《假日》唐詩原文及注釋03-09

          游子吟原文及鑒賞10-25

          游子吟原文及賞析02-26

          《游子吟》原文及譯文02-21

          游子吟的原文及賞析02-08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主区 | 三级三级久久三级久久 | 在线视频国产99 | 在线亚洲观看精品过产 | 婷定香花五月天中文字幕在线 | 一本之道高清乱码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