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閱讀題及答案解析

          時間:2023-11-21 12:25:56 桃花源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桃花源記》閱讀題及答案解析

            《桃花源記》雖是虛構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寫實手法,虛景實寫,給人以真實感,仿佛實有其人,真有其事。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記》閱讀題及答案解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記》閱讀題及答案解析

            《桃花源記》閱讀題及答案解析 1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灑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選自《桃花源記》)

            1.解釋下列加粗詞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便要還家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___________________

            ③詣太守說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尋病終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⑴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劃分句子的朗讀節奏。

            余 人 各 復 延 至 其 家。

            4.下列對選文內容與寫法的理解與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項是( )

            A.《桃花源記》寫法與郭沫若的《天上街市》的寫法一樣,以美好的想象反襯現實的黑暗。

            B.桃源人“不復出焉”是因為與世隔絕時間太長,他們適應不了外面人的`生活習慣。

            C.漁人離開桃源后“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后尋找桃源人“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表明桃源是一個虛構的社會,現實是不存在的。

            D.文章結尾寫劉子驥尋訪桃花源“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后人據此概括出一個成語“無人問津”。

            5.從《桃花源記》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沒有戰亂,安定團結,相處和諧,生活富足,環境優美。你認為作者的理想境界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是不是完全實現了?請列舉現實生活一個例子闡述個人見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同“邀”,邀請 ②詳細 ③到 ④隨即,不久

            2.⑴桃源人帶領妻子兒女以及相鄰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⑵就順著以前的路,處處都做了記號。

            3.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4.B

            5.示例一:沒有完全實現。桃花源中環境優美,而我們今天的社會,大量良田被占用,環境污染嚴重。我們村附近建立一個藥廠,村子里的溝凼全部變成了臭水溝。

            示例二:沒有完全實現。《桃花源記》中人們相處和諧。而今天,雖然人們物質生活富足了,但人際關系緊張,人人自危。前不久報上還刊登了一個消息,一個司機扶起馬路上倒下的老人,結果被說成這個司機撞到老人,被索賠。(答案合理即可)

            《桃花源記》閱讀題及答案解析 2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詞。

            (1)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緣:____________

            (2)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志:____________

            (3)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暉:____________

            (4)后遂無問津者 津:____________

            2.翻譯下列句子:

            (1)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何罪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句中,加粗詞的古今含義相同的一項是( )

            A.芳草鮮美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

            D.來此絕境

            4.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該文描繪了一個沒有戰亂,人人勞作、人人平等,生活安定、民風古樸的桃花源,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與向往。

            B.該文語言凝煉優美,很多語句已凝固為成語而沿用至今。如:“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豁然開朗”“雞犬相聞”“黃發垂髫”等。

            C.本文按照武陵捕魚者無意發現桃林,意外撞入桃源作客,被告知不得外傳,再到外人復尋無果而終的順序行文,脈絡清晰,引人入勝。

            D.桃花源里的美好生活令人無限向往,但作者卻給它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使其亦真亦幻,隱喻了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是不存在的。

            參考答案:

            1.(1)沿著(2)做標記(3)陽光(4)渡口,文中指路

            2.(1)不過是要你廣泛瀏覽群書,了解往事罷了。

            (2)不因為外物之優、個人之得而喜,也不因為外物之劣、個人之失而悲。

            (3)宋國有什么罪呢?

            (4)老老少少都自由自在,逍遙快樂。

            3.A

            4.B

          【《桃花源記》閱讀題及答案解析】相關文章:

          膩歪馮驥才閱讀答案 膩歪閱讀題答案解析12-13

          母親閱讀答案解析09-02

          經典閱讀題及答案07-31

          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閱讀答案及解析12-30

          桃花源記閱讀訓練題及參考答案12-23

          龍應臺《目送》閱讀答案解析11-22

          春望閱讀答案解析09-23

          祖母的葵花閱讀及答案解析04-09

          《心里的寶玉》閱讀及答案解析01-09

          《將進酒》閱讀答案及解析03-24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交换系列在线 | 三级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亚洲欧洲精品 | 五月天综合网站日本 |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播放在线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