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山海經·其十》陶淵明原文注釋翻譯賞析

          時間:2024-07-24 15:20:41 陶淵明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十》陶淵明原文注釋翻譯賞析

            作品原文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十》陶淵明原文注釋翻譯賞析

            讀山海經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

            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作品注釋

            ①山海經:《山海經》共十八卷,是一部包含我國古代地理,歷史,神話,民族,動物,植物礦產,醫藥,宗教等多方面內容的重要文獻。

            ②精衛:古代神話中鳥名。據《山海經·北山經》及《述異記》卷上記載,古代炎帝之女精衛,因游東海淹死,靈魂化為鳥,經常銜木石去填東海。銜:用嘴含。微木:細木。

            ③刑天:神話人物,因和天帝爭權,失敗后被砍去了頭,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兩乳為目,以肚臍當嘴,仍然揮舞著盾牌和板斧。(《山海經·海外西經》)干戚:盾斧。

            ④同物:精衛既然淹死而化為鳥,就和其它的都相同,即使再死也不過從鳥化為另一種物,所以沒有什么憂慮。

            ⑤化去:刑天已被殺死,化為異物,但他對以往和天帝爭神之事并不悔恨。

            ⑥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過去的壯志雄心。

            ⑦良辰:實現壯志的好日子。詎:豈。這兩句是說精衛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實現他們理想的好日子豈是能等待得到!

            ⑧猛志:勇猛的斗志。

            ⑨在昔心:過去的壯志雄心。

            ⑩詎:表示反問,豈。

            作品譯文

            精衛含著微小的木塊,要用它填平滄海。刑天揮舞著盾斧,剛毅的斗志始終存在。同樣是生靈不存余哀,化成了異物并無悔改。可是精衛和刑天昔日的猛志徒然存在,實現他們理想的好日子又豈能等待得到!

            作品鑒賞

            陶淵明一生酷愛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詩重要的主題,這首詩贊嘆神話形象精衛、刑天,即是此精神的體現。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起筆二句,概括了精衛的神話故事,極為簡練、傳神。《山海經·北山經》云:“發鳩之山……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精衛為復溺死之仇,竟口銜微木,要填平東海。精衛之形,不過為一小鳥,精衛之志則大矣。“精衛銜微木”之“銜”字、“微”字,可以細心體會。“銜”字為《山海經》原文所有,“微”字則出諸詩人之想象,兩字皆傳神之筆,“微木”又與下句“滄海”對舉。精衛口中所銜的細微之木,與那莽蒼之東海,形成強烈對照。越凸出精衛復仇之艱難、不易,便越凸出其決心之大,直蓋過滄海。從下字用心之深,足見詩人所受感動之深。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話故事,亦極為簡練、傳神。《山海經·海外西經》云:“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也;戚,斧也。刑天為復斷首之仇,揮舞斧盾,誓與天帝血戰到底,尤可貴者,其勇猛凌厲之志,本是始終存在而不可磨滅的。“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傳神之筆。淵明《詠荊軻》“凌厲越萬里”之“凌厲”二字,正是“猛”字之極好詮釋。體會以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實一筆挽合精衛、刑天而言,是對精衛、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猛志”一語,淵明頗愛用之,亦最能表現淵明個性之一面。《雜詩·憶我少壯時》“猛志逸四海”,是自述少壯之志。此詩作于晚年,“猛志固常在”,可以說是借托精衛、刑天,自道晚年懷抱。

            下面二句,乃申發此句之意蘊。“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同物”,言同為有生命之物,指精衛、刑天之原形。“化去”,言物化,指精衛、刑天死而化為異物。“既無慮”實與“不復悔”對舉。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時,下句言其死后,精衛、刑天生前既無所懼,死后亦無所悔也。此二句,正是“猛志固常在”之充分發揮。淵明詩意綿密如此。

            “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結筆二句,嘆惋精衛、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然復仇雪恨之時機,終未能等待得到。詩情之波瀾,至此由豪情萬丈轉為悲慨深沉,引人深長思之。猛志之常在,雖使人感佩;而時機之不遇,亦復使人悲惜。這其實是一種深刻的悲劇精神。

            淵明此詩稱嘆精衛、刑天之事,取其雖死無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揚,這并不是無所寄托的。《讀山海經》十三首為一組聯章詩,第一首詠隱居耕讀之樂,第二首至第十二首詠《山海經》、《穆天子傳》所記神異事物,末首則詠齊桓公不聽管仲遺言,任用佞臣,貽害己身的史事。因此,此組詩當系作于劉裕篡晉之后。故詩中“常在”的“猛志”,當然可以包括淵明少壯時代之濟世懷抱,但首先應包括著對劉裕篡晉之痛憤,與復仇雪恨之悲愿。淵明《詠荊軻》等寫復仇之事的詩皆可與此首并讀而參玩。

            即使在《山海經》的神話世界里,精衛、刑天復仇的愿望,似亦未能如愿以償。但是,其中的反抗精神,卻并非是無價值的,這種精神,其實是中國先民勇敢堅韌的品格之體現。淵明在詩中高揚此反抗精神,“猛志固常在”,表彰此種精神之不可磨滅;“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則將此精神悲劇化,使之倍加深沉。悲尤且壯,這就使淵明此詩,獲得了深切的悲劇美特質。

            作品中心

            借神話故事詠志,贊揚了精衛和刑天為了理想而斗爭不息的精神。寄托了詩人壯志難酬的深沉感慨。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于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于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公元393年(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歲到公元405年(晉安帝義熙元年)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公元406年(義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歸田后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后人編為《陶淵明集》。

          【《讀山海經·其十》陶淵明原文注釋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讀山海經·其九》陶淵明原文注釋翻譯賞析10-21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九》陶淵明原文注釋翻譯賞析09-16

          《讀山海經》陶淵明原文注釋翻譯賞析10-05

          《飲酒·其十六》陶淵明原文注釋翻譯賞析06-27

          《飲酒·其九》陶淵明原文注釋翻譯賞析06-26

          《飲酒·其五》陶淵明原文注釋翻譯賞析09-12

          《飲酒·其十四》陶淵明原文注釋翻譯賞析10-20

          《歸園田居·其六》陶淵明原文注釋翻譯賞析09-01

          《讀山海經·孟夏草木長》陶淵明原文注釋翻譯賞析07-01

          《飲酒》陶淵明原文注釋翻譯賞析10-29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偷偷做久久久久久网站 | 亚洲午夜精品A品久久 | 亚洲欧美国产制服 |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在线观 | 在线精品91青草国产在线观看 | 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