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教學設計案例

          時間:2024-10-03 14:12:30 題西林壁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案例

            導語:《題西林壁》是蘇軾游觀廬山后的總結,從中揭示一種生活哲理來啟發讀者的思考和領悟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題西林壁》教學設計案例,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案例

            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詞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

            3、背誦古詩,對重要詞句能夠默寫。

            4、體會富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5、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2、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并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 激發情趣,導入新課

            1、 集體背誦《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 今天我們還要學習一篇關于廬山的詩《題西林壁》(板書)。讓我們隨著詩人蘇軾一起,到廬山去領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風光。

            二、 了解詩人,理解題意。

            1、 這首詩的作者是誰,誰能把課前預習到的有關詩人的情況向大家介紹一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過廬山是寫下的五首游記之一。

            2、 交流對題目《題西林壁》的認識。

            題:書寫。

            西林:在江西廬山后。

            壁:墻壁。

            教師簡介題壁詩形成的原因。

            三、 精讀古詩,理解詩意。

            1、 教師泛讀。

            2、 學生結合注釋,自由閱讀,自主思考。

            3、 指名讀詩,正音。

            4、 集體交流,能讀懂哪些?還有哪些讀不懂?教師相機進行一下指導:

            (1) 在學生感知廬山之美時,教師可出示廬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圖片,引導學生用學過的詞匯來表示“遠近高低”所見的不同形態,并用簡筆畫的形式畫一畫。

            橫:連綿起伏、層戀疊嶂

            側:高聳入云、高峻挺拔

            遠:群山環繞、重巒疊嶂

            近:奇峰羅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霧繚繞

            低:高聳入云

            (2)引導學生說一說廬山的景色給人的總體印象是什么?雄偉壯觀,千姿百態(板書)

            (3)引導學生讀中發現一個問題:觀察的角度不同,結果也不同。最后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可回憶課文《畫楊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前兩句。

            (5)教師重點引導學生品讀三、四句。重點理解“緣”的意思。師生采用問答式反復朗讀這句,深層思考:為何身在廬山,卻不識廬山真面目?引導學生討論后歸納: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只有把各處的景色綜合起來,才能看到廬山的全貌,這正是“當局者謎,旁觀者清”。(板書)所以我們要想對事物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就要多聽一聽他人的意見。

            (6)引導學生品讀名詩佳句: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杜甫《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三、吟誦古詩,品悟詩境。

            1、教師提示讀詩方法,并進行朗誦示范,指名說說怎樣把握詩歌節奏(重音與停頓)?

            2、學生自由朗讀,引導學生在聯想中品味。

            3、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這首詩。作者喜愛廬山,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簡潔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象留戀往返。現在,讓我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出作者的贊美之情。

            四、總結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色的贊美,更包含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

            五、 作業

            1、 背誦、默寫《題西林壁》

            2、 結合生活實際,說說你是怎么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意思

            教學總結

            教學時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學定教,邊學邊質疑,以學生問題為主線組織教學,引導領悟到道理時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層層深入。

            學生通過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的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運用電教創設良好的情境,讓詩中的畫面在學生腦中活起來,進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從而體會是人的感情,把詩人創造的意境在學生的心中再現。

            附錄:《題西林壁》改編

            廬山是什么樣子的呢?我不曉得,因為之前我從未去過廬山,從未見識過它的真面目。今天我有幸路過廬山,可以盡情地欣賞它的雄姿,感受它的壯美。

            來到廬山腳下,一座高聳入云的山讓我驚艷,山上樹木郁郁蔥蔥,山頂籠罩在云霧中,山瀑的聲音清晰可聞……我站在廬山的前面橫著看它,它是崇山峻嶺的雄奇;站在它的側面看,它是奇峰陡峭的壯觀。站在遠處看廬山,走近細看廬山,從高處俯瞰廬山,從山腳仰望廬山,所看到的景象各不相同。為什么我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看到的景象一點也不一樣呢?

            我思索復思索,一位游人的話點醒了我這位夢中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細細推敲、揣摩這句話,覺得在理。看來對待事物應全面分析,不能被片面的、局部的現象所迷惑。

            后來我離開了廬山,在離它很遠的地方左看右看,這時我看到的廬山的雄姿就不再是千姿百態了,而是高聳入云的樣貌。

            馬上到吃飯的時間了,我走到了西林寺,在西林寺的墻壁上題寫了一首詩: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我希望人們都能全面地看待、分析事物,不要被局部的現象所迷惑,片面或單面看待事物。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案例】相關文章:

          《題西林壁》教學案例04-23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04-16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05-08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06-19

          《題西林壁》經典教學設計04-18

          題西林壁的教學設計08-07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01-03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12-09

          《題西林壁》參考教學案例04-18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尤物精品国产第一福利网站 | 亚洲欧美久久夜夜高潮 | 亚洲AB五月天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中文子幕乱码 | 一级风流片A级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