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蚯蚓的人閱讀理解及答案

          時間:2024-10-21 22:29:37 閱讀答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賣蚯蚓的人閱讀理解及答案

            賣蚯蚓的人

          賣蚯蚓的人閱讀理解及答案

            汪曾祺

            我每天到玉淵潭散步。玉淵潭有很多釣魚的人。釣魚旺季常可以碰見一個賣蚯蚓的人。

            他慢慢蹬著一輛舊自行車,有時扶著車慢慢走。走一截,揚聲吆喚:蚯蚓 來——

            有的釣魚的就從水邊走上堤岸,向他買。來買的掏出一毛錢,他就從一個原來裝油漆的小鐵桶里,用手抓出三十來條,放在一塊舊報紙里,交過去。有人只買五分錢的,也有人要求再添幾條。

            “添幾條就添幾條,一個這東西!”蚯蚓這東西,泥里咕嘰,原也難一條一條數得清,用北京話說,“大概其”就得了。

            這人長得很敦實,五短身材,腹背都很寬厚,看起來是不會頭疼腦熱、感冒傷風的。衣服都是寬寬大大的,褪了色,而且帶著泥漬,但都還整齊。臉上說不清是什么顏色,只看到風、太陽和塵土。只有他剃了頭,刮了臉,才看到本來的膚色。新剃的頭皮雪白,下邊一張紅臉,看起來就像一件舊銅器在鹽酸水里刷洗一通,剛剛拿出來一樣。

            天天見面,熟了,我們碰到了總要點點頭,招呼招呼,寒暄兩句。有時他在釣魚人多的岸上把車子停下來,我們就說會子話。我問他一天能賣多少錢。

            “一毛錢三十條,能賣多少!塊數來錢,兩塊,鬧好了能賣四塊錢。”

            “不少!”

            “湊合吧。”

            “您一直就賣蚯蚓?”

            “不是!我原來在建筑工地上當壯工。退休了。退休金四十幾塊,不夠花的。”

            我算了算,連退休金加賣蚯蚓的錢,有百十塊錢,斷定他一定愛喝兩盅。我把手圈成一個酒杯形,問:“喝兩盅?”

            “不喝。煙酒不動!”

            那他一個月的錢一個人花不完,大概還會貼補兒女一點。

            “我原先也不是賣蚯蚓的。我是挖藥材的。后來藥材公司不收購,才改了干這個。”他指給我看,“這是益母草,這是車前草,這是紅莧草,這是地黃……這玉淵潭到處是錢!”

            “您怎么會認藥材的?是家傳?是學的?”

            “不是家傳。有個街坊,他挖藥材,我跟著他,用用心,就學會了。這北京城,餓不死人,你只要肯動彈,肯學!”

            我在玉淵潭散步,經常遇見的還有兩位,一位姓烏,一位姓莫。烏先生在大學當講師,莫先生是一個研究所的研究員。烏先生聽我和賣蚯蚓的閑談,問我:

            “你為什么對這樣的人有興趣?從價值哲學的觀點來看,這樣的人屬于低級價值。”

            莫先生不同意烏先生的意見:“不能這樣說。他的存在就是他的價值,你不能否認他的存在。”

            “他存在,但是充其量,他只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填充物。”

            “就算是填充物,‘填充’就說明他存在的意義。你不能否認他也是社會結構的組成部分,哪怕是極不重要的一部分。就像自然界需要維持生態平衡一樣,社會也需要有生態平衡。從某種意義說,這種人也是不可缺少的。”

            “我們需要的是走在時代前面的人,呼嘯著前進的、身上帶電的人!而這樣的人是歷史的遺留物。這樣的人生活在現在,和生活在漢代沒有什么區別,——他長得就像一個漢俑。”

            我不得不承認,他對這個賣蚯蚓人的描繪是準確且生動的 。

            烏先生接著說:“他就像一具石磨。從出土的明器看,漢代石磨和現在沒什么不同。現在已經是原子時代——”

            莫先生搶過話來,說:“原子時代也容許有漢代石磨,石磨可以磨豆漿,你今天早上就喝了豆漿!”

            他們爭執不下,轉過來問我什么看法。

            我說:“我只是想了解了解他。我對所有的人都有興趣,包括站在時代前列的人和這個漢俑一樣的賣蚯蚓的人。這樣的人在北京還不少。他們的成分大概可以說是城市貧民。撿破爛的、撈魚蟲的……我對他們都有興趣,都想了解。我要了解他們吃什么和想什么。用你們的話說,是他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我是個寫小說的人,對于人,我只想了解、欣賞,并對他進行描繪,我不想對任何人作出論斷。對于這個世界,我所傾心的是現象。我不善于作抽象的思維。我對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審美意義。你們可以稱我是一個生活現象的美食家。這個賣蚯蚓的粗壯的老人,騎著車,吆喝著‘蚯蚓——蚯蚓來!’不是一個丑的形象。

            ——當然,我還覺得他是個善良的、有古風的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他至少不是社會的蛀蟲。” (選自《汪曾祺全集·小說卷》,有刪改)

            1.烏先生和莫先生對話的情節,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案

            從內容上講:

            ①這是兩人對于賣蚯蚓的人的看法,表現了不同人對人生價值的不同認識。

            ②作者借此二人的議論,突出了“我”對老人人性美的關注與認識。

            ③批評烏先生高高在上的人生態度及其等級觀念,暗示出不應輕蔑社會下層人民的意思。

            ④把賣蚯蚓的老人與烏先生、莫先生進行對比,批評泛泛空談的現象,倡導對生活現象進行審美。

            從形式上講:

            承上啟下。承上,接續了“我”與賣蚯蚓人對話的情節。啟下,引出了“我”對生活現象的評說,從而突出了文本主旨。

          【賣蚯蚓的人閱讀理解及答案】相關文章:

          汪曾祺《賣蚯蚓的人》練習及答案10-31

          閱讀理解及答案07-30

          《賣白菜》閱讀答案07-06

          《賣蟹》閱讀答案09-19

          誰是最可愛的人閱讀理解(附答案)09-28

          《那個賣牡蠣的人》閱讀練習及參考答案09-21

          黑白閱讀理解答案 黑白閱讀理解10-05

          《泉》閱讀理解及答案08-23

          散步閱讀理解及答案09-03

          燈的閱讀理解及答案09-19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高清vr播放在线观看 | 日本中文字幕乱码在线精品 | 亚洲永久韩国久久 | 中文字幕免费观看一区 | 午夜性色福利视频 | 亚洲做性视频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