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詩歌鑒賞

          時間:2025-02-07 14:29:45 曉映 雨巷 我要投稿

          《雨巷》詩歌鑒賞

            引言:《雨巷》一詩的音樂感很強,我們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緩、低沉而又優美的旋律和節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發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悵,《雨巷》是戴望舒的經典作品,讀完讓人感覺唇齒留香,余韻無窮。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雨巷》詩歌鑒賞,歡迎大家閱讀!

          《雨巷》詩歌鑒賞

            《雨巷》詩歌鑒賞 1

            一、音樂感強

            我們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緩、低沉而又優美的旋律和節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發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悵。詩一開篇,詩人就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梅雨季節江南小巷的圖景:白墻黑瓦的建筑物之間,小巷曲折而悠長;正是梅雨季節,天空陰沉沉的,小雨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

            詩人一人在雨巷中獨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態則分明透露著他內心的孤寂和苦悶之情。小巷、細雨、撐著油紙傘的孤獨詩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態──這就是這首詩的開頭幾句所展示給我們的鏡頭。在上述鏡頭過后,詩中出現了一段詩人的內心獨白。

            這個“丁香一樣的姑娘”并非現實世界中的真實人物,而是詩人幻想出來的(他希望碰上的)一個虛擬人物。

            丁香花開在仲春時節,花色或白或紫,給人柔弱、嬌美而又純潔、莊重的感覺。 這樣一個宛如丁香魂魄所花的“姑娘”,一經詩人的想象而創造出來之后,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在詩中,她也象一個現實人物一樣活動起來。

            詩中所寫的雨巷里,本來只有詩人一個人獨行;自“丁香姑娘”出現后,就有兩個人在其中行走了;而且,那個姑娘的步態、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紙傘都與詩人一樣。這樣一個人的出現,顯然使詩人的心中充滿了期待和希望。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中,現在有兩個各自孤獨的青年男女在活動了,那么,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呢?這是我們想知道的,也正是詩人當時所想知道的。

            她終于向詩人走近了,可是,她卻沒有向詩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詩人投出了一道嘆息的目光,然后,像夢一般輕盈而不著痕跡地飄過去了!當她從詩人身邊飄過去的時候,詩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臉的凄婉迷茫。這表情分明透露著:她心里實際上是不愿意與詩人分離的。但因為某些原因,她卻不得不與詩人失之交臂!俗話說得好:人生難得一知己!這兩位心靈相通的青年男女在雨巷中不期而遇后,竟然又失之交臂,這是多么令人遺憾的事啊!眼睜睜地看著一段可能的美好姻緣就這樣失之交臂,詩人是何等的痛心!在戀戀不舍而又深感無奈的情緒狀態中,詩人目送著

            等到走過一道“頹圮的籬墻”──這“頹圮的籬墻”正是詩人想與“丁香姑娘”相聚相守這一較為具體的希望破滅的象征──,“丁香姑娘”終于消失在雨巷的盡頭。但這時的詩人還是處在魂不守舍的狀態中,即使不能再看到“丁香姑娘”,他還是在感受著“丁香姑娘”遺留在雨巷的黯淡光線和清冷空氣中的顏色和芳香,并為這種顏色和芳香的不斷消散而傷感不已。

            詩人一個人呆立在雨巷中,久久地回味著剛才與“丁香姑娘”相逢時所感受到的她的色彩、芬芳,甚至她的滿含嘆息和惆悵的目光。但殘酷的現實卻容不得美好的愛情或理想。在詩的最后,我們看到: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中,又只剩下了詩人在獨自彷徨。

            在詩的末尾,詩人似乎又將詩的開頭所出現的那個鏡頭又重放了一遍。首尾兩節的詞句幾乎全部相同,只是將其中的`“(我希望)逢著”改成了“(我希望)飄過”。這一改,一方面表明詩人并沒有完全放棄希望,另一方面卻讓人感到詩人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了。因而,讀到詩的最后一節,我們不禁感到:詩中所渲染的那種理想破滅而又無法挽回的苦悶、哀怨而又無奈、惆悵的情感又加深了一層。

            二、在寫作手法上的特色

            1、法國象征主義手法和中國傳統詩歌意象的完美結合:

            我們看到:這首詩表面上所寫的是一對青年男女在雨巷中相逢而又無言地分離的事

            以及這件事在他們的思想感情上所引起的震動。我們可以相信:詩中所寫的事件是以詩人生活中的類似的現實事件為基礎的;但即使這樣,我們也不難看出:詩中所寫的事物是另有象征之意的。

            其中的“丁香姑娘”除了可以看作詩人的理想愛人的化身外,完全可以看成是詩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征。而“雨巷”除了可以看作一條現實的江南城市梅雨季節的小巷外,同樣完全可以看作是詩人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的象征(雨巷中的“頹圮的籬墻”則又是愛情失敗或理想破滅的一個微觀層次的象征)。至于“雨巷”中兩個青年男女不期而遇而又失之交臂的故事,除了可以看作一個真實的愛情事件的再現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作者追求理想而不得這一精神歷程的象征。而詩人在詩中所抒發的感情,除了可以看作詩人對于愛情失敗的詠嘆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詩人對于理想破滅的悲悼。

            由于在象征中本體不出現,因而,接受者對于喻體暗中所指的本體到底是什么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或可以同時有多種理解的,這就造成了象征意義的不確定性。與科學和理論活動(追求語義的精確性和單義性)不同,在詩歌創作和欣賞活動中,人們往往追求意義的豐富、多樣乃至含糊、隱秘,象征手法的運用正是滿足人們的這種需求的一種重要途徑。戴望舒深受法國象征詩派的影響,對象征主義的創作手法贊賞不已,這首詩就是他運用象征主義手法來創作漢語白話新詩的一個成功范例。

            值得注意的是,戴望舒所采用的全面的象征主義詩歌創作方法雖然可以說主要是從法國引進的,但他所用的象征形象或意象(喻體)卻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式乃至中國江南式的。因為:詩中用來形容“姑娘”的“丁香”是中國古代詩歌常用的一個象征形象;詩中的“(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則是中國江南城市所具有的典型風貌;出現在江南城市的“雨巷”中“撐著油紙傘”的“丁香一樣的姑娘”顯然是一個具有中國江南特色的女性形象。詩歌內容上的徹底的中國化和表現手法上的全面的西方化的完美結合,使得這首詩的一般中國讀者也能較為輕松地讀懂這首詩的大致內容,而不像面對某些食洋不化的現代派詩歌那樣感到不知所云。由此,我們可以說,戴望舒的《雨巷》這首詩是法國象征主義的詩歌創作手法與中國傳統的詩歌意象完美結合的一個成功典范。

            2、音樂手段的成功運用和詩歌音樂美的成功創造:

            《雨巷》在語音層面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它所具有的強烈的音樂美。這種音樂美,主要是由詞句的復沓和韻腳的有規律反復等手法的運用所造成的。詞句的復沓,如:該詩的最后一節除了將第一節中的“逢著”改為“飄過”外,其它詞句完全一樣;這種起結復見的做法不僅使全詩在內容上首尾呼應,而且使基本相同的一段語音流在詩中重復出現,從而增強了全詩的音樂感。

            此外,該詩的每一節都有詞句的復沓;如:首尾兩節的“悠長、悠長”這種詞句的復沓在詩中的反復運用以及某些復沓形式在詩中的前后呼應,使這首詩具有相當強烈的音樂性。韻腳的有規律的反復:全詩共七節,每節六行,每行字數長短不一但總體上又是有規律地重復的。

            該詩采用的是一韻到底的做法(押ang韻),在每節相隔不遠的行的末尾重復一次腳韻,每節押韻兩到三次;有些同樣的字詞還在韻腳中多次出現,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悵”、“眼光”等。這種韻腳的反復使用,使韻腳這個音響(ang)在人們的聽覺中被反復感受,由此造成了一種回環往復的音樂效果。我們讀這首詩,在聽覺上的感覺就象是在聽一首輕柔舒緩的沉思型的小夜曲,那飽含著寂寞、痛苦的感情而又讓人感到甜美的旋律在我們的心頭反復回響著。

            關于這首詩的音樂美,葉圣陶曾說: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這話也許有點過譽,但這首詩所具有的強烈的音樂美卻不能不說是它的一個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雨巷》詩歌鑒賞 2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品和代表作。

            詩歌描繪了一幅梅雨時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累,詩人借此構成了一個富有濃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象。

            1、雨巷:當時陰沉、黑暗的社會現實。作者把沒有陽光,也沒有生機和活氣的黑暗社會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

            2、“我”:抒情主人公,就是在雨巷中孤獨的行走著、彷徨著的人。“我”在孤寂中仍懷著對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與追求。在“我”的長久的期待中,姑娘終于來了。她默默地走近“像我一樣”看來兩顆心靈已接近于互相理解了。然而終于從身邊飄然而過。她的眼光又與“我”重新拉開距離。相同的抑郁病——彷徨又追求著。

            3、姑娘:其實是詩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為了尋找姑娘(理想)的出現,她的步履,顏色連同她的態度與惆悵,莫不帶有可望而不可即——執著追求但又無法把握。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征。這種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的。這種心態,正是大革命失敗后一部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識分子在政治重壓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隍惑迷惘心境的真實反映。

            4、丁香:詩人拿“丁香”來比喻姑娘顯然寓有深意。“丁香體弱,亂結拔猶墜”“丁香空結雨中怨”“也蕉不展丁香結,月向春風各自愁”等。丁香花在仲春時節,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他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愛的詩人的青睞——它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花,丁香姣好,卻又容易凋謝。和丁香一樣的姑娘,即做脆,脆弱的夢的姑娘,她的愁怨,恐怕也少不了吧。

            《雨巷》中“姑娘”的形象帶有悲劇的色彩,抒情主人公“我”也有悲劇的色彩——追求那種高潔,帶著理想化的色彩,“丁香”是用來比喻姑娘的意象,而“雨巷”是“我”和“姑娘”相會的地點或言是環境,在這里,“我”所期待的“姑娘”是心靈美麗、外表嫵媚,但難以找到。《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品和代表作。

            詩歌描繪了一幅梅雨時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累,詩人借此構成了一個富有濃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象。

            1、雨巷:當時陰沉、黑暗的社會現實。作者把沒有陽光,也沒有生機和活氣的黑暗社會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

            2、“我”:抒情主人公,就是在雨巷中孤獨的.行走著、彷徨著的人。“我”在孤寂中仍懷著對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與追求。在“我”的長久的期待中,姑娘終于來了。她默默地走近“像我一樣”看來兩顆心靈已接近于互相理解了。然而終于從身邊飄然而過。她的眼光又與“我”重新拉開距離。相同的抑郁病——彷徨又追求著。

            3、姑娘:其實是詩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為了尋找姑娘(理想)的出現,她的步履,顏色連同她的態度與惆悵,莫不帶有可望而不可即——執著追求但又無法把握。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征。這種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的。這種心態,正是大革命失敗后一部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識分子在政治重壓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隍惑迷惘心境的真實反映。

            4、丁香:詩人拿“丁香”來比喻姑娘顯然寓有深意。“丁香體弱,亂結拔猶墜”“丁香空結雨中怨”“也蕉不展丁香結,月向春風各自愁”等。丁香花在仲春時節,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他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愛的詩人的青睞——它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花,丁香姣好,卻又容易凋謝。和丁香一樣的姑娘,即做脆,脆弱的夢的姑娘,她的愁怨,恐怕也少不了吧。

            《雨巷》中“姑娘”的形象帶有悲劇的色彩,抒情主人公“我”也有悲劇的色彩——追求那種高潔,帶著理想化的色彩,“丁香”是用來比喻姑娘的意象,而“雨巷”是“我”和“姑娘”相會的地點或言是環境,在這里,“我”所期待的“姑娘”是心靈美麗、外表嫵媚,但難以找到。

            《雨巷》詩歌鑒賞 3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行著,

            冷漠,凄清,又惆悵。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像我身旁飄過這個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墻,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賞析

            時過二十年,再次品讀戴望舒的《雨巷》時,我又一次被它凄迷憂傷的意蘊深深地感動了。我仿佛回到了二十年前,與一幫愛好詩文的朋友在校外的山坡上,聲情并茂地吟誦《雨巷》,身邊翠綠濃密的槐樹,在晚風中漂浮著醉人的芬芳;恰在此時,雨中的丁香又一次包裹著我,讓我沉醉。

            1、丁香般的寂寞在雨中蕩漾:

            戴望舒的《雨巷》,展現了自己一段寂寞凄苦的心境。這種心境,也許許多不同時代、不同層次、不同個性的人都曾體驗過,只是戴望舒將其外化成了一首美麗而憂傷的詩篇,讓人浸潤在一個美麗的情境中,品味人生的寂寞與無奈。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們似乎可以看見,一個細雨綿綿的日子,詩人獨自撐著油紙傘,在江南悠長寂靜的雨巷中踟躇。光滑潤澤的青石板細雨里泛著光,堅實、細致而緘默。兩邊的粉墻與黑瓦格外的素淡,也格外的沉寂,任雨水沙沙地吹打,無聲地俯視著這個孤獨的行人。詩人心底那不盡的落寞,在無盡溫柔的細雨里飄飛,恰如江南五月人家籬墻上探首的丁香,靜靜地綻放,暗香浮動,淡雅沉靜,旖旎一季,而無人欣賞,寂寞與凄清在幽香里四溢。

            如果說嬌艷的紅玫瑰象征熱情,雅潔的白蓮花象征孤傲,那么說內斂的紫丁香象征寂寞,是最貼切不過了。丁香的紫顏色是浪漫而冷艷的,丁香微小的花瓣密集地相簇相擁,溫柔含蓄毫不張揚,丁香的芬芳是悠遠淡雅的,它無比恰切地傳遞著作者溫柔細膩而又落寞孤寂的情懷。這種寂寞以一種寧靜的方式,在雨巷這個獨特的時空流淌。

            當作者體驗著這份寂寞的時候,他有充實的傷感卻不絕望,有真切的痛苦卻又幸福。此刻,雨巷靜穆的天地為他所擁有,這份美麗的憂傷也為他所擁有,他也許因此而滿足,而恬靜。因而,整首詩的節奏之舒緩宜人,如同江南石板橋下款款行進的小河,無與倫比地熨貼著讀者的心靈。讀這首詩,你會因之沉郁、嘆息,但絕不會消沉或絕望。只是深深地感到詩人首出了你也曾有過的心緒,那種無以言說的落寞,那種親友在身邊也無濟于事的孤獨。這種寂寞,何嘗不是一種美麗,如丁香絢爛于一個細雨霏霏的日子,雖遭遇了葉落花零,但依然芬芳迷人。

            2、深巷似的惆悵在雨中綿延:

            詩人行于悠長的雨巷,這雨巷似乎永遠也望不到盡頭,像詩人的落寞與惆悵,在如絲如縷的雨中延伸,延伸……這是江南特有的小巷,它總是比較狹窄,寬不過1~2米許。巷子兩邊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坡頂飛檐、青瓦白墻的小樓房。巷子因狹窄而顯得特別悠長,行走于這小巷,抬頭所見的天空似乎也被裁剪成狹窄的長條,帶似地在頭上飄著,行人緩緩漫步其間,往往有一種被懷抱的感覺,溫暖而親切。小巷常常很曲折,也很安靜,給人一種幽深的印象。

            江南人愛花,陸游“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說的正是杭州的民俗。長長的雨巷,有人家院落中飄溢出來的花香,薔薇、玉蘭、茉莉,更有纏綿的丁香,在雨中淡淡地述說著哀怨美麗的故事。一柄油紙傘,擋得住江南綿長的細雨,卻怎么也擋不住雨中無處不在的惆悵。詩人的這一形象,總令我想起同樣撐著油紙傘,在白堤上漫步的許仙,只是許仙身邊垂柳依依。“噠噠”的足音,伴隨著“嘀嗒”的雨珠,在小巷深處清泠地回響。靜寂中詩人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逢著這樣的姑娘,無非是想讓這條雨巷不致過于冷清寂寞,無非是想讓自己有一個知己,排遣小巷似的人生中過深的惆悵。姑娘夢似地飄過,又飄走,唯有小巷靜靜地在雨中延伸。李商隱《詠柳》詩有“堤遠意相隨”之句,而此刻,詩人是“巷深意相隨”,無盡的惆悵小巷似地延伸。

            3、雨絲樣的憂郁在小巷彌漫:

            江南的春末初夏,細雨總是“滴滴嗒嗒”地下個沒完沒了,像極了詩人惆悵的心情。他為了這份心緒走在雨巷,懷著一份朦朦朧朧的期待,希望童話似地遇著一個與他契合的姑娘。所以,他寂寞卻又滿懷憧憬地吟唱:“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一個人行于寂寥的雨巷,夢想孤獨的自己,能在詩意的季節遇著一個詩意的姑娘。

            想象中的她,有著丁香一樣的美麗,丁香一樣的氣韻,丁香一樣的憂傷,婉約凄清,神秘冷漠,“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那姑娘恰如另一個他,也有著丁香般的愁怨,也一個人在雨中寂寥地彷徨。與其說詩人在等待愛人,毋寧說他是在等待知己,能懂他寂寞與惆悵的知己,因而這人與他才有那么多的相似。逢著了是慰藉,是幸運;逢不著原是合理,是必然。所以,詩人不敢確認,自己是否真的已逢著了這樣的姑娘?只能默默地走近,走近,但不是歡欣雀躍,而是投以太息般的眼光。似乎在感慨:這樣的季節、這樣的天氣,除了“冷漠、凄清又惆悵”,還能有怎樣的心緒呢?姑娘從他身邊飄然而過,輕盈無聲地飄過,似乎不及挽留,不及細想,甚至不及問候,就從他身邊悄然飄逝,“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似乎什么也沒帶來,什么也沒拿走。迷茫的是姑娘,亦是詩人。

            姑娘漸漸地遠了,靜靜地遠了,“到了頹圮的籬墻,走盡這雨巷。”什么也不曾留下,“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芒,/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雨巷中再次只剩下詩人,獨自,獨自地品味著雨絲中的花香,滲透了花香的潤濕空氣。不經意間,他又看到了,人家籬墻上寂然的丁香,雨中寂寞地綻放。

            夢境過后,詩人更惆悵,更寂寥,甚至是憂郁。正像馮西冷的詩中所描繪的情境:“她臨去的時候,/送給我兩件贈品。/一件是沉郁的眼波,/一件是痛苦的微笑。/我很珍重的將她這兩件贈品深藏在心窩里,雖一分鐘也不曾忘記;/哪知這兩件贈品原來是兩條春蠶,/竟把我的心當做桑葉!/”詩人的心蠶噬般的疼痛,因為曾經的夢幻而倍覺憂傷,憂傷卻還是執著,“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也許詩人明白這樣的道理:“人生的大半都是在暗示、轉面不見、沉默不語中度過的。”他與丁香般的姑娘也只能在夢中相逢,人生的不幸與憂傷就在于此,我們幸而為人的代價就是這種孤獨吧。

            4、《雨巷》述說了一個迷茫凄美的夢:

            戴望舒的《雨巷》給我們留下的是一種凄婉朦朧的美。我們似乎明白他在說什么,似乎又不甚明了。也許,他讓我們能觸摸到就是,他的無以排解而始終不甘的寂寞,明明無望,還要執著地幻想,幻想有一種奇遇,徹底地解脫了他。他因何寂寞,因何惆悵,愛情?理想?事業?他要追求什么,得到什么,幸福?成功?名利?我們都不能確切地知道,也無須知道。我們在一種美輪美奐的意境中沉醉,在心靈的契合中感悟人生,享受心領神會的知遇之樂。同樣的落寞,飄忽于同樣的雨巷。

            “詩之至處,妙在含蓄無垠,思之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間,其指歸在可解不可解之會,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離形象,絕議論而窮思維,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為至也。”用這段話來評論《雨巷》,或許是最合適的。也是這首詩歌歷經70多年而魅力依舊的原因吧。

            戴望舒的詩歌既有中國舊詩詞的影響,也有法國象征派詩的影響,他詩歌的意象具有獨特的張力。《雨巷》中幽靜的紫丁香,曲折延伸的小巷,飄飛纏綿的細雨,江南味十足的油紙傘,神秘的丁香似的姑娘,這些美好的意象寄托了詩人無限的心事、紛繁的情愫,給讀者提供了馳騁想象的空間,回味無盡。同時,音韻和諧、節奏自然,旋律回復跌宕,江南小船般的悠然,韻致別樣,舒暢無比,余音繞梁,沉吟回蕩中傾述著一個年輕人美好憂傷的夢。

            《雨巷》詩歌鑒賞 4

            原文: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寒漠、凄清,又惆悵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墻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內容鑒賞:

            戴望舒的詩深蘊中國古典詩詞中婉約、清麗詩風的韻致,但又受到法國象征詩歌派的影響,因而他的早期詩作總體上表現出一種孤獨、抑郁和消沉的特點。

            這首詩寫得既實又虛,朦朧恍惚。“我”似乎有著滿腹的心事,無限的煩憂,但又不愿明說,或者是說不出來。“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又顯得那樣遙遠而渺茫。“她”出現了,這或許是在幻覺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現是那樣地快,逝去也那樣地快,一剎那間擦肩而過,消失在前方,“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嘆。詩中的“姑娘”,我們可以認為是實指,是詩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麗、高潔而憂郁的姑娘。但我們也可以把這位“姑娘”當做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渺茫的憧憬。

            詩的開頭一節“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

            姑娘。”寫的是梅雨季節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細雨蒙蒙中,“我”懷著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希望,撐著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獨行,“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著愁怨的姑娘”。詩開頭點明了詩的主旨是抒寫詩人追尋的“希望”。被蒙蒙細雨籠罩的“雨巷”“悠長、悠長”,沒有盡頭,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獨自”、“寂寥”暗示了詩人知音難覓,孤獨彷徨。希望是什么?希望是那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那么,這“姑娘”是誰?詩人心目中的“姑娘”結著什么樣的愁怨?這是寫詩人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嗎?這是寫詩人對愛情的渴盼嗎?也許都是,也許都不是。那么,就讓我們循著詩人在雨巷行進的足跡,躲在一旁,悄悄地窺視吧。

            第二節“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詩人反復地拿丁香來比喻姑娘。丁香,是我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意象。我國古詩里有好些吟詠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丁香體柔弱,亂結枝欲墜”,“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等等。丁香開花在仲春時節,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樣姣好美麗,品格像丁香一樣高雅圣潔,心緒也像丁香一樣憂愁惆悵。她愁什么?莫非是憂愁那負心的夫君,莫非是想望如意的郎君,也許是,也許都不是,她的愁就象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靈,高雅而圣潔,美麗而動人。

            第三節“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這丁香一樣的姑娘,在“我”的長久的期待中,終于姍姍走來了。她 “像我一樣,像我一樣”,讀到這里,我們恍然有所領悟:原來這丁香姑娘就是“我”,“我”就是這丁香姑娘,我也有姑娘一樣的美麗,也有姑娘一樣的高潔,也有姑娘一樣的憂愁。彼心即我心,姑娘就是“我”的心。姑娘是我的心上人?姑娘是我的追求和理想的化身?也許是,也許都不是。我們不必追問得那么具體,也不必回答得那么確切。因為詩畢竟是詩,正如前人所說:“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尤其是戴望舒早期的詩,大都不是直接對現實的摹寫,而往往是一種隱蔽靈魂的宣泄。正如一位詩家所說:“一個人在夢里泄露自己的潛意識,在詩作里泄露隱蔽的靈魂,然而也只是像夢一般朦朧的。從這種情境,我們體味到詩……是在于表現自己與隱藏自己之間。”

            第四節“她靜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飄過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她默默地走近”,――看來“心有靈犀一點通”,兩顆心靈已經接近、貼近,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終于從身邊飄然而過,令“我”失望,她也“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兩人的距離又重新拉開。這兩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種抑郁病,不忍相離,又不得不相離,因而同病相憐;然而又正因為病癥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們就是這樣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著,追求著……“她飄過/像夢一般的,/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我”與姑娘的相遇,是一段真實的人生際遇,是“我”思之深切而出現的一種幻境,還是這簡直就是寫的一場夢?

            第五節“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飄過這女郎;她靜默地遠了,遠了,到了頹圮的籬墻,走盡這雨巷。”“我”目送著丁香姑娘飄然遠去,她走到了雨巷的盡頭,“到了頹圮的籬墻”。“頹圮的籬墻”給人的心靈以巨大的`震撼,丁香姑娘那么美,美好的事物理所當然應該生長在美好的環境、圣潔的土壤,但丁香姑娘卻“到了頹圮的籬墻”,這巨大的反差,激起人們多少聯想!那破落衰敗的籬墻莫非竟是姑娘的歸宿?莫非丁香姑娘處境艱險?莫非丁香姑娘命途多舛,遭受了沉重打擊?這是感傷姑娘的不幸遭際,還是哀嘆自己的生不逢時?

            第六節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這一節從字面看寫姑娘的消失,實際是寫美的毀滅,希望的毀滅。在“頹圮的籬墻”里,“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姑娘的一切都“消散”了,美被徹底地毀滅了!詩人追尋著的希望也徹底地毀滅了!這毀滅的希望,是詩人圣潔的愛情,還是詩人高尚的理想?

            第七節“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姑娘消失了,希望毀滅了,但是“我”仍然沒有放棄追求。詩的末尾與首節回應,我依然獨自在悠長、寂寥的雨巷中彷徨,失望中又期待希望。“逢著”改為“飄過”,讓詩一般的故事在更加朦朧迷茫的夢幻中結尾。

          【《雨巷》詩歌鑒賞】相關文章:

          戴望舒雨巷詩歌鑒賞07-06

          戴望舒《雨巷》詩歌鑒賞04-24

          《雨巷》鑒賞10-10

          《雨巷》的鑒賞12-02

          雨巷詩歌09-12

          文章《雨巷》鑒賞10-24

          《雨巷》課文鑒賞04-24

          鑒賞戴望舒雨巷08-21

          《雨巷》內容鑒賞01-18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l | 日本妇人成熟免费 | 欧美最大在线观看 | 五月天激情婷婷婷久久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日韩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