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詩贈汪倫朗讀
贈汪倫》是唐代大詩人李白于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游歷桃花潭時寫給當地好友汪倫的一首留別詩。此詩前兩句描繪李白乘舟欲行時,汪倫踏歌趕來送行的情景,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古詩贈汪倫朗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解析
這首詩想必大家都知道是李白在江船上即興吟誦的吧,這首詩充分說明了李白與汪倫的情意,這可是一般人難以達到的深厚情誼。
詩的前兩句敘事說了“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闭抢畎姿俗男≈鄞l之時,汪倫前來送行,他一邊走,一邊唱。李白看到后驚喜不已。汪倫昨晚已設家宴餞別,說第二天事很多不能再送了。但現在他在百忙之中來了,還是來為我送行,怎么不叫李白激動萬分!用什么語言來表達?李白想起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李白信手拈來,即興吟誦了一首詩!疤一ㄌ端钋С,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用桃花潭的水深與汪倫對自己的情深作對比。如果說汪倫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普通的語言,是在這“不及”二字將兩件不相干的事物聯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參照物,就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既形象生動,又耐人尋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倫的情誼有多深呢?
我們現在的友誼能像汪倫對李白一樣嗎?我們現在的友誼很少有純潔的友誼,大多都是互相利用,感情都經不住時間的考驗,希望我們像汪倫一樣用一顆真摯的心去對待朋友!
注釋
、磐魝悾豪畎椎呐笥。
⑵將欲行:敦煌寫本《唐人選唐詩》作“欲遠行”。
⑶踏歌:唐代民間流行的一種手拉手、兩足踏地為節拍的歌舞形式,可以邊走邊唱。
、忍一ㄌ叮涸诮癜不諞芸h西南一百里。《一統志》謂其深不可測。
、刹患埃翰蝗。
譯文
李白乘舟將要離別遠行,忽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
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
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或天寶十四載(755年),當時李白自秋浦往涇縣(今屬安徽)漫游。宋本《李太白文集》題下注:“白游涇縣桃花潭,村人汪倫常醞美酒以待白。倫之裔孫至今寶其詩。”清代袁枚《隨園詩話補遺》記載:“唐時汪倫者,涇川豪士也,聞李白將至,修書迎之,詭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钚廊恢。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并無萬家酒店!畲笮Γ盍魯等眨浢R八匹,官錦十端,而親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絕句一首!
汪倫是李白的友人。歷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詩三百首》《全唐詩》注解,都認定汪倫是李白游歷涇縣時遇到的一個普通村民,這個觀點一直延續至今,今人安徽學者汪光澤和李子龍先后研讀了涇縣《汪氏宗譜》《汪漸公譜》《汪氏續修支譜》,確知“汪倫又名鳳林,為唐時知名士”,為汪華五世孫,與李白、王維等人關系很好,經常以詩文往來贈答。開元天寶年間,汪倫為涇縣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別”(李子龍《關于汪倫其人》)。后汪倫任滿辭官,居涇縣之桃花潭。按此詩或為汪倫已閑居桃花潭時,李白來訪所作。
賞析
中國詩的傳統主張含蓄蘊藉。宋代詩論家嚴羽提出作詩四忌:“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鼻迦耸┭a華也說詩“忌直貴曲”。然而,李白《贈汪倫》的表現特點是:坦率,直露,絕少含蓄。其“語直”,其“脈露”,而“意”不淺,味更濃。古人寫詩,一般忌諱在詩中直呼姓名,以為無味。而《贈汪倫》從詩人直呼自己的姓名開始,又以稱呼對方的名字作結,反而顯得真率,親切而灑脫,很有情味。
詩的前半是敘事,描寫的是送別的場面。先寫要離去者,繼寫送行者,展示了一幅離別的畫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將欲行”表明是在輕舟待發之時。首句表現了李白在正要離岸的小船上向人們告別的情景。
次句不像首句那樣直敘,而用了曲筆,只說聽見“踏歌聲”。一群村人踏地為節拍,邊走邊唱前來送行了。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說“忽聞”而不用“遙聞”。這句詩雖說得比較含蓄,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倫的到來,確實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聲先聞。這樣的送別,側面表現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
詩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進一步說明放船地點在桃花潭!吧钋С摺奔让枥L了潭的特點,又為結句預伏一筆。
桃花潭水是那樣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系起來。結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倫送李白的情誼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尋味。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詩人很感動,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行詩來極力贊美汪倫對詩人的敬佩和喜愛,也表達了李白對汪倫的深厚情誼。
這首小詩,深為后人贊賞,“桃花潭水”就成為后人抒寫別情的常用語。由于這首詩,使桃花潭一帶留下許多優美的傳說和供旅游訪問的遺跡,如東岸題有“踏歌古岸”門額的踏歌岸閣,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釣隱臺等等。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古詩贈汪倫朗讀】相關文章:
古詩贈汪倫06-08
贈汪倫的古詩05-23
古詩《贈汪倫》06-09
贈汪倫古詩09-05
贈汪倫古詩09-22
古詩《贈汪倫》教案10-02
《贈汪倫》古詩鑒賞09-24
贈汪倫李白的古詩08-14
古詩《贈汪倫》及詩意01-21
李白的古詩贈汪倫07-26